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教授苏培成: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前不久,有媒体评出“2018年十大语文差错”,引发舆论热议。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认为,出现这些差错是语文应用能力不高的体现。他探讨了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强调:语文是知识大厦的基础,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争论不休。我认为“语言文字”和“文学”两项内容并不互相排斥,不是要二选一,而是可以兼收并蓄,既包括语言文字,又包括文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这两方面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也是其升学或就业的重要基础。在各个学科中,只有语文课承担着这两项任务,如果语文课不能完成这两项任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存在缺陷,想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今社会,有些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高,各种媒体报道中语文差错时常出现。例如:毛主席写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其中的“漫道”意思是休说、不要说,表示让步,这个词在古典诗文中常见。如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漫道贫非病,谁知懒是真。”如王力《庚申元旦遣兴》:“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但近来这个词常被误用为“漫长的道路”。又如,在一本古文字学著作里有这样的句子:“《说文》所载字形数量繁多,它是许慎花付平生主要精力收集整理的结果。”其中的“花付”是生造词,可以改为“付出”“花费”一类的词语。此外还有:“出于父辈对教育的重视,先生少儿之时就被送进私塾就读。家父聘请的第一位教师毕业于师范学校,主讲的是受西学影响而在当时通行的新式小学教材(如历史、地理、博物、数学等门类)。”其中的“家父”一词本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此处却被误用为“先生”(老师)的父亲。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语文教育对提升人综合素养、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要接受科学的训练才能学会,要做到得心应手更要下苦功。有人认为听和说从小就会,不用学,这种认识显然不对。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听和说是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而听、说复杂的话非学不可。中小学的语文课是打基础、入门径,要使用纯熟,更多地要靠自学,要终生学习磨练。一个中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能没有美育,而文学作品是进行美育的最好教材。

语文课要不要进行思想教育?当然要,要立德树人,一定要结合语文教学来进行。脱离教学的思想教育有两大害处,其一是学生荒废了时间,没有学到知识;其二是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本身就破坏了思想教育的品质,收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要有新的认识,要摆脱肤浅的、针对一时一事的思想教育,而要为获得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和核心素养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让文章中的优美情愫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睿智、走向成熟。在语文教育中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传统文化的“仁民爱物、心怀天下、崇德奉献”,可以演化出“敬业爱岗、敬师爱生、敬老爱幼、济困扶弱”等基本价值观。

总之,语文是知识大厦的基础,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作者:苏培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钱梦龙:语文教学要走正道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邓彤之于语文阅读的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