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东义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经验

曹东义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经验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主任中医师,1975年开始在衡水市仲景村和小侯公社任乡村医生,行医至今已有40年。期间,他多次参加学历教育、读研究生和拜师学习,临床经验不断丰富,学术理论素养日渐深厚,其对风湿病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他从2009年担任我院风湿科主任,经过上千例不同风湿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了风湿病演化过程之中,存在着由虚至损逐渐加重的病理机制,治疗风湿无论是风寒湿何种痹症,都离不开“补虚益损”的根本措施,其《“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的文章,被《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收载于2012年,第1卷第4期,第38-41页。

笔者作为河北省第四批中医师带徒的学员,从2012年开始跟随曹东义主任在病房查房,多次聆听他对病情的分析,现就有关见闻初步整理如下:

一、以证候变化为导向,判断风湿病进退

曹东义主任熟悉《内经》理论,对于“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之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这就是对中医辨证论治学术观点进行概括比较早的论述,观察证候变化就可以推知人体阴阳气血变化的机理。这一观点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所提出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论述,有更高的概括,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中医方法论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观点。

曹东义主任认为,动静是《内经》的基本概念,人体的动静只是一个现象,其背后反映着阴阳之气盛衰的深刻机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曹东义主任认为动静之中见阴阳,万物的生长变化,疾病的进退都离不开动静,观察查病人的动静,就可以判断风湿病治疗是否有效。

人体运动的基础,是阳气推动的结果,关节所以能活动,就是阳气盛,因此可以运动自如。阳气下降,风寒湿阴邪容易侵犯和留滞,所以会出现肢体关节困乏无力,或者出现“晨僵”现象。一般的风湿病患者,晨僵时间有长短,随着活动增加,或者自然界阳气逐渐隆盛,晨僵也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这些变化,说明邪正进退的变化。治疗后病情减轻,晨僵也可好转。证候变化背后,反映的正是阳气盛衰,邪正斗争的结果。

湿盛则肿,无力为虚,不通则痛,反之亦然。肿胀积液是因为湿邪盛,无力是因为正气虚,疼痛是因为血脉不通畅。曹东义主任这些见解,都可以从《内经》之中找到依据,但是,并不是“本本主义”,只相信书本,不相信临床,而是说明中医的理论是从细致观察病情不断总结出来的,不管这种理论形成的有多早,都是临床总结出来的深刻概括。

二、由虚至损,补虚益损

风寒湿邪所以能够侵犯人体,关键是有内在的虚损。《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曹东义主任认为,虚处留邪,如水流湿,火就燥,有其内在的基础。

早期晨僵时间的变化,是体内阳气盛衰的一个观测指标。但是,当关节破坏严重之后,很多类风湿患者晨僵和疼痛都会减轻,这是筋骨损伤掩盖了证候的表现。因此,由晨僵、肿胀、疼痛组成的早期证候,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会由虚致损、由瘀致损,使肢体肌肉萎缩、骨关节破坏,出现变形,达到“形体尫羸”的致残后果。

《黄帝内经》把痹证划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就提示大家诊治类风湿痹证,必须以脏腑为根本,以皮脉筋骨肉为控制目标,从根本上防止病情由虚到损,由五体痹向五脏痹发展。

《难经·十四难》论虚损,既把虚损分类成不同的程度,也把虚损归属于不同的脏腑,为诊治虚损奠立了基础。其中说:“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王叔和《脉经》之中引用《扁鹊脉法》,扁鹊是按照一呼一吸之中脉搏至数的快慢频率,划分“五损”与“五至”之脉,以此说明临床病情的轻重,主要是指外感热病的严重程度。《难经》的论述,其指导意义更加广泛,可以延伸至一般杂病,尤其是对于类风湿痹证的诊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补虚的方法大家比较熟悉,而治损的方法一般学者研究较少。《难经》给出的治疗虚损的原则是:“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难经》的治损方法,是从五脏入手,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对于风湿病痹证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病在关节,根在脏腑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风湿病虽然表现在四肢关节上,但是根源在脏腑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之中,阐发痹证的时候,注重内伤虚损因素在发病过程之中的重要影响。他说:“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所谓“血痹”就是血脉痹阻不通的病证,它的起因是因为正气不足的人,形盛气衰,筋骨不强,在疲劳的时候“劳则气耗”,汗出受风,或者睡卧的时候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而发病。早期治疗,以“针引阳气”,正复邪散,气血畅通,脉搏平和,就可治愈。当然也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血调营卫治疗。

张仲景认为汗出入水,水湿伤及血脉,也可以引起痹症,由于受累的关节很多,所以叫“历节病”。他说:“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又说:“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历节的病人,形气俱不足,所以发病比较重,可以有发热的现象。

张仲景说:“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由此可见,张仲景认为正气虚在痹证的发病过程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张仲景在治疗过程之中,在散风寒湿邪的同时,经常配伍扶正的药物。他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格外注重湿邪在痹证诊治之中的作用,所以有很多利湿化湿、祛湿胜湿的方法。路老还强调中医的诊治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把干燥综合症命名为燥痹,把痛风命名为浊痹,为临床诊治拓展了思路。

焦树德先生开发尫痹冲剂,由这个命名可以看出其继承了张仲景的诊治思想,把重点放到预防患病关节变形,减少致残,立足于早期治疗,保护关节功能。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长期致力于痹证的研究与临床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对于痹证的疼痛、肿胀、发热格外用力之外,对于痹证虚损病机也十分重视,开发出益肾蠲痹丸等有效方药。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虽然没有对于痹证病因病机详细论述,但是,曹东义通过他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阐发得到启发,认为风湿痹证也有一个“由虚到损”的变化过程,因此,提出来“补虚益损治风湿”的诊治观念。

河南风湿病医院娄多峰、娄玉钤先生,主张治疗类风湿病,应该“杂合以治”,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可以尽快取得疗效,总结了许多有效的外用方法。

四、风湿病虚损应重视外治法

曹东义主任学习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五脏相关”的思想,提出“内外相关,内病外治”医学思想,强调风湿病的外治法。他认为,外病内治与内病外治,都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大法,其理论基础根源于由脏腑经络构建的“内外相关”。风湿病痹证、骨关节病通过辨证论治,靠服用中药治疗,就是外病内治的方法;而各种针灸、按摩、膏药贴敷、洗浴熏蒸、擦药烤电等,都是内病外治的方法。

火针治疗又叫“燔针”,是《内经》治疗骨痹的主要方法。《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病在骨,由于疾病深入在里,既需要火针治疗,也常配伍“药熨”的外治疗法。

火针治疗也叫“焠刺”,燔针是用火烧针,焠刺则如同冶炼过程的“淬火”,说法不同其实质并无多大区别。《灵枢·官针》也说:“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可见通过火针“焠刺”,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

《灵枢·经筋》论述了四季使用火针治疗的病证,其中说:“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又说“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从经文的论述来看,一年四季的痹证,都可以用火针焠刺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因为痹证多是由于风寒湿邪引起的,治疗需要“以针引阳气”,所以要经常运用火针进行“焠刺”治疗。“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也就是说,热痹证不需要火针焠刺治疗。

《内经》对用火针还是用药熨治疗,除了选择适应症之外,还与病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有关系。《寿夭刚柔篇》说:“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火针的治疗成本比较低,但是痛苦大;药熨的治疗成本高,治疗的过程比较复杂,痛苦相对小一些。

《内经》关于药熨治疗痹证,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例子:“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张仲景《金匮》所说的“以针引阳气”,尽管没有说是否使用火针、燔针、焠刺,但是他在《伤寒论》中说:“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在张仲景的时代,用火针散寒发汗是十分常见的治疗方法。

南宋医学家窦材主张“大灸治病”,用灸法使人体的阳气复壮,他整理的《黄帝灸法 》说:“久患佝偻不伸,灸脐俞—百壮。”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写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治法于痛处灸五十壮,自愈,汤药不效,惟此法最速。若轻者不必灸,用草乌末二两、白面二钱,醋调熬成稀糊,摊白布上,乘热贴患处,一宿而愈。”又说:“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古人说:“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传统方法很丰富,未来发展的空间也很广阔。只要善于继承创新,就可以提高疗效,造福于广大患者。

曹东义主任认为,补虚防损、补虚益损,是中医诊治风湿痹证的重要法则,可以与内治外治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18)-太阳病坏证方证
贺普仁针灸经验
火针治疗风湿类疼痛
治虚损(甲亢)
【火针精华】火针治疗面瘫(独家报道)
中医辨证:阴阳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