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

对塑造十全十美的人格而言,阅读并非全部,但就增长一个人的智慧而言,书籍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兰德女士

只有那些假装爱书的人,才舍不得动笔,不忍心在书上做记号,把书的漂亮封面看得比内容更重要。——亚瑟·李

现在的书极多,其中大多是骗钱的。为达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情投意合、串通一气。只要是新出版的,必然受到愚蠢之辈的追捧,而那些大思想家的名著却被人弃之不顾。伟大的著作永远高高在上,我们必须借助别人的洞察力来了解它们。

今天花了十来个小时重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并整理这篇笔记。该书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了29篇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畅销、名著研究计划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在于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不被满足,人会感到痛苦;当欲望得到了满足,目标即可丧失,人便陷入无聊之境。因此,人生就像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凡事过犹不及,读书也是如此。有的人,读书太多反倒愚蠢了。“食物虽能滋补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会伤及肠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如摄取过多营养,同样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过多,则读过的东西留存在精神中的越少,如此会使精神成为一块黑板,虽然上面重重叠叠地写满了字,却让人辨认不出究竟写的是什么。读书必加以思考,否则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终因浅薄而不得生根,大概不久就会被遗忘。”

一个人若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为书本所累,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我们在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其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读书太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养精蓄神,却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经常读书甚至得闲便读书,这种办法比常做手工活更容易麻痹精神,因为在做手工活时我们尚能沉浸于自己的思想。”“要知道凡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常会大受欢迎,我们不如将宝贵的时间用于欣赏古今中外那些卓越不凡的名著。”

“温故而知新,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是因为第二次阅读更能使人理清书中所述各物之间的联系,读者知道其末尾,放能彻底理解其开端;二是因为人在第二次阅读时的情绪和心境必有所不同,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犹如在不同的光源中看同一件东西一般。”

“奥·威·施莱格尔说‘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书;今人对他们的评论,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使我们感到精神愉悦。只要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轻松、爽快、清静、超逸、刚强,仿佛汲饮清澈的泉水似的舒适。”“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瘟疫,似乎各不相干的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之所以不朽,乃因其创造这是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他们进行的步伐严肃而幽静,然而非常缓慢,在欧洲一个世纪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与前者不同,后者是有依靠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写作。他们在旁观者的欢呼鼓噪声中狂奔疾驰,每年将无数作品投于市场上。”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想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在身体方面,人靠食物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读物生活,因此变成了他现在的样子。然而恰如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任何读书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与其思想体系或目的相合之物。”

“文艺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政治的历史是意志的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是睿智的历史。前者的内容因充斥着恐惧、患难、欺诈及可怖的杀戮等而令人畏惧;后者的内容则令人畅快喜悦,即使在描写人的迷误之处也是如此。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就是哲学史。哲学可谓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历史中。所以哲学实在是最有实力的学问,然而它发挥势力的过程却很缓慢。”

梭罗,19世纪美国著名散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一生都在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爱默生就曾经做出如此评价:“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获得更真实。”他推崇古典原著的阅读,他认为古典原著记录着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能解答我们人生中那些根本性的问题。阅读这些博大精深的著作,要花费大精力,要下苦功夫,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子,否则很难读进去,很难读得懂。

“我们是愚昧无知、缺乏素养的文盲。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已经识字,可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极低的读物。”“在目前,我们说不出来的话,也许在别处已经说出来了,那些扰乱我们,使我们疑惑不解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的身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回答过它们。”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二十世纪意识流创作大师”。

“关于读书,一个人能够给别人提供的唯一忠告就是:不必听从人家的忠告,只管追随你自己的本能,运用自己的判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对于读者而言,最重要的品质便是这种独立性。”

“人们读书很少会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些书到底能给我一些什么?大多数人阅读时都处在模糊不清、心不在焉的状态,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是:这本小说描述的是不是真人真事?这首诗是不是虚拟之作?这本传记是否尽是谄媚之言?这本历史是否会加重我们的偏见?若想要一番好的阅读,我们在阅读之处都必须抛弃以上这些成见。在刚开始读一本书时,我们应该尽量去适应作者,而不是想役使作者,要设法进入作者的境界,和他合作,成为他的亲密同事。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踌躇不前或不以为然或吃毛求疵,那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取最大收益。”

“阅读小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么简单,事实上,读小说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艺术,它不仅需要你具备一种体会小说家伟大技巧的能力,而且需要你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缺乏这想象力你便难以进一步利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们给予你的东西。”

“传记与回忆录之类的书,确实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为我们照亮无数这样的屋子,他们把一些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情绪跌宕、爱恨交织、事业成败乃至于生老病死,都一一呈现到我们眼前来。这些人的传记与书信能帮助我们了解现在与过去,为我们点亮许多过去的窗口。我们可以观察那些已逝的名人最真实的面貌,幻想自己与他们的交情已密切到可以共享他们的密码。”

“简言之,读书分为二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心胸容纳作者给你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进行判断与比较,如果你认为第二步也像第一步那么简单的话,那么你的想法就有些近乎愚蠢了。你必须具备良好的记忆力,博览群书且具有充分的理解力,才能生动有力地完成比较的工作,所以它是一桩相当困难的事。”

“只有当我们自己在阅读中产生无数疑问与暗示,而去寻求他们的帮助时才能得到他们的回应。倘若我们一开始就屈服于他们的权威,好像一群羊懒洋洋地躺在限定的围栏内,他们是没有办法帮我们任何忙的,只有在我们的内心充满矛盾并急欲征服它时,我们才能充分领略他们的见解。”

“如此说来,读一本书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包括便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由此你可能会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文学是种极复杂的艺术,即使穷尽毕生之力去读书,也不可能在文学批评方面做出任何有价值的贡献吧。”“不论读书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倒是偶尔做这样的梦:‘待到审判日来临之时……这些在人间的读书人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报酬’”。

史密斯说:“我们之所以成其为人,完全是我们的传统使然。书籍,正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象征。”“无论多么规矩的人,顶多不过是只剃净了毛的猴子”——吉尔伯特的批评是不公道的,因为猴子不会读书。

“书不在多,只要是好书就行。如果具有很强的读书欲,有些书是谁都能读懂的。但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点就是,正是我们对传统的尊敬和对书籍的爱好才使我们获得书籍。正如作者为了寻求知识才写书,读者也是为了寻求知识才读书,人的这种求知欲本身也是源于一种匮乏感。因此,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用书籍这种‘灌装的维他命’来缓解人类的各种匮乏症状吧。”

“书籍至少具有三方面的职责:给予我们见闻;激励、感化并启发我们;抑制那些狂躁的欲望和冲动,升华我们的灵魂。

“知识是必要的,但光有知识还不够。生命除了是一种科学外,更是一种行动呢!

“书籍能够激励、感化并启发我们。不加以应用的知识等于废置的木材,永远只会阻塞交通。我们需要一种意志,来激发原有知识的活力。这种意志,就是我们从书中所得到的鼓舞、感悟和启示。

“使我们获得更美好的远景,是书籍激励、感化并启发我们的最终目的。心中有了对远景的期盼,就像活在遥远的星光照耀下,这些星光从我们目前的工作能力来预测后代人对我们的评价。有人曾经说过,有想象力的人,‘已经享受到了天堂的所有快乐,体验到了地狱的所有苦楚。’只有在书的启发下我们才能尽量发挥一技之长。正因如此,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文艺丝毫不会逊色于其他一切科学。”

“我个人喜欢度悲观诗人的作品,它们能使我学会坚强和隐忍,能克制我的血气之勇和盲目乐观。只有睡在地板上的人才永远不会从床上掉下来。”

约翰·罗斯金(1819-1900)英国著名作家和美术评论家,在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方面颇有造诣。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类是永久性的。简而言之,暂时性的好书就是某些有用或有趣的言谈,因你无法与之面谈,所以被印刷出来供你看。这类书会告诉你一些不可不知的事物,所以通常很有实用价值;有些则像和你侃谈的老朋友,妙趣横生;这些书要么是有关旅行、幽默或问题的巧辩,要么以小说体裁描写人间冷暖,又或者是对现今社会面貌的描述,随着教育的普及这些书广泛流传,成为当代的特产。严格地说它们根本算不上书,充其量只是些印刷精美的书信或新闻罢了。”

“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种可谈之言,而只适用于书写,并且书写下来是为了流传而不是为了转述。……创作一本书绝不只是为了复制声音或只是把它传达出来,而是要使它永恒。作者在书籍里表达的都是些他认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他相信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写过这样的东西,也相信除了他再没有别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命中注定要由他叙说,所以他就尽其所能地写得清晰明了、赏心悦目,这就是书。……在书的世界里,你可以任意驰骋,你还可以认识朋友、获得地位,只要不犯错你就不必担心被驱逐出这个世界。通过与那些高尚的人建立友谊,你可以不断提升自身固有的高贵气质,以你所崇拜的人物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莫迪默·阿德勒(1902-2001)生于纽约,学者、教育家、编辑人。

“读一本好书,必须每读几行便停下来思索一番,以理解个中道理。但我还想劝你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读书也要时不时在行与行之间写点什么。否则,你看书的效果可能不会特别好。”

“类似于趣味小说这样的普通书籍,读者大可轻松地去阅读它而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巨著之所以为巨著,就在于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解答了许多重大而根本的问题,因此便需要我们尽己所能地认真研读。你绝不能像读普通小说那样去读它,而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所以这样的书不适于在人困乏时读。”

读书必须做笔记,方法有多种,划线、做标记、编号码、画圈、写摘要等等。

“写摘要和标圈点自然有可能减缓阅读的速度。但我希望读者这么做的原因也是想让他们慢些阅读。大多数人都有着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阅读的速度可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些书可以快读,有些则非慢读不可。真正的阅读能力在于能以适当的速度读不同的书籍。就一本好书而言,你的阅读能力的优劣关键不在于你能读多少,而在于你能从中领悟出多少。”读一本好书,只要能有所体会,每天只读一页也可以,一年能读完了吧。

“在学校,每当我们遇到生字,老师便会要求我们去查字典,查百科全书,学术性的评注或者其他原版书,使我们从中得到帮助。阅读一本艰难的书时,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找出你能明白的东西,不要停滞在艰涩难懂的段落。即使你会忽略掉那些晦涩的段落、注脚、议论和参考,但书里那些你已明白的资料足够凑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有了这个立足点你便可以不断向上攀登。一番快速阅读以后,即使你只了解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内容,它也能使原来晦涩的章节明朗化。” 可见,对难读的书应当先略读后详读,不要因拘泥于令人费解的细节,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生字、注释而使作品变得支离破碎;不直面原作,单纯依靠外界辅助去读书的方法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及已有的知识,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本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解力。

“略读的方法:(1)看标题页数和序言,尤其副标题或其他指示范围与宗旨,或作者的特殊观念。(2)研读书的目录,明了该书结构和大意。(3)核对书中各项问题的索引,或者核对引证的各个作家的类别。当你见到列举的重要名词,就翻看那一段落,你就会找到问题解答。如果你打算略读它,就看那些包含重要段落章节或首页或末页包含有摘要说明的章节。然后,随处略微查看,读一两段,有时可接着读几页。照此方法翻阅,以便寻找书本内容的基本大意。”

雅克·巴尔赞《人类的自由》中说“学位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些人有高学历,却连如何正确消化吸收一本书的方法都不知道,自然更谈不上提出严肃的批判了。”

“一个人若能明白别人看不懂的读物,他必定是一个更好的读者。”衡量阅读能力的好坏:一个是书本的难易程度;意识主动与被动之分。所以一个人读书效果好不好,全看其阅读主动程度,而且读者的好坏也和阅读范围成正比。严格讲,没有绝对被动的阅读,只有和更主动的阅读方式相比才有被动。

“真正的阅读只有一个途径,就是把书拿到书房,不假借外力,自己去读它,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研究眼前的文字的真实含义,逐渐提升自己的理解水平,只有经过自己对书籍的思考和钻研不断增进理解,才是真正的阅读,才是与那些挑战你的理解力的书籍相匹配的阅读方法。”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智慧的发端。所以真正的阅读开始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总之,我们只有从比我们优异的人那里才能学到东西。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谁比我们优异,如何去向他们学,能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的人,也就是我所说的有读书艺术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阅读能力,只要我们把阅读的技巧应用于比较有价值的著作上,并且努力去阅读,我们绝对都可以读得更好,获得更多。”

拉格曼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无论在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中都能看到书,而并非刻意进入书店或图书馆中才能看到时,书籍才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前几章读不下去时,省掉吧!先把故事看下去,回头再看开场把。“资历老的读者往往会不自觉地用到其他一些办法。我有一次看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爱德华·巴列特看完了一架新到的书籍。他抽出一本,浏览一下序言,查查目录,翻看索引和数目,看看书内几个主要引证,再读一下关于作者介绍。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十五分钟内平定了差不多是本书,然后从中选出准备细读的三本书。”“读224本难懂的书,比读1本书更容易懂,因为我们可以用一本书去阐明另一本书。”

编者评论道:“在阅读过程中倘若遇到难懂之处,切不可长时间纠缠于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暂时先省略这些问题,以留待将来解决。读者若纠结于一个问题而停滞不前,将会破坏阅读的连续性,影响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疑惑,有些疑惑当下便可得到解答,另一些则是我们绞尽脑汁都理不清头绪的。面对这样情形,一个明智的人会选择搁置问题继续前行。”“当岁月将我们的心志磨砺的足够成熟时,我们便能轻而易举的回答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疑惑,或者哪些问题早已得到了解答,甚至在不知觉中被彻底消解了。”

“当你在阅读中毫无所得时,不妨把书暂时先放下,过些时日再来读,总有一天你会读懂的。”“纽约市立大学的英文教授约翰·索华尔博士有一次对我说:‘我会在主要的段落下划线,在书上空白处写上号码,在扉页上按照题目制作索引。当我需要引用其中一句,就可以根据索引找到相应页数。’”

“读平庸的书很容易降低我们读好书的能力。读好书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读好书是多么有味。”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一个错误的观念所蒙蔽,以为阅读速度是衡量我们智力的唯一标准。有些书应该快读,有些应该慢读,甚至苦读。聪明的读书方法,是要依据书的价值去选择不同的读法。读好书时,问题不在于你能读多少,而在你能读进去多少!”

“书籍还能使人找到知己良友。”

“要阅读得好些,要获得更多的收益,最好的途径恐怕还是这个简单的建议:抓住一切阅读的机会。”

你若能每天坚持15分钟的阅读,一星期就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两本书,一年就是20本,那么一生就可以读完一千本以上的书。这真实达致博学多闻的一个最简易的办法!—— 路易斯·肖

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不可能具有富有趣味的思想。一个不读好书的人,不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更不必谈他的思想了。——约翰·奥康娜

一方面,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书更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也没有比书更便宜的东西了。——约翰·奥康娜

附录:导言部分内容

艺术是一切能给人带来想象、思考和感受的事与物的表现形式。一谈到艺术,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埃及的金字塔、达·芬奇的油画、百老汇的歌剧、贝多芬的交响曲。其实,艺术无处不在,每一个行业、每一种事物、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可能包含艺术的成分,只要加以精心培育,艺术的花朵便会散发芬芳的灵气。读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把阅读当成艺术对待,会更有效果。

读书是享受生命的艺术。春日里,在茵茵绿草地上朗朗吟诵,便可体会春风展卷书犹绿的美妙;炎炎夏季,去无人来扰的山林里,伴着潺潺溪水潜心静读,顿时感觉万籁俱寂皆为我;秋意浓时,倘若在诗词中约会秋水秋色,千年的文字仿佛都增添一分成熟与丰韵;在懒懒的冬天沏上一壶热茶,沐着暖暖阳光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闻着书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余味绵长。这份清新、恬淡、浓郁与温馨,有谁能不想往呢?

读书是感悟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空无一物。在书中我们领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认清世事的纷繁芜杂与沧桑变幻;也是在书中我们得以休憩片刻,重整旗鼓,勇敢前行;或是明白万事不可强求,适时放下方能有所得;更是在书中我们懂得了对未来负责任的唯一方式就是把握今天、活在当下。读书实是活跃感知、唤醒心灵的一门艺术,激发着我们去发现人生、直面人生、体悟人生。

读书是超越自我的艺术。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不读书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与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只看见自己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一本书记载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只要我们拿起一本书,便立刻走进另一个世界,去领略另一种人生。不仅如此,读书还能促使我们反省自己,升华思想。总之,读书是人类摄入精神食粮以臻于至善的艺术,有了这门艺术,人类才会在进步的阶梯上大步前行。

史密斯说:“我们之所以成其为人,完全是我们的传统使然。书籍,正是这个传统的主要象征。”阅读传统是人类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曾支撑起整个文明。人们对“书香”的沉醉,使他们不满足于摆在书架上的书,而是更热衷于冒着风险去访书、借书、换书、抄书,并沉浸在“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激动与兴奋中。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这种传统却被遗失了,于是我们也逐渐迷失了自己。这并不是说,人们眼下已经完全不读书了,而只是说,人们只读些有助于实现浅近目标的书,比如应付考试的书或获取信息的书。阅读传统的丧失与伴随现代化而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当然是分不开的,人类追逐效率与财富的雄心使得自己不得不加快生活的步伐,工作、学习、获取信息、交谈、吃饭甚至连睡觉都要快,要挤时间,哪里还愿意坐下来慢慢品读一本书呢。拐弯抹角、铺陈华丽的书不受欢迎,最好每本书都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人一览无余;晦涩难懂、意蕴深厚的书更不被青睐,人们没有精力去研读,更没有心情去享受通过思考获得理解的喜悦。有人认为旧时代的人更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这话也许不错,那时候的生活在现代人看来可谓平淡无奇、单调乏味,读书便成了最常见的休闲和娱乐方式。现在的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多彩的文化娱乐方式每日都会为我们的感官奉上饕餮大餐,不到消化不良的份儿上,我们很难咽下有益健康的清淡饮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读书的名言
叔本华:读书不一定有益,小心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叔本华启示录038:当心书籍变成思想枷锁
随笔│徐强:自由阅读
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
深入阅读的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