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四大主要流派

西方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历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四个流派,我们在理解课程和研究课程及实践时,是需要了解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四大流派的具体内容见下面的表格内容。

注:表格的内容摘自《当代课程与教学问题十四讲》一书(吴刚平 2023)

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这些不同的流派,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也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关注。

由于关注的共同对象是课程与教学,所以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也是有着共同主题和相似的理论主张的。在其理论主张上,无论采用什么概念和说法,包括集体审议、教师研究、教学理解等,它们的基本内容,都不外乎目标模式所阐述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基本问题,只不过它们各自的关注重点和基本主张会有所区别。

四大流派中,科学化的课程开发理论,特别是泰勒等倡导和推广的目标模式理论,是课程与教学问题经典而且主流的概念体系,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从我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看,在这些主要的课程和教学的主要流派对今天的中国课程改革实践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主要表现为:

(1)泰勒模式至今仍然是课程开发的基本的指南,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它也是基础性的指导理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经验(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评价目标达成度,至今仍然是课程开发的基本的流程。

(2)实践模式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课程修订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模式中的集体审议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的机制,不可或缺。但是当下的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学校的课程审议制度是不完善的,许多学校缺少课程审议、管理的制度,影响了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3)过程模式强调的是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开发课程、发展课程。我们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实现”一生一课程“的理想,就需要运用这一模式来支持我们的课程实践。

当学生也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时,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学程”,课程改革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落实。

(4)理解模式强调把课程主体的经验带入课程建设中来,使学校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共同体的共同研究、实践的过程,从而实现课程建设中的“共赢”。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有价值的,共享这些理解,获得共识,是优化课程、提升课程的重要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四:教师成长的周期与规律(6)
教育流派丰富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
化蛹成蝶:从学徒到优秀需要蜕变
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内涵发展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