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44)

1.课程整合的心理学基础

关于儿童如何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知识相互联结时,个体的学习效果最好,即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景中、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多层次呈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类比与隐喻、知识与个体的问题产生相关性时,最好的学习效果才会出现。儿童是基于他们的背景和经验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的。因此,许多发展心理学者倡导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应该围绕科际主题来组织。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促使人们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发展只是个体发展的一部分,教育应该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分科课程注重系统知识的掌握,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式(从易到难,按照成人学术领域的划分来编排课程等)、教学方式(灌输式)、师生关系(权威型的教师)和课程评价(偏重记忆)方面不利于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主动性。

一些新的智力理论也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这些理论包括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7 个(或8-9 个)方面,认知方面的智力(如逻辑-数理智力、言语-语言智力)只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以往的学校课程一般只重视培养与考察学生的认知智力,而忽视其它几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首创者加德纳虽然不赞同完全取消分科课程,但是他认为,由于智能的有效运用需要在丰富、具体的环境里实现,所以在许多分科课程中学生无法把自身的经验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多元智力理论允许对课程设计方法作出不同的解释,科际整合方案便是其中之一。科际整合的观点被看作成功的多元智力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之一。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处理及组织众多事情,整合的经验有益于内容意义的建构。大脑具有空间记忆系统,可以快速检索已有的经验。这种记忆系统使人唤起的是完整的影象。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统整的经验、统整的知识所导致的统整学习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上 韩雪 2002年


2.知识论基础

在知识观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多样性、相对真理性与价值入涉性(Value-Ladden)。当代知识的发展也逐渐从19 世纪、20 世纪的分化走向综合,跨学科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知识分支领域。在知识的获取上,主动探究成为重要的方式。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与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相配合。在知识型方面,社会的知识转型要求学校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要求新的课程模式与之相适应。

以分科的科学课程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因而剥夺了学生个体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的过程。后现代知识型要求学校课程打破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采用课程整合的模式,把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社会、哲学、文化、历史教育等融合起来,创造统整的课程范式。同时,这也要求课程不应忽视学生个体的知识、本土的知识、民间的知识。课程整合注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特点恰恰可以统整多种多样的知识。……。后现代知识的增长方式对于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整合课程则“反映了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反映了影响人类知识增长因素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整体性。”

--以上 韩雪 200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琦《教育心理学》内容介绍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清华附小1+X课程
学习心理学
2013湖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考试笔记
教育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