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课程整合为小学“跨学科学习”探路┃跨学科学习┃​2023年8月20日

预约课题论文一对一修改





投稿
加群
购书
资料
选题
期刊
↑关注免费领课题研究入门手册↑





本期推送文章





以课程整合为小学“跨学科学习”探路


张紫瑶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实施“课程整合、学习多元”跨学科课程改革,根植“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建构“培养全人”的整合性、贯通性课型,推行“学在中央”的多元化、自主性学习,强化“对标对表”的课程质量监控。其做法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凸显了跨界学习的新理念,为学校整体推进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课程整合;跨学科学习;活动单导学

作者简介:张紫瑶,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0)。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态与内生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2021/01/8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张紫瑶.以课程整合为小学“跨学科学习”探路[J].中国基础教育,2023(03):58-6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把“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原则之一,要求“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方案中的“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跨课程”,它与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跨学科活动”,以及进而形成的“跨学科学”相比,虽然范畴略小,但二者要义都是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育必须体现贯穿全程的综合性和养成性,推进课程整合、开展跨学科学习尤为必要。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在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以“课程整合、学习多元”为特征的改革路径。

一、课程目标设定:根植“核心素养”的校本化、时代化表达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中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一核心素养结构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改革的社会需要个体发展和学科规律的三种取向。毋庸置疑,该核心素养标准应该引领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这也自然成为中小学对课程目标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本遵循。

如师附小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大成教育”育人理念,强调教育要努力抵达“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境界。围绕此理念,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基础、个体和长远三维育人目标—基础目标为“做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优秀公民”,个体目标为“让每一个师生拥有不同的精彩”,长远目标为“让世界因我们而更美好”;同时,提出如师附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公民情怀、信息技术、组织规划、创新实践、终身学习、身心健康学以致用、交往合作、审美表达九个方面。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时代化表达,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阐释与解读,也是学校对课程目标的概括与揭示。这种目标的设定,既体现了教育指向人“幸福”的普遍性和开放性,又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情境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生成性。

二、课程内容设置:建构“培养全人”的整合性、贯通性课型

课程内容是一系列具有育人价值的经验集合,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来保障。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育人,将所有育人经验课程化,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序列化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如师附小以整合为主要策略,构建了多样化的课程(见图1)。

图1: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课程类型图
首先,在保证课程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国家课程整合为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审美与艺术、创新与实践五大门类课程。

其次,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物型课程,丰富活动课程,拓展社会课程。具体包括:指向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以学科内容重组为主要策略、以单元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科内整合为主的融合课程;以打通学科内容边界、促进多学科素养联通、旨在生成迁移的交叉课程;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为目标的项目课程;以推动课堂内外联结及家校、社校共建,凸显学生个性,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主协作的活动课程和自主课程。学校还围绕校内文庙大成殿教育标识,设计开发了体现“大成文化”、以“晨诵暮鼓”为主要样态的物型课程,[3]已经成为一类广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欢迎一线教师点击加入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题写论文视频课程,零基础学习做课题写论文还赠书赠课题资料。

三、教学组织实施:推行“学在中央”的多元化、自主性学习

培养现代化的人需要现代化的理念,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设计、组织。[4]这就要求学校创生一种最优场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自由、健康幸福地成长。为此,建构多元化、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为体现和落实“学在中央”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师附小采取了多重学习策略(见图2)。

图2: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多元性、自主性学习路径与策略

以“学科 ”为路径,开展拓展性学习。这种学习坚持以学科为本体,开展拓展性学习,在某个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素养因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本学科和他学科的知识。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可通过唱、说、演、创等方式,让英语教学延伸到美术、音乐、体育甚至阅读与写作等多个领域,拓宽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

以“共知”为纽带,推进研究性学习。不同学科虽然在内容上自成体系,但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知识点。学校将这些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序列化的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围绕这些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形成报告,进而对相关知识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项目化学习。这种学习不以追求唯一答案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进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问题、探索和创造三个层级的项目,组织学生去探究、发现甚至发明。有学生针对“晾晒的衣服容易被雨水淋湿”这一问题展开项目化学习,在研究、实践中发明了“自动收衣架”。还有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受到学校内文庙大成殿的瓦楞式屋顶启发,发明了“瓦楞式雨衣”。

以“活动”为根本,推进情境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一种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需要教师去创设充满教育意味的场域,借助系列活动课程开展情境性学习。如师附小为每个年级的学生设计了指向公民情怀、终身学习、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素养的30多个常规活动,建设了利于个体自由选择、全校大走班的200多门社团课程,每年组织开展比赛、展览10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真实具体的教育场景,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且促使他们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生成“活的知识”与多元能力。欢迎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加入课题论文交流群。

四、课程质量监控:强化“对标对表”的精细化、人本化管理

近年来,如师附小始终深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渐进、谨慎、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整体、灵动、充分的发展。学校课程高质量建设与实施的成功经验在于,始终强化“对标对表”的精细化、人本化质量管理。

第一,实施严格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保证课程实施质量。学校以“活动单”为媒介,将一堂课设计成3~4个不同类型、形式的活动模块,学生按照“活动单”顺序,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感悟、探究学习内容,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通过点拨、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师附小作为区域小学开展“活动单导学”的牵头学校,始终紧扣课程目标,每个学科都创设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单课型。每堂课的“活动单”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具体、过程严谨、检测科学,有力、有效地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在课前须向学生提供某节课的具体学习活动单详细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活动安排等。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照“重点难点是否掌握、课堂检测是否顺利”的要求进行自评或互评,并将结果向教师反馈。学校制订了英语阅读、语法、写作等不同课型“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个人和英语教研组则对照课堂教学评价表,分别从“活动单设计”“学习小组建设”“课堂模型运行”“课堂学习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自评和组织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形成严密有序、完整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欢迎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询5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第二,聚焦学生学习需求与成长实际,设计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评价维度,从兴趣值(是否激发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实现方法迁移)、容量值(是否带动边界学习)、意义值(是否促进思维提升和情感发展)四个方面,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结果评价的客观性。

如师附小的“课程整合、学习多元”课程改革实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较好地融入了“跨学科”“跨界学习”理念充分吸收当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全面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科关联的特质。学校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程、整体、系统设计,形成了前后衔接、易于操作的实施路径,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张力和实践价值。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高质量的课程整合及教学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通过学校的整体变革来牵动。未来,学校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保障,重塑学校教育生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教与学方式,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探索建立一支多学科、复合型教师队伍,持续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本文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 2023,(03),58-61

一课搞定:做课题 写论文 发论文 成果申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表达-唐晓勇:跨学科理念下“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
以学科内容为基点的跨学科学习
数字技术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谢家湾学校素养导向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
南科大二实验校长唐晓勇: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要让素养走进课堂,教师们当务之急是建立这些通识 | 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