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超声如何评估

作者 / 张科



如上文所述,经超声评估后,临床行造瘘术,通常选择端侧吻合,即头静脉端与桡动脉侧壁吻合。动静脉内瘘完成后,并不能马上用来进行血液透析,而应等待内瘘的血流量增长至满足透析需要,即内瘘成熟。因此,造瘘术后应定期对血管通路进行超声监测,以观察内瘘是否成熟。同时,超声检查时也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以早期干预,避免恶化。

 

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随访时间:术后第 6 周、第 3 个月、第 6 个月、之后每 3~6 个月复查,出现异常随时超声检查(图 1)。



图 1 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后的超声表现

 

术后内瘘成熟标准

 

国内外判断内瘘是否成熟的标准并未完全统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提出「5-5-6」标准,即:

 

(1)内瘘静脉内径 ≥ 5 mm(图 2),且内径 > 5 mm 的内瘘静脉长度应 > 8 cm;


图 2 内瘘术后头静脉超声横切面内径测量


(2)内瘘血流量 > 500 mL/min。


血流量(mL/min) = 血流平均速度(cm/s)× 血管横切面面积(cm2)× 60 s


测量位置一般在内瘘静脉侧,测量时应尽量将血管内径显示到最大,取样容积应包含全部管腔宽度。取得频谱后,可手动或设备自动测量出血流平均速度计算得到血流量(图 3)。


图 3 内瘘静脉侧血流量测量


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血流量通常在 700~1500 mL/min 之间。若 <300 mL/min,应注意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若超声发现血流量不足,应注意询问患者瘘口处震颤是否减弱或消失,以验证超声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合理。


(3)内瘘静脉距体表深度 < 6 mm。连续至少 8 cm 长的内瘘静脉内径均 ≥ 5 mm,且均距离体表 < 6 mm。

 

术后常见并发症

 

(1)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多发生在动脉瘤或血管狭窄处,超声表现为局部管腔内透声差,见密集细小点状回声或实性回声充填,CDFI 示管腔内仅见稀疏缓慢血流或无血流。常见处理方法:药物溶栓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

 

(2)血管瘤样扩张:长期静脉高压、血管过于表浅、不正确的穿刺方法可导致血管瘤样扩张,多发生在内瘘静脉侧。超声表现为内瘘静脉侧囊状无回声扩张,内可见漩涡样「红蓝」血流信号,常伴有血栓形成。常见处理方法:切除血管瘤,重新吻合血管,重建内瘘。

 

(3)血管狭窄:一般狭窄率达到 50% 为阳性。好发部位:动静脉吻合口的静脉端、肘关节屈侧及周围静脉或分支、上臂桡侧皮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结合部、反复穿刺部位,常伴有静脉高压征。通常为血栓导致管腔变窄,甚至闭塞,血流速度可快可慢,甚至无血流。DSA 是诊断的金标准。常见处理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

 

(4)动脉窃血综合征:指内瘘术后动脉血向静脉系统分流过多,导致肢体末端血供不足,出现苍白、麻木、发凉、疼痛、坏死等缺血表现,最终肢体末端组织坏死。对于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的内瘘,应注意观察内瘘动脉远心端血流速度和方向。窃血时,超声可表现为肢体末端动脉血流速度较低或反向,并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常见处理方法:手术缩小瘘口。

 

(5)心力衰竭:合并贫血、高血压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吻合口内径过于粗大或位置过于靠近心脏,引起血管水平左向右分流过多,导致心力衰竭。一般上臂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内径应 < 7 mm,前臂动静脉内瘘发生心力衰竭少见。常见处理方法: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手术缩小瘘口或改用其他透析方法。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血透用血管通路(人工动静脉瘘)的超声评估
内瘘术后非常早期启用经验分享
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术后的超声评价
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病变的介入治疗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超声如何评估
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你知道多少?一文带你全面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