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农耕文明--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明代中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生态农业。原先人们为了防止水害总是把低洼的地方填起来,当时在江苏常熟地区有一个名叫谈参的人,反其道而用之,将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养鱼。控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果树。池塘边种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猪圈,用于养猪。这样养猪又可以不占用耕地,猪粪直接落入池塘喂鱼。堤外农田种植水稻,通过水塘的排灌,又可做到旱涝保收。由于经营得法,谈参一家的农业收入比别的农民提高了3倍,副业的收入又比农业的收入多了3倍。

  这种做法由于用地少而获利多,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形成田猪互养。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yōng)桑。还有的是以鱼塘种桑、种果或种蔗等,形成所谓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里通过背景油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其中最著名的桑基鱼塘。这种农—桑—鱼—畜紧密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国水乡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也是中国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开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达到了世界古代农艺的高峰,赢得了世界注目。

  坐在桑基鱼塘背景油画前的是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他所写的《农政全书》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与《氾(fàn)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并称为四大农书。内容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明清两代先后引种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新作物,使得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利用,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当时还特别重视培育作物良种,连康熙皇帝都自己在皇宫中试种水稻,并成功培育了“御稻种”。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生态农业 明清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场景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生态农业《农政全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一位农业生态经营者【微笑对了的博客】
“油基鱼塘”—与桑基鱼塘并驾齐驱的循环经济新模式在菱湖开花结果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 绿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
20亩地创造1000万收入的种植模式,牛在哪?
桑基鱼塘:中国农耕文化的活态化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