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命在性中性为命根,心净性正同频道能
​原题:明白这个真相,就能够做到视人如己,爱人如己

原创: 刘余莉教授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0集05
全文1831字,阅读需5分钟

我们看下一句,一百四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我们也是一段一段地来看。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什么?在《中庸》上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这个道和这个性是联系在一起的。顺着这个性而行就是道。既然“率性之谓道”,那我们要修道的话,怎么修法?“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须臾”就是指最短的时间,我们通常指一刹那,或者是一弹指那么短暂。就是在须臾之间也不能离开道,也不能够做和心性相违背的事。

你要知道不离开道、不离开性,你就得知道性是什么样的特点。六祖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说了几句话,其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中当然没有自私自利,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名闻利养。既然要率性修道,就是让我们处处放下这些染污。

但是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般人一起心动念就是自私自利。我们观察我们的第一个念头,譬如说我们接电话,接电话的时候起的第一个念头,这件事我该不该做,通常都是自私自利的,从这件事是否有利于我自己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所以放下自私自利非常地难。

这就教我们修道,修道的目的就是要回归本性,要“明明德”。那怎么做?那就要求你一时一刻,即使是在最短的时间都不能够离开道。为什么?在《中庸》上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没有发出来的那种状态,称为中的状态,本性的状态。

但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很难体会怎么办?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个和的状态。也就是你喜怒哀乐爱恶欲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能够守住礼的要求,达到和,这个时候就是次一个境界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恶欲,无论哪一种都非常地厉害,把我们的本性长远地蒙蔽起来了,让我们在生死当中受到种种的痛苦,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法做主。我们现在要修道,也就是要把这个状况改变过来。

如何改变过来?古人给我们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去情显性”。去,就是把这个情去掉,去掉了这个情,性就自然显发出来了。但是这个情怎么去法?那就是要下决心格除欲望。《大学》上说“格物致知”,要从格物上来下真功夫,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就谈不上修道了。这是从浅处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从修道的角度来讲的。  

要再从深处讲,我们刚才讲了这个道是“率性之谓道”。人的本性具有什么特点?人的本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就说从时间上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从空间上说,这个性遍一切处。所以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讲,它都是无穷无尽的。既然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哪里能够离得开它?所以真正的了解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这个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样体会的话,无处不是我们的自性,无时不有我们的自性。

我们这个本性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所以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没有限量的,这个才是真我。

一般的凡夫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因为这个我,和别人又起了对立、起了纷争、起了矛盾;因为这个我,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实际上,这个身体是假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

真我是什么?真我就是这个性。这个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才是真我,它没有生也没有死。所以所谓的生死,是我们这个肉体的生死而已。讲到这个本性,讲到这个道,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所以怎么能够离开?没有办法离。所以你到哪里都是道,都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能够离开的那个东西,肯定就不是道了。

所以修道,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要放弃这个小我,放弃这个假我,寻找到那一个真我。你要修道就要放弃自己的情绪,放弃自己的起心动念、五欲六尘等等这些染污。

就要求你跟人家有什么冲突的时候,其实你真正了解了这个道理,没有冲突,哪有利害?因为都是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万物、和自然宇宙都是一体的,哪有什么利害冲突?认为有利害、有冲突,那是不明了事实真相,错误的知见。所谓的跟人家有利害,就是你自己的私心在那里起作用,所以才看出了利害,自己的分别执着所导致的。

如果你去除了自己的私心,去除了自己的分别执着,哪里还有什么利害?所以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的人,就能够做到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圣人就是把天下人都看作自己。所以这样看起来,也是“不可须臾离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8、仁政就是人本性“中”的自然要求——再谭《中庸》
正确看待中庸之道,要勤修才能达到!
每天学国学《中庸》1
《中庸》节选优质佳句,学习处事之道,受益匪浅
中庸之道,天命本性
中庸启示录004:为何道不可须臾离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