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银铤

宋代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使用数量増加、用途更加广泛,政府税收、开支,民间储藏和大额支付。国际贸易等,都使用了白银,银锭(铤)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衍生出一种专用的南宋商税——出门税银铤。北宋以后,民间口语中常称白银为,铤宇使用渐少,于是银铤又改称银锭。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数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量、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铤)开始向特定的形态发展变化。北宋银锭主要是平首板状,腰部向内凹进(束腰)但弧度较小,底部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有的较大,而且锭的正面边缘开始沿四周分布丝纹,这些外观特征是较唐代以来的重要变化。南宋银锭,则为弧首束腰,腰部向内弯曲的弧度变大,底部蜂窝孔洞的形态与北宋差别不大。

网络配图

宋代“彭州 易家记”束腰型四两银铤

宋代银铤在器形上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是银铤器型趋向统一,变为两端平整、中间略向内收的朿腰板块状,这种形状应系船型银铤双翅构造被逐渐淘汰的结果,从存世的船型银铤看,双翅大多被向内砸倒平贴锭面,大概是因船型银铤双翅太大,造成了携带或贮藏的不方便。

第二是铭文制作趋向规范一致。北宋,沿用錾刻的方法在铤面上刻制铭文,文字内容一般有银铤的制作或使用年份、地点、用途、重量、主管官员,以及职位、银匠姓名等。南宋以后,铭文更显规范,大多是戳记形式的铭文除之前的用途、地点及官职等内容外,常常直接标注成色和制作的铺户等。这说明银两货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人们已积累了经验和共识,形制更加规范。

第三是蜂窝、丝纹等外观特征显现。蜂窝作为白银铸造的一项基本特征,在宋代银铤上有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南宋铤,遍布铤底的蜂窝,是南宋铤的一大显著特征。此外,丝纹在宋代银铤上也有很好的显现,从大量的实物来看,似乎南宋人们对丝纹与成色的关系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唐代的船形与板条状银锭来说,宋代银锭的形态有所收敛,几何形状更加简洁、对称而不乏曲线美,与铸造工艺密切相关的因素——底部蜂窝孔洞和锭面丝纹显现,这些现象都与以往大为不同,与宋代白银货币化进程有着紧密关系。白银用作贵金属货币,在质量和形态方面都要趋向于一定的标准,不仅要给人以贵金属质(纯度)的特色和厚重感,而且在外观上应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美感。因此,白银货币的铸造发行,讲究金属质地的展现、对称、具备一定的主流形制,是很自然的趋势。

出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时候白银是怎么流通的
江阴博物馆馆藏明清银锭
银锭外观特征解读 ▏银料纯度的影响
略谈銀锭的收藏与鉴定(宋康年)
银两卖不出去是有本质原因的
刚好遇见你——元代“至正三年 兴国路”五十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