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哲学就应该去学西方哲学,学那种真正的哲学思维

可惜不是你 来自哲学人 05:43

1.@ vieri21bin: 我想问一下价值判断,绝对、普遍的道德是否可能,除了康德、上帝支持绝对道德,还没有第三个?道德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本来我支持康德,但是接触了马克思之后,我有些迟疑了。

喵老师:这个问题要根据时代和根据哲学流派具体来讲。但总地来讲,在古典的时期,主流的哲学流派,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中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包括近代的那些哲学家,只要是理性主义者,或者所谓的独断论者,他们就是绝对道德的支持者。

只是到了现代、后现代,绝对理性被打破,中心被打破,上帝死了,这个时候就不会再有绝对的道德存在了。


所以你说道德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这个是要分时代来看的。简单地讲,古典时期的道德主要是绝对的,那么在现代和后现代,道德就是相对的了,甚至本身就已经被瓦解了。

2.@**委员:为什么文学家们最喜欢的题材就是爱情、死亡、现实。除此之外的其他写得总不够,尤其是人性,太复杂了,好不容易有《红楼梦》这样的能用简单的笔画刻画出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性,为什么作家们总喜欢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去写主角,但是我们常常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人。

为什么作家们对人性的幽微总写得不够,看得人总是容易厌倦。为什么文学我觉得没有哲学那么好看?


喵老师: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哲学最关心的主题。你这个问题是比较大的。我首先回答你这个问题:可以说爱情是我们人类心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自由的领域,而死亡问题是最不自由的领域。

在爱情当中,人有很多种可能性,但是死亡我们没有什么可能性,人必有一死。在爱情这种自由的事物当中,我们有很多冲突和矛盾,而那么对于死亡这种必然的东西,没有什么选择的东西,我们当然有很大的畏惧。

对死亡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人面对死亡也有很多矛盾和抗拒的。


至于现实,所有的文学都来源于现实嘛,人生存于现实当中,文学所有的来源和反映的东西都是现实。

人性?爱情、死亡和现实的反映都是在反映人性,没有一个什么抽象的人性,好像我们要专门具体地去写它,即使在哲学当中也不是这样去表现人性的,也很少的。

人性总是要通过其他东西来反映出来的,包括我们对理性的态度、对道德的态度、对真理的态度,我们持绝对的支持,还是持绝对的怀疑,其实也是对我们人性的反映。


中国的思想本身就缺乏彻底的批判性,喜欢回避矛盾,喜欢理想化,喜欢搞一个热闹的、团圆的、好的结局给大家看。

至于为什么中国的文学要这样子呢?一个,从思想上讲它本身是比较缺乏批判性,回避矛盾,还有另外一点就是,百姓的生活是比较苦难的,所以需要文学作为一个慰藉去抚慰人的心灵。

其实中国的思想,除了儒家之外,包括道家和禅宗,它们的一个重要方面都是作为一种精神的慰藉,去安抚人心,去修身养性的,否则它们怎么可能作为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存在这么久呢?

中国人是特别讲究修身养性、抚慰心灵的,而不是说我去追求真理本身,去揭发矛盾、斗争本身,去反映真理本身。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是不可能把这个当做兴趣去追求的。


3.*淼: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用怀疑论的工具加以认识和解读。希望喵老师能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个头,老师今天开始更专业了。

喵老师:用怀疑论作为工具去认识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其实我们现在要做的,或者说中国文化最主要要去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这个事情。

但是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其实我们所讲的西方文化或怀疑论的精神,包括我后来讲的,近代的怀疑论,或者说西方文化的总体——因为西方近代思想也是延续古希腊的精神而来的嘛——主要是什么精神呢?

主要是一个现代性的精神,理性、平等、民主的精神,包括启蒙的精神,人在尊严上是平等的,我们都应该去追求真理,去尊重事实本身,对一切事情都采取一个批判质疑态度,而不是默认一个现存的秩序。

但是这样一种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思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谓的西方精神的主体性的部分,就是这个部分,那么你说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去批判啊?

不管是从政治的角度、现实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重构的难度上来讲,你要去做都是很难的。


其实邓晓芒老师一直都在做这个事情,不停地写文章、不停地写书,不停地做演讲,你看他有多少书都是以中西文化比较为主题的?都是想用西方的思维来反思我们的传统。

但是我觉得,首先,他会遭受非常多的批判和压力,第二,他会感觉到非常的孤独,第三他也会感觉比较困难。


所以,像你说的这个,用怀疑论的工具来认识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我们后辈来说,不用那么着急去做。

我的观点是,学哲学,首先就应该去学西方哲学——哲学本来就是一个西方的东西,对不对?

而不是首先就用西方哲学的某个理论作为工具去批判和重构中国文化,因为它会让你变得很乱,很碎,变得本末倒置。

最根本的是,你要通过西方哲学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首先还不是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类——而是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思维。你要保证这样一个纯正性。

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具有这样一个纯正性,并且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再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很娴熟了嘛。


4.@Blue:古希腊的智者是不是也算怀疑论者?和古希腊晚期的怀疑主义、和休谟有什么区别?

喵老师:这个在课上有讲过,最早就讲的智者嘛,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他们和皮浪、和休谟当然是有差异。

和皮浪最大的差异在于,智者派有为了辩论而辩论、为了怀疑而怀疑的倾向,某种程度上说,怀疑就是他们的目的。这一点和皮浪、和休谟都不一样。

皮浪是通过怀疑这样工具而达到伦理上的目的,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灵魂的安宁。


休谟可以说他不是自觉地进入怀疑的,而是说他作为一个经验论者,一切从感觉和经验出发,而且他不同于洛克和贝克莱,他把经验论贯彻到底,当然他没有根基,完全摈弃了理性的可能性,必然陷入怀疑论深渊之中去,可以说这样一种怀疑论是非常彻底的,也是非常可怕的,直接导致认识论的危机,他可以说是一种不可知论的怀疑论。

休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而且他是非常严密、谨慎地推导出这样一个怀疑论的结论,是不自觉地导致这样一个后果的。他既不同于古代也不同于笛卡尔的怀疑论,笛卡尔的怀疑是为了建构,后来又把之前怀疑去除掉的东西又全部建构起来了。

所以休谟的怀疑论是非常危险的,摧毁性力量很大的,所以经验论在休谟这里也被终结了,无路可走了。


5. @ vieri21bin: 如果说哲学就是反思,那么怀疑主义很明显了体现了反思、质疑的精神,把独断论的传统从悬崖边拉回来了。从这个意义说,虽然怀疑主义讨厌,但是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最起码影响了康德的出现。

@*伟东:怀疑论推动了批判精神:)

喵老师:vieri21bin 你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怀疑论是否可以推向极致,人是否完全地不下结论,不去“独断”,甚至,你「怀疑论自身是否也是一种独断呢?

第二,怀疑论的前提和基础都是人为理性的不可靠,理性无法保证确定性,那么,彻底的怀疑论将理性全部摒弃掉之后,怀疑论的基础是什么呢?就像课堂上讲的,怀疑论自身不也是理性的表达,不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吗?所以,任何一种怀疑论走向彻底,都丧失基础且自相矛盾。


*伟东说得很对。怀疑论最大的意义大概第一就在于它的精神,怀疑、质疑、批判,这也正是哲学最宝贵的精神。第二,它的思维方法是所谓独断论思维的很好的补充。

其实如果从逻辑和观点的角度讲,很多怀疑论的论证根本就漏洞很多,尤其是像智者的那些。相反,休谟、笛卡尔的怀疑论纯粹是基于认识论本身的,其思路反而更有意义。


6. Avid:怀疑论让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是这样么?证伪不就是去怀疑么?

喵老师:其实并不是这样。怀疑论并不是只是怀疑某些具体的主观的东西,而是怀疑因果联系,怀疑人能认识事物的可能性,科学怎么可能是这样的?

怀疑论并不是去让哲学去确证什么,而是把认识的起点、认识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了,所以,怀疑论并不是认为如果哲学改善了某一种方法,我们就能更好地去认识了。

它并不是一种建构性的,并不是说让哲学变得更加科学。近代的哲学有这样一点,因为中世纪的哲学都是形而上学嘛,近代为了让哲学更加具有确定性,采用科学和实验的方法。


证伪是科学哲学当中的术语和方法。证伪并不是怀疑,而是为了去确证。我们始终要记住怀疑是一种消解性的东西,而不是建构性的东西。

证伪这个“伪”看上去似乎是消极的,其实并不是的,它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论证方式,它表明我们的理性、证明和认识还是很有用的,还是可以做事的嘛。

而怀疑论是我们的理性、认识是不起作用的,不去做什么,是不能做任何判断的。

证伪也是做判断啊,所以如果怀疑主义和证伪在一起的,它也要去反对和批判证伪这样一种方式。


7.@ Blue:喵老师可以不可以说怀疑论就是我们悲观的困惑,悲观者是都可以通过伟大的怀疑论哲学家替悲观者问出了困惑,又有其他哲学家给出更完美解释比如康德。

喵老师:你说的对,怀疑论其实就是哲学自身的自我批判、自我怀疑、自我促进。它通过这样一个手段和方法,让哲学自身不断地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正是在对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中,让哲学本身更加完善。

就像一个人一样,他在成长过程中,是让别人发现你的问题好,还是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自我批判和解决问题的好?肯定是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好呀。

哲学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怀疑论就是哲学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消解问题,促使哲学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互动部分完)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甚至数据将成为宗教,人类的感觉也成为技术乃至数据的对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甚或普及,人文主义将被逐渐消解。

那么,科技真的能代替人文么?科技能探究人类的一切领域并将人类心灵最隐秘复杂的部分大白于天下吗?

人工智能可以和人类完全一样吗?人工智能或科技产品能满足人类一切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吗?

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取代人类的逻辑判断、事实判断、审美判断、价值判断……吗?

科学解释了世界,技术制造了世界,巨变让人们迷惑,是否哲学再无可为?甚至因它似乎在不断地丧失它曾有的领域而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失去了反思和批判其他一切现象的能力?

事实上,哲学史上的伟大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已经不断思考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在近代、现代和后现代科技的不同形态之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批判。

慧田哲学微课堂第14次课题「科学与哲学之争将从历史和当代现实的角度,分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并从理论和逻辑上表明态度:

历史上每一次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消解哲学,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繁荣与哲学繁荣都是相伴相生的。


一、科学与哲学的历史和现实:

1.古希腊:科学与手工艺的发展与西方哲学精神的奠基。

2.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3.近代:科学精神在认识论哲学中的运用。

4.现代:科技飞跃、二战与存在主义和对技术的批判。

5.后现代:“技术至上”基础上的三大思潮:技术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当代哲学对科学精神与方法的吸收:

1. 科学哲学、实证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兴盛。

2. 哲学中人本主义传统与科学主义传统的对峙及其现状。

3. 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哲学学科对科学的反思。

思考与讨论:

1. 你认为科学和哲学是什么关系?各自的领域是什么?二者如何相互影响?

2. 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哲学与科学精神对立或一致、相互影响的案例?

3. “哲学死了”是哲学消亡吗?哲学会消亡吗?

4. 哲学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和将来其作用与意义何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邓晓芒)》绪论
哲学的怀疑精神
胡塞尔:科学能解答什么是理性吗?
休谟、康德和现代哲学的日常话语转向
科学方法
北大公开课(完)听课者:邵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