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解读之六

《道德经》解读之六---如何体道悟道

体道:体会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和展现的实相。

悟道:认识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和展现的实相。

行道:表现出大自然的品格,无我、寂静。

得道:与大自然合一,超越生死。

一、前言

“道”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不能用言语去表述,正如《道德经》一书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

得道者成为觉者,在生活中可比喻为健全的人。非得道者成为迷者,在生活中可比喻为盲人。觉者的文字再妙、语言再生动,迷者还是茫然的,就如同我们给一个天生的盲人描绘天空的蓝一样。

生活中我们要理解一个人,就要争取达到那个人的境界,体道悟道也是一样,就是努力达到“道”的境界,本文主要讨论《道德经》中给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二、致虚极守静笃

道体是虚静的,人们要体道悟道,必须让自己致虚守静,无我无为,所以老子指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这是老子提出的唯一的出世法门,无为法修行的要领。在虚极静笃的观照中,可以得到万物的实相,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此可以同时体悟“空”,体悟大道。

“致虚极,守静笃”,能够使我们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是无为法修行的要领,是老子提出的唯一的出世法门,这是作为道学修行的最高理念和最高功夫。

 

,即虚无,虚我。万物本来不有,而人妄以为实,“致虚极”是要排除任何的欲望,回归到空明虚寂的本性。,即寂静,物我两忘,不逐物牵心,心如如不动,“守静笃”是要完全地无我、无为、心底空明。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无为”,就是“守一”。在虚极静笃状态下,使本心回复到本性的清明寂静,能够体察其万物演化与归根,就是体道、悟道。

 

《道德经》此章与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常类似。“致虚极,守静笃”,相似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三、和其光,同其尘

如何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指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悟道的人不会夸夸论道,侃侃谈道者不是悟道的人。

塞其兑,闭其门: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关闭任何欲望的门户。

挫其锐,解其纷:抛开意念中的灵敏和锐利,过滤掉心里的纷扰和杂乱。

和其光,同其尘:把自己融化在光中,把自己混同与茫茫宇宙之尘。

是谓玄同:这便是玄妙齐同的境界。玄同即得一抱一,即虚极静笃,在此境界即可体道悟道。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此时,超越了亲疏,超越了利害,超越了贵贱。这样的人及其珍贵啊。

 

四、营魄抱一

老子还在《道德经》第十章提出有为法的修行,从六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体道悟道的指导思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精神与肉体合一,不能须臾相离!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凝聚精气以柔软身心,务必要像婴孩一样的淳朴无欲!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清除私心杂念,澄洁心境一定要一尘不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尽责社会,必须遵守自然无为的规律!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感官在大自然里,确保安静柔顺!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千万不能用聪明智巧来通晓事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出生并长养万物,出生万物却不掠为己有,有恩惠与万物却没有利己的目的,长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高的德。

 

五、其他

《道德经》中不论是非对错,不论长短高低,只说符合道和远离道的行为。关于近道的行为有很多,简述如下。

1.抱朴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所以,朴是自然的,接近于大道的,由此老子建议人们抱朴。

敦兮其若朴。15章)

见素抱朴。19章)

复归于朴。28章)

 

2. 守真

人的本性是由“道”产生和赋予的,“道”自纯然本真,因为婴儿状态最纯朴、自然、纯真,婴儿状态最符合人的本性,所以老子建议体道悟道的人应该学习婴孩。

专气致柔,能婴孩乎!10章)

常德不离,复归婴儿。28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

 

3. 寡欲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都会令人心迷神醉,远离大道,为此老子提示我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

少私寡欲。19)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如何理解?
参加函谷关镇《道德经》研习社活动发言整理
吕祖《道德经》解读
34、第二十八章 了悟实相 返璞归真
[转载]老子的“守”与“复归”
道德经28:厉害的人,为啥像婴儿一般?三知三守,怎样安心定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