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锦·杂说 | 北京老城回味

合作请发邮件至:daiyan_2002@hotmail.com


住在大栅栏的好处之一就是每天可以逛街。那时的大栅栏人真叫多。我可以闭着眼睛告诉你这条街上每家店的名字。一百(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店)边上是瑞蚨祥,对过是张一元,张一元边上是同仁堂,隔着的是儿童用品商店。在我成长年龄的不同阶段,那些店铺都带给我这样或那样的梦想和愿望。比如说,六岁时,我终于在大观楼看了《少林寺》,并疯狂爱上了李连杰。七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在二百(大栅栏第二百货商店)花十元钱买了一件光夫衫,因为刚看完《血疑》,我又爱上了光夫。第一次期末考试,双百,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蓝色小钢琴,它已经在儿童用品商店里等了我两个月。以后我开始流连于一百的磁带专柜,那里有原装进口一盘十几元的原声带,我后来知道,宣传画上的人,名叫卡拉扬。可是我买不起,妈妈也买不起,最后给我在前门大街拐角的一家店买了一盘磁带,是一个比我大四岁,看着流里流气的女孩唱歌的磁带,翻唱的是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歌,我听烦了,放在一边,后来又在上边录了些相声。若干若干年后,我从抽屉里翻出那些沾满了灰尘的磁带,发现了这一盘。上边,写着那女孩的名字——王菲。在别人眼里的天后巨星,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童年的记忆,因而亲切,因而遥远。

这是一个网友的博文,写得是拥有漫长年份儿的北京城在他儿时的那一小段。正如他自己接下来讲述的:“一个人的记忆,有时是和那些建筑,那些街道,那些树木,紧紧连在一起的。也许它们并不美,也许它们并不时髦,也许它们破败不堪。可是它们有故事,有人味儿。没有了它们,我们这些活在城里的人,还有什么呢?”

华新民在北京出生生长,后随父母定居巴黎。对于北京,她有着浓浓的乡愁:“我思念我的故乡北京,哪怕是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不知不觉中,我的嘴里也会溢满北京的枣香。小时候,我们在北京胡同的家里种着枣树,爷爷经常摘枣子让我尝,在我的印象中,北京是那么有历史、有文化、有情趣,是多么美的地方啊!”

而当1997年夏天,她重访北京时,在一片片胡同的废墟里,儿时的这些印象则永远成了她的记忆。

事实上,这样事例并不只是发生在她一人身上,北京旧城中的原居民体会更深。

北京旧城做为世界城市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在此建设的积累。虽然每个新生时代,总是免不了将旧城改造一番,以求便利,但几次“重量级”的改造莫过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次翻新——这几次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都以旧城为单一的城市中心、以改造旧城为发展方向,这使得旧城内古老的胡同、四合院不断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而在这样的改造中,白庙胡同、民丰胡同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街区消失了,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于旧城区内,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交通、环境问题,还有原居民的传统生活状态的消失。前者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不断投巨资拆建道路,并如此循环往复。而后者则如华新民一样慢慢只能保存在记忆中。

大马路将一幢幢高楼送入北京的老城,故宫周围的混凝土屏障已经矗立。

这个城市既修地铁又建立交。2006年,动物园被削去了一块,建成于1942年的猴山因立交桥的修建而被拆除,虽然它给几代人带来了欢乐。

这样的欢乐显然还不够刺激,新建宽敞无比且与众不同的大道路更容易带来无比的眩晕和兴奋。

我们也担心,尤其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人,亲眼见着一条条街被拆成了一条条路,不免心痛,“街是让人逛的,路是让车跑的。道路宽了,商业区的人气就散了,现在能逛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一个原居民的感叹。

老的街道,不宽不直,却很有情趣,可现在非要把它弄直;原来不宽的十字路口也很好玩儿,是人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可是工业时代的诞生物——汽车最怕十字路口。于是,人们认为必须改变老的城市,否则不能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了,就不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于是,前门南端的广安大街,这条东西横贯北京南城的大街被人为地加大了“腰码”——宽70米。但结果,过去的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三大商业区都衰落了。

原来的商业遍地都是,就在你身边,可现在它们被摆在很远的道路那头。这样的城市,走路的人是受不了的。所以曾经人头攒动的菜市口百货商店,现在显得有些冷清,偶尔走进去一人,便有好几个售货员围着,透着焦虑的热情询问你想买些什么。这幕场景中,心思细腻敏感的顾客往往很容易捕捉到售货员的焦虑情绪,故意多买了几样东西,也许能给彼此点宽慰。

上世纪50年代后的这50多年,对于北京城来说是个极度浓缩的时期,同时也更为极端。西方在经历400年从启蒙到现代化再转入后现代,再从20世纪后半叶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声中进入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环保和对社会人性化的责任感。但你看,在这里,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城里,几十年就把这道程序经历个变,只消50多年,你看京城的建筑、城市规划、衣着、观念等等,哪一样不是翻天的变——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著名的消费地簋街,它的发展演变史便是这样一个过程。

始建于元大都时代的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被规定为城市主干路,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那里“不宜设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可城市古老的生长方式仍在那里延续——早期的东直门城门城乡结合部,城门内形成了最初的早市,那些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摊贩们后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灯影憧憧故名鬼市之后若干年来,人们发现在这条街上只有开饭馆能做好,其他生意只能以歇业而终。于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家纷至沓来,或租房或建房,使这条街成为了全北京美食流行的权威发布中心,从早年的红焖羊肉到后来风靡全的麻小,无一不是在此最先挂旗推广的。

但这不是规划师的想象,于是,美食街被拆掉一半,建成宽大的主干路,路中央立起了栏杆,一直延伸完尚未被拆除的另一半。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之后开始。一到深夜,就有商家把板凳放到栏杆的两侧,贪吃的食客便可踏上踏下逛来逛去,这可能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逛街法。

这样的挑战很快遭遇到管理者钢铁般的意志,板凳消失了。

再后来,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管理者的态度从排斥强管到后来的扶持2002年夏天,重新规划后的东直门簋街重新开街。于是,无论春夏秋冬,在通宵达旦的美食街上,红彤彤的灯笼继续喜气洋洋。

如果老城要纪念的话,如果过去的这个城市50多年的空间演进是值得人们回顾的话,并不是我们今天比当年生活好了许多,而是因为对比这50多年前后的不同,我们更应该珍惜改变这个城市的机会,更有提醒自己对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人性关心,而非重蹈覆辙。

现在,轮到怀念旧城了

被采访人:君婷   职业: 媒体人

儿时居住在北京城的哪个角落?

从6岁起,我就住在后海的胡同中,到现在已有22年了。

描述下那时候旧城的一个状态?

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是胡同里每天都会聚集很多的人。夏天,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胡同口摇着蒲扇拉家常,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跳房子、皮筋等。总之是大家在一起娱乐,那时大家很清闲,每个人感觉他们内心并没过多奢求,很舒服的状态。在胡同里过往的商贩也没现在这么多。

在旧城,有没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情,让你至今还惦记着?

有啊,都是我童年的记忆。我家是那种大杂院,其中保留了一个防空洞,那是我和院子里其他小孩经常玩乐的地方,满足了孩子时期的很多好奇。有一次,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冲到洞下,结果全部摔倒在一起,为此我腿上还缝了几针,现在想想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旧城变迁对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活上的变化其实很大。以前我们是十几家一起使用一个户外的自来水管,但到了冬天它就冻上,用热水去浇它还可能会崩。现在每家都有一个水管,水流很大,很方便。还有以前家家都是烧煤,现在全部改成电,环保又干净方便。

除了好的方面,会不会也有比较负面的一部分?

我想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那是肯定的。但随着旧城搬迁,许多古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历史印记变得模糊了,慢慢的很多人就会忘记,对于很多老居民讲,自己就感觉像个没有父母的孤儿。

旧城改造后,区域的功能性也在改变,不仅有现代建筑的出现,也增添了消费生活新的去处。比如前门的商业消费圈、国子监的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后海的酒吧餐饮消费区等等。以老北京居民的名义,描述下对这些改变的心声?

说实话,我家就住在后海,但我还是喜欢儿时的后海,那是最自然原生态的,水很清,人不多,算得上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学生时代,我常会坐在河边看书聊天。但现在几乎是不肯能的,商业化味道太浓,这里变得嘈杂,甚至影响了我们的居住。

我想这种商圈的改变从商业化、国际化都市的角度是正确的,但不宜过度,过度就会失去其原本的味道。突然想到儿时还可以看到后海的小鱼,现在几乎没了,遗憾!

描述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吧?

为工作而奔波,除了电脑几乎没什么特别的事情。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你所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旧城的生活状态里延续下来的?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聊天,我觉得非常舒服。在自己家的院子种植蔬菜花草。

新城中,哪些消费场所是你认为还保留旧城风貌的?

可能是一些公园和特色的商业街,比如南锣鼓巷等。

为什么喜欢呢?

因为有我儿时的许多美好回忆,民风淳朴,可以享受到自然生态的环境,那种状态现在几乎没有了。胡同中偶尔的叫卖声,京味十足。这就是我怀念旧城的原因。

新北京,让快乐延续

采访人:潘大吼&水獭   职业 :漫画家

儿时居住在北京城的哪个角落?

瓷器口,花市。

那时在旧城,都有哪些娱乐项目或娱乐消费场所,是当时比较流行的?

旧城的娱乐,大概就是晚上大家站在胡同口,扇扇子下棋,喝口茶,磕磕瓜子,聊聊世界局势,国内形势,老谁家的小谁考上了重点中学。

小孩子的娱乐就是在院子里疯跑,去野地里探险。那个时代,对小孩子来讲,天黑后的许多地方都是未知的险境。

有没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或娱乐项目,让你至今还惦记着?

小时候,北京很多地方还没有被房地产开发,但是如火如荼的居民小区建设已经开始了。由于物质条件限制,不会有许多想要的玩具,附近的工地就成了我们的游乐场。我的玩具都是锯条、砖头、沙子、水泥、锯钢管的钳子、水泥预制板、木板、抹墙铲子……

我小时候爬工地上的脚手架、地下管道,那真是一把好手!我常常一人钻进地下管道,全黑着,不知道哪是出口,有许多岔路,经常摸索一下午才得出来。

旧城变迁对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很小的时候,住的附近还有菜地,慢慢地菜地被楼房工厂代替,但还有一个小池塘,生活着浮萍水草和随和的癞蛤蟆。现在,这些你能在北京城里见到,就是奇迹。

除了好的方面,会不会也有比较负面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如果卫生和上下水能解决,古旧的胡同没有任何输给新楼盘的地方。

旧城改造后,形成以各个古建筑群为中心的周边区域的功能性改变,增添了消费生活新的去处。比如前门的商业消费圈、国子监的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后海的酒吧餐饮消费区等等。

南锣鼓巷是一片旧式的生活方式集中的社区,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现在是一个酒吧咖啡馆集中的小街,但是每个脱胎于四合院的酒吧/CAFE的小院又十分幽静。很多CAFE的装修就象一个安静的书房,特别适合创作,是许多作家、设计师,还有水獭这样的漫画家流连的地方。

描述你的生活状态吧?

不忙时,找个下午,走进南锣鼓巷一家CAFE,点杯摩卡,打开电脑,摊开纸笔,坐在葡萄架下,随便画上几笔,偶尔还有三两只小猫到你桌上蜷起……很多熊猫潘大吼的漫画都是创作在这里。附近的北京小吃也是远近闻名,文宇奶酪带着宫廷的味道,烤串烤鱼也是这种安静午后的最好陪伴。

夜晚的SUSIE WONG、VICS、BAR BLU、RICKSHAW等不同风格的CLUB,也是常常去的地方,听歌、跳舞,热闹非凡。

做为热衷城市消费文化的人士,那你最热衷去哪些改造区的消费场所?

后海,银锭桥附近,鼓楼一带

为什么喜欢呢?

一种怀念吧。如果你在人还少的时候去后海,湖水边安静的小街道,坐在湖边的柳树下,望着水面就可以独坐一下午。

而且附近的美食也是喜欢这里的一个原因,著名的护国寺小吃店,爆肚,卤煮,奶油炸糕……小卖铺都有卖瓷瓶子酸奶,是至少30年前就有的人气小吃,现在能买到的地方不多。

本文为2008年旧文,题图:潘大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北京古老的胡同:古建筑鳞次栉比,大栅栏鲜鱼口繁华峥嵘
〔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
游走北京的胡同(十)
北京前门大栅栏廊坊三条胡同!
北京前门同仁夹道
京畿重地北京--朱祖希,袁家方(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