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用布盖住脸?
趣历史 12-10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人能躲得过死亡,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是历史上就有不少人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现在的每一个人也是如此,谁不想长生不老呢?
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秦始皇,他为了长生不老,专门派人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可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古代习俗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死之后要拿一张纸把死者的脸盖着,用东西盖住脸开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有些地方的习俗就有所差异。
人死了之后,首先就是把死者放平,仰面朝天,最后在死者的脸上放一张黄纸或者是黑纸,那么,这么做只是地方的一种习俗吗?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大家都知道,人死后是要停尸几天的,各地区都是一样,只是时间不同而已。一般来说,在死者的脸上盖纸,是一种检验死者是否还活着的手段,黄纸非常的轻薄,如果死者没有死的话,就会有呼吸出现,时间一久,黄纸就会被打湿,用此方法来检验死者是否还活着。
另一种说法是,人死之后,由于要停尸几天,死者的脸色就会变得非常的难看,这时候为了防止吓到周围的人,也就是为了让亲人记住死者美好的一面,就用白布把死者的脸部盖住。
那么,这种习俗在历史上最早是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追溯起来,那就是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劝说吴王杀了勾践,当时吴王不愿意,后来吴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时间一久就对伍子胥产生了隔阂,最后就赐给了伍子胥宝剑让他当众自尽。伍子胥临死之时,交代下人挖了他的双眼,并且挂在城墙上,原因是他要亲眼看着吴国是怎么灭亡的。就这样,伍子胥自尽了。
果然事实如他所料,吴国真的被勾践灭亡了,吴王在死之前,后悔当初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就命令身边的大臣,在他死之后,一定要拿白布盖住他的脸,因为他自己没有脸去见地下的伍子胥。
就这样,人死之后用白布盖住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这也是历史上,记载着最早的用布盖脸的说法。
死后尸身最惨的皇帝, 头骨做成饮酒器
要说这历史上死后最凄惨的皇帝,那小编我觉得非属宋理宗不可了。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 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 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在1264年病逝,此后仅仅15年,他的坟墓以及南宋其他几位皇帝的陵墓通通被盗,盗墓人是当时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元朝和尚。
被盗的坟墓中宋理宗是下场最离奇的一个,宋理宗的尸体被掘起以后,因为有水银防腐,所以尸体被保存的完好。
杨琏真珈把他尸体中的水银沥出,躯干烧毁,头颅砍下,做成了饮酒器,送给了元大都朝廷。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个说法是因为宋理宗的头颅偏大,适合做称饮酒器。
另一种靠谱的说法是头颅被做成一种施咒操控别人的厌盛之物。
最终宋理宗的头颅被朱元璋安葬于宋陵遗址,不论做成了饮酒器目的是什么,但头颅做称饮酒器说起来还是让人觉得恐怖和恶心的。
明代皇帝为满足自己怪癖累死无数宫女!
宫女,也称宫人,狭义上指君主及其家庭的奴隶,她们办事要处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而古代为防止宫女反抗,制订了严酷的刑罚。比如明成祖朱棣爱妃暴死,因怀疑宫女在茶中掺毒,一次就杀掉宫女、宦官几百人,不得不说十分残忍。
在明代嘉靖皇帝执政期间,都知道嘉靖皇帝是明代最奇葩的皇帝之一,嘉靖帝迷信丹药方术,他为满足自己修道,嘉靖帝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其实他要这么多的宫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利用她们在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甚至是病死。
你想想那个露水要多早才能取得到,每天都起早这身体能受得了么?而且已经有这么多人病倒病死,宫女们认为与其这么等死,不如把皇帝弄死,于是在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做出了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那一次是嘉靖帝召幸曹端妃,首先是宫女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只要杨金英拴上绳套,嘉靖就必死无疑。
可是功亏一篑,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方皇后赶到,这些宫女才被捉住。嘉靖这才活了下来。
宫女被捕后大多被凌迟和斩首处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不甘于压迫的名字:杨金英、杨莲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
明代最高世袭公爵魏忠贤都不敢惹他家
在上一篇文章中,九幽子给大家讲了明朝最显赫的家族——徐达家族的故事,徐达家族一姓两公,传承276年。但即便如此,徐达世家还算不上明朝最厉害的公爵世家。
有明一代,最高公爵当属英国公张辅世家。为什么这样说呢?
话说当初洪武大帝重开日月天,建立大明朝,初封功臣,封了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俞、常茂六个国公,是为大明开国六公,后来又陆续封了汤和、傅友德、蓝玉等人为公。但到洪武末年,这些公爵真正留下来的,并且后代不草包的恐怕就只有徐达的魏国公家族了。
旋即,山河易变,朱棣登基,这朱老四相当于又把江山打了一遍,自己的班底当然也是开国功臣般的待遇了,况且永乐厚待功臣,甚于洪武。所以又出现了靖难诸公爵。
洪武诸公爵与永乐诸公爵当时大明勋贵的源头,但朱棣上位相当于变相夺下了朱元璋的江山。所以,自永乐后,大明最显贵的勋贵,要数永乐诸公。
永乐初兴,始封四公,淇国公邱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其中张玉陈亨是战死后追封的。当时,最显贵的是邱福、朱能。
但世事难料,不久后邱福兵败胪朐河,身死名败;朱能病逝于征途。
恰在此时,张玉家的儿子张辅横空出世(朱能的儿子能力有限),平安南、征漠北,一举成为仅次于朱棣的永乐朝第一名将。
朱棣见状,甚喜,加封张辅为英国公,客观来说,张辅的公爵,实至名归,毕竟在明代,有灭国之功的名将很少。但不管怎样说,显赫的大明英国公世家还是诞生了,张辅也自然而然的成了靖难勋贵的领袖人物。
但张辅除了能打仗,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喜好读书学习,温文尔雅,虚怀若谷,简直是人臣楷模啊!二就是活的长,张辅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威望甚高,但却不居功跋扈,忠心辅政,这和司马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
从此,张辅英国公世家,成了大明最高的公爵。传九世,明亡时,末代英国公为李自成军所杀。
张辅世家,在明代是很厉害的,徐达家族可比不上。
王振擅权时,也就张辅敢与王振抗衡。
正德时刘瑾权势很大,见了英国公,也是毕恭毕敬。
即便时后来的九千岁魏忠贤,也不敢动和三大案都有关的七世英国公张维贤,后来,天启帝驾崩后,张维贤奉皇后旨意进宫接受天启帝遗诏,从而揭破魏忠贤欲秘不发丧的阴谋,保护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朝,为崇祯帝即位创造了条件!
所以,在明朝,英国公世系的存在感还是很高的,最高公爵,实至名归!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下一篇我们再看看英国公张辅的另一个故事。
(九幽子)
魏忠贤为何死在一个17岁的孩子之手?
[青木/文]
魏忠贤最辉煌的时候是跟着天启帝,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的时候。这个朱由校不爱皇权,只爱摆弄木匠活,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也许是个不输鲁班的木匠大师,或者是个发明家,据说朱由校做的木鸟能够像真鸟一样在天上飞。
可惜错生在皇家。朱由校登基的时候才16岁,正是童心未泯,又醉心于木匠,于是大权就旁落在了魏忠贤这些阉党手里,为了紧握大权,魏忠贤不断的给朱由校搜集各种木匠技巧书籍,使朱由校无心参政。
但是,这些辉煌都随着朱由校的一次意外落水而开始走向末路。朱由校最宠爱的两个人,一个是魏忠贤,另一个就是乳母客氏,在一次泛舟游玩中,朱由校不甚落水,虽然很快被救起,但是由于落水和惊吓,留下了病症,一直不见好,朱由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传旨叫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进宫,并对朱由检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没几天朱由就驾崩了,在位7年,年仅23岁,朱由检随即登基,这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崇祯帝登基时才17岁,但是他比哥哥朱由校沉着冷静了许多,并不像朱由校一样贪玩好糊弄。朱由检的皇位真的和捡来的差不多,如果不是朱由校过早的把自己玩死了,这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笑朱由校死前还特意交代朱由检好好对待魏忠贤和客氏,说他们都是忠臣,可堪大用。朱由检心里清楚,但并未反驳病重的哥哥,到现在,恐怕朝堂上下只有他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吧。
登基后的朱由检,开始并未对魏党动手,也未对任何一个党派动手。他知道自己现在是无权无势,不能着急,必须徐徐图之。于是朱由检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按兵不动,却悄悄的把自己宫里的宫女太监全部换成自己原本府里的可信之人,又在皇嫂的帮助下,避开暗地里的毒害,然后一步步打稳根基。
魏忠贤开始打算使馊招。他送给朱由检4个绝世美女,妄图使崇祯能沉迷女色,但是谁想朱由检竟然是少有的不好色皇帝之一。收下四个女子之后,朱由检果然在她们衣带的顶端搜出了一颗能在空气中挥发的药丸,功效是催情。此计失败,魏忠贤又让小太监在复壁内手持迷魂香,想使朱由检不知不觉中招,没想到又被朱由检避过去了。
朱由检如此淡定,朝堂里的势力却都惴惴不安,不知道这个小屁孩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里很是不踏实。最先坐不住的竟然是魏党的内部,首先开启了互撕模式。魏忠贤是个急性子,最等不得这样的折磨,于是继续投石问路,想看看朱由校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魏忠贤的亲信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魏党的重要人物兵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党的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左膀右臂,魏忠贤的本意是试探,没想到朱由检顺水推舟,竟然真的处置了崔呈秀。
朱由检的这一做法,算是使态度明朗化了,朝中各党纷纷开始弹劾魏党,而魏忠贤毕竟只是一个太监,眼光还是不够长远,他错把朱由检当成了疼爱自己的朱由校,于是错误又可笑的用了“赌气”的退步,以为朱由检会哄他。
魏忠贤先是称自己生病了, 打算以退为进。没想到,崇祯竟然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命他去白虎殿为天启守灵。魏忠贤干脆赌气上疏辞去爵位、诰券、田宅。
本以为崇祯会“吓到”,就像普通人看见人摔东西、自残一样,实际上,对手只会在心里乐开花。崇祯就全部笑纳了,然后顺便重新调整了朝廷的人事安排。
后来崇祯开始把魏忠贤的数条罪状公之于众,魏党算是基本倒了,但是魏忠贤却只是被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本来可以免去一死的,结果魏忠贤自己作死,在出京的时候,竟然带了一千多卫兵,四十多辆大车。这阵仗哪是一个罪臣该有的,简直就是衣锦还乡啊!
崇祯彻底生气了,于是一道圣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崇祯七年十二月十一日,魏忠贤自缢在一家小小驿站里。此时崇祯登基不过三个月而已,就拔掉了前朝遗留的一个大毒瘤。
不仅如此,朱由检一上位便把赖在宫里的客氏给赶出去了,后又抓回来,以客氏胁持皇后,残虐宫嫔,把怀孕的婢女带回宫中,企图混淆皇室血脉为由活活打死了客氏,并且将客氏的儿子、弟弟等在同一天斩首于闹市,并暴尸街头。
曾经权倾朝野的九千岁九这样,在3个月里被一个17岁的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实在是难以相信啊!
阉党专权:魏忠贤与皇帝奶妈结夫妻共作乱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腐朽、黑暗的时期应该是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许多朝廷官员甘当魏忠贤的鹰犬,甚至当他的干儿孙,各地还争相为魏忠贤造生祠,规格竟然与“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
魏忠贤凭什么敢这样胡作非为,专权乱政呢?
入宫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魏忠贤出生在河北肃宁一个贫寒的农家,也许父母没有给他取名,人们根据排行叫他魏四。他不读书,不种田,没有正业,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日后的“九千岁”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泼皮无赖。
据《玉镜新谭》记载,他不仅结过婚,而且还有一个女儿。在一次豪赌中,他输掉了自己微薄的家产,而且输掉了借来的赌资,在汹汹的逼债声中,生性果敢的魏四带着几分愤慨,做出了一个日后影响大明王朝政治历史的大决定——用《明史·宦官列传》的话来说,就是“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即准备去当太监。
但是,想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自己解决净身问题,手术、疗养、饮食、医药等费用,合起来最低也要二十多两银子,对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其次,当时的净身手术师虽有一定经验,但一无麻醉,二无消毒,不只疼痛难忍,而且死亡率很高,而成年人净身更是风险倍增。第三,更重要的是,即使净了身,也不一定能当上太监。
明朝太监人数之多,创下了历史纪录。高峰时是十万,直到明亡时,宫中仍有七万太监。尽管如此,却仍然满足不了无路可走者的求职需求。明朝中叶有一次招收太监,初定名额是一千五百人,蜂拥而来报名的净身者却有两万多人,最后名额扩大到四千五百人,还是不免有一万多人落选。社会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无名白”,也就是净了身却没有当上太监的人。
面对这样险恶的前途,魏四的决定实在可以说是铤而走险。家里居然被他说服了,连他分家出去另过的哥哥魏钊也卖了家里的一头驴,来资助他这次悲壮的冒险。
河北肃宁历来是出太监的地方。魏四很快打听到了进宫的门路,和专管招收太监的吴公公搭上了线。然后,他揣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银子,到京城净身。他的运气不错,伤口没有感染,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可是家人带来的消息让他发愁:房子已经卖了,全家搬进村边的土地庙,然而用这点钱作见面礼,吴公公根本不收。走到这一步,魏四的孟浪就已经变成了全家的投资,不能眼看着事情半途而废,让他当“无名白”。哥哥魏钊狠了狠心,把仅有的三亩薄田卖了,让侄子把钱送了来。
这回吴公公收是收了,但能不能进宫,他却没有说。秋去冬来,魏四整天窝在京城乞丐们聚集的龙华寺的偏房里,吃不饱,穿不暖。万历十七年(1589)腊月十四日,在龙华寺待了四个月的魏四终于赶上了那一年的最后一次挑选。
这一年,魏四二十二岁。
升迁进了宫,管人事的太监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叫“李进忠”。他被安排到司礼监掌管东厂的太监孙暹手下当差,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晨起来倒前宫的马桶,这一倒就是好多年。
后来,他渐渐琢磨出升迁的门道,就开始巴结颇有权势的东宫近侍魏朝,拿出他烧菜的手艺同魏朝吃吃喝喝,还结拜成了“金兰兄弟”。魏朝一高兴,就常常在秉笔太监王安面前说他的好话,他也不失时机地开始巴结王安,王安一高兴,就安排他在储备粮棉的甲子库办事,开始有了些油水。随后,又安排他主管东宫王才人的膳事。从这时起,他才脱离了底层太监的行列,一年能有个百十两银子的“外落”。
他安于现状,心满意足,即使做梦,也不会想到日后有人会把整个帝国的权力交到他的手上。
万历三十三年(1605),就在李进忠伺候东宫王才人不久,这位相貌平常的才人,居然为太子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李进忠因为侍候王才人,自然而然也兼管小皇孙的伙食。能承担如此重任,他感激涕零。对王才人与小皇孙,他有一种出于本性的忠诚与依恋。当时,人们对这位太子并不看好,因为皇帝喜爱郑贵妃,总想把郑贵妃的儿子换成太子。但李进忠不管这些,既然是他的主子,他就无条件地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改名叫魏进忠。不久,又提拔他为东宫“典膳”,即整个东宫的膳食总监。
按明宫的规矩,后妃不亲自抚养婴儿,皇子是在奶妈、太监和宫女们的照顾下长大的。小皇孙朱由校还未出生,皇宫里就开始张罗为他找奶妈了,这个找来的奶妈就是客氏。
据记载,客氏原是河北定兴县农民的妻子,当时生下一个女婴没有成活。她长得眉清目秀,肌肤白皙,奶汁充足,便被选入宫中。按照皇宫的规矩,孩子长到三岁,断奶了,奶妈就应出宫回家。有趣的是,朱由校对这个奶妈特别依恋,离开了她就大哭大闹,不吃不喝,生母王才人无奈,只得破例又把客氏请回宫中。后来王才人死了,小由校就很自然地把这位叫“客巴巴”的女人,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朱由校渐渐长大后,出阁读书的事根本无人过问,所以他从小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个贪玩的孩子。少年之后,他对木匠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显示出了杰出的工艺天赋。从那时起,魏进忠开始刻意地给这个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制造和提供各种新奇古怪、机关巧妙的玩具,并以此博得了孩子的欢心。一老一少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的积淀中逐渐稳定而牢不可破。在朱由校的眼中,这个忠诚好玩的老仆,给他郁闷飘摇的皇子生活注入了非凡的活力,更多的时候,他都愿意与这个鬓发渐白的太监待在一起,这不光是因为魏进忠能给他带来许多新奇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在与魏的相处中,朱由校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人少年时代应有的轻松和乐趣。而这种直接积淀自童年的情感,就成了魏进忠日后翻云覆雨的最大资本。
专权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魏进忠五十三岁。这一年,他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首先,这一年的七月,万历皇帝死了,战战兢兢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终于登基,成了明光宗。魏进忠所在的皇长孙居所一下子成了准东宫。更出人意料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个月,也一命呜呼。转眼之间,由魏进忠一手操持长大的朱由校即位,成了皇帝,史称熹宗。
一般认为,要想在宫中飞黄腾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富于心机;三是有强烈的野心。就魏进忠来说,心机和野心不是没有,遗憾的是,他一字不识。而识文断字则是进入宫廷权力机构司礼监的必备条件。但是,魏进忠还是很快就飞黄腾达起来,究其原因也有三:
一是,小皇帝朱由校绝对的信任。
据载,魏进忠“形质丰伟,言辞佞利”,能挽强弓,射奇中,有胆气,家无余资而敢一掷千金,又善于弹棋、蹴鞠,曾嬉游于青楼翠袖之间,这些早年的经历,成了他后来侍奉皇帝的优越条件。对于朱由校这个没有认真接受过教育的小顽童来说,魏进忠的英俊、胆识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必然会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不只是亲密的玩伴,而且是一个足够让这个未来的小皇帝仰视的高大的偶像和忠诚的教父。
熹宗继位时年仅十六岁,可以说是举目无亲,步履维艰。宫内,养母李选侍把他夺去抢来,在“移宫”之后,简直与他视同仇敌。宫外,大臣们满口“之乎者也”,咄咄逼人,他们所言之事,所指之人,对于文化不高、涉世不深,而且有些“弱智”的小皇帝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很难同他们交流,更不必说处理朝政了。每到这个时候,他游移的目光最后总是落在他忠诚的教父身上,魏进忠恭谨谦卑,三言两语,总是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
明代有二十四监,司礼监冠于二十四监之首,领东厂、内书堂、礼仪房、中书房等。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有秉笔随堂太监八九人,掌章奏文书,照内阁票拟批朱。一般入司礼监者须能读书识字,尽管魏进忠目不识丁,但朱由校还是叫他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并且赐名“忠贤”。小皇帝对他绝对信任而又绝对依赖,是魏忠贤——现在,我们开始叫他魏忠贤了——得以专权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小皇帝朱由校绝对信任的另一个人是他的奶妈客氏,客氏同魏忠贤同流合污,狼狈为奸,更加重了他的权势。
熹宗即位后,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她的儿子封为锦衣卫指挥,给了两千亩香火田,她成了后宫里的实权派。
明宫中盛行宦官与宫女结成假夫妻的行为,称为“对食”。客氏原先和魏朝“对食”,魏忠贤入主东宫膳食后,同这位漂亮的东宫奶妈朝夕相处,他也看上了客氏。他本来就是个无赖之徒,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金兰之交”、提携之情,横刀夺爱,立马把这个狐媚妖俏的客氏揽入了自己的怀中。
不过,客氏同魏忠贤相好的事,很快就被魏朝知道了。一天夜里,魏朝带着几分酒意,把个忘恩负义的魏忠贤骂了个狗血淋头。魏忠贤越想辩解,魏朝就骂得越凶,把个清静的皇宫之夜闹得个人仰马翻。
小皇帝朱由校也被吵醒了,魏朝、魏忠贤并排跪在小皇帝面前。客氏知道此事跟她有关,也不声不响地跪在一旁。
朱由校虽然没正式结婚,但对男女私情还是能一知半解,他看着这三人跪在一起就觉得有趣。他毫不犹豫地对他的奶娘客氏说:“客巴巴,你别着急,你要谁替你管事,我给你断。”
客氏装出一副羞态,低着头,一声不吭。
“那叫魏朝替你管事,如何?”
客氏仍是低着头,一声不吭。
“那就叫魏忠贤替你管事,怎么样?”
客氏好像是不好意思地转了转身子,又好像是点了点头。
看着这有趣的一幕,情窦初开的小皇帝乐了。结果是皇帝做主,魏忠贤和客氏正式结成“对食”,魏朝出局。
皇帝大婚后,因御史刘兰等人请求,客氏曾被遣出皇宫。但事后不几天,客氏又被召回。皇帝对大臣们说:“朕思客氏朝夕勤侍朕躬,未离左右,自出宫去,午膳至晚通未进用。暮夜至晓忆泣,痛心不止,安歇勿宁,朕头晕恍惚,以后还着时常进内奉侍,宽慰朕怀。”
皇帝出此凄苦之言,实在叫大臣们意外。此后,客氏长居宫中,任谁也不敢反对了。
魏忠贤和客氏合流,则朝里、朝外,都是他一家的天下了。
第三,这两个人阴狠毒辣,不遗余力地清除政敌,为他们的擅权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魏忠贤的阴狠首先表现在对待有恩于他的“金兰好友”魏朝身上。首先他以“惊动圣驾”为由,把魏朝发配到凤阳去守皇家的祖陵;接着,又假传了一道“魏朝谋反,途中伏法”的圣旨。据《酌中志》卷十五记:“魏朝中途截至献县缢杀之。”
太监王安为人正直,在后宫是三朝元老,其地位是不易动摇的。熹宗即位之初,曾秉承父皇遗命,在绢扇上亲书“辅朕为仁明之主”赐给王安。这份殊荣,在大内无人能比。
天启元年(1621)五月,掌印太监卢受去世,这宦官二十四衙门的头把交椅理应由王安入座,熹宗也下了“随奉旨掌司礼监印”的上谕。但王安却书生气十足,照例地推辞一番。在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挽留。可是“客巴巴”进言了。她说:“王公公是皇上最贴心的内臣,也是我们的恩人,年老人体弱多病,司礼监掌印事儿多,他的推辞看来是真心的,皇上不要叫他为难了。”
我们说过,这熹宗本来就是个“二百五”,哪里分得清真辞假辞?听“客巴巴”这么一说,他恍然大悟,就立即恩准了。
随后,魏忠贤唆使给事中霍维华上疏,攻击王安埋葬宦官冯保的骸骨,是有意彰显神宗的过失。接着,魏忠贤又以王安对“惊动圣驾”的魏朝管教不严为由,把王安降到南海子当差。
南海子是明朝的皇家林苑,是个安置有罪或待罪宦官的地方。更为恶毒的是,魏忠贤把刘朝派来当南海子提督。
刘朝是什么人?是在“移宫案”后期因盗窃舞弊被王安抓获判罪的宦官。正所谓冤家路窄,这里天高皇帝远,刘朝按照魏忠贤的部署,不给王安吃喝,几天之后,等不得王安饿死,就把他“扑杀”了。其余王安门下,均以“不轨”之名,有的绞杀,有的流放,从此,后宫这一块,便成了魏忠贤的一统天下。
据传,“客巴巴”担心皇帝的妃子产下皇子,母以子贵,导致自己失权和失宠,于是就串通魏忠贤,在后宫大开杀戒。杀了光宗的选侍赵氏;又把身怀有孕的裕妃张氏关进黑巷,张氏仰脸接屋檐流水充饥,竟呛死;不听客、魏摆布的吴贵妃深受皇帝宠爱,魏忠贤将其毒死后向皇上禀为暴死;客氏见皇帝同张皇后感情很好,妒忌,怂恿皇上废张皇后,仅这一条皇上没有照办。后来张皇后怀孕了,客氏竟派宫女给她服了打胎药,使孩子流产。
熹宗一共有过三个皇子,但都在一岁左右夭折,没有留下后代,后世学者推断,这大约都是“客巴巴”的杰作。
史载:“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魏忠贤每每趁熹宗兴致勃勃埋头干活时,传奏紧急公文。熹宗一边干活,一边心不在焉地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既然皇帝听任大权旁落而无所顾惜,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总督东厂太监的身份把持朝政,就毫无障碍了。
熹宗对魏忠贤的忠诚从不怀疑,对他的褒奖是至高无上的:“尔忠贤之念急公家,勋高磐石……故特举尔大节,载在汗青,以作楷一时,流芳百世。……朕用是耳目四达,政事肇新。皆赖尔任劳任怨于一身,展经展纶于三事,苦心茂绩,轶古冠今。”
屠杀东林党揭开反魏忠贤序幕的不是久经沙场的朝官,而是一位初入官场的“牛犊”。
天启二年(1622),新科状元文震孟上了一道奏折,指责皇帝没有真正承担起经国大任:“皇上昧爽临朝,寒暑靡辍,于政非不勤矣,而勤政之实未见也。鸿胪引奏,跪拜起立,第如傀儡之登场,了无生意。”这样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目标直指傀儡皇上和傀儡的幕后操纵者魏忠贤。振聋发聩,令以忠义自许的东林党人汗颜。
魏忠贤见疏大怒,立刻下旨,要对文震孟廷杖八十。然而,朝臣们坚决反对,大力救护,文震孟被免除了廷杖,仅被贬秩调外而已。
有了这番“试水”效应,东林党人跃跃欲试了。
天启四年(1624)六月,杨涟上了有名的《劾魏忠贤疏》,对魏忠贤进行了愤怒的弹劾。他开门见山地指出,魏忠贤“怙势作威,专权乱政,无日无天,大负圣恩,大干祖制”,希望皇上“立赐究问”。
接着,他洋洋洒洒,层层深入,列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在内宫方面,杨涟列举客、魏罪行,如后妃不育、裕妃之死、王安被害等等;在朝政方面,杨涟弹劾魏忠贤破坏明代祖法,肆意擅权,排斥异己,滥封滥赏,伤财害民,等等。
奏疏最后指出:“掖廷之内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内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积重之所移,积势之所趋,亦不觉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贤。”杨涟希望皇上立即将魏忠贤就地正法,将客氏驱逐出宫。
这篇奏疏写得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很有震撼力。尽管魏忠贤企图把杨涟的奏疏扣留不发,以消减其影响,然而京城百姓纷纷传抄,拍手称快。据吴应箕《留都见闻录》说,京城百姓“几于家抄户诵”,“忠义之气鼓畅一时”。
杨涟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朝廷内外的正直大臣,奏疏一出,举朝响应,短短两天,弹劾魏忠贤的疏奏不下百余份。由于魏忠贤控制了熹宗,所有奏疏,熹宗都不能过目。魏忠贤见有如雪片似的奏疏,怒火中烧,气急败坏,决心进行报复。
首先受到惩办的是工部郎中万燝。因为他弹劾了魏忠贤,熹宗不问是非就降旨:“杖一百,斥为民。”有了圣旨,魏忠贤的爪牙们把万燝打得死去活来,有的太监还用铁锥在他身上乱戳,四日后,万燝死去。
天启四年十月初一,皇帝行祭天大礼时魏广微迟到,被魏大中、李应升弹劾。魏忠贤非常生气,说动皇帝把东林党首领高攀龙、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袁化中等革职。此后,内阁院部几乎全部被魏忠贤亲信控制,魏忠贤磨刀霍霍,终于可以大开杀戒了。
为了斩草除根,魏忠贤启动了所谓的“熊廷弼案”。
原来,天启二年时,明军与后金作战,丧军六万人,经略熊廷弼被下狱,判斩首。熊廷弼想托汪文言用四万银子贿赂掌权的东林党人以求缓刑,但没实行。此时,阉党就用酷刑逼汪文言诬供,说杨涟受贿,汪文言活活被打死,临死大叫:“哪有受贿的杨大洪(杨涟)啊!”
但是,阉党捏造口供,逮捕了大批的东林党人,如杨涟、周朝瑞、左光斗、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等,关在锦衣卫的监狱里,锦衣卫镇抚司头目许显纯假借皇帝名义,“五日一追比”。所谓“追比”,即用大刑逼他们退赃。实际上六十天就“追比”了二十四次。第一次“追比”后,“诸人裳上浓血如染,狱卒挟持才能移步”;第二次则“股肉俱腐”;第五次,“杨公大号无回声,左公声呦呦如小儿啼”;第六次,“杨、左伏地若死人”。先后有六人因酷刑毙命,史称“东林六君子”。
接着,魏忠贤开列黑名单,用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东林党人榜》,上榜的有三百多人,按名搜捕还健在的东林党人。
天启六年(1626)二月,魏忠贤假借圣旨,逮捕了东林党又一批主要人物:周起元、周宗建、缪昌期、周顺昌、黄尊素、李应升、高攀龙七人。除高攀龙以“大臣受辱则辱国”,拒赴诏狱,当晚投池水自尽外,其他六人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史称“东林七君子”。
从个人崇拜到碎尸万段东林党被镇压后,魏忠贤的权势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批无赖投机之人,如傅木魁、阮大铖等纷纷投其门下,争当他的干儿义孙。
大学士、礼部尚书魏广微,因为同姓魏,托阮大铖说情,求做魏忠贤的侄儿。内阁首席大学士、身份相当于宰相的顾秉谦,竟然在一次家宴中对魏忠贤说:“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竟无耻到如此程度!
在魏忠贤的干儿义孙中,较出名的还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读者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帮流氓打手。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三榜进士,朝中中级以上官僚。如,主管谋议的“五虎”,是以崔呈秀为首的文职重臣,崔是兵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仍兼左都御史。主管杀戮的“五彪”,是以田尔耕为首的武职重臣,他是少师兼太子太师,掌锦衣卫。至于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则只能入“十狗”之列,其声势之浩大可想而知!他们为虎作伥,无恶不作,是魏忠贤迫害反对者的急先锋。
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贤的处所。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称为“生祠”。
天启六年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上疏:“请建魏忠贤生祠,用致祝福。”熹宗立即准奏,还亲赐匾额曰“普德”。生祠很快在西子湖畔建起来了,其规模超过了岳庙和关庙。此例一开,善于钻营者则趋之若鹜,唯恐落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魏忠贤生祠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冒出,各地都抚大吏、一般商人乃至流氓无赖都起而效尤,他们对着魏忠贤的泥胎五拜三稽首,山呼“九千岁”,大江南北,一片乌烟瘴气。
明朝规定,秉笔太监不得在城外住或远出。但魏忠贤却常常出游,且每次出游千骑,随从上万,射响箭,有礼乐,百姓焚香,大员侧跪,他所穿衣服上龙的纹样比藩王仅差一爪,颜色比皇袍只逊一色。魏忠贤的生日是正月三十,从正月十五开始,祝寿送礼的每日挤满乾清宫台阶。三十日那天,群臣拥来祝寿,高呼“九千岁”之声,响彻云霄。其权势之重,堪称登峰造极。
天启七年(1627)五月,熹宗在西苑湖中荡舟,不慎落水,既感寒凉,又受惊吓,染病后医治无效,于八月死去,年仅二十三岁。熹宗没有儿子,临终前召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他叮嘱乃弟说:“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说罢,才撒手归西。
朱由检继位后,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帝早就不满于魏忠贤、客氏专权,因而上台后便要伺机除掉这两个奸邪。九月,他采取了第一个措施,把客氏赶出皇宫。一些正直大臣看到转机,开始弹劾魏忠贤。嘉兴贡生钱嘉征的疏文,列举了魏忠贤十大罪状,曰: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攻;伤民财;亵名器。
十一月初一日,崇祯见时机成熟,便把魏忠贤召上殿来,命内侍从头到尾慢慢地把疏文念给他听。魏忠贤听罢惶恐不安,立即称病提出辞职。崇祯帝也顺势下坡,先不重处,只把他贬往凤阳祖陵司香。但是,魏忠贤不识时务,出京时竟还带着一千名卫兵,四十余辆大车,招摇过市,这无疑更加触动了崇祯帝敏感的神经。他追了一道圣谕,命锦衣卫把魏忠贤缉拿回京。
十一月初六日,魏忠贤一行走到阜城,崇祯帝要将他缉拿回京的消息传来,亲兵作鸟兽散。魏忠贤独坐在南关的一个旅舍里,听户外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他自缢身亡。“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初七日,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客两家及阉党人众,也都被依法处置。
魏忠贤擅权乱政七年,使本来已趋于没落的王朝更加危急,十八年后,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打击下,大明王朝彻底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最胆大妄为的太监,竟想侵占守寡的貌美皇后
​崇祯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知常容的主页
张嫣,魏忠贤怕,熹宗爱,崇祯谢,顺治敬
她是中国五大艳后之一,竟收到太监一封情书,想和她结成“菜户”
明熹宗在位时魏忠贤手眼通天,为何崇祯能将其轻易铲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