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情怀|​我常想起上学时吃的那些苦 文/朱绪厚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不住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岚山诗话》作品投稿方式:

1邮箱 : 392332317@qq.com

2微信:392332317(恍若流年

我常想起上学时吃的那些苦
 作者:朱绪厚
 
      我兄弟姊妹多,到了十岁才上一年级。入学时,父亲给我找了一块瓮碴作石板,没有杌子就跟别人合用一张杌子当桌子。到写大仿时,只好等人家写完了再写。上初中了才用上土台子,算是有了书桌。
      教室是土坯房,夏天闷热,冬不避寒。酷热天气,老师和学生一人拿一把芭蕉扇,不停地扇还浑身冒汗;冬天,拿白纸把窗户糊严实,还冻得直打哆嗦。冻急了,老师说起来跺跺脚吧,满教室里“扑咚扑咚”响成一片,跺得尘土飞扬。上三年级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一场大雪下过,屋檐上的琉璃喇叭老长老长的。靠跺脚取暖不行了,老师就让我们带火盆到学校上课。有了火盆倒是暖和了一些,可是一不留神就燃着了裤腿。一节课,有三五个学生这样,“噗通噗通”地灭火,课都上不好。
      上晚自习,同学们从家里一人拿煤油灯照明,趴在扤子上看书,背课文。油灯冒烟厉害,呛得不住的咳嗽,鼻子、眼里都是烟灰,吐口痰都黢黑黢黑的。
      1973年上了高中,我们才用上电灯和木头书桌。我家离学校8里地,有的同学家更远,30多里路。路是乡间土路,全是步行着去学校。更苦的是,星期天要到山上割草拾柴,本来就累得够呛,天黑了还要背着煎饼、咸菜往学校赶,累得腿肚子胀胀的,像灌了铅一样难受。多数学生家里煎饼不多,就拿些熟地瓜、窝头、或菜叶豆腐来补充。学校食堂为了不让学生吃凉东西闹肚子,赶在饭前给蒸一蒸。有的同学拿不够一周吃的,中间要回家一两趟。还有更困难的同学,家里实在供不起,只好含泪辍学。
       我是穷学生中的穷学生,食堂卖的菜三分钱一碗,从来没有买过。看着富裕一点的学生买了菜吃得喷香,馋得了不得,可是怕人家让,怕别人笑话,都不敢扭头看一眼。学校每月发给2元助学金,除了买本最喜爱的书,一分也舍不得乱花,拿回家给父亲补贴家用。学校每周供应5分钱的花生油,让学生拌咸菜吃,我总是将咸菜吃了,周末时把油倒在家里的油罐里。记得有个星期天,老师留下我和另一个同学写发言稿。去食堂打水时,发现学校储藏室里有白菜,从破了玻璃的窗子里偷拿了一棵,跟老师要了把盐,放水桶里在煤炭炉子上煮了,虽然没有半点油腥,却吃得香甜香甜的。那是我记忆中吃的最香的白菜。
       有时,跟孩子们说起这些,他们不信,可这都是真的!
     曾记得开忆苦思甜会,我登台发言,说我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吃着蜜长大的。”2012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有篇获奖文章叫“如今的日子唱着过。”想想,现在的孩子才是赶上了好时代,他们才真是生活在蜜罐里啊!

      作者简介:朱绪厚  男,生于1955年10月,山东泰安高新区徂徕镇人。在襄阳生活七年。自幼喜爱文学,虽人笨手拙,仍笔耕不辍。在党政机关从事宣传工作40年。工作之余酷爱诗歌,散文,故事创作,其作品散见于农村大众、农民文摘、齐鲁晚报、泰安日报、泰山晚报、襄阳晚报等。而今退休在家,虽才疏学浅,奇缺诗人天赋,仍笃信持之以恒,学有所成,每日遨游书海,读书习文,企求闪烁晚年夕阳一抹红。偶有拙作见诸报端、网络,欣喜不已,,劲头更足,兴趣更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艰难曲折的求学路(下)
呼市五中的午饭
人间章回:我的助学金
学校回应食堂藏起热菜只给咸菜:是为值班教职工留的
黄师傅撕告示 | 小故事
我的中学时代:长期吃不饱的食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