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老子的“守”与“复归”

老子的“守”与“复归”

悟 到 

《道德经》21章,在老清眼中是重要的一章,主要的原因是从这章里,摸到了“悟”的门坎。

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与惚是发生在人的心理感受中。可能是主动的思维推理,也可能是无意间的心灵显现。但重要的是出现在不同的具体的每一个“自我”脑海中。所以,“悟”是很自我的认识。

2、“悟”,看字是“心”“吾”,创字者也是了解“悟”的自我性。每一个“自我”都有独特的经历,不同的能力,而且站在不平等的某一个生活层次中。这决定了所“悟”之“道”不完全相同。

3、传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为何从古至今,就只有佛祖一人在菩提树下得以悟道呢?其实,那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佛家所谓的顿悟,也就是遇到一个契机,抓到这个契机,才能将平时积累的领悟,来一个质变,这就是顿悟,想必佛祖就是抓到了那个契机吧。

4、牛顿苹果树下,也是一个顿悟,但那是在积累了一定领悟之后才在苹果掉下来的这个契机出现时,在领悟的量变基础上,抓住这个契机,使他那思考多年的理论得到发展。别说那不是“道”,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捕捉到的自然规律,自然就是“道”,当然只是道中的一个层次。

5、若是现在,您去找一个人来,让他到那些从牛顿故乡移植过来的苹果树下,您觉得,他们有可能领悟到什么吗?老清的回答是,对于一个平日积累了大量领悟的人,是有可能悟到些自然规律的。因为那只是一个契机,产生心灵显现的契机。

6、心灵显现,或许就是人们说的灵感,但又有别于文学创作的那种灵感,抓住这个心灵显现,就有可能达到对“道”的顿悟。用不着多说,刻意地寻找,灵感是不会出现的,这里没有“理”可讲,只能靠自己的瞬间联想。鲁班被植物割伤了,就有联想产生,创造出锯;……

老清在几十年的参悟中,反复在益于损的循环中,不敢说悟出真谛,只不过摸到了“悟”的门坎。或许余下的生命不会有什么惊喜,得不到那“顿悟”,但向往着“朝闻夕死”……

       老子的“守”与“复归”

在讲了圣人的袭明,和凡人的悟道要妙后,老子进一步提出“复归”思维的要点。以自我修养的角度出发,在前一章的借鉴“师、资”,加上自我的经历经验,可能会对道韵感受的多些,也可能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知道自我的长短。但这“自明”只是处世的前提,不是结果,重要的是用在处世之上。用什么样的姿态摆放自我的位置呢?请看老子给出的建议。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什么是雄的刚强,应安守雌的柔弱,这样才能如天下的溪涧。作为天下的溪涧,常德不会离失,可以复归到婴儿般的状态。

如何解读“知雄守雌”,关键在“天下溪”的比喻。
作者的比喻,需读者的联想。
溪:溪流,当然是小于江河的自然水流。那些山间小溪,有激流飞瀑之刚强,有缓流轻荡的柔弱。但在人的眼中,看到的多是柔弱一面。“天下溪”:有融会、融合天下所有溪流,得出共同的特点之意。

“知雄守雌”与“天下溪”的比喻联系起来,应该读的出,此雄雌非指一公一母两体,而是指刚强柔弱同处一体之中。作为一个“自我”,有刚强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没有例外。每一个“自我”都要存身在人际交流间,“知雄守雌”的“守”,并不是像那些悲观消极的解老者所说,甘愿做弱者,而应该是给周围其它“自我”呈现出自己柔弱的表像。

用带有贬义的话来讲,“知雄守雌”就是“扮猪吃老虎”;用褒义的词讲,“知雄守雌”就是“大智若愚”。这就是“守”的道韵,在“知”的前提下,收刚强入内,显柔弱于外。
不是外强内弱,是内方外圆的处世表现,不离道韵所引,时时保持充满生命力的婴儿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道什么是光明,应安守阴暗的位置,这样才是天下的模式。以天下的模式而为,不会与常德有悖,可以复归到万物本源。

与前面讲的“知雄守雌”同理,“知白守黑”的“守”是将“自我”摆放阴暗的位置,当然要有“知”的前提了。

说道“天下式”,道教的标志是那个神奇的太极图,标榜为天下万物的生成模式。老子讲的“天下式”会否是讲此太极图?那“无极”是否就是“道”?
无极生太极,太极升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清对老子学说中的宇宙本源论部份并不很重视,对“自我修养”来讲,任何事物,任何行为都有其起源,或许可以说是该事物,该行动的本源吧。
知白,就是领悟万物生成的普遍模式,守黑,就是时时以该事物的本源来判断未来的走向。

每个事物,每次行动都是由“无极”开始,进行“无中生有”的过程,不论加入多少主观因素,都摆脱不了那个自然规律的普遍模式。顺其自然,方可事半功倍,原因是不离、不忒“常德”。

“常德”是什么?老清再次来个颠覆。流行的解老理论,将“德”以现今的“道德”一词来解释,老清不这样以为。
“德,得也。”不是所谓的“德性”,应该是指客观物质存在中,合乎道的自然规律的程度。故老子后文有“上德、下德”之别。
凡存在,都有其理由,凡存在,都有“道”在其中。
常德:客观存在最接近道的自然规则。请注意,特殊性与普遍性都会同时在客观存在上呈现,而“常德”是对普遍性而言。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道什么是高贵,应安守低卑的地位,就像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常德才可得以充足,复归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知荣守辱”,与前面两个“知守”同理,如果有人说,老清所说对此“三守”的领悟,是不知廉耻的虚伪行为,那就与那些道貌岸然,内心猥琐的人版比较一下吧。

朴:原意为已伐而没有加工的大木头。老子在这里引申为自然、真质、淳朴的意思,没有丝毫人为的雕刻,完全生于自然,合乎大道。

婴儿、无极、朴,是“三守”的理由,都是复归到自然本初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复归到先天的状态。老子认为只有先天的状态才是最接近道的自然规律的存在。

挑剔道家哲理的人多取笑说,老子是要人回到原始社会,愚愚昧昧地生存。其实这是忽略了“复归”的意思所在。

“复归”:不是什么物质性的倒退,而是一种人类思维活动。得到“知”后,随时重返起点,可以得到婴儿般的生命力,得到无极的本源力,得到朴的可塑性。可以说,老子的“复归”是一种进取的思维,守在柔弱,不动则已,动必刚强。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这种复归自然淳朴的思想散播开来,就可以成为工具,圣人利用这种工具,就可以成为教化百姓的官长。所以国家大制都不能制止这种思想的传播。

译文有些强牵。老清理解有三层意思:①“朴散成器”是传播这种思想的必要性。②圣人具有这种思想,可视为这种思想的官长。③即使是国家大法也不应该制止这种思想的传播。

老清以自我中心来领悟道家哲理,对于传播,无心亦无力,还是远离好些。

此章领悟心得:知在自明,守住方圆,复归源起,自然出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秘解》二十八章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知雄要达到什么程度?知雄守雌哪个重要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反朴归真,无为无割
《道德经》精解第二十八章,常德乃知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