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父母这门学问,你修炼得怎么样?
四月爱和自由父母课堂小记

阳春四月,正是花红柳绿的时节,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家长们也不忘踏上自我成长的道路。四月间,五个教学基地先后成功举办了21场课程,家长们通过参加一次次的课堂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一次次地聆听、一次次地分享,让自己的身心在这春日里与万物共同复苏。

幼儿父母课堂一

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我们在这样一次课程的相聚中,真实地听、看、体验,爱的力量和流动,并以此学习为新的开始,学会用爱去创造我们的生活。让孩子生活在爱中,在生活中爱孩子!

广州,杨旭朝老师分享《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昨天跟同事一起讨论养育孩子的话题时,同事说了一句话:“做父母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同样,爱自己,爱他人,这种“大爱”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我们有了小孩,这个学习的契机就来了。

小孩是成人的反照,无论行为、语言、情绪、意识都可以很好地反照到成人固有的模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建立信心,与小孩一起成长!情绪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情绪是透过身体行为流露出的能量,只要在情绪来临时能感知,配对得上,这种情绪的能量就可以流通。慢慢地,我们就学会情绪的梳通,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

——广州家长

北京,陈小娟老师分享《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爱有四个阶段:被爱、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了解了自己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以及当下自己可以努力做到的,那就是爱自己。同时,了解了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重要性。爱孩子,就是全然地陪伴孩子去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哪怕每天只是抽出半小时进行全然陪伴,当孩子对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自然而然就可以专注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北京会务赵老师

银川,牟宁国老师分享《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今天课程后的启迪:

1、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后天习得的能力,要有意识的爱,不要被无意识占主导地位;

2、父母提供给孩子环境,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家庭的结构,而是家庭的功能;

3、家庭中的关系(尤其是0-3岁):妈妈爱孩子,爸爸爱妈妈!

——银川家长

深圳,田静娴老师分享《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面对孩子:不只是说我爱你,也要按照孩子的需要来给他恰到好处的爱,让他能感受到爱,让他在爱的环境中发展自我、安全感、自信。感谢田老师的分享,感谢爱和自由,很幸运在孩子小的时候接触到这么有爱的机构,没有错过孩子的成长,也使我自己成长。

——深圳家长

上海,陈路老师分享《如何爱,孩子才能收到爱?》

幼儿父母课堂一

儿童敏感期背后的秘密

0-6岁,儿童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如果我们充分了解儿童自我的形成过程,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敏感期现象,就能通过理解他们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高质量的陪伴,最终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上海,姚欣佩老师分享《儿童敏感期背后的秘密》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执着......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学习——内在驱动的对于外界环境和生命本身的学习!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关于《儿童敏感期背后的秘密》这节课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了,每次听完,都让我对敏感期又有一个新的学习。周六下午刚开始,家长们都是带着各种疑问来到了课堂上,什么是“敏感期”?我该如何知道孩子的敏感期到了?当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我该如何做?等等。

课程中,姚老师按年龄阶段为我们详细解读敏感期,每个阶段的敏感期再结合相对应的教学案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每个敏感期的概念及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半天课程的分享,内容充实,案例详细,收获满满!

——上海新梅园吕蓉老师

北京,金婷老师分享《儿童敏感期背后的秘密》

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与我们每天和孩子的接触息息相关,可操作性非常强,满满的干货!金老师准备充分,理论知识扎实,实际经验丰富,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对这个课程的负责,对家长困惑的着急,对孩子的爱。

——北京家长

深圳,吴瑜老师分享《儿童敏感期背后的秘密》

幼儿父母课堂二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0-6岁)

父母们带着对生命的爱、好奇,来到了《儿童是如何学习的(0-6岁)》这个课堂,共同探索人之初始是如何学习的,探索什么样的学习让一个儿童最终成为了自己。

上海,王文欣老师分享《儿童是如何学习的(0-6岁)》

以前一直以为,孩子在学龄前除了玩,几乎什么都没学会。其实是我们的眼界太窄了,对于学习,我们只局限于数学、英语、逻辑推理等。但是经过这次的学习,体会到了其实0-6岁的孩子“很忙”,他们对所处的环境都很好奇,通过各种感官来体验世界,体验实物,体验情绪,认识人事物,认识自我。

兴趣是一种隐形的力量,指引着孩子不断地接触、体验、感知,从而内化成经验和概念,继而完成学习的过程。通过课程中的活动,让我们也体验了这个过程,也更了解孩子了。

——上海家长

银川,王雅静老师分享《儿童是如何学习的(0-6岁)》

幼儿父母课堂二

爸爸如何陪伴孩子

爸爸的力量、爸爸的沉稳、爸爸的顽皮……世上有一千个爸爸,世上有一千个孩子。

广州,杨旭朝老师分享《爸爸如何陪伴孩子》

课堂上,杨老师举了他陪伴女儿去医院看受伤的手的例子,我被触动得泪流满面。那种温情,那种陪伴,那种倾听,那种欣赏,如雨露般滋润着我的心田,因为我看到了伟岸而细腻的父爱就是在平凡生活里发生,在每一个当下里触碰。这就是爱!

引用课堂中海灵格的一句话:“当每一个属于家庭系统的人,在你心中都有一个位置时,一种圆满的感觉便会涌现。”那么,在家庭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让爱存在。

——广州家长

北京,牟宁国老师分享《爸爸如何陪伴孩子》

幼儿父母课堂三

儿童的心理发展(6-12岁)

在6-12岁的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但生命的能量即将进入一个最为波动的青春期前期,在与世界合作的意识方面从开始需求走向完全的自律。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有必要更好地温习或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此为桥梁,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种新的亲子关系。

银川,段武宽老师分享《儿童的心理发展(6-12岁)》

参加了段武宽老师的《儿童的心理发展(6-12岁)》课程,了解了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使得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下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及需要父母哪些支持。通过小组的谈论交流以后,主要要求父母进步,去成长自己,有意识地去行动,关注孩子每个阶段的需要,用爱、陪伴、接纳、尊重、自由,情绪如何管理等一些方法去做。从小事做起,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吸收。

——银川家长

北京,李燕老师分享《儿童的心理发展(6-12岁)》

了解了12岁前孩子各个成长节点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表征和关系背后的诉求;还有李燕老师给予我们家长的实操性很强的倾听、了解和沟通的技巧。非常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的学习让我明白,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自己丰盈了才有协助孩子的力量。非常感谢李燕老师,感恩生命中与李燕老师的遇见!

——北京家长

深圳,薛梅老师分享《儿童的心理发展(6-12岁)》

幼儿父母课堂三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孩子幼儿园毕业,即将进入的可能是一所传统小学,也可能是一所新教育的小学,家庭环境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将带给家庭成员巨大的自我滋养、自我支持,这些将帮助孩子更顺利地走入小学生活,带着精神的力量去面对可能的困境。

上海,刘明忆老师分享《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原以为是来学习怎么创造环境和支持,协助孩子与自己的精神胚胎更好地相伴和发展,没想到一个仪式的话题让我看见童年的创伤,也突然意识到我对仪式漠然的95%层面要素,一直麻木的我在听到明忆老师说,“不管外面怎么变化,一直都有个人在支持陪伴自己”,再看“和你在一起”,有点朦胧的感触,有待后续更多的觉察和看见……感谢机构用心、长情的陪伴,感恩!

——上海家长

起初大部分的学员都不知道为何来到课堂,大概是觉得精神生活比较高级,几乎所有人都想要去追寻的那份真善美!

在课堂中,刘明忆老师以谦卑的姿态,生动形象的事例,大量的“干货”为大家带去了有精神氛围和精神感受的一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会为你的选择负责”,比如说你承受不了幼升小的压力,你帮孩子去报了各种培训班,你得为“你的选择”负责,而不是让你的孩子去负责。

其中最核心的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才是精神生活的主导核心。深刻体会到了,你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爱自己,你才会看到孩子,看到生活,看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上海新梅园许晶晶老师

广州,吉野宁老师分享《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小学父母课堂一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7-12岁)

规则意识的建立是一个人成年前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陪伴其成长的父母持恒的功课。走进课堂来,发掘出每个挑战背后的礼物,建立起一生受用的规则意识。

银川,姜洁老师分享《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7-12岁)》

这个周末,春光融融 ,我们相约在这里,带着爱,带着觉知。

姜洁老师说:“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告诉大家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让大家透过这堂课了解到每个事件背后的核心的那个问题,能够提升自身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协助儿童建立规则,因为儿童与规则的关系取决于成人的规则意识”。

父母是儿童最好的成长环境!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意识的,带着觉知,带着爱去与儿童进行交流,给予孩子平等和自由。

——银川会务王倩倩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致老师: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那么难教?
家长切莫把孩子的淘气当成多动症
为了孩子先摸清老师的喜好 10类家长老师不喜欢
不体罚,不吼叫,怎么控制课堂吵闹的局面?
家长扼杀聪明孩子的五件事情
《中国幼教》杂志【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