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民成汉

公元280年西晋调遣巴蜀水军灭亡东吴,中原重归统一。但是这次的统一根本就是昙花一现,极其短命。统一全国仅仅十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于290年驾崩。从此晋王朝彻底进入鸡飞狗跳模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皇室被屠、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目不暇接,天下重新进入几百年的分崩离析时代。巴蜀在这期间也未能免于战乱,甘陕流民首次大规模入川,并建立政权,人民涂炭。甘陕流民的鬼魂从此就在巴蜀阴魂不算,后世几乎无数次地肆虐巴蜀,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元康六年(296年),秦、雍二州的氐人、羌人率先起兵反晋,晋惠帝派军队镇压,双方连兵不解,百姓毫无收成,朝廷无力救济,公开下诏允许百姓“骨肉相卖”。298年,秦、雍二州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数万家百姓开始大规模逃亡,搀老扶幼,奔向汉中。

这些流民大多是丧失了土地的农民,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往往“专为劫盗”,已与强盗无异,流民自然不受欢迎。加之西晋朝廷愚妄混乱已无暇顾及,与汉中百姓的矛盾日趋激烈。六郡流民又上书朝廷,请求寄食巴蜀,晋惠帝不许,遣侍御史李苾到汉中慰问,监察流民动向。李苾到汉中后,受流民贿赂,反而上奏朝廷说:“流落在汉中的流民有十余万口,非汉中一郡所能振赡,东下荆州,水湍迅险,又无舟船。蜀有仓储,人复丰稔,宜令就食”。在李苾的推动下,十万流民经剑门关入蜀,很快就如洪水般散布在巴蜀大地。《汉书》也记载,关中、汉中饥荒之年,刘邦多次令百姓“就食蜀中”,李苾只是故技重施而已。

没有自己的共同体,肥沃丰饶的巴蜀大地无数次沦为外人的杀戮场与炮灰坑。每到重要历史关头,巴蜀扮演的角色总是吸尘器,土匪流寇、外来政权总是不断在窗口期涌入,然后尽情挥霍糟践,然后又被下一波同样的人剿灭,历史又再次重演。李苾为了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关心巴蜀人民的利益,眼都不眨一下就故意把大洪水引入巴蜀。他这个随意的决定,成为此后蜀地长达半个世纪被流民割据,乃至六郡流民对蜀人的疯狂报复,以及数十万蜀人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波入蜀的六郡流民中,有一支祖籍巴郡,东汉末年内迁陇上的板楯夷,汉代又称賨人,从略阳郡而来的流民李庠、李特、李流兄弟是其后裔就是这一支的后裔。这弟兄三人由于善于为人,又有组织号召力,尤其最关键的是,入蜀之后恰逢西晋王纲解纽的窗口期,很快就在地方诸侯官吏的人事混乱中崭露头角,实力不断壮大。

当是时,蜀人赵廞为益州刺史,赵廞见晋朝朝纲混乱,有意割据一方,见大量流民涌入蜀地,便开仓赈粮,流民皆喜出望外。由于李特兄弟是略阳望族,在流民中又素有威望,赵廞便重用李特、李庠,令其招募六郡流民为士卒,组织了一支私人流民武装。赵廞此举,意在借助流民入蜀浪潮收买人心,即使日后流民“专为劫盗”,亦不加惩戒,蜀地百姓对流民日益不满。


300年,赵王伦起兵攻入洛阳,执掌朝政,“八王之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赵王伦征赵廞为大长秋,改由内史耿滕出任成都刺史,实际是想解除赵廞兵权。赵廞怕人走茶凉,起兵造反,派李庠攻杀耿滕,流民武装也参加了这次兵变。不过,李特、李庠出身异族,加之李庠号称“东羌良将”,赵廞对其始终将信将疑。同年十二月,赵廞在蜀自称大都督、益州牧,并且建元“太平”,实际算是称帝了。但赵廞始终难以信任李庠,又担心西晋朝廷问罪,首鼠两端,最居然借口李庠劝其称帝大逆不道,诛杀李庠子侄宗室十余人。

这显然是自作孽不可活。就在李庠被杀当晚,李特引兵退守绵竹,与赵廞决裂。流民武装建立后,其实掌握在李特兄弟手中,赵廞诛杀李庠,实际上已与流民为敌。301年正月,赵廞令长史费远领兵在绵阳石亭驻守,李特率部突袭,大败费远,乘势进逼成都,赵廞乘小船逃出成都,在广都(今双流)为下人所杀,太平王朝仅维持一年就灭亡了。李特率流民进入成都,纵兵大掠,成都被屠城。

(赵廞)

同年三月,新任益州刺史罗尚将兵万人入成都,随即开始遣返六郡流民。流民逃避战乱入蜀已有数载,虽不免沦为盗贼,却不想再回故土。李特兄长李辅,此时也由略阳故居赶赴蜀中,说“中国方乱,不足复还”,李特“乃有雄踞巴蜀之意”。于是李特派人面见罗尚,反复陈述流民苦痛,又以重金贿赂,争取时间笼络流民,扩大军队,罗尚先答应推辞至七月遣返。到了七月,李特又请求延至冬季,罗尚不许,决定强行遣返,在各郡交通要道设置关卡,搜查流民,流民“皆感而恃之,多相率归特”。罗尚又贴出告示,悬赏李特兄弟首级,李特将告示悉数取回,干脆把局面继续搅浑,将告示内容改为“能送六郡大姓等首,百匹”,六郡大姓大多榜上有名,流民大惧,纷纷投奔李特,旬月之间已有二万余人。李特率流民进驻德阳,兵分东、北二营,李特据北营,其弟李流居东营,缮甲厉兵,严阵以待。十月,广汉都尉曾元领步骑三万,偷袭李特北营,李特早有防备,大破晋军。六郡流民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流民大姓,皆封以官位,在李特率领下,六郡流民与晋王朝彻底决裂。

流民暴动令晋朝大为震动,302年,晋军兵分三路进逼蜀地,却为李特各个击破,并迅速出兵占得广汉。对于蜀地百姓而言,这却无疑于一场灾难的开始,由于赵廞纵容,流民入蜀后“专为劫盗,蜀民患之”;执掌政权后,更是动辄抢劫杀戮,视蜀人为草芥。

李特占据广汉后,当地百姓纷纷迁至蜀郡避乱。李特继而分派六郡流民到诸村就食,蜀地百姓本来就对流民不满,于是在罗尚号召下,诸村同时起兵,捕杀流民。流民损失惨重,李特也在这次偷袭中丧命,余部退回德阳,李流守东营,李特之子李荡、李雄守北营。此次战争之后,蜀人虽收复了一些故土,与流民却已是水火不容,日后流民重整旗鼓,大肆残杀蜀人复仇,亦由此而起。

同年三月,罗尚领兵攻德阳,为流民所败,李荡率军追击,不想却为长矛刺死,晋朝荆州援军也于此时攻占德阳郡,李流深感恐惧,商议投降,李雄坚决反对,独自率军突袭荆州援军,杀敌甚众,加上荆州刺史宗岱此时又正好病死,荆州军只得退回荆州。如此一来,流民军又得以喘息。


(李雄)

303年,罗尚派兵继续袭击李特的兵营,李特因兵少不敌而兵败,收集余下的部众,退往新繁。罗尚的军队撤回时,李特追击,转战三十多里。罗尚派出大军迎战,李特军队惨败,罗尚斩杀李特和李辅、李远,焚烧他们的尸体,将首级传送到洛阳,流民大震。李荡、李雄收容残余部众退保德阳。本来奄奄一息的流民军很快又迎来了转机。

304年,成都王司马颖在汤阴大败晋惠帝,逼迁惠帝于邺城,称皇太弟。此时李雄趁乱自称成都王,改元建兴,遍置百官。仅仅两年之后,306年李雄又在成都称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华阳国志》记载,成汉国无威严,官无俸禄;行军无号令,用兵无行伍,流民各部胜则互不相让,败则互不相救,典型的费拉属性。可惜优美旖旎的巴山蜀水,就这样沦入费拉流民之手。


成汉政权建立后,流民开始大肆报复性屠杀蜀人,蜀人大规模逃亡。正如李雄所说,“吾属前已残暴蜀民,今一旦束手,便为鱼肉”。这些为流民驱逐出的蜀人许多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311年,流亡荆州的蜀人起兵反晋,为晋军镇压。流民入蜀,蜀地百姓又为流民驱逐,成为新的流民,这个无奈的轮回,交织着血腥的屠杀与蜀人的流离。一直持续到343年前后,大量僚人迁徙入蜀,成为蜀地新居民,致使蜀地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之后李雄不断对外用兵,先后夺得梓潼、巴西、江阳、巴诸郡,并于314年占得汉中。332年,李雄又出兵平宁州,尽得南中之地。不过,成汉攻占的城邑越多,便有越来越多的蜀人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333年,李雄在成都病逝,在位历三十载,临终前立长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李氏家族开始为争夺王位开始族内大撕逼,兄弟间相互屠戮。5年之后,汉王李寿便在绵阳起兵,偷袭成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李寿是李雄叔父李骧长子,与雄有兄弟之谊,即位后却尽杀李雄诸子,以绝人望,又大肆任用亲信,流民大姓大多被排除在了朝廷之外,百姓疲于劳役,怨声载道,“思乱者十室而九矣”。

343年,李寿去世。其子李势性爱财色,常杀人而娶其妻,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势不理国事,以致僚人反叛,军守离缺。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桓温执掌东晋军事大权,第二年,桓温亲率晋军伐成汉,李势节节败退,于347年降晋。从301年李特率流民反晋,到347年李势降晋,流民政权前后据蜀凡四十七年。


(李特罗皇后墓)

流民据蜀的47年,也是蜀地百姓水深火热的47年。史上巴蜀百姓曾数次敞开怀抱赈济流民,然而,这一次却为它的包容付出了沉重代价。东晋时期,蜀地人烟稀少,土地成片荒芜,已绝少能见到土著居民,蜀地经济、文化再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辉煌程度,这在“不置郡县”的僚人聚集地表现得最为明显。流民中的汉族大姓,取代了过去的巴蜀豪强,成为蜀地新贵。然而,成汉大姓在东晋士族眼中,只是一些没有“世祚之资”的庶族而已,在看重门阀出身的东晋,巴蜀人士几乎被排除在了政权之外。十数万蜀地百姓的逃亡,数不清的流血冲突,萧条的经济,东晋时期巴蜀人士失去了入朝为官的资格,并从此之后千百年来成为上流社会中的贱民,便是晋代流民暴动带给蜀地的后果。

但是在这段晦暗的时期内,却又有一本书有必要一提,可谓收之桑榆。这就是蜀人史家常璩的《华阳国志》。常璩是土生土长的蜀人,李寿在位时,常璩为史官,李势即位后,常璩升任散骑常侍。也许是看尽了巴蜀的风雨飘摇,也亲身经历的巴蜀政权上层的运作。加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将故国巴蜀千百年来的史事广加汇集,撰写成《华阳国志》。


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体现了常璩对巴蜀的拳拳用心。书成之后,就被世人广泛传钞,流行南北。范晔著《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著《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巴蜀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

今天读《华阳国志》,又有更深意义。流民外来政权对巴蜀的残害历历在目,从扬雄开始,就已经在着意本土共同体的构建。至常璩的《华阳国志》,父老前贤对巴蜀的深切思考不言自明。历史还在继续,故事还在呈现。未来何去何从,蜀人当自思自量。

附录宋人严羽诗一首:

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

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

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

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135年,每一页都在“吃人”(3)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由流民拥立的皇帝
纵览五胡十六国系列之一——温柔的陷阱(巴氐成汉篇)
青城山和道教祖师张道陵无关?成汉国神秘军师范长生才是推手
成汉
激荡四百年:李特轻信他人任睿计取之,李荡战死起义军遇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