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悟传神的比喻,体会深刻的情感,读古典诗歌的简单心法

古典诗歌里那么多写愁的精美句子,千百年之后,依然很扎心,诗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奥秘在哪里?

读古典诗歌,体会其中深刻的情感,搞清它们是如何做到生动传神的,这对学好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是很重要的。

今天就说一说。

首先是诗人的眼光和常人的眼光不一样。在他的眼中,鸟兽也懂人心,会听得人话。这就是拟人。

如杜甫的《春望》的句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国破家亡的岁月里,伤心的不只有人,连同着花和鸟,都有着同样的伤感。其实无论改朝换代也好,世事沧桑也罢,只要环境不被污染,花永远会开,鸟也一直会啼。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和它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在杜甫的笔下,他们却有着人类的情感。

除了有生命的鸟兽会有情感,无生命的山水也会有情。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里面有一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这两句,就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湖上久立的几座山峰清寂愁苦,便决定到黄昏时分,要酝酿一场雨。“清苦”本来是说人的,这里面却用来写山,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里。

不只美丽的山水,诗人生花的妙笔会让更平凡普通的物品也满含情感。

再如杜牧的《赠别·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面临离别的时候,作者不写人,却偏偏去写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来抒发离别的伤感。怀着极度感伤的心,诗人看着周围的世界,世界自然也是有感伤的色彩。于是全部感伤的色彩,都凝聚的那一支蜡烛上,于是诗人眼中的蜡烛也有惜别之心,它为人世间的这一场离别,彻夜流泪。

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对语文学习者来说,经典诗文背后的道理,更加重要。

学语文,不仅仅是背诵,一定要有思考。

科学家对于客观事物是注重理论的,平常人是注重功利的,艺术家和诗人却不一样,他们用发现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比如说面对一棵柳树,生物学家要研究它的一些数据,砍柴的人,或者准备乘凉的人,就取它的枝干,或者利用它的阴凉;而贺知章的笔下,却写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妙句。

艺术家和诗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有情感在。

诗人们们通过想象,把个人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的事物上,让自己的情感和事物融合。

这种加工的结果,一方面,是没有生命的客观事物,变得有了生命;没有情感的客观事物,开始有了情感。

另一方面,诗人胸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有了具体的形象。比如说爱恨情仇,比如说回忆,比如说失望,比如说思念,当这些情感和诗人精心选取的物象交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立刻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可感可知。

具体分析一个例子:

李后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觉得这诗好,却有许多人说不出为什么好。

要是能说清楚,中考语文和高考语文的古诗鉴赏就基本没什么问题。

可以这样考虑:亡国之君李后主的胸中充满了愁,但愁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想把他的愁传达给后世,就只好找到愁的特点。

愁很多,愁是深刻的,愁也很宽广。而作者所看到的水,也是这样的。

于是在李后主的笔下,愁就是水,水也是愁。

无形的愁,常见的水,一旦被李后主发现加工,写进了词里,便可以突破无穷无尽的时空里,走向永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如何达到130 ?这些技巧需要掌握
诗人余光中—【诗歌】《风铃》
古典诗词的赏析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研究:古典诗歌教学需要考虑逻辑性和有效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