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发展痛”你经历过吗?

 

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欠学生“一笔账”。


课堂改革还欠什么“账”


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年,各类课堂教学模式也曾风靡全国,但每一种模式被疯狂追逐之后,往往很快又销声匿迹。究其根本,这些课堂教学改革违背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结果只能是失败。


我经常到各地的学校看课,仔细比较,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但离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还有差距。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欠学生“一笔账”,这笔账分析起来因素众多——


一是课堂目标单一。我们早已提出“四维教学目标”,可是许多课堂还是以某个学科知识点、某个考试要点为主。因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很好进行量化评价,自然容易衡量判定。但情感和态度等其他目标难以找到评价工具,往往一直被忽略。同时,各类测评几乎都以本学科领域内容为主,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跨越到其他学科,更别说全科教育了。我们的语文课太像语文课,数学课太像数学课,学科痕迹太重,始终难以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束缚。而在制订教学目标中,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供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习目标尚不清楚,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然就失去了真正的主体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评价进行彻底改革,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科的全面融合,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二是课堂阅读太少。许多教师基本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唯恐浪费一分钟时间,为了防止“跑偏”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大下降。学习的前提应该是自主,能不能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甚至给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习?当学生有兴趣主动阅读时,学习的一切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我提倡在语言、社会、科学等类别的课堂上,学生身边应该有大量图书,这类课堂的时间一般是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前面半小时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一般会更有意义。


三是班级人数太多。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在80人左右,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机会非常少。研究表明,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24人时,教师就会从关注学生转为班级控制。这么多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课堂上要想实现交流、表达、讨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实现自由、民主。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国家层面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规定班级人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小班化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才会成熟,才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四是学生缺乏选择。国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必要的,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有着本质的差异,教材资源如何选择?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我的家》,说家的前面有池塘,家的旁边有小树。但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课文从根本上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全国统一、整齐划一,学生的学习任务基本一样,使得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一些优秀学校和教师针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办法:任务分类、学生分层、功能分区的主题教室应运而生。


五是批判性思维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知识性问题,问题小而碎,缺乏思维含量,这导致学生一般只需要记忆就可以回答。长此以往,学生都是靠背诵和记忆解决问题,从而失去了思考与思辨的能力。对于许多问题,学生也习惯不去质疑、不去批判,总觉得找到一个答案就可以了,为什么那么较劲?许多留学生回国后说,国内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分往往非常低,这与中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


六是合作学习肤浅化。虽然各学校都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大多数是伪合作,趋于表面化。有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必须是彼此之间相互需要、相互分工,为一个共同目标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们要摒弃那些肤浅的合作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且这些学习任务需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其他问题,要想取得关键突破,核心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的一大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这样的目标,全面改造以“成绩和分数”为第一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学生的学习出口进行改革,终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那么多年来我们在课堂上欠的“账”会很快得到化解。


|  范胜武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四大问题阻碍课改深化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教学观模糊的问题。


我们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适应、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这种生存技能的获得与提升。


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各种“话语霸权”所造成的课堂交往关系不民主。须知,没有独立反思的人格,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发生。这些“话语霸权”中,最突出的是“知识话语霸权”。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教学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崇拜。然后是“教师话语霸权”,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探讨的结论是以教师的标准为标准。还有“学生话语霸权”,比如有观点认为,学生说的都对,学生的观点都要加以肯定与鼓励。这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有待发展与提升的生命个体这一关键点。


如果我们定义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真实的学习”,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关系,是“知识”“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既然是“学习”,就意味着无论教师、学生还是知识本身都是有待成长的存在,学习应该发生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泛化的问题。


当前的课改一般以模式的整校、整区域推进作为基本方式。这种忽略教学对象、文化环境、教师个性等的整体推进,常常使原本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迅速崛起又迅速被遗弃。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过于功利,希望通过模式的简单改变实现教学的大面积成功。


这种“简单粗暴”的推进方式,正是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许多模式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一定要考虑模式发挥作用的原因和条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了解不同的模式,多实践不同的模式,学会智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三,公开教学与真实课堂之间的脱节。


现在有一句话是“真信真改”,但是不少学校其实是“假信假改”。公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改,关起门来上家常课的时候不改。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还是因为没有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而只是行政命令在推动。没有迫切改革,还有一个因素是教师将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认为是学生不认真、不刻苦、不专心导致的,而没有考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学效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于具体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待提升,研究机构无法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理论,使得一线教师普遍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愿意相信教育科研的成果。


第四,教师本身的知识观与学习观都有待提升。


在一些教师心目中,所传授的知识和这些知识背后的结构都是万世不易、毋庸置疑的,他们无法站到学科发展的高度认识自己所教学科的本质,这就导致知识僵化、因循守旧现象的发生。


我们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固然是要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认清学科知识的本质。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倾听不同的声音,如何组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何促进知识能力的内化与结构化,都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名教师从一个单纯的学科专家转变为以学科素养为基础的“学习专家”。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科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自身也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对学习有感性的认识,才能在学习指导上真正拥有发言权。


| 郑朝晖 上海市建平中学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违反教学规范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书
中心校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对分课堂”的解读与分析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教研之友[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八:课堂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