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王自义

“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王自义

 [本文摘要]

如何界定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高校课堂的基本特征;我区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转变理念,采取措施,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把握、环节、内容、过程、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如何从有效课堂驶入高效课堂

(从乡村公路驶入高速路,就要找准高速路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少知在到多知,从不会到一知半解在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就其内涵发展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何谓高效课堂?

可用四个字加以衡量:真、实、新、活。

    真:课堂教学教师有真情,要有感染力,教师要有亲合力;课堂教学真实,突出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通过探究,发现更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答疑解惑实。

    新:教学观念新、教学设计新、教学方法新、课堂评价新。我们常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进而使学生“会学”。通俗的说:“教学就是把不会的学生教会了”,都会了,还何愁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应有新观念和新的理解,如①所说。

    活:教师课堂调控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如何界定高效课堂,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之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包含着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二、高校课堂的基本特征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其二,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是生成性。叶澜说,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认为,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默默耕耘几十载,打造“高效”课堂,能在45分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能在45分钟内让学生有最多的收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的快乐,学的轻松自如,能让学生在仍以成绩论英雄的今天成为英雄……等等,一直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三、课堂不能做到高效,究其原因,当今课堂教学中存在四大问题:

    1老师讲得太多,而自己不认为自己讲的多。课堂45分钟,很多时候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教师只管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全部灌给学生,时间久了,便没有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相长。

   2上课追求完美把课上的生动,有趣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但是在追求这种效果的同时往往又会走上另一个误区,就是因为完美而完美,设计的部分活动与学习目标偏离方向,耽误时间,没有实效。

    3经验主义,不了解学生的状况老师上课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有时候教师以为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很多学生困惑不清楚,面对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的呼应互动就主观判断,这是我们老师课堂教学一大忌。常犯眼高手低的错误,久而久之,造成问题的积累,致使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不能体会学习的成功快乐而放弃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关注点必须把眼光盯在中下等学生,要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把学生教会了,教会做人,教会做事!只要会做人,他慢慢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教会了,意味着没有不及格的学生,那我们的及格率一定是100%!有一篇文章叫“习惯”,建议大家看看。

    4学生没有独立权由于时间紧张,课堂的主动权常常是掌握在教师的掌控中的,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学生渐渐不会主动学习而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课堂上的主动质疑和积极发问便慢慢的销声匿迹了。

    四、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转变自己的理念

    1、课堂要精讲、少讲。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课堂上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学。如果老师不讲知识点,学生自己怎么会呢?所以,课堂上必须讲,甚至总害怕学生听不明白而反复讲。这样,老师的讲就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所以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老师尽量不讲,甚至老师要装作无知请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爱上学习。

     2、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教”在我们每一位老师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当教师的心病,因此教师从不敢大胆放手,试着让学生自己飞,教师必须懂得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汽车教练师傅讲得越多,不去实际操练,总也“悟”不出驾驶汽车的熟练技能,要永远坚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打造高效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1、做到课堂上的两抓:一抓自学,二抓练习。打造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上,让课堂成为“大润发”和“购物乐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必须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有所获,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就像在超市购物,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对自己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2、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先学,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规定好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量,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不要走出教室,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很无所谓而不重视;教师不能借此机会板书,不能写检测题目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教师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大声辅导;要及时表扬自学好的同学。教师要抓住学生自学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教师的讲打好基础,做到讲授时的有的放矢。

3、教师的“教”要做到教重点、教难点,教疑点,关键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学, 发现学生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找到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帮助学生解惑,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师生共同探讨疑点,最终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树”,学会整理和归纳,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

4、当堂训练,形成牢固和熟练技能,让学生不停思考,不停动手,不停的攀登更高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要转变“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面向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六、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一)应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儒雅的学术气质;真诚的情意关怀;具有教育的智慧;认真扎实的敬业态度。

(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体现一定理念的教学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和调整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等

2、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时空,积极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生成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机智等等

3、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实施进行分析评价,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进行反馈矫正的能力,包括把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收集教学实施的有关资料,分析整理相关资料,运用分析结果反馈矫正等等。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而教学反思能力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4、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分别有不同的阐述,比较典型的观点为: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史密斯-雷根模式教学设计模式

它是由史密斯和雷根于 1993 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它是在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史密斯-雷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策略和评价。第一阶段,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任务,制定初步的设计栏目第二阶段,确定组织策略、传递策略、设计出教学过程第三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对设想的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史密斯-雷根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
     2)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
     3)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由于教学组织策略涉及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最快地理解和接受各种复杂的新知识、新概念,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所以这一点是使该模型在性质上发生改变,即由纯粹的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发展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关键。
     (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相比已有很大改进,其中最突出的是:明确指出应进行三类教学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与认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由于教学组织策略可进一步分成宏策略微策略两类,这两类策略目前均有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 ET CDT )可直接引用,这就为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 ID2 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可见,理论基础较牢固是 ID2 的主要优点)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综观这些定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从上述定义中不难发现,教学设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其中,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内核”,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教学设计的“形式”。

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作为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设计活动,具备教学设计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以及初中教育的独特规律。把握初中数学教学的特殊规律,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请老师们学习和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加德纳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体会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生这个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中的重要作用。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初中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在于: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因素,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否解决。

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是以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来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内部分析法确定学习需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是设计测试题、问卷等让学生回答,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期望的信息。

二是查阅学生近期的学业成绩和表现记录材料。

三是对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进行访问和座谈。

外部参照分析法是指根据社会需求为参照标准,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偶有使用。

初中生特征分析

初中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完成学习过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而设计,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分析初中生特征就变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对初中生的分析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初中生的先天因素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它涉及初中生的年龄、性别、心理发展水平、学习动机、人格因素、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很有帮助。对学生一般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观察法、调查法、查阅文献法等。学习风格分析、初始能力分析一般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来看2012年中考各小题零分学生数据统计表    学生总数2234

题号

零分数

题号

零分数

题号

零分数

题号

零分数

9-12

80

16

67

20

431

24

394

13

68

17

222

21

765

25

1131

14

97

18

123

22

481

 

 

15

218

19

487

23

908

 

 

   观察此表给我们的启示:通过数据观察,我们不难发现:

 2234名考生中竟有这么多得零分的,这意味着什么

引发我们哪些思考?从幼儿园到中考多少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习惯把学生学习成绩差归结为老师的水平低,仔细想一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哪些厌学生更主要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我们更要证实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现代意义下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强调围绕学生的“学”而设计,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教学不再被看作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也不再是一种完全按照事先确定的步骤进行的固定程序,而主要是学习者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采取较为容忍的态度,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消除错误,获得理解性的掌握和全面的发展。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即:教学策略设计。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符合教师自身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突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要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我们不提倡“一节课只讲4分钟”,但要明确提出,一节课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一节课留给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性教学、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一节课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0分钟。这种“三分课堂”并非呆板的划分,它只是指出课堂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导向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为主策略的实施,最大的阻力在于教师的课堂时间观的更新只有相信课堂时间主要是供学生学习交流用的教师,才有可能把尽量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当然,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不等于让课堂成为放任自流的地方,而是要在教师认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适时的调整下有明确目标地进行。

    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区别。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大部分教师都相信,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利用课堂时间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哪怕是暂时落下教学进度也要挤出课堂时间进行有明确目标的自学训练等,就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其二、切实把握当堂训练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面对不容乐观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和相当一部分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当堂训练是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们还认为课堂训练会造成课堂教学进度很难完成,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想法。解决的办法不是延长课堂时间,增加固定课时量,而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在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即使是像某些人追求的“完成了教学进度”,又有何用呢?

其三、彰显学生个性的课堂

    所谓个性教学,是相对集体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把原本集体讲授的时间挤出一部分让学生“自由学习”。个性教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自由学习时间里,教师与“学科小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指导学习小组或个体,解决学生的具体学习困难,从而实现班级授课制下个性化教学的追求。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三是个体指导还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心理辅导等。四是培养有个性的,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愿意表达独特见解的学生。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重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实现个性化教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精缩教师的集体授课时间,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统一目标而又有不同进度与深度的个体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协作学习。

其四、把握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这里不妨再一次强调,合作学习一定要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管理作用,学科小先生们的个体指导或小组长的督促作用,力争把最重要的课堂反馈完成于课堂之内。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评价激励,其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其五、凸显目标三维的课堂

    所谓目标三维,是指教师所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交融、互相促进。判断一位教师经验是否丰富,可以看他的课堂是纯知识点的传授,还是注意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激励手段的使用;是重视告知学生结论,还是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是让学生仅仅获取书本知识,还是让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种目标)。它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把握有效目标5要素: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

   一是,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是,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三是,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这里,经历是条件;探索是行为; 平行四边形是限定的内容;概念和性质是重点;理解与掌握是要求)

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一是“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因而是低效、无效的;二是“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过去我们区一些学校课改就是这样,热热闹闹,浮于表面,还大谈推广这个经验那个经验,走了不少弯路,怀柔教育感到苍白无力,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弊端)三是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的追求上,要反对人为组合,提倡有机整合;反对形式主义,提倡讲求实效;反对知识唯上,提倡育人第一;反对面面俱到,提倡有所侧重。

    我们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把情感交流放在信息交流之上,从培养师生情感、生生情感入手,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学习目的、意义的引导,养成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勤奋学习的习惯,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其六、体现面向未来的课堂

    所谓面向未来,是说要努力把全世界共同存在的教育缺陷——“面向过去”转向“面向未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在纸质教材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前,由于纸质教材编写过程复杂、周期较长,因此,纸质教材落后于时代是必然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利用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以不断更新过时的教材内容。

    在教育追求方面,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那就是面向过去的教学;如果教师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教学目标,那么这种教师所主持的课堂,一定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生存能力的,有助于学生离开校门后继续发展的教育。

    在学生意识培养方面,要把培养学生强烈的未来意识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要通过课堂演讲并利用网络资源把学生脑子中的未来潜意识唤醒,以强化被日益淡忘的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

    如果教师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总策略、必将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校变成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把握以下环节:

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二“情境创设”是关键

情境创设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最有效的教学设计环节。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其二、教学情境应鲜活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生活气息。

案例:看2012919怀北中学王婧老师“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的情景设计:

探究:一个小球在平面上作左右方向的匀速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插入:多媒体课件演示)

问题1如果小球先向右移动1,再向右移动2,那么

两次运动后总的运动结果是什么?

问题2如果小球先向左运动1,再向左运动2,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3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3,再向左运动2,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4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了3,又向左运动了5,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5小球先向右运动3,再向左运动3,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6小球先向左运动3,再向右运动3,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7如果小球第1秒向右运动3,2秒原地不动,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很自然地得出结果,

这样的设计,直观、易于激发兴趣,易于观察归纳、揭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自然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学得轻松,必然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看课堂实录片段,播放视频录像,老师们讨论。

王婧老师刚步入教育第二年,她肯于学习、肯于钻研、肯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有活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有阶梯的预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断探究的热情。根据量力性原则,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承认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四“联系实际,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而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五“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然而,“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特别是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及时反思,边思边改,及时补救。主要是对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附教学效果结构图):


特别要表述是在自学感悟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有耐心,学会等待和期待,把研究和探究的时间、空间真正留给学生,把说、想、做的权利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研究,做到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切忌为走形式,赶时间而越俎代庖,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是师生双边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和“高效课堂”永远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我们牢记:教育是引出、是唤醒、是激活教学是艺术,方法是关键. 学生是主人,参与是核心,能力是目标,发展是归宿

老师们,让我们很好地诠释以上的观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绽放精彩并收获丰硕的果实!

 

 

谢 谢!

2012.9.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旭:巧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我与高效课堂的距离001
现代教学 |“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高效课堂的思与行
教学反思: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快乐”“高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