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风五期初级班讲义【1=10】
第一讲
今天课程的内容:对联的发展简史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一般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
说到桃符,我们就得说说“神荼,郁垒”---镇邪驱鬼
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云:“《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意思就是:
传说在很久以前,茫茫的东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屈曲盘旋三千里。东北方向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叫做鬼门”。
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出,接受检查。看守“鬼门”的兄弟俩,一个叫荼、一个叫“郁垒”,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只要看到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芦苇捆起来,喂给老虎吃。
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每逢过年,人们就在门上钉上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兄弟俩的像,称为“门神”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的人就不再画门神了,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上两位门神的名字。可一边是一个字的“荼” ,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就在“荼”前头加个“神”字,成为:神荼;郁垒。
这就是对联的雏形。
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亦非对仗句子。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除了形式上是悬挂于大门两边之外,桃符和对联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将来同学们学对联走火入魔时,可以在书房门前两边贴上东风老师的照片或贴东风老师的名字,可以辟邪驱魔。
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从现在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之唐代,已有人作对联了。把对联的起源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而作为对联雏形的对偶句。则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
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道德经》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这一时期,应该还不能叫做对联,只是古代文人在创作是不自觉的应用对仗这种修辞方式;到了汉代,随着辞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则已经是很自觉的将对句艺术运用到了写作过程当中了。
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最大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
到了南朝,诗人以作诗工稳为胜。
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 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平上去入。
这为以后对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一点是公认的,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还没有对联的说法。
时至今日,凡符合律诗音节的五言和七言联,也还是称为律句,格律上均以律诗的要求为准绳,甚至在一些名词称谓上也一直延用了律诗的叫法。
唐朝时,诗人在律诗的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白居易的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而唐朝盛行的酒令游戏,也为对联的成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酒令为旧时饮酒中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
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一两句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与不合要求者罚酒。
其轮流所说的一两句诗词,有的不要求对仗,有的要求对仗。其中要求对仗的,事实上就和后来的出句对句一模一样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香山居士”条所载的一个唐人酒令,就属这种情形。
[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
[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
这个酒令见《渔隐丛话》卷二十一。“木”、“鬼”,“槐”也。“山”、“灰”,“炭”也。这个酒令同后来的拆字联就没有什么两样。
同条还载有另外一个酒令:
[令]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己;
[答]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这个酒令“令”重“马”字,“答”重“李”字,位置相应同后来的重言联手法相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出对联的一些端倪
还有一种形式于对联的产生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书壁艺术, 即将诗句写到壁上。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如此。将诗句题壁,可能是全诗,也可能只是摘句。有时想到一句好诗,书于壁上或纸上,慢慢求对,对上了即写上去,这就等于做了一副对联。
可以认为,对联后来被写到大门上去,除了题桃符的习俗而外,唐人书壁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无锡惠山有唐张祜题壁联
“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已可看出,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均已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现代学者方东先生发现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一副为唐乾符(874~879,僖宗年号)进士林嵩所题。联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林嵩,字神降,福建霞浦人。唐咸通(860~873,懿宗年号)中读书于礼岙草堂,此联即题于草堂之上。
另两副为陈蓬所题:
一曰: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一曰: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陈蓬,号水仙,唐乾符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崎,上两联自题于居所。
又有白启寰先生发现《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的一副对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至今,陈氏宗祠还刻有此联。这些资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代的对联已然十分成熟。
至孟昶以后,贴门联的习俗便逐步推广开来。
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佐证了时宋代门联的盛行,实际上,从宋代到元代,对联一直处于“桃符诗句”和“题桃符春联”并存的时期,摘录前人或同时代人律诗中的对句来作为春联的情况应该很普遍。
如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是摘取自作诗,传说赵孟頫为忽必烈题春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出南朝陈叔宝诗。
而这个时期对联的最大特点是开始向各个领域深入发展了。胜迹联,书斋联,寿联、挽联渐渐出现。宋代小说家,也渐渐开始喜欢用对联来给小说章节做结束语。
到元末明初起,又发展并流行章回小说标题也用对联,《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如此,只是对仗平仄在要求上没有一般对联那么严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
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高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
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对联知识的普及,那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了。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春联这个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
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进入民国以后,对联除内容更新和出现一些初步的理论探讨文字而外,其他方面进展不多。这个时期出了一些称为“联话”的书。
如1916年古直愚人的《颐和园联话》,1921年吴恭亨的《对联话》、丁楚孙的《古今滑稽联话大观》,1922年的《悯斋联话》,1928年杨祚昌《西湖联话》,1933年无名氏的《绮云楼联话》,等等。
联话者,就是每副对联除了对联本身而外,还加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或介绍对联产生的背景,或介绍对联所含的内容,或介绍对联特有的技巧。
这样的“联话”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比比皆是。因此,民国年间把联话专门成集,同一般对联区分开来,在认识上也是一个发展。
进入现代,由于新式教育的普及,对联渐渐式微但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大家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和追求,使得古典文化逐步进入一个高峰。看似对联简单,觉得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殊不知对联的字越少越不好对,也有平仄韵律,起承转合。
有时一字不易得,一字不能移
随着大家的逐步学习,大家就会深深的喜欢上对联这种古典、含蓄、唯美的艺术文化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作业:
一.请选出正确的明清时期的其中9位楹联高手(D)
A.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孟昶、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
B.纪晓岚、翁方纲、张祜、阮元、郑板桥、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
C.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林嵩、梁章钜
D.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
二.试着标出以下成联的平仄。
1.竹篱疏见浦;仄平平仄仄
茅屋漏通星。平仄仄平平
2.知水仁山,在此堂宇;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
经神学海,发为文章。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3.水能性澹为吾友;仄平仄仄平仄仄
竹解心虚是我师。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讲对联的平仄
平仄方面讲义资料主要来源于春山老师
平仄: 楹联是一门语言艺术,不但要追求文美、意美,还要追求声韵之美。
一副合格的楹联,读起来应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楹联声律在起作用。
什么是楹联声律?说白了就是平仄问题。好,我们谈一谈什么叫平仄?
平仄的概念楹联用字可遵循“古音”,也可遵循“今音”。
但是,在同一副联里,只能遵循其中一种,古今音不得混用。
1》今音依照《中华新韵》,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称为“平”,三四声称为“仄”。
2》古音依照《平水韵》,阴平和阳平归为平,上去入三声统统归为仄。你们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至于古音大家只要记住入声字就可以了。
1、 今四声各声调发音,在高低、升降、曲直、长短上有所不同。四声发音状况举例说明如下:
阴平   升不降,调号是“-”。例字:春(chūn)、天(tiān)、花(huā)、开(kāi)。
阳平 中升调。发音时,由中度上扬,调号是“ˊ”。例字:提(tí)、前(qián)、完(wán)、成(chéng)。
上声 降升调。发音时,起音半低(比阳平起音低),先降低,再往上升到半高(比阳平升得低),   调号是“ˇ”。例字:永(yǒng)、远(yuǎn)、美(měi)、好(hǎo)。
去声 全降调,或称高降调。发音时,由高一直降到低,调号是“`”。例字:善(shàn)、待(dài)、万(wàn)、物(wù)。
反复念读下面依序排列的字,仔细体会四个声调的各自特点:
阴 :妈mā 衣yī 施shī 耶yē 哀āi 飞fēi 滔tāo 温wēn 乡xiāng 通tōng 中zhōng 山shān 风fēng 深shēn 非fēi 高gāo 心xīn 生shēng 英yīng音yīn
阳 :麻má 移yí 时shí 爷yé 癌ái 肥féi 桃táo 文wén 翔xiáng 同tóng 华huá 河hé 调tiáo 谋móu 常cháng 朋péng 明míng 财cái 雄xióng 流liú
上 :马mǎ 以yǐ 始shǐ 也yě 矮ǎi 匪fěi 讨tǎo 稳wěn 想xiǎng 桶tǒng 伟wěi 美měi 雨yǚ 远yuǎn 感gǎn 满mǎn 眼yǎn 有yǒu 好hǎo 砥dǐ
去 :骂mà 异yì 试shì 夜yè 爱ài 费fèi 套tào 问wèn 向xiàng 痛tòng 大dà 丽lì 顺shùn 虑lǜ 谢xiè 座zùo 亮liàng 道dào 汉hàn 柱zhù
先横向念,品味每个字音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领会四种声调的区别和各自特点。
然后可以纵向念,如“妈、衣、施、耶……”“麻、移、时、爷……”“马、以、始、也……”、“骂、异、试、夜……”进一步领会每种声调的各自特点。
大家自己出声读读,感觉下。
能学会今四声,从而掌握普通话,自然很好。
如果念不好今四声,说不好普通话,那也不要紧。
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分辨出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能运用于对联的写作中,那就算取得很好的成绩,达到了能写作对联目的。
讲方言的人,不妨用方言念上边排列的例字,
品味自己方言中念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在高低、升降、曲直、长短诸方面的特点。
.领悟出自己方言中,像“妈”、“麻”那两类声调的字就是平声,像“马”、“骂”那两类声调的字就是仄声。
这就是找到了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和调值上的对应规律。
这样,举一反三,依此类推,就可以解决一大批字的平仄问题。
2、 古四声那些字 课后可以反复读读 就会有感觉的下面讲讲 古四声古代平仄四声发音状况,由于没有原声留下,现在难以确知。
前人有描述。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江永说:“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
《康熙字典》载有一首歌诀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大致是:
平声随口平读,声音不高不低,尾音自然延长;
上声向上高读,声音亢而响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声音哀而且远,尾音较短;
入声向直急读,声音木而且实。
如下表:  声别  读法     发声    尾音
平  随口平读  声和平  尾音长
上  向上高读  声响亮  尾音无
去  向下重读  声哀远  尾音短
入  向直急读  声木实
尾音无近人有用击鼓发声来区分四声:
用木来轻击鼓的中心,声音为“东”,是平声;
再击鼓面四周,声音为“董”,是上声;
若在鼓的中心以木来重击,声音为“冻”,是去声;
若用一手技鼓面,一手重击,声音为“笃”,就是入声。
下边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的顺序排列,可作试读练习。
平 上 去 入
孤 古 故 割
东 董 冻 笃
真 轸 震 质
空 孔 控 哭
巴 把 霸 伯
江 讲 绎 觉
坚 茧 见 洁
微 尾 未 物
阳 养 漾 药
平 上 去 入
先 本 后 末
风 洒 露 沐
河 海 静 谧
民 喜 岁 熟
泾 以 渭 浊
杯 酒 自 适
乡 里 叹 服
情 好 甚 笃
读的方式,同练习今四声一样,先横向读,然后可以纵向读。
由于平、上、去三声古今基本相同,所以试读练习重点要放在古有今无的入声上。
要注意入声一行的字的读音,按照入声短促木实的特点去读。
给大家时间 感觉下入声字还是没感觉别急 下面会着重讲 入声字
3、 识别入声字
①.辨识入声字的方法 辨识入声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排除法 以n、ng为韵尾的韵母(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的字,没有入声字。这就大大缩小了入声字的范围。
(2) 重点注意法 入声字多属以a、o、e、ie、üe、i、u、ü为韵母的字。如:答(dá)、  郭(guō)、涉(shè)、碣(jié)、尺(chí)、瀑(pù)。
主讲--秀儿(190233497)  20:23:32
(3) 偏旁类推法 某些偏旁相同的字。如已知其一字是入声,则相同偏旁的字多半是入声。
如:  白 帛、百、伯、泊、柏、拍、近、柏、箔
各 阁、胳、搁、洛、落、烙、骆、络
复 腹、馥、覆、蝮
此法基本可靠,但有例外字需记住。
(4)记诵名作法  诗词中有押入声韵的作品。
因为入声韵独立使用,不与上、去、平声韵通押,所以认识一个韵脚字是入声,一般可以推知这首作品的其他韵脚字也是入声。
背诵入声韵的名作,同时记下了它韵脚的入声字。
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入声字是“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
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入声字是“壁、泣、易、镝、急、迫、夕、激、敌”。
辨识入声字,并不需要识别所有入声字。
对联用字只须分辨平仄。
入声转入今上声、去声的字,仍然是仄声,可以丢开不管。
我们只要知道入声转成阴平、阳平,作平声使用的那些字,这就可以了。
②平仄两读的字
(1)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这类字,如今多半只有一种读音。如:叹、看、望、忘、醒、漫、患、跳、莹……
(2)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 这类字,至今不少仍保持平仄两读。
有容易分辨的,如:中(~央,击~)、为、长、传、担、和(~平、~泥)、冠(鸡~,~军)、将、相、荷(~花,负~)、调、称(~呼,~心)、扇、监(~察,太~)、弹、难、强、铺、缝、磨……
有些字今人已不容易分辨,
举例说明于下:(以字的笔画多少为序)
下:
(以字的笔画多少为序)王 平声,名词,~侯。仄动词,称~。
从 平声,动词,随~。仄去声,名词,随~的人。
今俱平声。
分 平声,动词,~开。仄去声,名词,名~;
又动词,料想。
不 平声(读fóu),疑问,同“否”。
仄声,副词,表示否定。
占 平声,~卜。仄声,~据。
令 平声,动词,使。仄去声,名词,命~,县~。今俱仄声。
过 平声,经~。仄声,~过,~失。今俱仄声。
华 平声,~美。仄去声,~山。
行 平声,动词,~走,~为。仄去声,名词,~行。今俱平声。
创 平声,名词,~伤。仄去声,动词,开~。
任 平声,堪。仄去声,听~,~务。今俱仄声。
(姓、地名“~丘”平声。)
当 平声,应~,值。仄去声,恰~,心以为。
衣 平声,~服。仄去声,动词,穿~。
论 平声,动词,讨~。仄去声,名词,言~。今俱仄声。
污 平声,~秽。仄去声,动词,~染。今俱平声。
兴 平声,动词,形容词,~起,~盛。仄去声,名词,~致。
观 平声,~察。仄去声,名词,寺~。
更 平声,三~,~改。仄去声,~加。
吹 平声,口~;仄去声,名词,鼓~。今俱平声。
间 平声,中~。仄去声,~隔,离~。
纵 平声,~横。仄去声,放纵。今俱仄声。
和 平声,形容词,动词,连词,~谐,~好,与。仄去声,动词,唱~。
治 平声,动词,~理。仄去声,形容词,国~。今俱仄声。
胜 平声,能承受,~任。仄去声,超过。今俱仄声。
重 平声,~叠。仄上声,轻~;仄去声,更为。
便 平声,安静,善辩。仄去声,方~。
施 平声,~行。仄去声,~舍。今俱平声。
闻 平声,动词,听。仄去声,名词,名誉。今俱平声。
扁 平声,名词,~舟。仄上声,形容词,不圆。
炮 平声,动词,~制。仄去声,名词,~弹。
乘 平声,名词,史~;动词,~便;驾。仄去声,名词,车~。
殷 平声,形容词,富。仄上声,形容词,雷声。今俱平声。
浪 平声,水名,沧~。仄去声,波~。
教 平声,动词,传授,使令(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养。
颇 平声,形容词,偏~;人名,廉~。仄上声,副词,略,很。今俱平声。
旋 平声,动词,回~。仄去声,副词,短时间。
骑 平声,动词,~马。仄去声,名词,~者。今俱平声。
量 平声,动词,思~,~力(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器~。
禁 平声,~受。仄去声,宫~,~令。
誉 平声,动词,称赞。仄去声,名词,名~。今俱仄声。
雍 平声,和谐。仄上声,古州名。
翰 平声,羽~。仄去声,~墨。今俱仄声。
燕 平声,地名,幽~。仄声,鸟名。
操 平声,体操。仄去声,节~。今俱平声。
另外,有个别字古平今仄,如:俱、纫。
有个别字古仄今平,如:抒、拥、茗、欤
这些资料很有实用价值,建议大家保存起来多读几遍。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面布置下作业
1、阅读诗句,分别用今、古四声逐字标出音调。
请看石上藤萝月,
上阴入去阳阳入【古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今音】
已映洲前芦荻花。
上去阳阴阴入阳【古音】
仄仄平平平仄平【今音】
2、找出下面两句诗中的入声字。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入声字有:(不、白、答)
第三讲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格律
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其他文体(词曲、古文、白话文等)的形式元素,
所以对联的平仄规律因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体来说,对联的平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 诗律
律诗是对联文体产生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最初的对联文体,完全承袭了律诗中两联的格律要求。
我们从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可以看出,它不仅承袭了五言律诗全部的对偶声律形式,甚至还承袭了律诗的拗救方式
律诗组句的平仄格式只有两种,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他都是由此衍变而出。
但是五言联和五言诗的格律,七言的是有区别的,
五言联要求要严格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孤平的争论,
如果上联是“平平平仄仄”的情况下,下联的第一个字应该为“平”比较妥,
例如: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明清以来,五七言对联用律诗句式来写作是个极普遍的现象,只有个别的巧对三四结构的七言或一四结构的五言例外。
巧对
例如:孙行者
祖冲之
三四结构的七言
例如: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大家看这联的前七言句就是三四结构。
或一四结构的五言
例如:破/千年旧俗
开/一代新风
我们今天在创作五、七言对联时,最好尽可能选用符合律诗标准的句式。
而所有的律诗格律要求,也同时适用于律句形式的对联。
二 马蹄律
清人林昌彝说:
“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分句尾字,叫煞句。
例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顶--        ---顶--
给个图大家看下,更清楚
照此类推,这样平顶平,仄顶仄,是为了音节的延续性,不至于由音节的不衔接而出现格律的断裂”。
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此时尚无马蹄韵之名)。
马蹄韵也称马蹄格。
简单地说,即“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自从余德泉教授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后,从理论上对对联的格律特点,特别是平仄的运用“马蹄韵”做了详尽的论述。
从此,“马蹄韵”作为一种对联理论和规则得到广泛学习和应用,如今已成为对联声律的核心理论。
国内大型的征联比赛一般都要求应对和作联要符合马蹄韵。
马蹄韵基本原理
马蹄韵的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形式
一般称呼其为“对联平仄竿”此原理基于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很大比重的情况而得出,相当部分的联句可套用此规律。
将以上原理再加上“上仄下平”的联脚平仄规定,即可基本掌握马蹄韵要领。具体的有可分为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
句中规则,
即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制约规则。
对于五七言来讲,一般仍遵诗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仍然适用。但对于其他形式的联,则以马蹄韵原则安排其平仄
下面举例说明:
一言句:
墨(仄)
泉(平)
二言句:
春色(平仄)
燕声(仄平)
三言句:
熊虎将(平仄仄)
凤凰儿(仄平平)
四言句:
月斜金井(仄平平仄)
风起画堂(平仄仄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六言句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五七言为律句外,其他都可以遵循马蹄韵原则安排平仄
而八言句以上就是个拆分整合而已,不再举例。
句脚规则,
指对联的一边如果有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要符合的规则。从后往前截:
二句联: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平仄)
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仄平)
前    韵
上    踪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意   耳
时   心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成,通,岁。
举,展,春。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五句联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仄仄平平仄)
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与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平平仄仄平)
等等
关于长联句法以及各分句脚字的平仄安排,《对联话》一书的作者吴恭亨记述了他和老师朱恂叔的一段对话:
忆予垂髫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
也就是说,对联句脚的平仄安排,是没有特定规定的。
我个人认为,马蹄韵的句脚安排,只是一种理想句式
我们在实际创作中,应当遵循抑扬顿挫的声律规则,灵活多变,而不必一味的按马蹄韵那样机械地平仄两两交替。
特别是每边五分句以上的长联,很难以固定的平仄格式来禁锢。
三:意节律
意节律是对诗律和马蹄韵的补充,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
例如:
一声声布谷不停,牛开虎步
此联的前一分句七言,用诗律和马蹄韵是不符合平仄的,只有将“一声声”视为一个意节,全句意节点“声、谷、停”做到了平仄相间,才能合乎联律
再如,
杜工部大兴土木;
岳将军镇守山丘,
其中的杜工部和岳将军自成意节,节奏点落在部,兴,木和军 ,守,丘上面,就符合平仄相间的规律了。
以上是联律组成的三个部分,各有其适用之所
那么我们要怎样对待和使用这三种理论呢?
我本人觉得,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则,应该以马蹄韵和诗律为基础,意节律为补充
具体而言,
诗律可以安排好由一个和两个分句组成的联句的格律问题;
马蹄韵解决了多个分句的联句的韵脚安排问题;
意节说则解决了含领字、衬字或多音节专名的句内平仄安排问题
有时三种规则未必全部相符,只合其一。而有时则三种都适合,
比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联,合于诗律、马蹄韵和意节说三种规则。
在对联中,还有两种情况是可以不论平仄
一是领字,领字可以无视句中的平仄安排和上下联的平仄安排,
如:
前人张一麐的冷香阁一联中
高阁此登临,试领略/太湖帆影,古寺钟声,有如蓟子还乡,触手铜仙总凄异;
大吴仍巨丽,最惆怅/恨别禽心,感时花泪,安得生公说法,点头顽石亦慈悲。
联中的试领略和最惆怅都是领字,所以句中的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的平仄相对都可以不论。
当然,如果能做到平仄相协那还是应该尽量做到,根据联意而定,实在做不到,不论无妨
二是一些文言虚词,比如之,乎 而  则 兮等,这种情况一般在骈体句式的对联中较常见,
比如
鲁 迅集句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这里的而和之在论平仄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忽视
就当没这两词
在我们的对联过程中,应尽量的去符合对联的平仄交替的规则
若联句未能交替,就会出现“失替 ”现象,而如果在句尾出现连续三个平音的现象,被称为三平尾,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对联的规律要求,应尽量避免。
今天的内容就这么多,大家课后多分析讨论
作业:
一:写出对联的三种声律规则。
二:判断下列对联的节奏点并说明符合那种对联格律
长堤划破全湖水
剪半岭闲云补衲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炉火红深,懒残煨芋;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三:在清联三百副中选一副5分句以上的长联标出句脚平仄http://bbs.tianya.cn/post-23-712709-1.shtml ;
================================================================================================
五期第四讲:【对联的六要素】
资料整理主要来源于东风老师和雪花老师
对联是一种讲究对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等等各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根本核心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
字句对等,
词性一致,
结构对应,
节律对拍,
平仄相对、
内容相关”
下面根据08年由楹联协会发表的《联律通则》具体的讲讲对联六要素:
一、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例如:
归来已是花纷落==z
醉去唯余梦寂寥【东风】
上联七字,则下联也必须七字!
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就不多说了。
我这里还要讲一个利用对联的这一特性的对联故事清末民初,
湖南湘潭人王闿运给袁世凯写的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有人质疑王说:“三个字的‘袁世凯’怎么能对四个字的‘中国人民’呢?”王回答:“确实对不起,‘袁世凯’ 确实对不起‘中华民国’!”
人们恍然大悟, 这幅对联  利用的就是数字相等的规律故意犯之  而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特殊意义的例外,正规格式的都得字句对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同为数量词)
黄鹂对白鹭(同为名词)
鸣对上(同为动词)
翠柳对青天(同为名词)
我们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那么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以上实词,实词就是有比较具体意义的词)
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
(以上称虚词,虚词就是没有完整意义的词,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
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以后的课程中我们会细讲词性。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
各归其类
如果再细分,每类之内又可分成很多小类。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在对仗中词类之间有时有活用的情况,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
例如:
新建石城,万年万载;
永修铜鼓,平乐平安。
是一幅巧用江西省八个县名所作的对联。
其中“新建、永修” 做动词;
“万年,平乐”做形容词,
意为希望江西这几个地区搞好建设,百年工程,希望永垂不朽,人民生活安乐。
表达了人们祈求福运降临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心愿。
形容词也可作名词,例如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动词用
例如
两岸青山相约绿
这个出句是前些日子我在咱群里看到的,
这里的这个“绿”就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使用场合不同,词性也就不同,这都是常见的。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生搬硬套。
二是语法学上认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都可以归为虚词,
在无法做到严格的词性相对时,它们之间也可以不同词性相对。
也就是说,六个虚词类词语可以相互成对
通则里关于词性对品里有”传统的对仗种类“这一说法,
但未作解释,我估计这里指的是不同词性之间的相对,这在对联中也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有形容词和动词相对,例如: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其中“阔”为形容词,“流”为动词。
名词和量词相对
例如:
几点闲鸥追落日--z
一桡晚唱伴疏钟【东风】
“桡”是名词但是在这儿已经量词化了,所以可以和量词“点”相对。
量词和数词相对
例如: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下联的“孤”“双”量词与上联“七”“四”数次相对。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相对的形式,这里就不一样列举了。
有联家统计,不同词性之间可以成对的情况实词有15种,虚词有6种。
因为对联以对的工整为佳,所以关于这一类的对品,我们在实际创作中在不损害意境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少用。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仍旧用上面杜甫诗句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联的语法结构都是 由偏正结构的主语(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动词的谓语(鸣,上)以及偏正结构的宾语(翠柳,青天)组成的主谓宾式单句。
在现代汉语中,词和词组的构成方式有:
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等。
一个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
而单句的句型结构又分为主谓式、主谓宾式、无主句式
而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就是说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
如果实在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尽量的相近,
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组成的复句,需要我们分别分析分句的结构。
分句是单句者其结构和单句一样
有的分句不是一个句子而是词或词组,
那么就分析词或词组的结构。
但有一种教特殊的对联手法-联内自对,上下联虽然词类不完全相当,语法结构也不一致,只要自对工整,也是允许的。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
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
节奏包括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两个方面。
声律节奏原是从律诗中移植而来,因为五言或七言律诗的语言总是以两个字为一节奏,
每句的第二、四、六字为节点。诗律和马蹄韵基本都遵循声律节奏
五言联句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
黄山/云/似海;
天姥/日/为丸。
而七言联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依此类推,凡以诗歌语言风格所写的四言、六言、八言、九言甚至更长的联句,其基本声律节奏均为两两交替,逢双数为音节点。
语意节奏是与声律节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因为严格按照律诗的声律节奏比较呆板和单一,
于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求得更多的变化,便出现了语言含义的内在节奏与声律节奏不相符的情况
例如:
四诗/风雅颂;
三立/德功言。
二三节奏
七言联也出现了三二二等节奏方式,
如:
天地间/诗书/最贵;
家庭内/和睦/为先。
这就是上节课讲的意节律
节奏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
语意节奏每一节奏无固定的字数,句式的划分可粗可细。
因为它从骈赋、词、曲中吸取了营养,
所以远比声律节奏的对联灵活得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非声律节奏的名联已证明了这一点。
对联的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在创作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节奏方式
不论对联的字数、句数多少,须认真地调整词句,调整词序,调整句式,调整节奏点,使上下联保持节奏相应。
五、平仄相对
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仄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的各个节奏点(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上下相反,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因为节奏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并不一定要求整副对联平仄相对,只要求在节奏点
我们来看下面这副联(今声):
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
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声律节奏,上联中“品”和“要”都在节奏点上,又都为仄声,这叫“失替”;
上下联中,“要”和“止”皆为仄声,“华”和“青”皆为平声,这叫“失对”。
平仄相对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
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替或平仄失对,亦可通融
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
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原则上,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对联,一副对联必须同时符合这五点,才能称之为对联。
六、内容相关
形式相对,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统一于主题。
对联的这一要素,不是通用的,只是针对意境联而言的,
因为意境联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意境)内容相关,
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
看这一副对联: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地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像这种只对不联,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对联中成称为“相隔”
这样的错误在临屏对句中很常见的,初学最容易犯,
大家以后在对联群里对句,如果有人说你的对句隔了,意思就是说你的句子与出句内容不相关,平时对句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此类错误
有位老师曾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
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上的融合统一。
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
关于六要素就讲到这里
酿得  月光   浮   酒盏 [空空道人]
掬来 春色 入 诗囊 [青山]
字句对等;上下两联均为七个字字句相等
词性一致;酿和掬都是动词,浮和入都是动词,月光和春色,“酒盏”和“诗囊”都是名词。
结构对应;“酿得”和“掬来”都是动词组,月光、春色是偏正词组,酒盏、诗囊是并列词组
节律对拍,酿得  月光   浮  酒盏 [空空道人]
掬来 春色 入  诗囊 [青山]
平仄相对、酿得月光浮酒盏 [空空道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
掬来春色入诗囊 [青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内容相关”表达意思相关。此联属于流水对
第五讲 《对联的断句》
资料整理部分来源于春山老师与网络
欣赏对联,一定要会断句,如果不能正确断句,就不能正确领会联的含义。
什么是断句?
【桃01-舞动的青春:就是判断出句的节点和意思
菊12-沧海一笑:  断开句意,和平仄韵脚
梅组长-可可:    断句分为大断句跟小断句。大断句是按结构分的,小断句是按格律的,为了方便识别词性.】
大家说的都对的.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dòu)”。句读,旧指文章里一句话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
如何才能正确地断句呢?
1.首先要多读,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例如对联的六要素。
3.注意对联的领词。
4.对联的节奏。
今天我们就重点说下对联的节奏
和我们之前上过的格律异曲同工
为什么要重点讲节奏呢?因为断句主意根据对联的节奏点来领会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
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
五言句法上二下三例句:
杜甫的
涧水空山道,
柴门老树村。
谁来断下句?
不错,大家都能正确断句
句法应是:
涧水——空山道,
柴门——老树村。
七言句法上四下三例句:
绕树村烟迷倦鸟==东风
横江暮色系归舟==Z
句法应是:
绕树村烟——迷倦鸟==东风
横江暮色——系归舟==Z
其他类型的句法: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这里稍微提下“字”和“词”的区别:
什么是字?
大家说下
这个很简单,字就是一个汉字
【梅12 —清颜 2014-12-27 20:47:45
单独不能表达意思
菊组08-夕阳燕 2014-12-27 20:47:45
字是语言中最小的单位
评阅总管华尔兹 2014-12-27 20:47:47
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只是一个词素
菊12-沧海一笑 2014-12-27 20:48:04
大是字,家是字,和一起就是词】
例如,“水”,“月”等。
不用复杂化,不要被那些专业术语绕昏了头。记住,“字”就是一个汉字
什么是词?大家说下
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还可以是一组字,
【岚09-莲本无心 2014-12-27 20:50:03
字和字的组合
柳15-江华 2014-12-27 20:50:04
两个或以上的字组合起来就是词
梅组长-可可 2014-12-27 20:50:10
由一个字或者多个字组成的语言最小的语素
菊12-沧海一笑 2014-12-27 20:50:12
一个字表达不了,另外加字来表达】
都答的不错的,例如
“水”,“江水”,“江水东”,“月”,“明月”,“明月心”,都可以称作为词。就这么简单
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
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
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
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
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涵义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谁来断下这句?
【柳15-江华 2014-12-27 20:57:22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梅17—微尘 2014-12-27 20:57:49
心/ 在朝庭,原无论/ 先主后主
名/ 高天下,何必辨/ 襄阳洛阳
枫组05海鸥 2014-12-27 20:57:51
心在朝庭,原无论   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     襄阳洛阳 】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
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
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
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
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
《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句子的意思使人们疑惑了两千多年。
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统治者的意思去庸庸碌碌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就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所犯的错。
或者是老百姓如果理解(统治者政策),就让他们去执行;如果不理解,就让他们知道(后再去执行)。
两种理解差别很大,可见不同断句的重要。
今天就讲这么多。
第五讲作业
一、断句:
1、院落残红怜月冷
樽含只影叹身孤
2、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3、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4、燕语初啼柳浪处三叠翠语==Z
春光乍泄诗窗前一米阳光==东风
==================================================================================================
第六讲《对联的词性、词组及句子结构》
对联中所谓词性相当,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要对仗得好,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
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
所以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比如:一粒微尘
谁来分析下这四个字的词性?
一      粒       微      尘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例如:墨之思
大家找出上面例句的虚词
之是虚词
这里的 “之”是什么词性呢?
“之” 这里起介词作用
那什么是介词呢?
介词跟在名词、代名词后面, 一般与动词并用, 或者在名词或代名词前面表示位置、状态
这就是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
所以多数单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
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如果遇到像“沙发”、“枇杷”、或如上期作业中的“扬州”等专用名词,就不要较真,去逐字分析词性,那样的话,对联变得枯燥无味了。
对联创作还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
如:不、有、了、红、一、香、下、东、要、着、须、好、来、如、胜、似,等等。
二、词、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补充式)。
各类词、词组结构举例:
主谓结构:
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面熟、性急、地震、祖传、“头痛”、“心虚”、“天冷”、“性急”、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如何判断主谓结构的词呢?
简便的方法,可以插入“怎么样”去判断。
如:面熟:面怎么样?面熟;
性子怎么样?性急;
天怎么样?天冷;
头怎么样?头痛;
春风怎么样?春风得意。
说得通就是,说不通就不是。
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草木、兄弟、山水、日月、你我等等。
如何来判断并列结构?我们可以插入“和”、“与”字去判断:飞和腾,土和地,沉与浮,红男和绿女,山明与水秀。
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
前是偏义,后是正义。
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
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大江、佛门、疾弛、“快餐”、“痛打”、“慢跑”、“小吃”、天边、渡口、天涯、海角、洲头、朗月、孤舟、野渡、重洋、落日,都是偏正结构。
是或者不是这结构,我们可以插入“的”、“之”或者“地”字去判断。 一般来说,名词性偏正结构插入“的”,动词性偏正结构插入“地”。
如:飞花——飞着的花;落日——将落下的日(太阳);
疏星——疏朗的星;
天边——天之边;
天涯——天之涯;
微笑——微微地笑;
艰苦创业——艰苦地创业;
应注意,动词性的词组,如果在实际使用中,插入“的”字,那就叫动词名物化,变成名词性的词组了。
如:艰苦的创业,这里的“创业”就是名词性的词了。
再如快速推进——快速地推进,动词性;快速的推进,后一“推进”在这里名物化了。
但他们都是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
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如:司令、革命、联系实际、治国、恨谁、打字、上网、“司机”、举重、挑灯、 铺金、合璧等等;
我们可以插入“什么”去判断。如:打什么?打字;
铺什么?铺金;合什么?
合璧;
司什么?司令;
联系什么?联系实际。
动补结构:又称补充式。
与“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
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
以下是动补结构,又称补充式。
如: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看清、费尽、耗完、推翻、看透、改正、放大、收紧、做足、飞高、夯实、扎紧等等。
可以插入“得”或“不”字去判断。如:看清,看得清、看不清;耗完,耗得完、耗不完;飞高,飞得高、飞不高;放大,放不大;做足,做不足; 扎紧,扎不紧。交代清楚,交代得清楚、交代不清楚。
三、结构对应规则:
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
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具体说,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1、原则上句型要一致。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这也叫做句式失对。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词类对仗规则是对联最重要的规则,不遵守词类对仗规则写出来的两句话即便具备对联其他要素也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
送祥和旧岁;
迎幸福新春。
如果按大结构,只需送/ 祥和 旧岁;迎/ 幸福 新春。大家分析下,这个是什么结构?整句是动宾;然后,要顾及词组的小结构。
送/ 祥和 旧岁;
迎/ 幸福 新春。
|     |
动     宾
|   |    |
动词 并列 偏正
这样,句子结构就明晰了。对句的时候,结构就要保持一致。
2、在小的词组句法、节奏一致的情况下,上下联语法结构相似亦可。
例句: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
数名副动形名名
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词类完全相同。
但这幅对联有个问题,下联“万众”是主语,而上联“一心”不是主语(主语被省略),而是“步”的状语。
因“万、一”数词相对,“心、众”名词相对,这类的也属于工整的对仗。
再如: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
“肠断”连读,是“防”的宾语;“放眼”连读,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但都不失为好联。
大家试着分析下列例句结构是否合理,如合理说出大结构的类型。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
大结构是什么?
并列。
再看:笔挥千古;
文汇五洲。
大结构是什么?
主谓
海  拔
主  谓( 动词)
但是在特定的语句中词性会变化
海拔,主谓,例如: 海拔地而起
形容 气势雄伟,拔地而起
海拔,偏正,在做专业名词时,意思是高度。
这里涉及到固定搭配
所以在特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词性是会变化的
再看:笔挥千古;
文汇五洲。
这是古语句式,我们可以插入“于”判断。笔挥“于”千古;文汇于五洲。上下联都是主谓补结构。
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大家分析下这句上下对仗有无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
“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喜,在这里是形容词名物化了——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
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开得满地”,是动补结构。
而“喜盈门”:喜气充溢门庭,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这类的就叫做句式失对。
再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
先判断结构是否相符,问题出在哪?
很明显,问题也是后三字上,诗行绿是主谓结构,九万里是数量词构成的偏正结构;又是结构不类。这个呢?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这回问题却出在前四字上了:春回大地——主谓宾结构,彩笔喜描——主谓结构。
下面就一幅对联具体分析一下它的结构,看是如何进行对仗的。
例:
风移兰气入;
春动鸟声来。
找出句中的名词——风,春,兰气,鸟声;动词——移、动、来、入。
主谓结构包括哪些词组?
风移、春动。
偏正结构:兰气、鸟声。
这是一组典型的工对联,上下联用了四个动词,“移、入”,“动、来”。
“移”,“动”是这幅对联的联“眼”,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风--移--兰:暗喻了是春天的柔风,轻缓的将兰香“移”入在帘内。
春--动--鸟:春至大地,“动”醒了沉眠寒季的花木草虫,“动”暗喻了新的事物在春天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鸟是春天的信物,一鸣知春到。
将“兰--气”与“鸟--声”的动态作参照来突出“入”与“来”的动态。
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动中有动、以动制动的艺术技巧,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风和日丽的美好春景,此联语法运用正确,字词锤炼炉火纯青,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联中,将初春的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同时运用衬托、比拟二种不同的艺术技巧成联。
这样的对联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赏析对联的能力,也能熏陶我们的情操。不妨修改下对句:
风移兰气入==春日鸟声浓
大家再感觉下,在这里我改变了对句词性。“日”——名词;“浓”——形容词,单独看对句意境也不错,但是作为联句就少了动感,也少了联句的丰富性,使整个联句感觉别扭不舒畅。
动词在对联中,是任何词性不可替代的,动词往往又是对联里的“联眼”,学习掌握好词性运用,将给我们联句助一臂之力。
再用大家熟知的一副名联分析一下它的结构,看是如何进行对仗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先看第一分句:
墙  上  芦  苇,
山  间  竹  笋,
名  方    名
按这个格式,分析第二个分句: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名  形  名  形  名  方  形
墙  上  芦  苇,
山  间  竹  笋,
偏正    偏正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主谓    主谓    偏正   形
墙  上  芦  苇,
山  间  竹  笋,
那么这句的大结构是什么呢?
偏正。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联合结构+主谓结构(本句大结构) 。
全联大结构是什么?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主语部分 + 谓语部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构都是对称的。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副对联无论从词性和句式结构上来说,上下联都是对得非常工稳的。
(上、间也属于名词,叫方位名词)。
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联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现在我们可以用开始学习的简便方法去判断一下:
墙上芦苇,怎么样?——回答:头重脚轻根底浅;
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联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现在我们可以用开始学习的简便方法去判断一下:
墙上芦苇,怎么样?——回答:头重脚轻根底浅;
很显然,讲得通,就是主谓大结构的句子。
四、词性的通融:
汉语有不少词具有多种词性(称为“兼类”),如:红(红花,分红,红眼),“红花”的“红”是形容词;红眼”的“红”是形容词;“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
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如“红眼”的“红”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但在“动不动就红眼”中“红”又是动词。
这就是根据不同的语景词性的变化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作动词。例句:
面山而居——“面”作“面对”讲;二月草已芽——“芽”意思为“发芽”。
(2)名词作形容词。例句:
岁去江山不老;年来松柏长春。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3)形容词作动词。例句:
物阜民康,风薰南面;鸢飞鱼跃,日丽中天。
“丽”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尚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
前者是“使它怎样”,
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春观鱼变;
秋听鹿鸣。
(春-秋,鱼-鹿,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对联常见的毛病。
1、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例句:
(1)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2)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2、词组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例句:
(1)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2)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英雄”对“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此对联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
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我们称这样的对联为特殊联)。
(a)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特别是一些求意境,特殊场地用的对联)。
(b)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
(c)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
这种特殊联,对于我们来说尽量避免,大家了解下即可,因为由咱们对出就不算对联了。
五、对联特有的语法:重复用字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
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
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
1、允许“同位重复”。
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
例句: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
(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病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岁至新元国运昌。
下联1、5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
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2、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同位重字病例句:
(1)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
(“人”同位重字)
(2)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3、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例句: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之”字可以重复)
病句: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不”异位重字)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
例句: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大家注意花和月字,这种重字是允许的。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作业:
一:对句并按语意划分节奏,对每个字(专有名词、连绵词整体对待)分析词性,每个节奏中的词组分类,标明句子整体结构。
出句:玲珑/楼阁/玲珑月;
玲珑 楼阁 玲珑月
锦瑟 琴弦 锦瑟音
玲珑/楼阁/玲珑月;玲珑连绵词并列结构、楼阁名词并列结构。玲珑月并列结构
二、对第一分句进行结构分析:
1、出句:扫我斯文,笔上中天伐日;
动名形名   扫我动宾  斯文偏正
2、出句:帐下 佳人,一曲琵琶堪佐酒;
名方位形名  帐下偏正  佳人偏正
三、把对句中重复出现的字词进行词性分析:
1、出句:双鬓飞霜,霜秋犹叹霜林晚;
飞霜名词动宾结构、霜秋形容词偏正结构、霜林形容词偏正结构
2、出句:春绿江南,春江画卷春皴绿;
春绿名词主谓结构、 春江形容词偏正结构、春皴绿名词主谓结构
(注:只第一题要求对句,二、三题可依据自己的基础,可对可不对。)
====================================================================================================
第七讲讲义【析联】
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 ,大家说下一联在手首先第一步从哪儿开始?首先我们要看下上联的意境,值不值得我们去应对,然后再分析下上联的格律,我们已经讲过格律课,从意境、平仄、格律、六要素、断句、词性去分析,当然我们还没讲到意境,之后的课我们会详细讲意境。
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看到这样的上联,首先联把我们带入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大家说下—春暖花开。再来分析下这联的平仄,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联是属于什么格律呢?符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那种格律?此联既符合诗律也符合马蹄律。大家从六要素来分析:
第一,字句对等。这是个七言联,那么我们下联也要相对应的对七言联
第二,词性一致。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 ,大家分析下这句的词性,这里我们只分析各自的词性,先不涉及语法结构。
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
形名动名动形名
第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这是我们六要素讲过的,先不要去分析语法结构,就针对第三点,结构对应。
第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春风/入案/寻/香句===[白衣]
第五,第六: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这些都得考虑进去,犯了内容欠相关的,也就是我们东风老师说的 钻空子没钻好,要分析清楚上联的意境然后去钻上联的空子,钻好空子了再给下联立意,分析对联直接影响到应对下联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对的时候不要先去对,先去分析,在析联这块我们夜思蝶语很多时候做的就很好,下面我分享下她整理的一些析联方法。
讲义----夜思蝶语:
对联以其独特形式,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生机勃勃。上自文人骚客,下至下里巴人,无不对其另眼高看,青睐有加。山河古迹无联则不能言胜,千古人物有联方显其功过。联句短小精悍,所带给读者的联想,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这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无疑是货真价实的“别无分店,独此一家.” 前面我们从对对联的来源、形成的了解,学到之后的格律-平仄,六要素,到第五讲了解的断句的意义,那些例句所提到的不同断句有不含义,错误断句则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句意……到第六讲的词性分类、语法结构的了解与及判断的小方法……等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记得的回头马不停蹄去看,记得的也多看看-----书中自有黄金屋),想要对好句子,这些步骤必不可缺。
先来看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说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喜欢绘画,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的画家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就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没有一张满意,直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画面与文字是想通的,不能正确析,则无法正确表达,不忽略任何一个字,又不能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全面体会方能理解诗句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故事的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析联需从多方面解读词意、句意、结构与其语境、意境,其意是寄情,是寓志?是赞造化伟大,或叹人物是非?亦或悼或贺,或斥或颂?……析联之意境,睹其芳、品其香,追求有朝一日到达欣赏者品之与作者所要传达的相一致的自然默契。当然,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副对联不同的欣赏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我们平时的积累:所读、所悟。例如今天析联作业出句:莺声溅我一襟绿 [对月]
断句: 莺声/溅我/一襟/绿==
莺声溅我/一襟绿==
词性及语法:
莺声(主)溅(谓)我/一襟绿(并列宾语)
莺声:偏正
溅我:动宾
一襟:数量词
绿:名词
莺声----名词性偏正结构
溅---动词作谓语
我和一襟绿是溅的----宾语
我---是代词
绿----在这里是名词
一襟---是绿的定语,是数量词。
析联: 莺声代春,语言环境:春。句子生动地描绘了莺声清脆欢快、春绿可掬的宜人景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想象新奇,意境清新,令人眼前一亮。全句出彩处有二:一为“溅”字。“莺声”而言“溅”,在《拙眼看联》帖里已有相关赏析(梅子出句“莺声溅落花枝上”中“溅落”二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感受,化作动态的视觉感受——可以想象成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也正是“通感”。 既写出了莺儿歌声的珠圆玉润清脆明快,又写出了莺儿在花枝上跳窜嬉闹的欢快情景,有声,有色,有情),这些表现手法此处不再赘述。以后会触及。另一出彩为:莺声“溅”的结果竟然是“一襟绿”。前后衔接,把不可捉弄的听觉效果转化为清新逼眼的视觉效果来摹写,化抽象为具体。
假设一下作者是如何拟意创作的呢?赏春之际,绿上眼帘,于是,联想到衣襟上都染上了绿色,于是,得到“一襟绿”这个意境语。这是春的赋予,春是流淌着的,所以想到一个“溅”字。溅我一襟绿,这个句子就有着落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一个美人儿午睡初醒,慵懒开窗,正当此时,莺歌响起,于是就把“溅我一襟绿”归罪这个鸟儿了——你这只鸟为什么溅我一身绿呀?这样的简单分析虽然不是很生动,但是捋捋,印象深刻一些。总之,面对文字少一点俗见,多几分天真,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擦亮。你要想捡到贝壳,就要经常在河边转,然后才有湿鞋的机会。害怕湿鞋而远离河边,永远捡不到......(秋雨语录)
虚实的概念:下面我们来看看虚与实的概念
(1)【虚】:无法眼见的或者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均属于虚;
【实】:实实在在眼前空间里的属于实。
虚---指直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的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比如梦里呀,以往呀,未来呀等等。俗话说得好呀,‘眼见为实’,在联里也是适合的。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设想虚构的景为虚。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神仙鬼怪世界、幻想梦境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4)正面为实,侧面属虚。
如是情景交融的句子,那么写景为【实】,写情属【虚】,景是实实在在的玩意,而情则是虚渺的。如时间三相:过去、现在和未来。
【实】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为实
【虚】未来的时间为虚
以上是虚实界定,例如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设想出的‘虚’空间;“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嫦娥物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二句主人翁在院落中孤独寡欢的情景是实实再在的。而面对秋月后两句,“玉蟾清冷桂花孤,”就是想象月宫冷落,嫦娥寂寞,则属于虚。说到联中亦如此,无论是一首成功的诗,还是一副成功的联、或是出句,他在情与景的调配上一般都是很精心的,如一味地摹景写物,则过于坐实,一味的抒情,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的文字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有味。
比如前面的出句:莺声溅落花枝上——莺声是能听到的,花枝是能看到的,为真实景,溅落是想象,为虚,用了虚词连接,让真实景构成虚境。这也是通感的描写技法,我们不做过多研究,但也要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以后会学到的,今晚只做简单了解........
第七讲作业(组内互评):
1.析联:笛外烟村花簌簌==[东风]
2.了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自找一个出句(也可自己出句),并注明(如课例)===================================================================================================
古典学院联班五期第八讲:对联的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两分句联落脚:
XXX平,XXXXXXX仄
或者:
XXX仄,XXXXXXX仄
大家看每句的尾字
三分句联落脚:
XXX平,XXXXXX平,XXXXXX仄
或者:
XXX仄,XXXXXX平,XXXXXX仄
都是正确的
四分句联落脚:
XXX仄,XXXXXX平,XXXXXX平,XXXXXX仄
五分句联落脚:
XXX仄,XXXXXX仄,XXXXXX平,XXXXXX平,XXXXXX仄
以此类推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其实,这个遵守的人呢并不多,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这些,能遵守更好,不愿意遵守的,也无可厚非,这些是小问题,无伤大雅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平收
这也就是联语中的仄起平收,和诗中的仄起平收是两个概念,大家别把诗中的仄起平收拿来套用这个联中的仄起平收哈
我们联校有一个硬性规定,你出句就出上联,也就是仄收句,别给我想起一曲是一曲的整出个平收句出来让别人对
如果你连一个仄收都把握不了的句子,你还出个啥劲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
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
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
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
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
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
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
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
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
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我另外加一点:忌隔
隔,分景隔和意隔
景隔,如果不是流水对,是包括那些事理联之类的对联,春对秋是可以的
如果是流水对,春对秋的时候,你就需要注意了,很可能你难以流转过来,因为隔景了
意隔,就是指一般情况下,答非所问,哪怕你平仄,词性都正确,但是,你对的意,是相隔着的
比如,出句问你有对象吗?你对句回答老妈很健康,这就是意隔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作业:对联:
1:那片汪洋不是海===东风
2:我与山云同一榻===东风
要求,避免出现本讲义中的8忌,犯一忌,罚对一联。
==========================================================================================================
五期第九讲【东风浅谈意与境 】
今天,我们来讲讲意境
意境,是指意和境在一个句子里的和谐统一
要明白什么是意境联,先要初步的了解一下什么是意境
意,是意象的简称,什么是意象呢?
就是意思嘛,就是你要说明一件事的意思。
你说话,做事,想问题,都应该有个目的,这个目的也可称为意象
比如,你打算去旅游,这就是一个意向,旅游的目的,不外乎去赏风景,散心,甚至打算有个浪漫的邂逅
这就是意象的目的
也许大家会说,意向跟意象是怎么回事?旅游跟意象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实施一个行动的时候,都有目的性,这就是简单的意向,而具体的行动起来,就需要意象的介入了
怎么说呢,意象怎么介入意向呢?
就是说,你要到达目的,必须有个过程
意向,靠意象来完成
比如,你要去西藏,这是意向,你是做飞机?火车?汽车?这就是意象的介入
那么,具体怎么体现在句子里面呢?
一梦系于千壑外==
这个出句,是一二期师姐师兄们曾经学习过的句子,大家看看,是不是有一个目的?出句之意,是说自己有一个梦,在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意
如果我们不加入意象,这个出句就不可能是这样,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造句
或者:我想出去玩
我想去散心
或者我想去艳遇
大家应该感觉到了,没有意象的句子,干巴巴的,没有想象力,也没有味道,更别谈含蓄了
同时,大家也应该感觉得到,光有意,没有境,也是不行的,造句也会生硬不完美意,初步的说了一下,你们有的人可能还不甚明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
意境意境,不应该仅仅是个意,还有个境
境是什么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受环境所影响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花开花谢,燕来雁去
这些,都是境
任何的物象,都是境象
连哥哥我,抽的香烟都是境象啊,哥哥我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啊,这话大家都懂的
科学研究,女孩子生气了,就喜欢狂购物,狂吃零食
所以,我在这里顺便规劝那些妹妹们,别生气了,生气的直接后果就是长肉肉
这是为什么啦
我告诉大家,是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直接影响心情,而心情决定你如何行为处事,包括你说话发脾气吃东西消费等等等等一切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天都是开心的,也不可能每天都是不开心的
开心的时候,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红的你是可爱的
不开心的时候,天是阴的,水是浑的,花是焉的,你是讨厌的
扯这么远,大家被我扯迷糊了没?
其实,天还是那片天,水还是那汪水,花还是那朵花,你还是那个你
环境影响心情,心情同样可以影响环境
我们现在所要明白的是,如何将这些影响互相嫁接,从而从文字上面贴切的表达出来
这就关系到物象与意象的完美组合了
一梦系于千壑外==
以这句为例,我想去远方我知道想想很容易,真正的去远方,肯定要经过千山万水,甚至有性命之忧
那么,我该怎么来表达这个艰难呢?
千壑,用千壑这个物象来暗示艰难险阻
当然的,我们为了祝贺谁出远门大吉大利的,就会用一帆风顺来说
一帆风顺其实和祝你顺利在字面上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你走你的路,我说我的帆是吧
但是,聪明的中国人,特别是聪明的中国文人就是这么厉害,能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扯到一起来,并且还能让大家都明白明着说的和暗着说的就是那么回事
千壑用千壑这个物象来暗示艰难险阻
用梦来表达目标我的意象是有个梦,而境象是在千山万水之外的那个地方
同时,也交代了,那个梦,对我来说,是很有必要去做的
这就是意和境的具体体现
借物象佐意象
有句老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就是境,这里的情,就是意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不甚明了,那我就再加一把火
大家都应该从古诗中体会到一个很明显的物象:秋,雁,都是一种伤感的调子
春,花,都是一个欢快的节奏试着以下两个出句,大家来感受一下:
雨打秋窗惊烛泪===
雨打春窗惊烛泪===
一秋一春,秋窗,用起来就很贴切,应景,跟后面的烛泪,衔接紧密,将伤感进行到底
而春窗,就不是这样了,为什么呢?
大家如果读过这首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试着来换一个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春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家再读读看
一个秋池,一个春池,本来组词没什么不合适的,但是,你用在一个诗联句里,就需要考虑整体的意和境的协调了
不是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
雨==秋窗==烛泪,这是一环套一环,沿着古人留下的一个能被大家所默认和接受的意象加境象来组合出来的句子
这叫什么呢?这就叫意境相谐,语境相谐
雨打春窗惊烛泪===
这里的雨==春窗==烛泪,就没有出处了,你这样的意象和境象,是不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的
这就如你用缺月表达团圆,紫燕表达伤秋一样的故事,这是用境不贴切,物象选择错误所致
一说到这里,给大家伙讲个笑话
说,老丈人跟女婿喝酒划拳,女婿说:好好好啊,哥两好啊。老丈人说:亏亏亏啊,我老亏啊
能不亏么,白白矮了一辈去了
所以啊,干点啥,都要因地制宜
你所选择的物象,一定要跟意象相符
大家明白点了没,这个意和境
意境,就是意+境的组装
说到意境,我们不得不说说造境造意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可惜没有惊堂木
这样说吧,世界上的一花一草一树一鸟,都可以让我们来造境造意
这些花花草草的,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的意义,都是我们的前人,归类总结出来,分为能代表各种情感的物象的,我们在造境,造意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这个大众认可,接受的范围
比如,同样是一轮月,代表欢乐和好心情的,就是明月,皓月。大家想想,代表心情不好的是什么月呢?
一个好的句子,除了要在物象的选择上合适,还需要在造句的时候合理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句子里面去
这就需要将造境造意完美的统一起来,这需要点嫁接手法的
诗联有诗联的语法结构,不是白话文那样,思想有多远,文字就可以写多长,这样是不行滴
诗联,是字字珠玑啊大家可以看看
老鹤烟池单腿立===联友
廖廖七字,一副生动的画面,立体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容不得那些乱七八糟的字眼夹杂进来言简意赅是诗联的具体体现
如果是白话文,你可能要这样来写这个景了:一只老鹤在轻烟缭绕的水池中,一只腿独立着
这样一松散句意,当然大家都明白了,但是,就少了咀嚼的那个过程那个味了,大家说是不是
这就是诗联句的美妙所在,我们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字和词,言简意赅的刻画这个画面,然后,很多东西靠读者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诗联语法去意会出来,这就是诗联句的魅力所在
老鹤烟池单腿立===联友
笠翁柳岸一竿垂===东风
同样廖廖几字,一副完整,丰满,灵动,立体,还带透视感的画面,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你用白话文来表达,很难达到这样凝意的效果,大家说是不是
这就是诗联句的语言魅力,张弛有度,虚实结合
由此可见,用诗的独特语言结构造出来的景,是一般的白话文所不能具备的深度,厚度,宽度,和张力的
白话文,适合一般的人际交流,因为他能最大限度的让人一听就明白,然后直接的反馈于你的大脑,用最简单的话语来回答,从而达到快速沟通的效果
而诗联的语言,因为独特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特别适合大家来品
所以,这就是诗联是高雅文化,贵族文化的原因所在,不是快餐,不能速食
很多同学在造境造意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会觉得无词可用,这跟个人的积累有关,积累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
很多同学又会说,我阅读了,记不住啊,今天读了,一觉睡了,啥都忘了
我的经验是,你别打算去全部背下来
古诗之意的涵盖面,可以囊括我们现在所需要造景造意的一切面
词不够用,是你阅读不够所致,阅读量大,你可选择的词汇量就大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欲知后事(造境造意及修辞),请听下回分解
作业(组内互评)
对联:要求对句物像的选择符合出句给出的意境,自我检查平仄,词性,并互评
1 绕树炊烟迷倦鸟==东风
2 雨打秋窗惊烛泪==东风
========================================================================================
五期联班第十讲——东风说对联
一个对联的完成,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步骤  :
看到一个出句,大家先把联意稀释一下,用白话文解释给自己听,然后,用白话文自己对一个意思出来
最好是你看见一联,理解了联意,闭上眼睛,让自己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副出句的画面出来
然后,你再想想,这个画面里,你还可以补充点什么意境进来丰满出句
睁开眼,你再根据出句给出的条件来组织语言  .组织语言的时候,你就别用白话文来组织了,也别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凑,我称那叫干码字
不可否认,你的意思,通过一个一个字的堆积,肯定别人能明白你的意,但是,仅仅是满足一个意,还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最大化的展现文字的美感,我们不仅仅要学会用字,还要学会打扮字
很多同学,知道怎么对那个出句的意,就是不知道怎么把一个对句对圆润,这里,我首先要批评的是风清扬同学,他的对句,语句总是给人拗口,不顺溜的感觉
对联,又以下几点要首先把握住 .
一,把握节奏点
二,把握词性
三,把握语境
这三样,把握住了,才能正确的把握联意
解析联意,是一切对联的开始
联意,是基于一个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组成的句子,这个中心思想,是靠物象来做为载体来进行的
看花不似春时好==东风
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样一句俗语:
花无百日红
意思是说,再好看 的花,也不会永开不败  ,这是个自然规律,那么,作者为什么非要说出来呢  .
这就关系到一个感触的问题了 ,也许,我当时看到的花,开得正艳,一点都没有要败的迹象 . 但是,我的潜意思里,已经知道,花无百日红的道理
所以,我看花,已经有了一种预感:今天没有昨天好 ,这样,一个出句的空间就会无限放大 .不给人以想象力的出句,是没有灵魂的出句,是一具僵尸 .
但是,这个想象力,也需要读者来充分的发挥出来,给出句一个引伸,一个补充,一个完善 .
当你的眼睛看到的出句只是一窜字组成的句子的时候,说明你的想象没有打开.  越过那些词组,用心去感受出句之意
河里很多鹅卵石==
这句也是七个字,也是平仄交替的,也是仄尾,你能当这是一个联句吗?
诗有诗味,联有联味,诗联不是白话文,诗联有诗联的蕴味所在 .
什么蕴味?
---含蓄
所以,大家在品联的时候,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字面上,而要透过字面看本质 .
我爱你,这句话很直接,但是,也露骨了,男人无所谓,女人说这话的时候,就少了点含蓄美,容易吓到男人的,所以,大家在古诗里是看不到这句话的 , 但是,这句话的另外一个表达方式,就有N种了
每是相思戳破纸==东风
大家再看看这个出句
我说爱了吗?说恨了吗?
这千回百转的牵肠挂肚,都付与笔端,而又因为情深意切,每每将信纸戳破,个中滋味,你们有过爱的经历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的吧
你们能感受到的,就是我所要表达到的如果你说,你感受不到,那么,有两种情况,
一是我的表达不够清晰,二是你没有用心去体会
品联真如抽丝剥茧,很多同学析联,囫囵吞枣,还没完全整明白一个出句之意,就盯着一个字词去对,你能对得出来么?
叫你们断句,就是要将你们的速度降下来,叫你们析联,就是要你们耐心的把联意吃透.
象刚才如果把春时的词意断成时好的词,这样你能对出什么意来?
看花 不似 春时 好
如果你断成:看花 不似 春 时好
你能对好词性那才见鬼了
现在你们必须得把这个不好的习惯彻底的改正过来才有对联的可能.
现在你们必须得把这个不好的习惯彻底的改正过来才有对联的可能.
说到对联,又不得不说到联势了 .联,有气脉的,就如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一样一样的.
联风,是根据一个人的习惯养成的,根据一个人的底蕴所表现出来的   .
有的人出句喜欢直白,有的人出句精通比拟,有的人出句适合含蓄 .
这就要说 到流水对了 ,
何为流水对?就是说,对出来的如行云流水,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怎么来完成这个流水呢?这就需要点小技巧,什么技巧?
流水对的原点,是指一个意,用两句话来说,而不是如正对,反对那样成典型的意对,不是春对秋,山对水这样来应对,而是用秋来流转春后面的意 .
比如 :
春去无花不失色==
秋来有蕊自含香
很多同学会说,这个不是流水对啊,其实,这也算流水对的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去一来,一有一无,虽是反对之法,但是,这个对意,有顺承 .
流水对,是对联中最高级的一种技法,而流水反对,又是高级对法中的极品 .
眼前无俗障==
笔底有奇峰
有很多出句,本身就自带流水意,你不流水反而无从下笔
有很多出句,本身就自带流水意,你不流水反而无从下笔
那么,怎么流水呢?
这就需要你把上联之意,做一个释放
如果出句是一个正面,你就释放他的侧面,这样既回扣正面之意,又从另一个角度流转出一层意 .
所以,我就要求大家对句的时候,视角要另类一点,独特一点,说下联超过上联,就是需要你的观点新颖一点,做到立异,其实你的意并不会真的比出句高多少,但是能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大家就会觉得你的对句有超过出句的感觉 .
已过半程临古渡===联友
再行三里到新村---联友
大家看这个对句,和出句混元天成的是吧,好像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是吧 .
我经常说,当你把出句扭转为你对句的铺垫的时候,你就流水成功了一半
已过半程临古渡=
象这句,就是交代了一个过程  ,
再行三里到新村
象这句,就交代了一个目的  ,
当目的与过程统一起来的时候,上联自然的成为你对句的铺垫了
已过半程临古渡=
象这个出句,我还可以用另类的视角来对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出来  ,
已过半程临古渡===
再行三里到新村
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个对句,可以算完美之作,你们看了,已经有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好像只能这样对才合适,但是,我如果换个角度来对,你又会觉得原来另外一个意也行啊  .
已过半程临古渡===
孰知一水阻前途
这样是不是巧借了古渡的意而成另一景,这样,就势成跌宕,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了 .
如果戏虐一点,我还可以对出另外一个意  .
已过半程临古渡===
还差一宿见新娘
大家可以看看,以上联个对句,是不是各有着眼点不同,对出来的效果是不是就各有千秋?
另外,我们联校还有个老师也对了个,具体是哪个老师对的我忘了,但是,他的对句,我也非常非常的喜欢  .
已过半程临古渡===联友
忽生一念转长安---联友
大家看看,是不是又一景  .
由此可见,一个出句,不应该只有一个对意,可以有多种释放,
大家在以后的练习中不妨多这样练习一下,
风尘老师的,
想起来了,是他的,
思路决定联路,你只有广开思路,联路才宽。
不开阔眼界   永远不知道天有多大,
流水对,大家记得那个转折要新颖,
最后友情提示大家一下,
流水对,拒绝并列与平行,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祝大家寒假愉快,女的更美,男的更帅!
作业  对联  要求,以下出句一联多对,不并列,不重复
1 几朵闲云游野寺==东风
1 一声佛号静尘心
2 一弯小月睡禅房
3 数声鸟语震空山
2 莺声落在春深处==东风
1 蝶语欢于花艳时
2 蛙鼓鸣于荷绽时
3 联能裹腹何需饭==东风
1 话有伤人少出声
2 句有空灵莫问禅
3 句有空灵不拜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基本知识介绍(二)
名联掌故:“室雅何须大”对个下联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规则》转载
对联资料大全
略谈七言嵌字联的作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