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粤乐唱响上海滩》一文有感


作者:何滋埔

立论:“粤乐”亦称“广东音乐”。指:从广府、潮汕、客家等岭南文化三大支柱中的曲艺、民歌、戏曲之伴奏、过门音乐中,演化而来的纯器乐“乐种”。 这恐怕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都会反对!世界上任何物种,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包括植物!   源于“粤”字有诸多的歧义! 粤省=广东省,粤菜=广府菜,(广绣=广府刺绣+潮绣,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粤绣 。 粤语=广州话,含广西部分地区,但不含潮汕(福佬话),客家语系。 粤剧,流行于粤语区。潮剧,流行于闽南语系。客家人演的是汉剧,与内陆相仿。   为什么会出这样大的乱子? 因为广东是个文化差距很大的地方!历史上当官的广东人,广府人占了大多数!话语权历来都落在广州人身上,于是,广府人在外省人心目中,成了“粤”的代表。 近百多年来,要求平等的风气渐强,于是,各个语系平等起来了。言必称3大支柱,这也无可厚非,但对历史的贡献,对文化的贡献,又怎会相同呢? 潮汕客家人生存条件差,与广府人无法比!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也与广府人无法比! 不讲成绩,不讲学术成就,不讲考取功名的人数,不讲经济总量……只讲死人,只讲抵御外族侵略的力度和次数:宋明两朝,为捍卫中华文化,每次死几十万,还不算崖山跳海的十万!不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灾难也是平均分配的吧?   在广府地面的粤乐家之中,没有潮汕人!同治年间的戏剧并未粤化,也有到道县等汉剧地方请乐手,有过短期的交集。音乐手在上海奏广东音乐,也奏潮州音乐,也奏江南丝竹,也中西合璧,或源于乐手稀缺,或源于群众需求,并不代表这几个乐种同源!   “广东音乐”一词,很多广府人并不喜欢这种叫法前文化局长黎田,想把广东音乐改称粤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始终无效。因这个称谓是外省人叫出来的,是国务院定下来的,拙作《粤韵寻源·辨踪》也有专门讨论。直到今天,拙作也使用粤乐一词。   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所谓:“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以不露题中一字,语多双关……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迴自复,不肯一往而尽,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已”(1770:193)云云,完全从文学角度对“粤歌”语辞解读,而对“乐”之本体,不著一墨,故不作“引据”,   这里只对了一半!只要有唱词文字的例证,就会有旋律的出现。粤语是有五音对应的,字音的关系制约着旋律音程的关系:粤语有九声,入五音,3个入声是要带休止符的。两个上声是带倚音的。不懂粤语的人评粤歌,这也无话可说。更甚者,潮汕话是13个声!这些,习惯4声调的北方人不理解,也不出奇吧?   前两个月,音乐家赵砚臣到过广东,看到民间汉乐的现状很高兴,觉得有很多小组在奏,很传统,保留得比较好,形式与江南丝竹相仿。相比广东音乐,发展啊发展,不知发展到哪里去了。换言之,客家汉乐呈保守势态,比之广东音乐呈开放式发展的势态相反。   自古以来,外省人形容广东语音和语音艺术的名词如:粤讴,粤歌,粤曲,蛮曲,越吟,南音等,并试图以这些名词重新定义今天的文艺形式,不错才是怪事:越讴(粤讴),是西汉时期的称谓了。 张买有乃父之风,善于骑射,此外还精于诗歌和音律,是广东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人和'歌星'。《百越先贤志》说他'鼓棹能为越讴',唱起歌来音韵悠扬,清婉欲绝,妙不可言。 总不能认为招子庸《越讴》这种形式,早于西汉时期就存在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
东北像一个省,广东像三个省。广东主要分为广府,客家和潮汕三个民系。其中,广府地区
广府文化~粤语
客家人心理转
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广东省最大三个族群,客家,潮汕,广府迁移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