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条| 那些课堂规则,如何内化为学生的习惯?

课堂规则:从意识到习惯

建立规则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如何让学生把遵守规则当作一种习惯? 






1
建立规则要解决三个问题

李秀婕

课改中的课堂必然会经历一个“乱”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但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反复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探索与坚持,最终走向课堂的“活而有序”。


当下的课改基本都强调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孩子,然而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课堂活了,但也乱了,怎么办?我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规则,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自由中学会自律,在自律中拥有自由。

建立规则要解决三个问题——规则如何产生?需要建立哪些规则?如何实施规则?

规则如何产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从来不缺乏规则。然而规则有了,学生的行为却并未完全规范。原因何在?我想,除了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外,规则本身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带着这种思考,我开始追问:规则应该由谁说了算?该怎么制定这些规则?原来,我们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我要你做”,即教师制定规则,学生严格遵守。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反思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再分小组讨论解决策略和办法,最后将策略进行梳理,并以“我们的约定”呈现出来。

这种方式让我明显感觉到,当“我要你做”的命令式要求以“我们的约定”形式呈现时,学生的接纳度、执行力开始增强,规则的约束力开始显现。我也逐渐明白:只有问题、办法来自学生自身的发现时,才能与学生的内心建立连接。只有真正建立这种连接,冰冷的文字才具有温度和力量。 

需要建立哪些规则


规则具有“约束”功能,然而我更愿意将规则定位于一种“指导和帮助”功能。

例如,我们这样思考:聚焦问题,独立思考;动笔记录收获、问题;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借助思维工具进行思考(思维导图、维恩图等)。

在这个环节的规则建立中,不仅仅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怎么思考——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选择合适的思维工具提升思考。

当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效率如何,能否活而有序,小组合作讨论至关重要。我们这样讨论:小组长明确问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展开学习,避免讨论中跑偏;梳理员记录组员发言内容——说写结合,避免灵光一闪后的一片空白,也为之后的归纳梳理、深度交流打好基础;合理控制音量——避免组与组之间相互干扰,也避免课堂上出现闹哄哄的现象;人人发言,轮流说——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确保人人有任务,不游走在学习之外;相互补充、追问、质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互动;讨论完毕后组内分工,准备分享——提高全班分享的效率……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补充或调整规则。比如“人人发言,轮流说”,这条规则最初是基于课堂上学生不敢说而建立的,但小组文化建立起来后,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会抢着说,后面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发言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对规则进行补充——规则一:限时发言,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规则二:成绩中等的先说,成绩略差的中间说,成绩最好的最后说。

课堂上,分享是交流观点、碰撞火花、共享智慧的有效途径。在分享环节,我们也尝试建立了一些规则。

我们这样分享:发言无错;面朝大家,大声发言;围绕问题,发表核心观点,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发言完毕后与听者互动:我的发言完毕,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建立这些规则有三个目的:给分享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对发言要求给出具体指导;通过“语言模板”引导听者参与到讨论中,使分享者与听者建立联系,努力实现课堂互动。

当然,每个学生都只想说,而静不下心来听,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为此,我们这样倾听:站着发言,坐着倾听;眼睛看着发言者,点头或摇头回应;记录发言者的核心观点(中高年级);边听边思考,准备补充、追问或质疑;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听完后再开口……

其实,除了共性规则,也有基于学科特点的规则,如“我们这样学语文”“我们这样批注”……同样,这些规则更侧重于“帮助和指导”功能。 

如何实施规则


规则有了,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还要注重落实。

首先要让规则可视化。我们的教室里有一面墙叫策略墙,上面贴满了各种颜色的卡片纸,列举了“我们这样思考”“我们这样讨论”“我们这样分享”“我们这样倾听”“我们这样追问”的各种方法。把相关的规则张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学生抬头可见,在不断可视的刺激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其次,需要班级各学科教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落实规则。如果某一学科单兵作战,其他学科各自为政,可能数学教师费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化和规则,在语文课和英语课上会很快土崩瓦解。

不得不说,评价是让规则落地的好办法。虽然每个班级的评价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三点是共通的:一是班级各学科教师统一评价标准和方式;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指向过程中的进步;三是强化小组评价,淡化个人评价。

“树立样板”“分组培训”也是建立规则不错的方法。在尝试建立规则之初,我挑选了8名学生组成两个临时小组,对他们进行角色分工、各环节培训,再让他们现场演示,其他学生一看就懂。然后,再把8名学生分散到8个小组中,现场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培训,几次以后课堂就有模有样了。

应当说,课改中的课堂必然会经历一个“乱”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但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反复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探索与坚持,最终走向课堂的“活而有序”。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小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商洪涛

规则意识的建立,其实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过:“学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赖,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其实,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一样,不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会遵守,规则意识只有在不断练习中才能形成。

让规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是我们的最终期望,也是这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规则意识的建立首先要有标准和要求。比如,课堂上要保证桌椅书本整齐、文具放置工整、板书字体规范、展示积极主动、表述清晰流畅等。这些规则存在的背后,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将书本放置整齐,表面上看这只是行为上的要求,但我们相信,学生在行为上做到这一点,也会在思维上形成条理清晰的潜意识。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上台展示,意在锻炼学生的勇气与处事不惊的习惯和态度。

再比如,我们对学生的展示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精彩的展示能够获得同学的掌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斗志,是唤醒学生内心的一种方式。

规则意识的建立,其实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当然,规则意识的建立除了硬性规定之外,也有教师无形中的影响。

教师的行为会给予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平时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面有碎纸就随手捡起来,久而久之学生会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的影响作用显著,学生之间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其中,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从他律转向自律,在我看来极为重要。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认同规则、接受规则,趋同于规则,并在集体中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长期集体教育的影响,使学生达到独处时也能自觉地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让规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细微处,还体现在众多主题鲜明的活动中。确定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我们需要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多方合力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剩下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实践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设计】梦想课堂
匹配高效课堂的能力
原生态课堂诊断(五)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老师提前进教室是好习惯?你这是因小失大!
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意识,成就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成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