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殷商文明】甲骨文辞和甲骨文化

       殷商人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渔猎、出入、年成、风雨阴晴、疾病祸福等,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乌龟壳(主要是龟的腹甲版)或者其他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后凿钻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显示裂纹。这种裂纹叫“兆”,当时的人把它看做是神鬼启示的某种体现。兆纹的形状是一竖中间开出横叉呈“卜”形纹,人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卜”,写下来即“卜”字。也就是说,古人据此造出了象形“卜”字,音仿骨版爆裂之声。

根据“卜兆”来定吉凶,现在看来当然是靠不住的,但当时的人却十分迷信并依赖它。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人们在各种灾害面前常常无能为力,以致产生恐惧和敬畏的心理,便只好借助似乎无所不在的鬼神“意志、行为”来求得安慰和解脱。他们在卜兆旁边刻上文辞来记录向神鬼询问的内容、神鬼的启示以及后来事情发展的结果,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辞,或者叫做殷墟卜辞。其实,另有一些特殊刻辞并非用于占卜而是主要用于登记龟甲兽骨的来源、数量、整治的过程以及有关人员的名字等,内容往往十分重要。

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通常只有前两部分的内容):

1.占卜日期和占卜人的名字,即所谓前辞;

2.卜问的事情,即所谓命辞;

3.从卜兆显示的吉凶,预计事情的成败,即所谓占辞;

4.事后验证的情况,即所谓验辞。

根据这些文辞,不但可以看到殷商文字的真面貌,而且可以探求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真面貌,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图3-4

图3-4是甲骨形状及各部位的名称。图3-5是一期龟腹甲正反面刻辞及留样释文。

图3-5

以下采用宽式释文对上举图3-5进行楷写并略加解说。

图3-6

图3-5正面释文——

Aa 乙卯卡,永贞:唯母丙它?

Ab 贞:不唯母丙它?

Ba 贞:母丙允有蛊?

Bb 贞:母丙无蛊?

兆序: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四五六。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兆辞:不玄黾,不玄黾。二告,二告。

图3-5反面释文:

占辞:王占曰:母丙有蛊……

记事:我致千。妇井示百,壳。

在此辞中,“乙卯卜永贞”是前辞,“永”属一期贞人。“贞”的意思是问卜,本作“鼎”象形,同音借用为“贞”。“唯母丙它”、“不唯母丙它”问是否母丙带来变故。“唯”字本作鸟的形状,后来加上“口”旁成为语气词。“它”本从“蛇”咬“止”会意,“止”本是脚趾的“趾”的象形本字。《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蛇,它或从虫。”其中的“它”是“蛇”的象形本字,而“蛇”则是由“它”加上“虫”(音huǐ)旁分化出来的后起形声字。这里的“虫”读作虺蛇的“虺”,不读chóng,古代的“虫”(音chóng)写作“蟲”形,而“虫”(音chóng)则是简化字。

“母丙允有蛊”、“母丙无蛊”是问母丙有无蛊毒之害。“允”的意思是确实,副词。“蛊”字从“皿”中有“虫”,意为蛊毒,而蛊毒是古人关于病菌的神秘说法,请参看本章附录专文。“无”的用法卜辞通例写作“亡”,先秦古籍中也常如此。

“兆序”是甲骨上每个卜兆固有的排序,一般由自“一”至“十”各数组成。其中“一二三四”是积画造字。“五”处中间,本来只作斜行交叉笔画,后来在上下各加了一横。“六”在甲骨文中与“入”写法类似,有人说它像房屋的形状。“七”字作横竖交叉笔画,有人说是“切”的象形本字。“八”字作分别相背二画,本义也与“分”、“别”相当。另有“九”,本是“肘”的象形本字,“十”本作一竖画,有人说是“针”的象形本字。

“兆辞”是对特殊卜兆进行的特殊记录。“不玄黾”的意思可能是说卜兆不模糊。“二告”也有人释为“上告”,与此类似的兆辞还有“小告”,可能记录的是鬼神发出了某种特殊启示。

“王占曰母丙有蛊……”在反面中缝,记录殷王武丁看了卜兆后针对命辞中提出的问题所下的断言。关于“母丙”的称谓需要多说几句。殷人祖先或已故亲人,通例都用的是“关系字”或“区别字”加上“天干名”的称谓方式,例如“大乙”(古籍写作天乙,即商汤)、“大甲”(古籍写作太甲)、“小乙”、“小甲”、“祖乙”、“祖甲”、“武乙”和“文丁”等等,都是对男性祖先的称谓。对于女性祖先的称谓常见的是“妣某”(祖母以上)或“母某”(父辈已故的嫡庶配偶)。殷人祖先或已故亲人用天干命名的根据很可能是他们的死日或者立庙之日,这为区别亡人、祭祀亡灵提供了方便,即可在甲日询问某甲(或者预询某乙。如此处所举一条卜辞,是乙卯日预询母丙)、祭祀某甲(或者预祭某乙)等,余可类推。越到晚期,殷人对祖先的祭祀越加严密,并逐渐形成依先后及祖日轮流行祭的祀周。

这条卜辞缺少“验辞”部分。

“我致千”刻写在反面的右甲桥上。“我”是族名或人名,不是代词。从字形上看,“我”字本象锯子。依古人以职业定族氏(如世代制陶之类为陶氏)的规矩,我族很可能就是善制锯子或善用锯子之族。“致”本作“氏”,象“人”手中有所执持形,义为送达,与后来“致”字用法相当,古音也相近,所以可释为“致”。“千”在此指的是千龟,“我致千”的意思是说由我地送来一千只乌龟供殷王朝使用。“千”字从“人”加有一横代表一千,有人说就是“一千”的合文(“二千”合文是在“人”字腿上加上二横)。合文在甲骨文中是常用形式,尤其是一些数目字、祖先名等更属屡见不鲜。

“妇井示百,壳”刻写在反面的左甲桥上,意思是妇井监督整治了一百个龟甲,最后由贞人名壳的验收完毕。妇井是殷王武丁主要的配偶之一,而壳则是一期卜辞中主要的贞人之一。“妇”字本来写作“帚”,繁体的“妇”字即从“帚”旁。“示”义为监督整治,可能通“视”。“百”字可能是“一百”的合文,指一百个乌龟,属“我致千”中的一部分,而此龟则当属此一百个乌龟中的一个。

图3-6是上述文辞部分字形列表。图3-7是卜辞中习见合文举例。

图3-7

甲骨文命辞格式的一般构成规律是“对贞”和“连贞”。所谓“对贞”,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发问;所谓“连贞”,即连续的对贞(一般会有倾向性地省略正辞或反辞)。图3-5中的“唯母丙它?不唯母丙它?”是对贞,“母丙允有蛊?母丙无蛊?”也是对贞,把它们连起来读则构成连贞。对贞和连贞不仅同古代哲学中所讲的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原理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事实上也反映出殷商人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朴素认识,即二值逻辑判断的正反观或是非观。这不仅可以从文辞内容上看得出来,而且可以从甲骨布局上得到充分反映。下面就对贞、连贞再各举一片甲骨文并略加解说。

图3-8是一片完整的龟腹甲摹本(对于直接刻写出的实物来说,摹本是白底黑字,拓本是黑底白字),文辞内容如下:

图3-8

(1)先读左边(正面问)——戊子卜壳贞:帝及四月令雨?

(2)再读右边(反面问)——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3)次读中上(占辞)——王占曰:丁雨,不唯辛。

(4)最后读中下(验辞)——旬丁酉允雨。

大意是说:戊子这天贞人壳卜问,天帝是会赶在四月份下令降雨(正面问)?还是不会赶在这个四月下令降雨(反面问)?王看了卜兆后断言,丁日降雨,不会是在辛日。结果这一旬的丁酉日确实降了雨。片中有相对的“卜”形兆纹,还有相应的“一二三四”的兆序。

图3-9是一片残断的牛胛骨摹本,文辞内容如下:

图3-9

(1)癸卯卜:今日雨?

(2)其自西来雨?

(3)其自东来雨?

(4)其自北来雨?

(5)其自南来雨?

以上连贞卜辞,事实上是隐含省略了反辞部分,即“今日不雨?不自西来雨?……”另外,通过这片卜辞我们还可以了解甲骨缀合的方法。郭沫若《卜辞通纂》375片下说:“右三片乃一片之折,左下一小片折处虽不相连,然由字迹及内容观之,固无疑也。

图3-10可称为“四方风”刻辞:

图3-10

(1)东方曰析,风曰协;

(2)南方曰夹,风曰微;

(3)西方曰彝,风曰韦;

(4)北方曰宛,风曰役。

要想理解它的辞意,请先对照地下地上的同类文献——

武丁时求年于四方龟版:“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协,求年;帝于南方曰夹,风曰微,求年;帝于西方曰彝,风曰韦,求年;帝于北方曰宛,风曰役,求年。”《山海经》: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南方曰因,来风曰民。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东)。厥民因,鸟兽希革(南)。

从对照中可看出,所谓“四方风”即四方名和相应的四方风名。方名风名的含义显然都同节候气候及神话传说有关,其根据当是东方东风的和畅,南方南风的温润,西方西风的肃杀,北方北风的凛冽。

用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发明,就是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此辞的发现(发现者是已故学者胡厚宣先生)正是“二重证据法”应用的佳例。

通过这片卜辞我们还可以了解残辞类推、残辞互足的方法。

图3-11

图3-11可称为“方伯用”人头骨刻辞。“方伯”是别的方国(部族)的首领,“用”的意思是用来祭祀。在打败了敌对的方国、杀戮或俘虏了敌国首领后,用敌国首领的头颅祭祀,并且刻上文辞,可能是出于耀武扬威的目的以及宗教仪式的需要。《战国策·赵策一》:“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大宛传》:“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支王,以其头为饮器。”古注以为,所谓“饮器”就是便溺之器。

考释甲骨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分析其基本构成单元,这也就是字元分析法。日本学者岛邦男所著《殷墟卜辞综类》把数千个甲骨文所含的200多个字元集中分析了出来,尽管还不很完善,其初衷也只是为了字形检索,但毕竟给学习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3-12采自《殷墟卜辞综类》“部首”,实际上可视为是对甲骨文基本字元的一个列表。

图3-12 

——摘自 郭小武 《汉字史话》

作者简介:郭小武,别名肖武,近号好天。1960年出生,河南孟津人,近白马寺,龙门石窟、邻中岳嵩山。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杭州大学汉语史硕士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甲骨学与殷商史博士专业,师从胡厚宣先生学习甲骨学。现就职于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进行字典编撰工作。北京民进文艺委员会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50鼎卦之一
甲骨文新释读23——典册非书
历法思想与潜科学的萌发
冯时:商医灸焫考
甲骨文的“屎”字火了,其实阉割的“阉”更形象,被伤害的是什么人?
甲骨文里的诗意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