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厉岁月

夏厉岁月

吴立梅

我的求学时光,有两年多是在夏厉墅度过的。

夏厉墅,是夏山(八面山)西南麓厉氏聚居处,为东阳厉姓的发祥地,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是禹阳片的驻地。但人们为书写简便,往往写成“下里市”或“下厉市”,不过小学毕业证书上还是“夏厉墅”。

这学校肇源于夏厉义塾,创始于光绪三十年,迄今已逾百年。教学质量曾称雄一方,在邑内颇有声望。我初到那里求学是1958年秋。那时大跃进正热火朝天,村校都并到中心小学。我们山锦头村校个年级二十来名学生也并到夏厉墅小学。

夏厉墅小学卫星视图

学生一律住校。那时我岁,刚上一年级。一年级的宿舍放在厉大宗祠右侧一幢地主屋的楼上。那屋是地主厉狄南的住宅,十三间头,民国后期建成,为时还不长,雕梁画栋,走马栏杆,属当时一等一的好房子。可惜这房子上世纪末毁于火灾。

我们男生住小房(堂屋右边之房)楼上,楼板上打通铺。时已寒露季节,下垫稻草,再铺上自带的草席和棉被。班主任还是沈文杰老师,和学生同睡一室。小孩子睡相差,有时蹬了被子,沈老师得常常起来照看。没有卫生间,小便就撒在便桶(粪桶)里,那便桶放在“廿”字弄堂上方。有时小便满溢了,小孩子不懂事,又无别处可撒,只好继续往里撒,结果弄堂里就下起了尿雨。

禹阳禹麓多所村校一下子并到下里市小学,校舍顿显紧张,只好分散到农户家中。好在那时大炼钢铁,大部分劳力被调配到外地,房子相对空闲,容易安排。由于年龄小被照顾,我们一年级教室被就近安排在厉大宗祠戏台左前方。这宗祠该有数百年历史了,给人沧桑感,朝东大门上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彩绘像,威武而可怖,那户对足有一人高。屋檐上瓦当齐整,外墙上绘画生动。此祠上世纪70年代拆毁,改建为大会堂,近年正着手重建。

上课吃饭都在这宗祠内。开头三天,吃白米饭,荤菜有肉。大家很高兴,都说比家里吃得好。但好景不长,三天后就以玉米糊为主了。掺了咸菜的玉米糊,连吃了几个月,吃得胃里泛酸,以致后来见到玉米糊就倒胃口。

学习不很正常。高年级学生要大炼钢铁,学校在操场东侧建有一座小高炉。我们低年级学生则由老师带领,到十八墩(后来的横店丝厂一带)地里掰玉米。人小力微,干不了多少活,脸上手上倒被边缘锋利的玉米叶子割出一道道小口子。参加劳动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大门两旁的标语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一年级的小娃娃,毕竟不适宜干这活,且玉米的收获期就那么半来个月,以后就没什么劳动任务了。

记忆中,那后半学期似乎一直在厉大宗祠上课。元旦放学回家,老天纷纷扬扬下起雪来。我穿着棉鞋往家走,半途鞋就湿了。棉布鞋特能吸水,一会儿就没法穿了,就干脆脱了打赤脚回家。天冷,手脚都冻麻木了,尤其是双脚,像两截木头,毫无知觉。快到村边时,遇见堂姐雪红,她把我背回了家。

刚上学的第一个年头,有大半个学期是在夏厉墅小学度过的。过了1959年春节,又回村校读书。

转眼到了1961年初秋,该上四年级了。可沈老师与我父母商议,认为可以跳级。那时跳级很难被允许,沈老师同有关方面做了沟通,我得以直接编入五甲班就读。

五甲班有四十余名学生,班主任是董正仁老师。董老师是烈光坞人,入赘上城村。脚微跛,手指也有些变形,可能得过小儿麻痹症。董老师为人和善,因全班数我年龄最小,且班里住校生也不多,对我颇为关照。我的装生活用品的箱子就放在他房间里。箱子是藤编的,还是同村阿姨家借来的。

董老师毛笔字写得好,常教我们练字。他写好后让我们临摹,进步较快。湖溪区毛笔字比赛中,我与同班的吴大友、吴志德三人包揽了前三名。奖品是一支毛笔和一本毛笔字练习本。

毕竟四年级没读过,五年级的课程,刚学时有点吃力。尤其是数学的面积计算部分,有公制与市制之间的换算,如一亩等于多少平方尺之类,没学过则束手无策。虽然沈老师曾提醒我,四年级课本借来看一下,可我没那自觉性。因此,第一次考试成绩只列中等。但期中考试后一直到小学毕业,常居第一,偶有一两次被病休插班进来的上届生吴林信超越。

由于学习轻松,看课外书就有了大量时间。课外看自不消说,有时上课也看。那时的书多为繁体直排,上课时用两本课本或作业本遮住,从右到左一行行移过去,老师一般发现不了。且由于我学习成绩好,即使发现了,老师们大多睁一眼闭一眼。

但也有例外。某晚自修,我津津有味地看《杨家将演义》,沉浸于潘杨两家的恩怨中,连值班老师走进教室都毫无察觉,结果那书被吴时根老师没收了。吴老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个子不高,但眼似铜铃,对学生比较严厉,同学们都怕他,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逐魂”(东阳方言,音“乔瘟”,即猫头鹰)。那书是从陆纯庆同学那儿借来的,借来的总要还。于是向吴老师取书,吴老师说交给董老师了。我又找董老师,董老师说没交给他。事情至此,只好不了了之。吴老师是南马前宅人,退休家居,2006年秋,一早出门,在村口被一辆汽车撞倒,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75岁。

住校生活是十分令人留恋的。晚饭前后合起来有两个多小时的自由安排时间,或滚铁环,或打篮球,更多的则是到校门边的水泥乒乓桌上打扑克。有时也玩玩自制的24张纸牌游戏,内容是人扠鸡、鸡啄蜂、蜂叮癞头、癞头背枪、枪打老虎、老虎吃人。

晚自修时,几个人拼用一盏煤油灯,作业不多,一会就做完了。大量时间还是看课外书,出版不久的《红岩》,三四个晚自修就看完了,而且还做了摘抄。只是春夏之交,白蚁成虫——飞蛾成群趋光而来,晚自修就不得安宁,颇恼人。

学校对住校生管理不很严格,只需请个假,周边村庄有电影就去看。在马宅(现称马祖)看过《黎明的河边》,在横店看的《刘三姐》是有生以来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绍剧改编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时也轰动一时。而生平最早看电影还是在夏厉墅小学,看的影片是《红孩子》,时在1958年刚并校不久。

全校八九个班,学生四百四十来人。住校生大约五六十人,住“九间正”西边那幢走马楼的二楼,东厢房住女生;我们男生住西厢房,一排有五个寝室。正房楼面高出厢房两个台阶,一东一西各住着一位老师。因为厨房在厉大宗祠北侧,所以住校生的箱笼之类常沿宗祠两边金字墙摆放。

既是住校,三餐都需在学校吃。五年级时,都各自做饭。“九间正”后披,砌着上百个炉子,上午第二节一下课,就跑步冲到那里,用松针废纸之类引火,扇红木炭,在中间捣个洞,把搪瓷杯或铜罐之类放上去,然后去上第三节课。如果水量或火候没控制好,这饭就非生即焦。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有了食堂,开始时用泥钵头蒸饭。因为没盖子,那饭上层是汤水,中间是稀饭,底层才有点饭的样子。后来,带了只搪瓷杯去蒸饭——用铝饭盒(时称钢精饭盒)还是上初中以后的事。粮食自己带,柴火要家里挑去,每学期交120斤柴柈。

1961—1962年,正是大灾荒年份,粮食极度匮乏。那几年,紫云英是上等食物,树皮草根、豆壳谷糠乃至黄荆棓籽、黑穗麦头全吃过。吃了头痛肚疼腹泻或拉不出大便是常事。记得最好的饭食是蒸饭时放几片带鱼,这就相当于鱼翅燕窝了。多数时候掺有杂粮。玉米粉蒸糕吃的时间最长。蒸出来的玉米糕常分为三层,上面一层白色的玉米碎屑,中间一层糊状物,底层才是黄色的玉米糕,和泥钵头蒸饭一个理。但蒸得透的话,那玉米糕是喷香的。

晚自修所用的灯盏和煤油都需自带。有一次,带玉米粉和煤油到学校,这两样东西都装在“警报袋”(相传抗战时期流行,有大有小,以一带子束口,一有日寇侵扰警报,装了东西一拎即走,故名。20世纪4070年代,东阳民间使用极普遍)里。不知怎么搞的,那煤油渗漏到玉米粉里,一股臭味。因粮食紧张,不舍得倒掉,只好吃了一个多星期有煤油臭味的玉米糕。

  

  

  校园内景,图上所见原为“九间正”前空地(照片均2015.5.10摄)

我还兼司时。闹钟就放在我课桌上,每节课均需敲预备、上课、下课三次钟,钟声有点数多少及长短迟速之别。铜钟高挂在“九间正”前院子的皂荚树上,钟声清婉悦耳,可传至三五里远。在闹钟手表等计时工具极少见的年代,那钟声往往成为村民们掌握时间的标尺。

  六年级就读时教室在“老有所医”位置,皂荚树为故物

班主任换了几位。六年级时,先是厉宝仙老师,她做产时其夫张中龙老师代之,张老师上的第一课是《小英雄雨来》。后来张振老师代班主任。张振老师将其行书姓名笔画拆分成一组阿拉伯数字:3724和8724。其他任课老师有教政治的张银泮校长,教图画的郭亦洪老师,教农基的杨文龙老师,教体育的滕祖成老师。这些老师当时都比较年轻,最年长的也才近不惑。上述老师之外,还有副校长许琪琛、许公才,教师胡志远、吴祖维、范大洪、张赞星、李仙姣、郭懋书、胡凤娥等。方岩老师那时也只二十三四岁,后来在横店中小学与之共事三年,他的隶书名冠一时。五十来年过去,这些老师大多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年登耄耋,华发苍颜了。厨工是申屠连菊,是厉老师的嫂子,一直干到年老。

1963年夏,小学毕业,两年多的夏厉岁月也随之结束。2003年,该校撤并到横店中心小学,于是只留下那几幢古老的建筑供我们怀旧了。或许再过几年,那建筑也不复存在。如果那样的话,这小学母校,这段求学时光,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

                                                            2008.1.27

                 原载《东阳新农村》2015年第四期

                                                     《东阳往事(1949—196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文三 | 我的初小读书生活(一)
重庆”微小学”迎开学 仅7个新生和1名老师
我的村校,我的老师,我的班主任
我的小学老师
高一年级组第一学期期末总结
民主小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