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古典诗歌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会学习大量古诗词,然而其鉴赏能力并没有获得多少提升。到高三备考时,有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却往往不能如愿。到底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回到起点:古典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什么?是从意象走向意境,进而触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抓住意象、理解意象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个人认为,分析意象可以有三个维度:


一是研究意象本身。


对意象本身的感受,需要调用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需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知。比如《旅夜书怀》中 “危樯独夜舟”的“舟”。小船泊于江岸,轻微摇晃,静静的夜里听得到浪花轻拍堤岸的声音。如果我们有这种生活体验,就比较容易理解 “危樯独夜舟”中包含的漂泊无依、孤苦伶仃之感,就能更容易地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之中。


还有一些在长久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


比如《旅夜书怀》中的“大江”。起源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流逝往往有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痛苦之感。但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起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体会。假如我们的面前就有一条汩汩滔滔、昼夜奔驰的大江,她和时间、生命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不停流淌是其一,不会倒流是其二,无法阻挡为其三,无始无终为其四,吞吐天地为其五。于是时间的特点也就出来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始无终,永不停止,没有回头路,好像既承载着生命,也吞噬着生命。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读“月涌大江流”,就会明白杜甫在这里所描绘的境界不仅仅是雄浑辽阔的,而且有一些悲凉的意味,这大概和他此时飘零无依的状态不无关系。


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梦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捉摸不定,是变幻莫测,是稍纵即逝。由此而知此时苏轼眼里的人生应该也是不可掌握、极其短暂的,因文获罪,被贬黄州是人生无常,“早生华发”是人生苦短,所以面对生命他会有一种紧张感、无力感。


二是关注意象的修饰语。


最典型的当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藤、树、鸦的象征意味并不十分明显和确定,但用了“枯”“老”“昏”三个修饰语之后,画面的萧瑟凄凉之感就弥散开来了,天涯羁旅的那一位断肠人在这种氛围中登场,是再自然合理不过的。


老杜《旅夜书怀》的首联中,草是“细”的,风是“微”的,舟是“独”的、“夜”里的,那种静谧凄清的氛围中,老杜的卑微之感、孤独之意就此流露。还有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之前有“飘飘”、“天地”、“一”三个修饰语。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天地苍茫辽阔,而沙鸥异常渺小,且仅有一只,孤独无侣,在风中飘摇。联想到王勃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杜的心境可以说非常显豁了:天地越辽阔,个人越渺小,生命越孤独;历史越永恒,人生越短暂,生命越无力。老杜《登高》首联中那只“飞回”(徘徊)的鸟,与《旅夜书怀》中这只“飘飘”的鸥,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一致的,而与陶渊明笔下“相与还”的飞鸟则大异其趣。


三是注意意象的组合关系。


这里着重看《旅夜书怀》的第二联,由“星”“平野”“月”“大江”四个意象组合而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中,傅思均先生说:“(这两句)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我接受傅先生前半部分说法,但对“以乐景写哀情”的结论存疑。颔联两句是说:星星低垂于开阔的平野之上,月亮在大江之中随水涌动。开阔辽远是由“平野”和“大江流”营造出来的。但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会发现星星很低,月亮也很低,星月都低低地压着大地。从横向来说,视野的确开阔,而从纵向来看,有限的空间高度会产生压抑之感。这种压抑之感才和全诗的整体氛围协调统一。也就是说,这并非“乐景”。那么,以乐景写哀情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我们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从碧、白、青、红(花欲燃)等色彩中,从“花欲燃”的热烈中,我们可以判断这的确是乐景。而全诗后两句渴望思归的主旨与春日美景确实不协调,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简言之,对组合意象的分析判断一是要展开想象去还原画面,二是不能脱离诗歌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虽然本文列出了三个维度,但穿插在期间的核心:联想、想象的能力,调用日常生活体验还原画面的能力,才是古典诗歌阅读的核心能力。否则,即使知道三个维度,也没有办法具体感知这些文字的魅力。


培养孩子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将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才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抓住这一学法,才能真正实现从意象到意境、情感的跨越。


至于具体如何联想、想象,以后再跟大家唠叨。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

有鱼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 《旅夜书怀》
(62)[转载]《旅夜书怀》课堂实录(清江一中  崔玉)
杜甫五律《旅夜书怀》读记
旅夜书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旅夜书怀》教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