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加索:超越时代和风格的大人物

《中国美术报》第154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6月15日,“毕加索—— 一位天才的诞生”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在北京实现了毕加索与中国观众的又一次相遇。主办方定义此展为“中国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巴勃罗·毕加索作品展”。从规模上来看,展览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这些创作于1893至1921年间的作品,共同展示了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据UCCA馆长兼CEO田霏宇介绍,此次103件展品全部来自法国的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展览立足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通过展陈叙述,呈现出毕加索从早期到中期的艺术成长经历。

此次展览源于对中法两国高层次文化艺术交流重要性的共识,也是2019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一方面让人了解毕加索关键的艺术演变时期以及他的传奇人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观众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毕加索艺术道路的审视,不仅仅提高了观众的眼界和艺术修为,更给了当代艺术家们珍贵的启示:艺术,应当担负起面向人类社会的时代责任。

我们都熟知这样一个事实:发源于印象派绘画的现代主义艺术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由毕加索和布拉克共同缔造的立体主义艺术。当《阿维尼翁的少女》中那五个看似丑陋和扭曲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之时,争议之声如潮水般涌来。人们认为画家笔下的女人就应该更加写实、更加完美,殊不知毕加索在创作这幅画时已经打破了所有存在的规则,他唯一的目标是尝试从一个角度、一次性地画出这五个女人的身体,并希望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留在了视网膜上的形象。毕加索脱离了他早已熟知的传统,设定了自己的规则:把画面中的对象分解成为立方体和其他几何形状,为了表现出整个物体和其在空间中的位置,他把物体用不同的视角分别描绘在画面之中。

酝酿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艺术,因此渐渐露出曙光。这幅被称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以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陌生风格,结束了以文艺复兴主导的时代,现代主义艺术也因此正式宣告诞生。史学家们称之为立体主义,并视之为其他许多现代艺术运动的起点,比如在视觉艺术和建筑中均有主要影响的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随着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整个西方艺术发生了不可逆变的转向。总体来说,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最重大的一场变革,而领导了这一切发生的毕加索,当仁不让地成为推动时代的舵手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毕加索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比起同样在现代艺术道路上探索的其他先驱人物——如莫奈或马蒂斯,他和他所领导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变革中更为彻底、更具创新性的一支力量。

但如果我们把现代艺术诞生的动力归结为立体主义的发展,那不免太过教条和狭隘。艺术史绝不是以一场场艺术运动,或者一个个艺术派别或风格集合而成的,而是由无数艺术家的故事串成的,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开篇的第一句话早已强调了这一基本共识。回顾毕加索一生极为多样和丰富的创作,这句话得到了最为深刻的印证——“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甚至在毕加索去世之后,我们仍在多位所谓后现代甚至当代艺术家身上找到他的影子——从杰克逊·波洛克、德·库宁到当今艺坛如日中天的大卫·霍克尼。毕加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在这些艺术家风格迥异的作品中,能轻易地找到毕加索所遗留下来的艺术财富。

比如德·库宁笔下那些杰出的女性肖像作品,明显回应了《阿维尼翁的少女》中大胆粗犷的线条,并赋予这些女性强大的力量感和喷薄而出的欲望。而杰克逊·波洛克在上世纪50年代的绘画,和毕加索如出一辙地使用了奔放、自由的技巧,只不过把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人物形象转变为了更为狂野的滴洒和飞溅。波普艺术的名宿利希滕斯坦同样坦诚地宣称毕加索对他的巨大影响,甚至还画过毕加索形象的漫画。至于另一位当代绘画界中的坚守者——大卫·霍克尼,同样可以在其画作中找到毕加索处理空间的手法,以及立体主义对时间维度的暗示。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往前看,从格列柯、拉斐尔,到塞尚、马蒂斯,毕加索早已把绘画史上的大明星们学习了一遍,又全部推倒了重来。往后看,毕加索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并非在于技法、构图或色彩这些定义风格的元素。在毕加索大量的油画、雕塑、陶瓷、拼贴或版画作品之中,或许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但其中所展现出的自由和创新的精神,才是这种影响的实质所在。立体主义?那不过是仰慕他的批评家和艺术史家们想出的一个形容词而已。因此,毕加索同样超越了风格的界限。

此外,与同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家不同的是,毕加索的艺术绝不仅仅反映了他个人生活中的情感,也绝不仅限于二流艺术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缪斯”问题,他早已把艺术全面推向了战争、和平等关乎人类命运的大格局之上。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博物馆陈列《格尔尼卡》的独立展厅空间中,人们面对毕加索的这幅代表作,或默不作声,或在低头沉思时偷偷地多瞄一眼画面,然后眼含热泪(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笔者)。对战争虽无切身感受,但仍拥有记忆的我们这一代人,在《格尔尼卡》面前感受到的,居然是直击灵魂、痛入骨髓的战争回响。毕加索用绘画、用艺术代替文字,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为壮丽的史诗,这不正是当代艺术家们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吗?

在整个20世纪中,毕加索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他影响了整个战后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激励了几代艺术家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包括那些引导着一场场艺术运动的先锋。因为毕加索本身就热衷于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设定自己的标准。也许有人不喜欢毕加索,或者声称“看不懂毕加索”,但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如果没有毕加索,当代艺术和整个世界都不会像现在这样。他的成就不仅仅影响了他所在的时代,也影响着世人如何看待当代的艺术,和艺术的未来。

欣赏毕加索的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愉悦已不再关键,在面对着毕加索艺术成长道路的这一次整体的呈现之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以及艺术在当代和未来世界中的角色。

(吕婷茹对本版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为什么毕加索让我们如此深爱

应该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是成功的。尽管只是展览的第一天,但从门口长长的队伍中足见毕加索在中国超高的人气。

这当然不是毕加索的作品第一次在国内展览,甚至从规模和影响上说也算不得最大。但就像展品的主要提供者——法国的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所展陈的永久藏品那样,此次展览为毕加索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角,去追溯这位现代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

兄弟俩 布面油画 

80cm×59cm 1906年

如果不是北京近40度的高温和798地区拥挤的人群,我甚至会认为这个展览就发生在巴黎那个处于僻静居民区的、绿树成荫的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从展品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看,在UCCA的展览和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如出一辙,通过几个相对独立但总体开放、有序的空间,把毕加索的前半生的艺术生涯诠释得通俗、有趣。展厅中的观众虽然不能尽脱“摆姿势、自拍、发朋友圈”的“标准观展模式”。但多数人在观看展区简介文字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耐心和兴趣。

自画像 布面油画 

65cm×54cm 1906年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毕加索很远吗?巴黎很远吗?现代主义艺术又是什么?

Modernism(现代主义)一词,实在过于宽泛,包含了文学、设计、建筑、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等不同的文化范畴,且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先后,因此总让普通的爱好者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当前以19世纪后期巴黎出现的一系列现代艺术样式定义的“现代主义”,已经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巴黎发生的事,的确令人感到目眩神迷。

恋人 布面油画 

185cm×140cm 1919年

普通的中国观众,以及中国艺术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首次接触的外来艺术样式,就掺杂了以梵高、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以毕加索、塞尚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和以博伊斯、劳森伯格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家,以及少数从事当代装置、影像创作的国外当代艺术家。可以说,这些本来在艺术史上被“严格区分”的艺术,一股脑儿地全部被送到了国人的视野中。不过,这也在事实上让我们有一个重新审视现当代艺术的机会。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差别,本就不是一个让我们困扰的话题。那么,我们不妨只把眼光放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巴黎,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时的巴黎如此让我们沉迷?毕加索又如此让我们深深地喜爱?”

女子头像 彩绘切割木料 

78.5cm× 34cm×36cm 1957年

从UCCA举办的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个问题的答案。毕加索决不仅仅是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家,而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开拓者。和梵高相比,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入世',即所谓的'接地气'。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的毕加索,懂得如何周旋在巴黎艺术界的大佬、画廊主和理论家之中,把自己的才华用一种通俗但不失清高的方式展现给世界。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展览中看到毕加索后期那些天才的素描或手稿。如果展览包含了毕加索晚期那些极富魅力的公牛或斗牛士的绘画,那么它将成为近年来世界上最好的毕加索个展之一。不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了解毕加索和其背后的现代主义运动的最佳机会。当然,由于此次展览的展品均来自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我们同样可以借此机会回味百年前发生在巴黎的现代主义运动,然后再一次审视当代艺术的进程和近几十年来艺术和美学思潮的演变——几乎和达·芬奇一样,毕加索超脱了他所在的时代,为当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范本。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应该为这位巨匠冠上“立体主义”甚至“现代派画家”的标签,按毕加索自己的说法,他“从来都不画眼前看到的物体,而只画心中所认定的物体的形象”。这不仅仅是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标志,同样是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留给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启示。

扔石头的女子 彩绘切割木料

130cm× 195.5cm 1931年 殷铄/摄

(本文中毕加索作品图片除标明来源外,均由UCCA提供)

2019年《中国美术报》征订信息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19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40元/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艺术圈,谁能启发马蒂斯和毕加索?
“渣男”毕加索,的确是靠艺术天分和才华赢得“全球最知名艺术家”地位的
【卡木 · 杂谈】巴勃罗 · 毕加索(Pablo Picasso)
超级名作 毕加索《阿维农少女》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
如何用美学的观点理解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
发现真实的毕加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