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二册7)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二册7)
                        第二册卷21-卷40 
          卷第二十三 释初品中  十一智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值,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

(又,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很重。计一碗饭,从种植到成饭人流的汗集合起来,比饭还多。制作饭食费工很多,这样辛苦,入口食罢,即成不净,不值一钱,一夜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所喜好,变成不净,厌恶不欲见。)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故,于五欲皆厌。

(修行的人自己想:如此弊食,我如果贪著,当堕地狱,吃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还以前的债,或作猪狗,常吃粪除。这样观食,则生厌想;因为厌食,对于五欲都厌。)

譬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此不净?唯当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此饼送来,当多与价!

(譬如有一位婆罗门修净洁法,因为有事到不净国,自己想:我当如何得免此不净?只有吃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对他说:我有事住在此地百十天,常作这种饼送来,当多给你钱!”)

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著,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何缘尔耶?母言:痈疮差故。

(老母天天作饼送给他,婆罗门贪著,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来变得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为什么这样呢?老母说:因为痈疮好了。”)

婆罗门问:此言何谓?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酥、甘草拊之,痈熟脓出,和合酥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

(婆罗门问:这话是啥意思?老母说:家大夫人隐处生痈,用面、酥、甘草拊疮,痈熟脓出,和合酥饼,天天这样,用此作饼给你,所以饼好。现在夫人痈好了,我到那再找?”)

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捶胸干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本国。行者亦如是,著是饮食,欢喜乐啖,见其好色细滑,香美可口,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

(婆罗门听后,两拳打头,捶胸干呕:为什么破此净法?我这是死定啦!不办事啦,驰还本国。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对饮食贪爱不舍,欢喜好吃,见食物好色细滑,香美可口,不观不净;后受苦报,后悔也没有什么用!)

若能观食本末如是,生恶厌心,因离食欲,四欲皆舍,于欲界中乐悉皆舍离;断此五欲,于五下分结亦断。如是等种种因缘恶罪,不复乐著,是名食厌想。

(如果能观食本末象这样,生厌恶心,因离食欲,四种欲都舍离,对于欲界中的乐全都舍离;断此五欲,五下分结也断。象这样等种种因缘恶罪,不再乐著,这叫食厌想。)

问曰:无常、苦、无我想,与无漏智慧相应;食厌等四想,与有漏智慧相应,次第法应在前,今何以后说?

(问:无常、苦、无我想,与无漏智慧相应;食厌等四想,与有漏智慧相应,按次第法应在前面说,现在为什么在后面说?)

答曰:佛法有二种道:见道、修道。见道中用是三想,破诸邪见等,得圣果,犹未离欲;为离欲故,三想次第说是食厌等四想,得离淫欲等诸烦恼。初三想示见谛道,中四想为示学修道,后三想示无学道。初习身念处中,虽有食厌想,功用少故佛不说。今为须陀洹,斯陀含度欲故,无我想次第说食厌等四想。 

(答:佛法有二种道:见道、修道。见道中用这三想,破众邪见等,得圣果,犹未离欲;为了离欲,三想后面说这食厌等四想,得离淫欲等众烦恼。初三想显示见谛道,中四想显示学修道,后三想显示无学道。初习身念处中,虽有食厌想,功用少所以佛不说。现在为须陀洹,斯陀含度欲,无我想后说食厌等四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则生乐想;若念世间众恶罪事,则心生厌想。何等恶事?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的意思是,如果忆念世间色欲的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就生乐想;如果忆念世间众恶罪事,心就生厌想。那些恶事?恶事有二种:一、众生,二、土地。)

众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

(众生有八苦的灾祸: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

众生之罪,淫欲多故,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无有惭愧,与禽兽无异。瞋恚多故,不别轻重,瞋毒狂发,乃至不受佛语,不欲闻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

(众生的罪,因淫欲多,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没有惭愧,与禽兽无异。因瞋恚多,不别轻重,瞋毒狂发,乃至不听佛的话,不想听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道他人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

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馨-香/]角求乳;无明覆故,虽蒙日照,永无所见。悭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无所直。

(因愚痴多,所求不以道理,不识事缘,如[馨-香/]角求乳;因无明覆,虽蒙日照,永无所见。因悭贪多,他的家如坟墓,人不想去。因憍慢多,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远碰不到佛法。)

邪见多故,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如是等诸烦恼多故,弊败为无所直。恶业多故,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

(因为邪见多,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因为像这样的各种烦恼多,弊败为无所直。因恶业多,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

复次,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或时虽有善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正,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著,不肯布施;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谓憍高自畜,不下接物;

(又,世间众生,善好的人少,弊恶的人多。或有时虽有善行,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正,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著,不肯布施;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说憍高自畜,不下接物;)

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便谓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便谓恃是小智以为憍慢;或见质直好人,便共欺诳调投,引挽凌易;或见善心柔软,便共轻凌蹋蹴,不以理遇;若见持戒清净者,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数。如是等众生弊恶,无一可乐。

(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的人,便说是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的人,便说恃这小智作为憍慢;或见质直好人,便一起欺诳调投,引挽凌易;或见善心柔软的人,便一起轻凌蹋踢,不以理遇;如果见持戒清净的人,便说所行矫异,轻贱不止。象这一类众生弊恶,没有一个可乐的人。)

土地恶者,一切土地,多衰无吉,寒热饥渴,疾病恶疫,毒气侵害,老病死畏,无处不有。身所去处,众苦随之,无处得免!虽有好国,丰乐安隐,多为诸烦恼所恼,则不名乐土。一切皆有二种苦:身苦、心苦,无国不有。如说:

(土地恶的意思,一切国土,多衰无吉,寒热饥渴,疾病恶疫,毒气侵害,老病死畏,无处不有。身去的地方,众苦相随,没有可以避免的地方!虽有好国,丰乐安隐,多被各种烦恼所恼,就不能叫乐土。一切都有两种苦:身苦、心苦,无国不有。如说:)

有国土多寒,或有国多热,

有国无救护,或有国多恶,

有国常饥饿,或有国多病,

有国不修福,如是无乐处。

众生、土地有如是恶,思惟世间无一可乐。欲界恶事如是,上二界死时、退时,大生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处堕,摧碎烂坏! 

(众生、土地有这样的恶,思惟世间无一样可乐的事。欲界恶事象这样,上二界死时、退时,生大懊恼,比下界还厉害。譬如极高处堕下,摧碎烂坏!)

问曰: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何等异而别说? 

(问: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什么差别而另外说?)

答曰:有二种观:总观、别观。前为总观,此中别观。复有二种观:法观、众生观。前为呵一切法观,此中观众生罪恶不同。

(答:有两种观:总观、别观。前面是总观,此中是别观。又有两种观:法观、众生观。前为呵责一切法观,与此中观众生罪恶不同。)

复次,前者无漏道,此中有漏道。前见谛道,今思惟道。如是等种种差别,一切地中摄,缘三界法,是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又,前面的是无漏道,此中是有漏道。前面的是见谛道,现在的是思惟道。象这样等种种差别,包括在一切地中,缘三界法,这叫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者,如死念中说。  

(死想的意思,如死念中说的。)

不净想者,如身念处中说。

(不净想的意思,如身念处中说的。)

断想、离想、尽想者,缘涅槃相。断诸结使故,名断想;离结使故,名离想;尽诸结使故,名尽想。  

(断想、离想、尽想的意思是,缘涅槃相。断一切结使所以叫断想;离结使所以叫离想;尽众结使所以叫尽想。)

问曰:若尔者,一想便足,何以说三?  

(问:如果是那样,一想便就够了,为什么说三想?)

答:如前一法三种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间罪恶深重故三种呵。如伐大树,不可以一下断。涅槃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种种赞,名为断想、离想、尽想。 

(答:如前面一法三种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此也是这样,一切世间罪恶深重所以三种呵责。如伐大树,不可以一下就断。涅槃微妙法,以前没有得到过,所以种种称赞,称为断想、离想、尽想。)

复次,断三毒故名为断,离爱故名为离,灭一切苦故,更不生故名为尽。

(又,断三毒所以称为断,离爱所以称为离,尽一切苦而更不生所以称为尽。)

复次,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断想,有余涅槃;尽想,无余涅槃;离想,涅槃方便门。是三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

(又,修行的人对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用正智慧观,远众烦恼,这叫离想;得无漏道,断一切结使,这叫断想;入涅槃时,灭色、受、想、行、识,使他们不再相续,这叫尽想。断想,是有余涅槃;尽想,是无余涅槃;离想,是涅槃的方便门。这三想,由于有漏、无漏所以包括在一切地中。)

释初品中十一智

【经】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论】法智者,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比智者,于色、无色界中无漏智亦如是。

(【论】法智是指,系属欲界法中的无漏智,系属欲界因中的无漏智,系属欲界法灭中的无漏智;为断系属欲界法道中的无漏智,及法智品中的无漏智。比智是指,在色、无色界中的无漏智也是这样。)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系见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世智者,诸有漏智慧。苦智者,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

(他心智是指,知道系属欲界、色界见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部分。世智是指,一切有漏智慧。苦智是指,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集智是指,有漏法的因:因、集、生、缘,观时得无漏智。)

灭智者,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道智者,道、正、行、达,观时无漏智。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灭智是指,灭、止、妙、出,观时得无漏智。道智是指,道、正、行、达,观时得无漏智。尽智是指,我见苦后,断集后,灭证后,修道后;这样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无生智者,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

(无生智是指,我见苦后不再更见,断集后不再更断,灭证后不再更证,修道后不再更修;这样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如实智是指,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没有障碍。)

是法智缘欲界系法,及欲界系法因,欲界系法灭,为断欲界系法道。比智亦如是。世智,缘一切法。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苦智、集智,缘五受众;灭智,缘智缘尽;道智,缘无漏五众。尽智、无生智,俱缘四谛。

(此法智依藉系属欲界的法,及系属欲界法的因,系欲界法的灭,为断系属欲界法的道。比智也是这样。世智,依藉一切法。他心智,依藉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苦智、集智,依藉五受众;灭智,依藉智缘尽;道智,依藉无漏五众。尽智、无生智,俱依藉四谛。)

十智者,一有漏,八无漏,一当分别:他心智,缘有漏心是有漏,缘无漏心是无漏。法智,摄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比智亦如是。世智,摄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十种智中,一种有漏,八种无漏,一种应当分别:他心智,依藉有漏心是有漏,依藉无漏心是无漏。法智,包括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部分。比智也是这样。世智,包括世智及他心智少部分。)

他心智,摄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苦智,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集智、灭智,亦如是。道智,摄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他心智,包括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部分。苦智,包括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部分。集智、灭智,也是这样。道智,包括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部分。)

尽智,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无生智,亦如是。九智,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世智,十根相应,除慧根。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应;

(尽智,包括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部分。无生智,也是这样。九智,与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世智,与十根相应,除慧根。法智、比智、苦智,与空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相三昧相应;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无作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与无相三昧相应;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与无作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相应。世智,中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后三想相应。  

(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与无我想相应。世智,与中间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与后三想相应。)

有人言:世智或与离想相应。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苦智、集智,缘世智及有漏他心智;灭智、无生智、道智,缘九智,除世智。

(有人说:世智或与离想相应。法智,依藉九智,除比智;比智也是这样。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依藉十智;苦智、集智,依藉世智及有漏他心智;灭智、无生智、道智,依藉九智,除世智。)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灭、道,各各四相;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暖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想,除无相(相转观相也旧言十六圣相)。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灭、道,各各四相;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暖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想,除无相(相转观相也旧言十六圣相)。)

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离欲者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初无漏心中不修智;

(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如果离欲的人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初无漏心中不修智;)

第二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四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六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八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

(第二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四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六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八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

第十四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六智,若离欲修七智。须陀洹欲离欲界结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第九解脱心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第十四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六智,如果离欲修七智。须陀洹想离欲界结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第九解脱心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信解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信解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

(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

若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如是等种种,如阿毗昙门广分别。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如果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象这样等种种,如阿毗昙门广分别。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复次,有人言:法智者,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诸法因缘和合生,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生因缘老死。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诸法,后用涅槃智。  

(又,有人说:有法智的人,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道一切法因缘和合生,所谓因为无明的因缘有各种行,乃至因为生的因缘有老死。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一切法,后用涅槃智。)

比智者,知现在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以此比知过去、未来及余国火亦如是。

(有比智的人,知道现在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无我也是这样。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因此比知过去、未来及其他国的火也是这样。)

他心智者,知他众生心心数法。 

(有他心智的人,知道其他众生的心心数法。) 

问曰:若知他心心数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

问:如果知道他心心数法,为什么但名知他心?)

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世智者,名为假智。圣人于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 

(答:因为心是主,所以但名知他心;如果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有世智的人,称为假智。圣人在实法中知道,凡夫人但在假名中知道,因为这叫假智。如栋梁椽壁称为屋,但知到这事,不知道实义,这叫世智。有苦智的人,用苦慧呵责色、受、想、行、识。)

问曰: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 

(问:色、受、想、行、识也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为什么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

答曰: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答:因是苦谛而说苦智,集谛而说集智,灭谛而说灭智,道谛而说道智。)

问曰: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

(问:色、受、想、行、识有种种恶,为什么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

答曰: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著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  

(答:如果说无常、空、无我谛,也不坏法相;因众生多著乐畏苦,所以佛呵世间一切都是苦,因为想使众生舍离所以说苦谛。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惧,所以不说。)

复次,佛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何以故?从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

(又,佛法中色、受、想、行、识有别名,名字是苦;所以,但说苦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如果在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如果入见谛道,是无漏。为什么?因为从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集智、灭智、道智也是这样。)  

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

(又,苦智是指知道苦相其实不生;集智是指知道一切法离,没有和合;灭智是指知道一切法常寂灭如涅槃;道智是指知道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

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

(尽智是指知道一切法无所有。)

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

(无生智是指知道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所以不生。)

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

(如实智是指十种智所不能知道的,用如实智而能知。十种智各有各的相,各有各的依缘,各各不同,各有各的观法;此如实智中没有相、没有缘、没有不同,灭一切观法,也没有观。)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  

(十种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种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为什么?独佛有不诳法。所以,知如实智独佛有。)

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入大海。 

(又,此十种智入如实智中,失去本来的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众流水,都入大海,舍去本来的名字,但入大海。)

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此中略说。

(象这样等种种分别十一种智义,此中略说。)

【经】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论】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论】一切禅定摄心(收摄散心使一),都称为三摩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心行处。此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就直。)

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此三昧有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因与觉观相应,叫有觉有观;禅中间只有观相应,叫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因不是觉观相应,叫无觉无观。)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说觉观?

(问: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有二十种,为什么只说觉观?)

答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

(答:此觉观挠乱三昧,所以说。此二事虽好,而是三昧的贼,难可舍离。有人说:心有觉观的人没有三昧。所以,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这时可得有三昧。)

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此觉观能生三昧,也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也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因觉观心散还失;所以,但说觉观。)

问曰:觉、观有何差别?  

(问:觉、观有何差别?)

答曰: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有三种粗觉:欲觉、瞋觉、恼觉。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

(答: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有三种粗觉:欲觉、瞋觉、恼觉。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

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若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过则坏船。如是种种分别觉、观。

(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如果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太大则坏船。象这样种种分别觉、观。)

问曰: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今何以但说三种三昧?

(问: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现在何以只说三种三昧?)

答曰:妙而可用者取。有觉有观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禅中觉观相应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无觉有观法者,禅中间观相应法,若善、若无记;无觉无观法者,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答:妙而可用的采取。有觉有观法是欲界未到地(未到:地指未到定),初禅中觉观相应法,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无觉有观法是禅中间观相应法,或善、或无记;无觉无观法是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觉有观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无觉有观地者,禅中间,善修是地作大梵王;无觉无观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于中上妙者是三昧。

(有觉有观地是欲界未到地,梵世;无觉有观地是禅中间,善修此地作大梵王;无觉无观地是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于中上妙的是三昧。)

何等是三昧?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诸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诸佛三昧。如是等种种分别,略说三三昧义

(那些是三昧?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一切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一切佛三昧。象这样等种种分别,略说三昧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实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集注(510)——详释十智
漫谈道教十大神通法术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方等懺法的研究(1) @ 無量光苑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浅论中医之道 -- 按摩篇》(连载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