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原理与名词解释

◎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过度学习效应

   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艾宾浩斯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实际上是适度紧张学习。要防止报酬递减就应该做到:当学习巩固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就可以停止。如果此时再要求自己进行精力投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下降,掌握能力将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去。

◎记忆错觉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有一次碰到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这种现象便称之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功能固着

   普通心理学中的定义: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功能固着对解决新问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人们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适应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舌尖现象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体验是所谓的舌尖现象,简称TOT,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答案就在嘴边,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比如当你回忆小学时同桌的姓名或者很久以前穿过的衣服的颜色时,便可能经历如下的体验/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字的节律可以存在,只是缺乏一定的声音来装饰它。也可能隐约地感觉到点什么,像开首的元音或辅音,在飘忽地引诱着我们。它不停地在你心中跳动,力求以文字来填充。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对舌尖现象的精彩描述。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

◎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绪效应

   情绪效应又称情感效应(Emotional Effects)

所谓情绪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接触时主体的喜怒哀乐对于对方关系的建立或是对于对方的评价,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差异。与此同时,交往双方可以产生“情绪传染”的心理效果。主体情绪不正常,也可以引起对方不良态度的反映,就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被管理者的情绪,双方在平等和睦的气氛中交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人格面具

   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狗鱼综合症

   狗鱼综合症的表现特点如下:    1.对差别视而不见。    2.自以为无所不知。3.滥用经验。    4.墨守成规。    5.拒绝考虑其他可能性。    6.缺乏在压力下采取行动的能力。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德西效应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德西效应呢?可能的解释是: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习得性无助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3、归因: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话者刚结束时,如果说话者是一个威信高的人,那么,当时的影响是颇大的,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听话者忘记了说话者,而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其影响明显有了降低,可见,其中降低的这部分影响效果主要少去了说话者威信高所产生的情感效应。二是说话者刚结束时,如果说话者是一个威信低或差的人,那么,当时的影响是很低的,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听话者忘了说话者,而只记得说话的内容,结果其影响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其中提高的这部分影响效果主要少去了说话者威信低所产生的情感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蘑菇原理

  蘑菇原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比如不受重视的部门,或让他们干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比如经常被领导无端批评,甚至会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比如得不到领导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太大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得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所以,如何高效率的走过生命的这一段,尽可能从中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最大极致。

◎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conformity):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引起灾祸。

   一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
  二是从众能够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
  三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
  四是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五是多少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爱面子效应

◎空白效应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广告空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背景,虽然它不直接装载广告信息,但它所具有的'回旋余地'有很强的审美促销作用.在具体运用中,广告空白经常通过语言组合、构图形状和刊播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空白效应。

◎社会懒怠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


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帕累托最优

   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效率理想王国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事实上,帕累托最优也可以应用在资源、服务行业。

◎心理饱和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溶质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不过,它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彼得潘综合症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注意选择性

◎贝尔纳现象

◎心理暗示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感觉剥夺效应

◎控制错觉

◎感官协同效应

◎选择适度

◎酝酿效应

◎角色深化

◎光环效应(晕环效应)

◎刻板印象

◎投射效应

◎多看效应

◎成就动机

◎可见目标效应

◎角色认同效应

◎习惯效应

◎承诺效应

◎最后通牒效应

◎延迟满足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心态效应

◎有限理性

◎心理账户

◎贴标签效应

◎自我意象

◎拔高自己实验

◎定位效应

◎环境效应

◎皮肤饥饿

◎逆反心理

 1、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2、超限逆反

◎自我安慰

◎甜柠檬心理与酸葡萄心理

◎瓦伦达心理实验(患得患失心态)

◎挫折-侵犯理论

◎武器效应

◎尊重需求

◎霍桑效应

◎权力膨胀实验

◎互惠原理

◎邻近效应

◎权威效应

◎名人效应

◎相似效应

◎不完美实验

◎自我暴露

◎个人空间实验

◎模仿实验

◎从众实验

◎竞争优势效应

◎大小刺激实验

◎欲扬先抑定律

◎群体效应

◎旁观者效应

◎单面宣传与双面效应

◎情感与理性宣传实验

◎谄媚效应

◎传播扭曲现象

◎异性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进化的思维方式清单
儿童白谎的研究回顾
从日常生活看“博弈论”
有些失望是无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高估了自己
同理心及其运用
改变自己:一天花3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5分钟去“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