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甬线上叹杭甬

    奔驶在杭甬线上的列车,穿行过江南沃土——那还是没有高铁的年代。

    没有高铁,却有风景;凭窗凝望,景随车移:一场春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清新,田野也显得分外青翠。在匆匆掠过眼前的绿荫间隙,嵌镶着一座座欧式童话般的新舍和一片片老村旧屋的乌瓦,远处衬以青黛色山峦的背景。真是小雨新霁清明时,车上旅人欲断魂啊!

    滚动在杭甬线上的车轮,拍打着宁绍平原。这一片西起钱塘江、东濒大东海的浙东北鱼米之乡,是不可多得的江南财富源泉,又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渊薮。而杭甬铁路,这条延伸到上海、连接到大江南北的“龙脉”,对于杭州、宁波及其间的萧山、柯桥、绍兴、上虞、余姚诸多江南城镇来说,是一条多么重要的致富发展之路!

说今论古到杭州,一路车飞快似流。

江水大桥杭甬道,碧云黄叶故园秋。

瓦青墙白呈新貌,叶绿枫红忆旧游。

岁岁毛郎曾过此,年来丽日满田畴。

坐在车上,触景生情,不由得吟咏起宁波耆宿毛翼虎写的《南行杂咏·杭甬道上》的诗句。山水之乡赞山水,杭甬线上叹杭甬,由此又想起了杭甬铁路建造中的多舛命运和传奇故事

全长仅为168公里的短短杭甬线,在中国百年铁路史上留下了两个浓重墨黑的惊叹号:一个记载了1908年的屈辱旧史,另一个留下了1937年的悲愤往事。

1908年达到高潮的保护沪杭甬铁路路权斗争,肇始于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的一纸合同。媚外卖国的清政府同意英商修建沪宁及苏(苏州)杭甬铁路,遭到浙、苏两省强烈反对。为抵制英国掠夺苏杭甬铁路主权和美国索要浙赣铁路主权,江浙绅商160余人于1905年在上海集议,决定创设商办浙江、江苏两家铁路公司,自力筹款筑路。由修建沪杭铁路总理汤寿潜等发起创办的浙江铁路公司,在次年就从自办全浙铁路集股两百余万两中凑够工程之用,遂邀请参加关内外和芦汉(京汉)两路建设的中国工程师前来,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英国强迫下签订了修筑沪杭甬铁路借款150万英镑的合同。正在硖石工地主持施工的浙江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汤绪,闻讯连夜赶到杭州,向公司力陈英国妄图夺取中华铁路之权的险恶用心。他在回到家乡湖州后开始绝食,以示其与铁路共存亡的决心。随后刘锦藻等在杭州倡办的高等工业学堂学生邬钢、姚定生、叶景荣亦相效法,悲壮地选择了“以身殉路”的极端抗议方式。消息传出,江浙两省各界群众义愤填膺,掀起了声势更加浩大的拒款保路风潮。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痛斥清廷“宁令国人死,毋触外人怒”

苏浙两省铁路公司公推张元济(浙方)、杨廷栋(苏方)等四人为代表,赴北京交涉,上书痛陈借款出让路权的危害,斥责清廷卖国行为,宣布开除主张借款的汪大燮、盛宣怀等四位浙籍京官的浙籍。1907年10月,在汤寿潜、刘锦藻主持召开浙江铁路公司股东大会上,人们高呼“款本足,无待借,路已成,岂肯押!”、“宁渴不饮鸩酒!”的誓言。大会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坚持“商办拒款”;在国内首次成立群众性的保路组织——“浙江国民拒款会”;提出罢市、抗租、抗旨等口号;通电各省请求声援;公开向民间招股。

数万名浙江各地及上海浙籍各界绅民,纷纷踊跃认购路股,一时间,“杭垣舆论”、“街谈巷议”,“人人皆以不附路股为耻”。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直隶等14个省48个府县人民,也向浙江铁路公司出资购股。仅一个多月,认购铁路股款达到2300万元之巨,几为英国借款数(150万英镑,约合1000万元)的两倍多。数额之巨,震惊朝野。

    1908年初,周晋镳继张元济任会长的浙江旅沪学会,在上海组织“上海浙江保路会”、“妇女保路会”, 并召开六千人拒款保路大会。 革命团体光复会决定在保路运动中组织决死党,派竺绍康办理;浙江旅沪学会召开六千人拒款保路大会;报纸也宣称保护路权是因政府“与国民宣战”,激励各界坚持到底。

为缓和各方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批准浙人自办铁路的要求,授汤寿潜为负责全浙铁路的总理,并责成盛宣怀与英方交涉撤废草约。但此举遭到英方的强烈反对,为此清政府提出所谓“两全之策”,将“借款”与“筑路”分开,不顾全国反对,令外务部、邮传部与与英国正式签订借款合同。合同改苏杭甬路为沪杭甬路,命苏、浙两省接受《沪杭甬铁路存款章程》,按规定将所借英款150万英磅存于邮传部,由邮传部负责还借,所谓“部借部还”,从而架空两省铁路公司,在其下设“沪杭甬铁路局”,“聘用”英国工程师主持局事。同时下令解散“国民拒款会”,调动军队,以武力相威胁。

以汤寿潜为总理的“浙江国民拒款会”全体成员怒不可遏,通告各府州县人民:“木腐虫生,以借为夺,是可忍,孰不可忍!”多次致电军机处,谴责邮传部“掩耳盗铃”、“不渴而饮鸩”,强烈要求把盛宣怀逐出邮传部。汤寿潜等甚至欲以辞职抗议对盛宣怀、汪大燮的任命,与清廷形成尖锐对抗。同时,汤寿潜与张謇合议,苏、浙两省铁路公司坚持不用部拨借款,利用英款不到位等违约行为,要求清廷废约、退款,撤回英国工程师。清政府企图将汤寿潜调虎离山,汤寿潜两次拒绝受职,坚持在浙江主持拒款修路。

江浙自办的沪杭铁路首先于1909年8月全线通车。而杭甬铁路因为钱塘、曹娥两大江隔开,先修宁波至曹娥江段,长78公里,于1910年6月开工,1914年竣工通车。汤寿潜、刘锦藻主持下的浙路公司以其资本之丰、工程之速、质量之优、造价之低、经营之卓著,被举为“商办之最”。

1910年8月,清政府下令汤寿潜“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浙江全省大哗,掀起了保汤、援汤的热潮。浙江旅沪人士三千多人,“由范贤方率领,乘一列火车,浩浩荡荡直驶杭州,至抚署请愿”;浙江咨议局要求浙江巡抚代奏清廷,收回成命;浙路公司董事局致电邮传部,称“路由商办,总理由商举,权在股东,朝廷向不干预”,要求收回成命。次年2月,浙路公司更会同苏路公司通过决议,裁撤邮传部强加于苏浙的“沪杭甬铁路局”,辞退英国总工程师。

苏、浙两省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使清政府及英方一筹莫展,不得不废止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将沪杭甬铁路借款移作开封、徐州铁路之用。苏浙保路运动是继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后,又一次轰轰烈烈的收回路权斗争。全国收回利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1910年,斗争达到高潮。1911年清政府以“国有”为名 ,企图再将川汉、粤汉铁路主权出卖给各国列强,终于激起声势更加浩大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路权斗争可歌可泣,杭甬铁路来之不易。然而一条白浪滔滔的钱塘江,又给这一段不长的铁路线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被分隔在大江两岸的人民只能靠古老的渡船往来。直到30年代,终于传来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消息。钱塘江大桥是在1934年11月11日开工兴建的,时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建桥初期,由于对钱塘江流域的潮汐和暗流等水文情况不太熟悉,巨大的建桥沉箱多次被“遥看天兵雷鼓振,风旗云甲押潮来”的钱塘大潮卷走,使肩负重任的茅以升伤透脑筋。这时,《浙江新闻》一连七天连载了萧山“来者佛”著述的专论《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文章学有专攻,见地深刻,引起茅以升的重视,并与来者佛约见叙谈。

来者佛实名为来佩祺,是萧山钱江边一位31岁的教书匠。他生于斯、长于斯,经常守在钱江边观察江水的潮汐情况,对钱江潮汐的变化十分了解。来佩祺的一番指点,使茅以升豁然开朗,头痛的难题迎刃而解。茅以升破例礼聘来佩祺为大桥的部门监工,负责浇制桥墩的工作。在来佩祺亲自监督、指挥下,大桥的15个桥墩终于全部浇制并顺利定位。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经久不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以自己特有但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谁也无法理解的重大决定——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茅以升曾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危在旦夕,茅以升已经感到无力回天,作为这座大桥的建造者,却无法把握它的命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幸的一天终于来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的先见之明在这一时刻才为人所知:他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和悲壮,茅以升亲眼目睹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炸桥的命令。然而看到桥上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茅以升和炸桥人员都不忍心动手。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前哨骑兵扬起的滚滚尘烟,炸桥指挥部才强令关闭大桥,禁止一切人员车辆通行,实施最后爆破。随着一声巨响,钱塘大桥腾起缕缕冲天烟柱,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拦腰截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透过苍茫暮色,凝望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还写下了一首满含悲痛而又充满信心的《洒泪别钱塘》诗,诗云:

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奇迹生。

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

“天涯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

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同文避浪潮。

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 唐代施肩吾《钱塘渡口》中的诗句

**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钱塘江桥四字,偏旁为金、土、水、木,故说“五行缺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资料全数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再度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由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在古今中外建桥史上留下了一段建桥者自毁桥梁的传奇,也在中国人民心中记下了永志难忘的一件恨事。

钱塘江大桥的灾难并未因此止步。1949年5月3日,国民党部队撤离杭州时,对大桥第5孔、12孔铁路面和公路面进行了爆炸破坏。说时迟那时快,解放军第三野战军62师185团向大桥及周边军事要塞发起进攻,迅速占领大桥并解放杭州。1949年9月,大桥由上海铁路管理局接管,成立钱塘江工程队,经4年努力修复加固,于1954年3月恢复使用

当时绍兴人民听到这一喜讯后奔波相告,我们这群小孩也涌到绍兴站观看火车的样子。不料因此引出一个乌龙事件:一次一趟专列从杭州方向疾驰而来,有个孩子好嬉作乐,以拇指和食指“制”成一支“手枪”,对准专列“射击”,当场即被抓捕。后来才知道专列上坐的是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当然那孩子经审讯后谅也平安无事,最多训诫一通罢了。

自从钱塘江大桥修复后,一线重又飞架南北。这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横贯钱塘南北,成为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长长飞虹与巍巍古塔、滔滔大江一起,组成了一幅境界雄壮、景色壮丽、画面苍茫的湖光山色图,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的壮丽景观。每当列车过江,旅客凭窗遥望,面对蓝天碧水,江风古塔,都会赞叹不绝。

今天在杭州段的钱塘江上,已经横跨十座钱江大桥。唯独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的钱塘江大桥,桥名至今不改。

为怀念中国的“桥梁之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茅以升,人们又在钱塘江大桥北堍竖起了他的全身铜像。桥梁大师永远伴随和守卫着他心爱的钱塘江大桥,山水长存,人桥不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塘江上架桥”是如何办成的
钱塘江大桥的介绍
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钱塘江上的十座桥一半以上的杭州人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钱塘江上的桥
老杭州更美丽 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