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府与客家 一段不堪回首的恩怨情仇

同为一族,同在一省,比邻而居,但语言和习俗却差异甚大,以致彼此间颇多嫌隙,互有龃龉,说的就是广东的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上个月在广东自驾旅行,我们的行程从客家文化始,中经潮汕文化区,至广府文化终,算是初步接触了广东的三大民系,也有了点皮毛认识。

沙湾镇,始建于宋,一座广府文化的博物馆。

从沙湾古镇看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广东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广东是地理概念,而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是民系概念,广东人应该是指包括上述三大民系,加之雷州、疍家以及各少数民族在内所有广东境内的居民。

三街六市的沙湾,曾经的商贾凑集之地。

自驾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位于番禺的沙湾古镇。所谓广府,即广州府,明清的行政区域之名,其称呼一直沿用至民初,方去“府”字而改称广州。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贸繁荣、文教昌盛,不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其政治经济状况,在广东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而沙湾古镇距广州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荟萃了几乎所有广府文化的精髓。

沙湾的标志性建筑:何氏祖祠留耕堂。

其实,从根上说,广府人和客家人同祖同宗,都是中原移民,只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本篇不谈潮汕文化)。广府人最早的根是秦朝遗民,到了唐末和宋末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原氏族纷纷避乱南下,经江西大余,再翻越梅岭关到达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的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便在珠玑巷安顿下来并重新创业。

无论土客,均重诗书育人,。

若干年后,这些中原人逐渐适应了岭南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又顺北江来到了珠三角,首先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扎根繁衍。在广府文化中,就有贡生罗贵,带领珠玑巷97户33姓,伐竹木而结筏,南逃珠三角的故事。故,广府人多称自己是来自珠玑巷,并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地”。

留耕堂,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汉民族的集体信仰崇拜和传统的岁时年节上,并无根本的不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方言,前者说粤语,后者说客家话,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从来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广东话。先来的广府人对后到的客家人的歧视,也首先凸显在语言上,谓客人的语言是“南蛮结舌”,而客家人则称自己才是正统的中原古音。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即所谓“分声之争”。当然,对于北方的朋友,要弄清两者的区别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沙湾,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平日里,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是有些许差异:广府人喜粤剧,近代的广东音乐更一度风靡全国;而客家人则喜汉剧,逢年节必搭台唱戏。广府人饮食清淡,客家人口味浓厚。传统的广府人天天给财神爷上香,而客家人除了节日的敬亲祭祖外,相对的祭拜要少许多。客家人最重教,科举做官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而广府人则善经商,与海外的联系更多。不同的还有广府人的过年花市,客家人的“洗骨二次葬”,等等。

何少霞,沙湾广东音乐三杰之一。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沙湾的镬耳墙,老百姓称之“官帽”。

但无论有怎样的不同,广府人与客家人依然是“亲家”关系。且不提宋元交替,明清易朝,他们曾相互激励,并肩作战,抵抗外虏。只看近代戊戌变法的首领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广府人,而黄遵宪、陈宝箴、刘光第,则是客家人。到了辛亥革命,更是广府人、客家人的精诚合作,才使广东成为这场革命的根据地。无论是北伐还是东征,无论是成立护法政府还是省港大罢工,两大民系都是共克时艰,相互扶持,绝不轻言失败。

镬耳墙是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广府人和客家人因迁入广东的时间有先有后,先入则为主,后至则为客,故有土客之分。也许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尽管大家都是中原汉人的后裔,却在1856年至1867年间,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十三年的土客大械斗。

虽然古人并无文物保护意识,但这堵墙却历经了八百年风雨。

民国方志用“屠戮百余万,焚毁数千村”、“老幼皆诛夷,死亡亦无算”来描述其惨烈程度。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亡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了,但因为是“民间私斗”,加之当年的太平天国、洪兵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迭起,这场“被遗忘的战争”便成了人们记忆的死角。

古时,里巷有门,黎明开启,入夜即关。

先说说这场械斗的起因吧。闽粤赣交界处,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客家人的多年经营,更致人口膨胀,生存日窘。于是,客家人便寻求向西发展,渐次进入了广府人的地盘。客家人的迁徙往往是全族、全村乃至全乡的迁徙,对占据着优势资源的广府人是极大的威胁。平日里,广府人向来瞧不起客家人,也从不与其通婚,而客家人尚气争胜的性格,也使他们绝不肯向土著低头,生存之争的矛盾由此产生。

展示广府文化中的婚俗文化。

为了生存,客家人均是半军事化家族组织,具有极强的战斗性。而广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也以“强悍好斗”著名。咸丰同治年间,广西太平军兴起、广东洪兵反清,两支力量攻城略地,加之境外列强入侵,清政府首尾难顾,无力抽身顾及民间斗祸,致使土客械斗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长达十三年,屠戮百余万人的大械斗。

蠔壳筑屋,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

这场土客械斗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广东洪兵暴动(因暴动者头裹红巾,也叫红巾军),腐败的清政府无力出兵镇压,便鼓励地方政府招募民团清剿。巧的是,洪兵中土人(即广府人)居多。于是,用心险恶的官府便将客家人组成客勇民团,对洪兵进行剿杀。渐渐地,客勇民团偏离了预定的镇压洪兵的轨道,开始报复与之有仇的广府人,大规模械斗由此形成。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沙湾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械斗的初期,客勇们攻寨夺村,反客为主,大有对土人赶尽杀绝之势,随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广府人凭借人口势多,经济雄厚,也以剿灭洪兵为名,重金贿赂官府,出兵围歼客勇,客家全线败退。械斗最激烈的时候,双方互斗凶狠,铲村灭族,残不相让,一时间,广东各地,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巷内何氏,明清两朝均出进士。

举个例子。咸丰七年(1875年)正月,新宁县客家战败,西迁途中,被广府人察觉,设伏袭击,客家被杀者逾四千人。汲取此次教训,之后客家人凡携眷迁徙,途径土民聚集地时,都要用棉花塞住小孩的嘴巴,或用鸦片烟膏涂口,让小孩醉而不啼。因此而被闷死的孩子不在少数。

沙湾古镇的制高点:水绿山青塔。

咸丰皇帝曾向属下大臣张集馨询问械斗情况,张答:“臣前过惠安,见械斗起,部伍亦甚整齐。大姓(即土人)红旗,小姓白旗,枪炮刀矛,器械具备,闻金而进,见火而退。当其斗酣时,官即禁谕,概不遵依”。又答:有“战国合纵连横之意。大村住一族,同姓数千百家;小村住一族,同姓数十家及百余家不等。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纠数十庄小姓而与大族斗。”

祠堂里的族训。

史载,当时的土客双方均已进入军事化状态:“人皆佩剑,户尽佩刀,巨炮洋枪,视为故物,碉楼寨栏,俨若长城”。为平息械斗,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助土人,剿客家,但损兵折将,收效不大,还不为土人领情。最终,清政府认识到客家并非洪兵,土客双方也心生厌战情绪,遂议和双方,结束了械斗。

广东音乐的古工尺谱与现代简谱对照乐本。

而为解决土客械斗问题,清政府又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大量遣散珠三角的客家人,导致珠三角地区客家人口锐减,粤语在和客家话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散居的客家人逐渐被粤语同化,土客之间也互相通婚。但在客家大本营的梅州、惠阳等地,客家话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这场惨烈的大械斗,还导致了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徙,导致了五邑地区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冒险走上“猪仔”之旅,开始大规模移民海外。

沙湾街巷。

土客械斗的教训

土客械斗虽已过百年,但其影响深远。清末民初,土客间仍时有冲突,甚至在学者间也爆发了一场舌战,并导致客家研究的发轫。上世纪中叶,至少在海外,土客矛盾依然存在。好在国内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土客矛盾已基本消弭。土客械斗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多重的。一个强大、公正、廉洁、为民着想的中央政府;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永远欣欣向荣的经济;一个文明、高效的解决争端的机制。如此三者具备,我们的民族才不至于再次陷入手足相残的恶性循环中。

三稔厅,广东音乐博物馆中的展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广东土客大械斗,谁能介绍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足鼎立形成,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本是同根生。历史上不堪重提的土客械斗,广东人你了解多少?
清末的土客械斗有多惨?绵延十几年,伤亡数百万,无数人背井离乡
粤西涯佬是客家人吗?他们与客家人有什么区别?
1854年,广东土客大械斗,伤亡超百万人,无数客家人被迫离开广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