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血压

【概述】

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一般而言,健康成年人收缩压变化不超过2.67kPa(20mmHg),舒张压变化不超过0.67kPa(5mmHg)。若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

低血压患者常以头晕、乏力、气短为其主诉,故本病多属中医眩晕、虚劳、惊悸、怔忡的范畴。治疗上,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巨大优势,对于升压、稳压都有明显作用,近期疗效较好。

病因病机

一、中医认识

(一)病因

1.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胎生不健,出生后体质虚弱,易患疾病而虚损难复,至老终致本病。

2.后天失养  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不良,或养护不当,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以致形体虚弱,脏腑失养,及至老年,身体衰羸而成。   

3.劳逸过度  尤其过劳,如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均可损伤精气,使机体失养而成。

4.饮食失调  损伤脾胃,纳运失司,使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日久而成。

5.久病失治  久病不愈,精耗气虚难复,或暴病急病,失血耗气,对脏腑损伤过重,使体虚难复而成。

(二)病机

1.心肺气虚  心主血脉,肺主气,血之运行有赖气之推动。若心肺气虚,气血不能上奉于脑,故虚而作眩。气虚日久,渐至阳虚,清阳不升亦可发为眩晕晕厥,且阳虚不能达外致阴霭内盛,血脉阳气涩滞,不能畅达,可发为低血压。

2.气血两亏  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升清阳,降浊阴。脾胃虚损致中气不足,气血两虚。气虚则无以上奉,血虚则脑失所养,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即说明脾虚气血两亏亦可发为低血压病。

3.肾阴阳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为真阴元阳之所。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皆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则脑为之不满,上下俱虚,发为虚损眩晕诸症。

临床上又有多脏俱虚并存者,如心脾两虚,脾肾两亏、心肾皆损者。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一)原发性低血压

常见于体质虚弱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似以女性多见。除低血压外,尚不能发现其它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的表现。

(二)体位性低血压

由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30/20mmHg(4/2.67kPa),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有两种类型:

1.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较为少见,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当立位时小动脉收缩功能不良,由于重力作用,下肢蓄血较多,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则血压下降,并伴有脑缺血症状,如头晕,眼花,无力,但无汗,重者可有大小便失禁,昏厥等。男性多于女性,多在中年以后发病。

2.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多种疾病引起,如脊髓痨、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扩血管药、降压药、镇静剂等引起低血压。

(三)症状性低血压

是一些疾病的临床伴随症状之一,如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等。因心输出量减少,常伴有低血压;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的低钠、血容量减少、血管收缩力降低、心搏减弱等原因发生的低血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晚期肿瘤、慢性肝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等也可伴发低血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低血压  无症状型低血压往往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多见于老年或心血管功能低下的虚弱者,尤其是老年人,其心血管功能进行性减退,心肌张力降低,血管壁硬化,弹性减低,易导致低血压状态。如遇劳累、脱水、血清电解质紊乱、循环血量不足、长期不活动及卧床等情况时,皆可诱发或加重低血压,而发展成为有症状的低血压。

2.有症状型低血压  此型患者的血压可能较无症状型的血压更低,往往为某些重疾的并发症。如急性失血、感染性疾病、中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内分泌紊乱等皆可引起。其临床表现因引发低血压的疾病不同而各具特点,但共同表现是往往伴有眩晕、虚弱、嗜睡、视力模糊、精神不集中或意识朦胧、晕厥等。症状性低血压一般随原发病症的治疗获效而可得以纠正,只有极其严重者才可发展成休克状态。

3.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  当患者由卧、坐位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或长时间站立发生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3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2.67kPa(20mmHg)而形成低血压时,即为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或体质弱者,由于其自主神经功能不健全,反射性调节机制发生某种障碍,故体位突然直立时,常可导致低血压发生。

(二)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血清电解质、尿酮体等。如贫血、低血糖可引起低血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伴有神经功能紊乱,血及脑脊液的华氏反应阳性示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者,均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血清钠减少,钾增高,尿17-酮类固醇水平低下者,示肾上腺功能不全,亦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低血容量、低血钾及其它电解质的紊乱,亦可引起低血压。

2.X线检查  胸部X线片常有助于排除低血压的心脏因素,如主动脉瓣钙化提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3.超声心动图  当心房内有血栓或带蒂的肿瘤造成二尖瓣机械性阻死时,患者往往改换体位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4.心电图  有助于排除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及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

5.脑电图、脑CT、MRI  排除脑血管疾病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局灶性癫痫,以及中风等引起的低血压。

二、诊断标准

详细了解病史,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利尿剂、降压药物、镇静剂的服用时间与剂量,血压与体位改变的关系,全面了解已知可以引起血压下降的各种病因与疾病。本病诊断要点可归纳如下。

1.凡血压低于100/60mmHg (13.33/8 kPa),特别是脉压差在20mmHg (2.67 kPa)以下者。

2.有头昏乏力,视物模糊,甚或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并伴有体位性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超过30/20mmHg (4/2.67 kPa)者。

3.除第2条外,伴有自主神经系统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体征者。

3条中,具有其中第1条者即可诊为低血压。有第2条者,可诊为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有第3条者可诊断为特发性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

三、鉴别诊断

(一)体位性低血压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的鉴别

非体位性低血压在体位变化时血压无明显改变,而体位性低血压则指患者从坐、卧位突然站立或长时间站立,其血压下降至少30/20mmHg (4/2.67kPa)或更多。

(二)非体位性低血压原发病因鉴别

1.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心包炎、心房粘液瘤等心血管病都可引起低血压,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B超、心导管、心脏二位片等进行鉴别。

2.药物引起低血压  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可乐定、哌唑嗪)、神经节阻滞剂及酚噻嗪、三环类抗忧郁剂、速尿等皆可引起低血压,根据其原发病和相应服药史以进行鉴别。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特发性低血压中的Shy-Drager综合征等,皆可有低血压表现。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CT等鉴别。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机能减退,某些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爱迪森(Addison)病,嗜铬细胞瘤等皆可引起低血压,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尿有关检查如T3、T4、血糖、尿17-酮等进行鉴别。

【中医治疗】

一、治疗要点

治疗以补虚为首要法则。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气虚者益气,血虚者养血。对多个脏腑虚亏,阴阳气血不足,病机比较复杂者,应将养阴、补阳及补元气养精血等法配合运用。此外,本病常虚中夹实,寒热错杂,痰瘀互结,在具体治疗时,当权衡标本,分清轻重缓急,选用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等法。

二、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一)常用中成药

1.生脉饮口服液: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一般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虚者。

2.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淡附子组成,功能温肾益气。适用于肾阳虚者,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二)验方

1.甘草五味茯苓汤  甘草6~12g,五味子20~12g,茯苓15g。水煎日1剂。益气升压。

2.桂枝加桂甘草汤  桂枝10g,肉桂10g,甘草10g。泡水代茶饮,日1剂。温阳益气升压。随症加减,寐差加夜交藤30~60g,舌红少津加麦冬、五味子,血压低甚加红参、附片。

3.党参黄精甘草汤  黄精30g,党参30g,甘草10g。水煎日1剂。益气升压。

三、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体针  针刺足三里、内关、素髎穴,用补法。灸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

2.耳针  常用穴有皮质下、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心、肾、脾。每取穴1~3对,用皮肤针针刺或穴位埋针或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在穴位上。

3.穴位注射  取当归液lml,在双侧内关穴进针,深度0.88~lcm,每侧0.5ml,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入药液,日1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位性低血压是什么?
低血压、失眠……可试试这几个肉桂小方
老年人低血压的症状
成人的正常血压
西药吃多了会有什么后果
低血压咋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