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读书要有度

16、读书要有度

为人做事都要有。中庸就是讲。《论语·泰伯》中,孔子就讲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在《论语·先进》中讲:过犹不及。过头,不及,都不好。在《论语》表现为是度量的标准;不达到不行,过头也不行。《论语·尧曰》中也讲了允执其中。恰当地把握事情之就是,这就是关键所在。我认为这确实很对,什么事都是讲究适度适可而止。列宁讲过,真理多一步就是谬误。中国自古以来,就认识到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黄金分割,0.618就是一个,按0.6180.382来分割、来分配线段,看起来就最美。其实,还有不少事情,也得按这个比例办。老子最讲究物极必反,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一书充分表达了这一辩证思想。中庸,决不是搞折中主义,搞和稀泥,搞无原则;中庸,决不是懦弱,缺会勇敢,不敢进取。朱熹解释说: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改变。事情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问题就在于把握度,不要转化成坏的一方面。读书也一样要讲。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皓首穷经,金屋颜玉更是古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然而,用求实的观点审视中国人对读书的理解,你会发现许多极端与偏颇之处,其中误区之一,片面强调苦读,实则过犹不及。劝人用功读书,本是一件好事,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只有认真读,用功读,才能读得好,这应当是个普遍真理。但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度,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劝人读书也是这样。尤其对古人的一些做法和要求,不要简单的学习和效仿,同时还应看到,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一味强调刻苦读书,未必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读书收获的多是别人取得的知识和经验,还要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活化。有些本事单纯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有句名言叫治天下安用腐儒。就是指那些食古不化,思想僵化,死搬硬套,不识时务的迂腐之人。历史上确有不少的人反对读书,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成就大事业,绝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坑书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当然,这都是极端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并不是读书万能。书本作为人们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静止的,是滞后与不完善的。此外,一味地读别人的书,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也难有成就。战国时的赵括,苦读十年,深谙兵法,要讲理论,谁也比不了,连赵王也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将才。可惜他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掌握了兵权,还是打了败仗,断送了赵国。可见,读书要讲。那么,如何把握读书的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是要掌握自己最佳的读书阅历的平衡点。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但是要找自己最佳的。所谓嗜书成癖者,把读书当成天下第一乐事。他既不是为了功利,也不是为了求知,他们只是一些活动的两脚书橱,仰或者理性的书痴和感性的书蠹。这一类人,虽满腹经纶而阅世却浅,虽学富五车而不泯童真,他们的世界在一摞又一摞的书本里,从而因为饱学而变得稚拙,他们的生活一般都甚为清贫,谋生手段对于他们是那样的陌生,以致往往衣食无着、穷困潦倒。这种人世代都有,尤在乱世为甚。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钱钟书就以读书为乐,但是这个人绝对聪明,绝对不是傻子,够精,该得道了,成仙了。所以,读书有,每个人要找自己最佳的平衡点。现在,有一些人读了点书自认为鬼精得狠,非常聪明,也很干练,也很狡猾,很有能耐,甚至比读书读得多的人还能耐,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有的人偏于务实,就这几本书陪他一辈子,就觉着自己的学问就相当够了,自认为只要把有限的书能够理解出花来,能用出花来就可以了,不再读书,凭小聪明处世办事。我认为不再读书,凭小聪明,是于不了大事的。如果书读得太多了绝对傻,但是不读书,你的本事再大,再干练,确实还是低水平。我既相信自然流淌,也相信一种驱动。没有驱动装置,不给它一定的指令,等着电脑自个儿运行绝对不可能。两者都要有。我不相信所谓下笔万言,但我也不相信为写一个字,拈断三根须。大家都讲推敲的故事,故事本身很可爱,但是不必要那么推敲,推也可以,敲也可以,不求甚解。读书也是这样。有人说苦读,苦读精神真是有,头悬梁,锥刺骨真是很感动人,什么映雪、萤火虫。可都是那么苦读我也不信,都是闲读、恬读,我也不信,学一个具体知识,背单字,没有点苦劲也是不行,没有定法。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读坏书、读死书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读好书的坏处却是不显且不易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二面性来说明读好书也有坏处,尽管不会错,但似乎也太不显不见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较为形象的说出了读书的弊端,因为读书太多会使人的理性更强而产生教条,忽略了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任何理论和观点都有它的历史的、客观的局限性,而人们又习惯了在这种局限中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忽略了跳出这些局限之外所具有的创造力。学识对人也是一种限制,正如许多传统观念对于人的束缚一样,这种限制是不自觉的。知识既可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同时又限定了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既要读书,又不要忽略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是重要的。为了读书而读书有自欺之嫌,读书应是人们立世的一个侧应,而不应是一个跳不出去的迷宫。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今天的读书人对古人的箴言大可不必奉若神明。我们要借鉴的仅仅是那种可贵的精神,而不是形式。朱子诗曰:书册埋头何时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暂时停止读书与读书一样重要,停止是为了休整身心,停止时灵感勃发更是让人欣喜。休息并非一定是闭上眼睛远游梦乡。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偶尔读一点休闲书刊,只要愉快又何尝不可呢?以消遣休息为目的的阅读更适合知识结构已稳定、定型的人,使自己的文化目光更加深刻。如今书海浩繁,古今中外,优劣掺杂,有高科技出版,几千万字,汇于一张小光盘中,更有联网电脑据说可把北京图书馆搬回家。试想如不会读书,不讲,累死又有何益。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所以我觉得读书要勤苦但又不必过分,过了,又会神疲而不入。两者是辩证的,自在掌握适应的便可。

二是读书要量力而有节奏。人的胃口的吞吐量是有限的,读书也如此。贪多求快,不讲章法,便会出现反作用,过犹不及。因为读得快,来不及思考、咀嚼,结果后来能用得上很少。它们没有成为自己的血肉,成为知识上宝贵的东西。倘若且读且思,以后它们的帮助可能就会大些。我国古代曾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那些学识渊博,读书良多的饱学之士。《庄子·天下篇》就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惠施就是一个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的人。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加以证实;如果科学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头脑,古人的这些话,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头脑的运用和智能的开发要科学,也是一个的问题,如果是死读书,读死书,那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值得特别当心的。智能的储备,要日积月累。俗话说: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就说得很在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迎接不暇。有些人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的危机。我看,不能这样继续下去,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书中经常遇到难题,不时碰到个障碍,十天半个月也攻不下来,使许多人急得挠头,人们把这些难题叫做读书的拦路虎。对付这些难题,强攻当然是一法,然而也有另一妙策——绕道走。

三是要注意劳逸结合。文武之道,有张有弛。比如说,在假期,家长如何对待孩子,通常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让孩子全力以赴,所有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甚至给孩子订出几不准:不准上网,不准跟同学出去逛街,不准聚会。这样的家长愿望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第一,孩子紧张了一个学期,再继续绷着弦儿身体肯定承受不了。第二,马不停蹄地学习容易产生厌烦感觉。第三,憋在家里闷头看书的做法和节日气氛不融洽。眼看着别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独自一个人埋头苦干,心理上就不舒服。的确,家长这种拼时间、拼精力的观念我认为太残酷了,孩子是学生,也是个普通的人,需要张弛有度的学习和生活;另一种倾向是让孩子痛快地玩。认为孩子念了一年书,都紧紧张张地学习、补课、提高。顾假期里索性彻底放松。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有的家长给孩子买电脑让上网、玩游戏。这种做法我也不提倡。劳逸结合要有,假期太安逸了,一旦开学,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不能很快适应,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我建议所有的学生家长要提前周全地考虑好假期安排。既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又要珍惜这个可稍事休息的阶段,帮助孩子调整身体状况和心理平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意,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地去读书
南怀瑾先生的11条养子之道
欧阳修苦读
如果学习是件“苦差”,又怎么能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呢
读书建议
高校在推创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