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一~四)


清明与感恩祭祀文化

熊春锦

 

古语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一 清明节的本义 

古人将这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包括两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这就是“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对自然界来说,是指天清地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运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大量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涤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汇互融明显地接近了。

例如,天德能量已经下降到了高空电离子层下面这个场的高度,而地气能量也已经离开地面上升到了空间之中,天德地气既不是在地面,也不是在地下交汇互融,而是在空中进行着这种阴阳能量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大地带来阳光明媚、草木绽绿的一派清明气象。

要达到这样清明的气象,需要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实现心的清明和身的清明,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把自己的根接续起来。任何事物如果离开了根,就没办法重新发芽生长。古人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原上的青草一年一度都会产生荣和枯的现象,草之所以反复地产生荣与枯的现象,就是因为它们有根,如果离开了根,则无法产生新一轮的生长。

人类因为拥有0至16岁积攒下来的先天肾水元炁的本钱储存在骶骨内,能够维持长达60多年的生命周期,所以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根,而等到把天根内储备的能量消耗完以后,生命的活力开始急骤下降,当后天摄取也补充不及时,生命就出现终止。所以,古人创立修身明德的学问,就是要求我们年年都要培根育苗,反复把这个根一年年培下去。其中,培根、护根和养根都要与自己的根文化、与自己的祖宗之根接续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自己的根与家族根、血缘宗亲根、民族的根、国家的根联系起来,离开了这个根,就无法厚积薄发,兴旺发达。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祭祀文化,这是一个寻根续源的文化,是一个与圣贤居、与圣贤谋的文化,是完成能量的厚重积淀和喷薄迸发的文化,是对祖先表达深沉真挚的感恩,继承祖先的责任、义务,完成他们誓愿的文化。祖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传承祭祀文化,接续祖先之根,是我们真正实现清明必须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二 感恩祭祀文化的追根溯源

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的原则和宗旨,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其中,孝敬、感恩是重点,这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之上,顺天应人,应四时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和信仪的度数信,表达对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缅怀与慎终追远的怀念,表达继承发扬先辈祖先誓愿的志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我们继承感恩祭祀文化,需要记住这些特点、传统以及文化的特色,并且予以忠信不惑的充分表达。

从古至今,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个种类。一般而言,大祭都是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是中祭,小祭是小范围的,贯穿在年度周期律的四时八节之中。祭祀祖先则属于中等的祭祀。

中国还有很多农历节日,也具有祭祀文化的内涵。例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年三十的除夕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二月初二的春龙节;二月的寒食节,寒食节的日期需要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并不固定;另外,还有清明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女儿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祭祖节等。

但凡是从事国学研究和修身实践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恢复起来,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且贯彻在顺应年度周期律的修身治事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四时八节不离祖先的护佑,全面获得祖先们的支持,在能量场上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跨时空连接,使我们的能量更加自成系统,深厚绵长,富有活力。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每个家庭、每个姓氏的宗亲族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活动,是互为联系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绵下来。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晚清以后,这一文化特点才逐步地从社会上淡化。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之后,依靠强势的推行手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冲淡甚至弄丢了。



在重要的祭祀文化节日中,清明节祭祖先一直保持了比较长的时间。二月十五祭祀老子,三月三上巳节,在年度周期律当中是木运与火运交接的转换点。所以,上巳节的祭祀与清明节的祭祀是连在一起的,既是顺天时的度数节点,也是感恩缅怀人文祖先的时间节点。它的内容,除了祭祀家族宗亲的祖先,还要跳出小我,一直要追念到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那个时代。伏羲和女娲是我们的人文之祖,它们繁衍了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所以至今为中华民族所追念。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具有真实的历史内涵,所以古人在祭祀文化中,追远要追溯到伏羲和女娲氏,作为祭祀的重点和根本,这就是“道德天地国亲师”里的“亲”这个系统所能追溯到的最远的一个祭祀目标。

至今为止,在豫东一带仍尊称伏羲为“人祖爷”。河南淮阳是当年伏羲的建都之地,这里建起了太昊陵古庙,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会在庙会期间云集陵区,朝拜人祖,祭祀太昊陵古庙。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项祭祀活动也越来越兴盛了。这个地区由于具备较为连续的祭祀文化传承,在对伏羲建都源发点的定位以及对传统文化度数节点的把握等方面,都体现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我们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找到一些祭祀文化兴盛时期的文字记录,也可以看到一些近代的新闻图片,将这些资料的内容与当前的祭祀活动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很多传统的确都已经复兴起来了。

我们在《启蛰》章里介绍过,二月二龙抬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作为龙的传人和炎黄的子孙,我们在二月二的祭祀当中,慎终追远也要追溯到根上来,以对伏羲、黄帝等祖先的感恩追念为本。



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思轩辕”的说法。我们前面简单介绍过民间关于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那么,男性一定要在二月二以后剃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如果男孩子在二月二之前剃头,舅舅知道了以后,会说这样做是想咒他死,就可能要把外甥的头打破。因为在龙还没有抬头之前,在血缘关系的信息反馈上,牵涉到母亲家族谱系当中去的会更多一些。头发是血之余,身体来源于舅舅家的信息遗传,要是过早地把它剃掉了,舅舅可能就要生病,所以舅舅就护外甥的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其实是有一种隐性的生理暗喻,肉身是母亲带给我们的,她孕育了我们的肉体,在我们的肉体中有整个母氏家族的信息能量,所以应该爱护它,要顺天时之度来处理自己的生活。这里面含有对宗亲文化的敬重和尊重,也包括了孝道里面的一部分内容,仔细研究起来是比较有意思的,不要简单地一概下个定论说是迷信,在很多我们认定的迷信现象背后常常隐藏有真理,有能量性的道理,这是人们看不到的一种有趣现象。

上巳日的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诞辰。轩辕黄帝在历史上被尊称为中华的人文始祖,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自诩为龙的传人和炎黄的子孙。我们要能够担当起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名号,每年都应该去祭祀、感念、缅怀,同时去反思我们自己,通过祭和奠以及感恩这种方式,来达成我们的追念。


三 感恩祭祀的文化内涵

在感恩祭祀的活动中,包含有许多知识和文化要点,需要整体掌握,才能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认知。

中国的祭祀文化是祀神供祖的仪式,需要备办相应的贡品,然后再对道、德、天、地、神、佛、先烈、祖先行礼、献祭,表示崇敬、感恩、缅怀、酬谢,并祈求保佑,具备系统的礼仪形式与行为要求。

心中的礼德,分为礼仪与礼德两部分,现代人只讲外在的礼仪,而很少型之于内,把心里面的礼德真正培养出来,这是目前教育当中最缺失的部分。虽然名之为所谓“德育”,却而只知道育于表,打造外在的形式,并不知道怎样去育于内,不知道如何真正触动心灵,使心灵产生变化。古代文化所诞生的礼仪,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反馈到心内,使心里面产生礼德能量的变化。所以,我们对于祭祀文化所表述的内涵,要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明白祭祀不是单一的形式表现,而重点是要表述崇敬、感恩、缅怀、酬谢之意。

现在每到清明节,很多子女都会到父母或祖先的坟上去转一圈,但由于并没有把身心融入到祭祀文化的精神框架里去,没有真正在坟前表述出对先人的崇敬,所以只是一种盲目的信,的确是有点迷信的色彩。我们是否能够真正静静地站在坟头前默思几分钟,感念一番:“我的身体来源于你们,你们生养了我,但是我这一生忙于生活,忙于生存,对你们甚少关怀,对不起你们。”能够回想和缅怀吗?能够真正对父母和祖先的恩情、恩德进行慎终追远的反思和感应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心里就会非常自然地升起一种感念,深切地感觉到时间太容易逝去了,自己已经失去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机会,那么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感恩回报,继承先人们的志愿、誓愿,把这一颗心承传下去,要做得更好,不再给自己留下遗憾。只有真正从内心对于父母祖先赐予我们的福慧进行酬谢,才是祭祀仪礼的灵魂所在。而绝不仅仅是在坟头上烧几件衣服,烧几辆纸制的汽车,再烧多少冥币钞票,就以为是完成祭祀的要求了。有的人上坟时烧了面值上亿的冥币假钞,结果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告诉他钱收到了,但都没有用,因为那边找不开。这其实是一种讽刺,如果自己心里清净,做得适当,个人的能量场就是正的,那么所反馈过来的能量场信息也是正确的;既然产生了错误,那就要反观自己,从自己身上去找到错误的原因。烧面值上亿元的纸钱来祭祀,那都是将人间假设的一种妄念妄想强加给我们的祖先,真的是一堆废纸而已。作为儿女不给祖先提供精神的食粮,而是提供一种妄想、妄念,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祭祀文化层级

                                                     熊春锦

 

祭祀文化一共分了五个层级。第一,是祭道、德、天、地;第二,祭家族祖先;第三,祭五行正神;第四,祭五物感恩;第五,祭各层神明。总而言之,就是祭祀道德天地国亲师。




祭道德天地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祭祀感恩道〇”“德一,第二层级是祭祀感恩天地日月北京还保留着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四坛是古代皇帝们按照四时之度来治理国家掌握祭祀的地标性建筑,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如果有机会在清明节时天坛地坛去祭祀一番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感悟一下,是否能真正天地连通。


祭家族祖先,是指祭祀个体家庭的九祖以及群体宗族姓氏的祖先。祭祀五行正神,是指祭祀信土、智水、礼火、仁木和义金五个方面的五行正神。祭祀五物感恩,是指古代时人们进行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祭门、祭井、祭灶、祭床、祭厕(古代为祭中霤,指中堂土地活动。祭各层神明,包括祭祀山神、土地各种地面上所谓的神。对于五物和家族祖先,一般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可能都有印象,对祭五行正神可能比较陌生五行正神实际上是将天上五方的五斗之星都是包括在祭祀的范围之内


其实,还有一种祭祀的方式,是最贴近大家生活的,也是清明节这天最应当好好来落实的,就是内祭”。所谓“内祭”,就是要感谢体内的心肝脾肾肺,真诚地向他们表达这一年以来,心肝脾肾肺辛苦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了我的生命健康,你们都在非常辛勤地工作,替我解毒,吸收营养,释放能量,使我过去一年里身体非常健康,各方面都很顺利。今天逢清明节日,我特意诵读经典,将经典的能量提供给你们,感恩你们,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保证精力的旺盛和生命的健康。真诚地感谢你们。自己,感谢。人的一生,要学会感恩、赞美、反思。清明节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每年清明节时都主动地把心肝脾肾肺召集起来,真诚地祭祀一番,用道德的能量给们提供一次餐饮,表达内心的感恩和酬谢,对身体内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家祭这种外在形式的目的唐代柳宗元《监祭使壁记》中的一句话比较有见地圣人之于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以附之教也。祭祀主要是谈教育,教育人们要不忘本,不弃根,要养护好自己的根。这一语道破了祭祀文化的本质,就是教育人们尊道贵德,敬天爱地,是承传祖先精神的工具。我们持之以恒加以应用,才活得实在,才是天地之间朗朗乾坤之下一个真正的人。作为,就应该不忘记祖先,应该有血脉的承传和精神的承传作为重要的支撑。


关于非必神和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人们常常给祭祀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其实封建”这两个强加的字,是没有文化历史知识的一种定义,是被错误使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封建”制从东周开始瓦解,经过500多年的战乱彻底崩溃,在秦汉两代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消失中国历史,所以不把中国历史轻易地断定为封建”性质


简要回顾了封建”制的历史以,我们还需要明白什么是迷信迷信,是指一种片面、错误的认知,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认知知其一点不知全面信,才叫迷信。对于迷信这两个字认知,历史上也是有争论的。如,关于守孝是否迷信的问题,墨子在《墨子·公孟》篇当中,曾经连续用了类推法等多种辩论方法,反驳曾子弟子公孟子的观点。他们的辩论对我们学习祭祀文化是很有启发的。


古代儒学有守孝三年的规定,对此墨子批评意见,他的观点到今天也是正确的。现在已没有人再去守三年孝,守几天就可以了。古代儒家硬性规定人们要守三年孝,这样就使人生存在世界上的时间偏于亡者一侧,浪费很多宝贵的光阴。实际,守孝关键是内心里的孝,把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国家的忠,有益于民族的发展,有益于家庭血脉的延续,这才是根本。


公孟子一方面说没有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说君子一定要学习祭礼。墨子就说主张没有鬼神但却劝人学习祭礼,这就像没有宾客却要去学习接待宾客的礼节,没有鱼却要去结渔网一样。公孟子犟嘴,说墨子认为守孝三年错了,那墨子主张的守三日孝也不对。墨子回答说,你用三年的丧期攻击三天的丧期,那就好像裸体的人说掀衣露体的人是不恭敬的一样。公孟子说,某人的所知有胜过人家的地方,那么可以说他是智慧聪明的人吗?墨子回答到愚者的所知有胜过他人的地方,难道这就能证明愚者是智慧聪明的人吗?公孟子又说,守三年的孝期这是效仿孩子依恋父母的情谊,但墨子回答说:婴儿的智慧,唯独希慕自己的父母在身边而已,父母不见了就大哭不止。这样做是什么缘故呢?是愚笨到了极点。那么,儒者的智慧难道有胜过小孩子的地方吗?墨子是以一种推理的方式推翻了一定要坚守三年礼仪的错误。的确,在祭祀守孝方面,父母虽然去世了,只要尽孝道的精神自然常在自己心里,就不必要持守三年孝。守孝是一教育形式,但是如果一定要坚持三年漫长的过程,那么为这教育付出的比例过大了人生只有数十年的光阴,时间过长地去执着于守孝礼数也是不对的。



《墨子·公孟》: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倮谓撅者不恭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子墨子曰:愚之知有以贤于人,而愚岂可谓知矣哉?

公孟子曰:三年之丧,学吾之慕父母。子墨子曰:夫婴儿子之知,独慕父母而已,父母不可得也,然号而不止,此其故何也?即愚之至也。然则儒者之知,岂有以贤于婴儿子哉?

 

祭祀感恩文化的功用


熊春锦



中国历史上,传统祭祀文化一直发挥着协助完成国家民族治理的功用。祭祀文化来源于内文明,有培养信、智、礼、义、仁,承前启后承传道德文明的功效。祭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诞生于三皇时代内文明时期对生命基因的慧识质象观察之中,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所反的就是祭祀文化的精神与宗亲文化的自然结合,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修身明德,达成民族的凝聚与团结,成为能够激活集体意志力产生强大进步动力的保障。祭祀文化的作用力非常强大,因此一直被中华民族使用了几千年之久。





我们要想圆满完成做人、修身、立家、建业、治世这五大任务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对民族的治理。祭祀文化是维系孝道文化、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敬重与感恩,去私立公,建立和唤醒群体意识的重要工具。通过祭祀文化,可以引导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爱国家,爱民族,生义德,激活生命细胞DNA里含有集体意志力的原始能量和动能,将生命细胞中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结合起来,形成集体意志力,唤醒群体意识的形成,兴民族,旺国家,回归德与大道。


祭祀文化具有三大层面的教育意义第一层级,是个人成长的意识、口识、身识教育。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孝道之中,通过这的孝道教育,个人身口意三识的进行规范,因而具有建立后天之本信土非常典型的功效,将信德之土这个文化元素在意识当中进行明定位。


第二层级,是姓氏宗亲文化教育教育内容包含在对祖先进行祭祀的过程中,其中含有家庭祭祀和宗族祭祀两祭祀方式,两者结合成血脉宗亲文化的教育体系。这是敬重、感恩血脉姻亲的一个系统。


第三层级,是唤醒群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培养少私寡欲德品的教育。我们研究当代的中国家庭教育、个人教育可以发现,在目前的这两项教育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烈的我私我欲特征,以至于国际社会都批评中国的文化,说中国的爱是爱自己爱家庭,冲不破家庭的围。这种现象就与祭祀文化的消失有直接关系,本来中国文化中的血脉宗亲教育就是把家庭的小爱上升一格的重要方式和形式,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丢失了这方面的素质教育。祖先们以他们非常高超的智慧,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如果每个家庭固化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就是单独的小个体,丧失群体意识。如果唤醒了群体意识,那么就可以产生集体意志力,从而冲破小我。群体意识的培养和团队观念的生成,必须要冲破姓氏宗亲特别是家庭个人教育范畴,才能够生成和达成。这是产生国家民族集体意志力的一个重要阶梯,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奉公守法爱国家爱民族的公民


假如请一位新闻工作拿着话筒到街头去进行社会调查,提问现在的年轻人爱国家,还是爱家庭,很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回答爱国家比爱家庭更重要。因为人们认识不到先有国家才有家庭,只知道先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这是认知上的普遍误区。而一旦人人都狭隘地认个人第一位、家庭第一位,那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就必然会逐步崩溃。


现在中国社会上为什么假、伪、有毒的东西那么多?农民为什么要把田地种的作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种给自己吃,一部分供应市场这都是私和欲毒素造成的毒害,人们没有突破小我家庭观念的束缚,没有经历过血脉宗亲认知的提升,所以很难一就跨越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甚至是世界地球人类的利益层面上来


所以,古代设置宗亲祭祀文化,实际目的就发挥桥梁作用,作为小我小私向大公大我转折的一个阶梯。今天我们将这个阶梯正确地复兴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则,再过一二十年,我们找不到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人们都成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出于个人的表现欲才能产生所谓英雄的冲动,但这种冲动不仅不持久,而且也不会诞生像中国古代那样大批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前赴后继。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国家处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阶段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的初期,我们先是表现出一种柔弱忍让的姿态,然一旦奋起之后,就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力量,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大批军民勇敢地冲赴前线,国民党当时是这样,共产党更是很快就产生了感召力,迅速地唤醒了群体意识,凝聚了民族集体意志力,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支撑我们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都是文化教育相关的,我们不能否这一点。我们看历史,看未来,看希望,都会发现关键因素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国家民族意志力的形成需要重视祭祀文化的延续,这样才能唤醒人类固有的群体意识,进入到德道集体意志力完整形成的层级,这是一辩证关系。

祭祀文化与宗亲文化的内在联系

熊春锦




祭祀文化是中国东方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不能因西方文化没有这部分内容,就一定要将自己文化的优秀成分也阉割掉,这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东方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西方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完全不在一个等级层面上,我们为什么要削足适履,让东方的文化去适应西方的文化呢?这三种文明诞生了世界上三大类文化,我们应当掌握其中的区别,不能强求统一,并且应当本民族文化中的正确内容主动继承下来。


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姓氏宗亲文化,并且应用祭祀感恩、慎终追远的大祭、中祭、小祭三大系统,对道德天地国亲师大系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进行全方位维系。


要想研究中国的祭祀文化,就必须明了中国姓氏文化的源起与功能作用。姓氏文化又称之为宗亲文化,宗亲文化是避免个体意识孤立或独大的一种文化形态体制。祖先们早就意识到,每个生命一诞生以后就迅速被家庭所束缚,被一个个独立家庭中的孝道所局限,而将其基因中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志力屏蔽与束缚。为了突破这种屏蔽和束缚,就必须要顺应生命先天无为治理的特点,主动建立有利于培养群体意识的体制,淡化和消除独个家庭的封闭性,将孝道文化转化为尊道贵德和治人事天的忠信,给本性中的集体意志力释放设置一个良好的外环境。这种优于单个家庭而建立的群体环境,就是姓氏文化建立的需求,是宗亲文化形成的必然土壤姓氏宗亲文化的体制具有天然的血亲凝聚力,结构稳定性强,集体意志力不仅容易被保护,而且还具有释放的空间。


姓氏文化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主体的一种群体性的宗亲文化,这种文化具有群体教育、文艺宣传、防卫工具等群体活动环境机制。历史上,每当外部环境变得恶劣时,不是依靠单个家庭独立支撑族群延续发展的,定是依靠群体,依靠集体意志力,才保障了人类生命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非洲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部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中的一个情节,非常令人震撼地展现了所谓群体意识、集体意志力在动物身上的最基本表现有一群麋鹿一群猎人追赶到山崖上,山崖对岸之间是一段深不见底的峡谷,这群麋鹿在悬崖边上紧张骚乱了一会以后突然出现了令猎人们极其震惊的一幕:只见麋鹿迅速按照年老和年轻分成两然后每群里出来一个麋鹿,一对老少为一组,开始飞跃山崖。年老的麋鹿首先跃起纵跳,年轻的麋鹿随后在悬空的极其短暂的瞬间,年轻的麋鹿踩踏在老鹿的背上作为借力点,依靠这个用生命搭起的临时支撑点再次发力,成功地到了对面山崖之上老弱的麋鹿随即掉下悬崖摔死就这样一批批年老体弱的麋鹿用自己的生命作为天梯、渡索,护佑、承载自己的后代天堑飞渡,从而将青壮年的麋鹿全部渡到了对面,使种群得以接续。这一场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最原始的动物群体意识和它们的集体意志力。动物在最危险的时候能做到这点,在平时也是将群体意识融入生存方式之中。例如野牛的群体意识同样非常典型母牛与子牛之间具有牢固的联结纽带,而每一对母子只有融入强大的群体队伍内,安全才有保障母幼一旦脱离群体,立刻会受到食肉动物的攻击,丧子亡身都难以避免。实际上人类同样具有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意志力,只是因为文化的失落教育的偏离,人类的集体意志力暂时休眠了。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这些现象,非常值得人类去深思,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懂得珍爱生命,感恩祖先从这个角度来说,祭祀感恩文化的建立和复苏就具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宗亲这一初级群体逐步成为社会与国家这一更大集体的基层体制,个人集体意志力的初步释放形成了良好的外环境。与此同时,由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利用感恩祭祀文化,并且与年度周期律紧密结合进行巩固和强化,也就建立起了规范的集体意志力的层级性和次第性。层级上按照从高至低由大到小的顺序,就是道德天地国亲师。老师、宗亲、国家这三大群体系统,在感恩祭祀文化中的小祭、中祭、大祭机制的全面呵护下,层递性地扩大,构成了基因集体意志力显性的释放空间,使人们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和价值观。大地、天穹以及道与德,主要成为生命集体意志力释放的寄托与最终的归宿,使精神系统具有更高的目的性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治理学,是建立在姓氏宗亲文化基础上的治理学,是顺应生命基因中的无为治理与集体意志力基因、具有道德文化根柢特征的文化。姓氏宗亲文化,是激活生命集体意志力的摇篮,信奉道德天地国亲师的宗亲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正是这种超越个体与家庭的群体治理体制,在历史上担当了使中华民族长期稳定而未被任何其他文化彻底融化的奠基石的作用


祖先圣悊们深知生命基因中的无为治理系统群体意识基因和集体意志力,只有通过道德修身实践才能使其真正复苏,只有正善治的教育维护才不会衰退。群体意志力的苏醒和集体意志力基因的释放,需要一定必的外在环境才可能透发,因此而创立了宗亲文化和祭祀文化。


家庭虽然是社会的细胞,但却是个体私与欲的放大形式,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和集体意志力的释放具有束缚性和屏蔽性。人类的家庭并不像蜜蜂王国那样完整地具备使无为治理与集体意志力释放的环境和机制,单个的生与养是单项循环,但在家庭里面必然会产生人我之分,平等性、互利性具有不确定性,而为私利性提供了滋生蔓延生长的适宜空间,特别是溺爱、娇宠、独子等都具有培养私我贪识的空间。而家庭之间又会产生家庭之分,乃至于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个家庭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基因中集体意志力、群体意识释放所需要的群体大环境,很难在每个家庭分散活动的状态下形成。姓氏宗亲文化与祖宗姓氏的结合,对家庭私爱的提升而言必然是一种升级体制,小爱成中爱、大爱,从而摆脱狭隘和自私,突破家庭小爱的壁垒,那么爱家、爱国、爱天下的意志就会自然地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道的皇治德的帝治以及仁的王治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古代的圣悊们早就洞察,人类的治理一定会因为欲和私的逐步膨胀而离道失德,与天地日月的自然规律和秩序渐行渐远。为了防微杜渐,在人类构成社会的早期,祖先就在治理学中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制,这就是宗亲文化以及具有层级性与系统性的祭祀文化。所以,祭祀文化就把宗亲文化现象年度周期律捆绑在一起,在很早就建立了一种治理的格式这些格式当中优秀成分,我们应当注意吸取的重要文化内容。姓氏宗亲文化是体,祭祀文化是用,这两者是体用关系,理顺二者的辩证关系而避免颠倒运用,不会将其视为迷信,而且还能够主动正确地加以引导。


宗亲文化,在世界其地域并不存在,或是早就熄灭于历史的长河中,唯独在中国,却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才被彻底摧毁。祭祀文化中的大祭与中祭,也随之一度被清除,仅仅剩下深植于家庭中的祭祀形式一息尚存,无法真正根除。然而,这种巨变由于清除了宗亲文化和与之相应的感恩祭祀文化,却使私我小家利益因为失去中高层级体制对群体意识进行的规范与引领,在获得了无拘束的空间以后迅速走向膨胀,这也就是中国人的爱心无法超越个人与家庭的重要原因。





如《社会发展阶段分期表中》所示,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确是经历了从无为而治期到转折期再到有为而治期这三个阶段。在有为而治阶段,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姓氏宗亲文化和祭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由于长期被皇权利用,同样逐步地离道失德,与古代圣悊创立它们的初衷渐行渐远。中堂条幅上的道和德,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消失,糟粕的泛起淡化了原生态的道德本义精华,然后所剩的就是对皇权的一种崇敬。这是我们在文化继承方面,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姓氏宗亲文化和祭祀文化由于高度符合生命基因的特征,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生命群体意识与集体意志力的活跃性以及释放与生成,它们在治理学中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不应当轻率地完全抹杀,而是值得在治理学体制与机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继承其中的精华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更加需要高度重视与唤醒群体意识、激活集体意志力的新时期,使原生态的治理体制能够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正善治地古为今用。地球人类如果缺失高度符合道德特性的集体意志力和无为治理体制,任由物欲横流,任凭利完全取代义,弃精神文明于不顾脱缰性地发展物质文明,那么物质文明的成果必定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平,而只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


总而言之,我们在今天复兴传统文化,是为了唤醒每个人的群体意识,激活集体意志力,因此很有必要走进祭祀文化的历史全面了解掌握其中的原理。要能够在真正规范而符合道德天地国亲师总目标的前提下去重新激活,那是一正善治的古为今用,才会有现实意义。


当然,祭祀文化在海外、在台湾、香港、东南亚一直都还在华侨中保留着。中国近代姓氏宗亲文化之所以逐步恢复兴盛,海外返回的推动不无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的一方面因素


 

走进历史,进入博大精深的道德根文化中,祭祀文化与姓氏宗亲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祭祀文化对每个人建立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和谐,对于国家建设稳定强大的软实力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力。当前,祭祀文化在社会中正逐步复苏,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复苏如果不摆脱功利性,就难以真正发挥祭祀文化软实力的潜力与功效。古老的祭祀文化只有重新回归于尊道贵德敬天爱地治人事天顺天应人的道德天地国亲师的大系统中,相互兼容,恢复次第层级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同时知行合一地进行修身明德,执一为牧,才能够体用兼备,恢复青春,焕发活力。只要完成了这样的回归和重建,那么祭祀感恩文化必定会成为兴民族旺国家的强大助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族文化的三个标志,宗亲文化生命力的来源
郑强:祖坟守不过4代!问题来了:我们的宗族文化去哪了?
【重要通知】4.2在许昌八龙冢召开祭祀祖先荀淑
杨国安:宗族文化为何具有生命力
承载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老烟|篁碧祝氏冬至祭祖纪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