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潮|叶老一苇的最后十年

人生在世最大精神慰藉莫过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和尊重,这也是文明社会应该具有的文化身段。

2006年10月15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携自己近年探索实践准备结集出版的篆刻印谱书稿,前往杭州请教西泠印社诸名家,诸名家认真拜读书稿后,一致推荐了回家乡武义定居的叶一苇先生。李岚清很想在杭州会晤叶先生并当面请教,可得知叶一苇人不在杭州且年近90高龄又身体不适后,就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苏雨恒,让他第2天带签名专著《音乐艺术人生》和篆刻书稿,专程到武义拜望叶一苇先生。叶先生在拜读李岚清书稿后非常快慰,他感觉李岚清篆刻作品起点、境界很高,每方印章配一诗一文一图片的排版体例,跟自己的《孤琴篆刻谱》等著作相合,且李岚清提出“石言志”的篆刻理论与叶先生“诗心造印”的篆刻追求也一脉相通,晚年遇知音,“孤琴”不孤。

而往前推几天的10月11日至13日,风流倜傥老当益壮称自己才“49公岁”的文怀沙先生,专程到武义私访叶一苇先生,这次文老光临叶一苇寒舍,纯为说说“私房话”,文老说自己不久前应青梅竹马的少年女友林北丽临终请求,为她写了篇悼词让她携身一同火化,这悼词其实是首哲理诗,名曰《神州有女耀高丘》。文老不仅给叶先生声情并茂地作了朗诵,还叙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这在生活过得有些枯燥机械的叶一苇听来无疑是“三言两拍”式的天下奇文奇事,仿佛聆听高山流水的《广陵散》,很是陶醉神往和享受。文老和叶老随缘一见便相见恨晚。

2004年9月25日,文怀沙曾参观过叶一苇艺术馆并与叶一苇本人倾心交谈,回北京不久便携珍藏20多年的田黄石造访叶一苇求刻印章,不久又委托杨捍东先生向叶一苇赠送他自己主编的《隋唐文明》百卷丛书,不久便书来信往电话不断。文老10月13日离武不久,应叶老请求欣然为《叶一苇篆刻书法诗词选》写序,序中写道:“相逢便金石,何必试冰霜。岂期'崦嵫日迫’,行将'息我’之期,竟与武义叶一苇邂逅并订交,乍相逢,便莫逆,'倾盖如故’此之谓也。”文老在序中联想少年时让自己“涕泗横流”的文坛典故说:“叶一苇,我因你无视某些炙手可热的文坛权势;因你想起埋在记忆深处的顾贞观、吴兆骞、纳兰……认真拜观了你的金石、书法和诗词,我真的被触动了……都怪叶一苇不好,你已频入我梦,情同昆季,你使我未能忘怀,自从初见便洒脱不起来了。……书名《围外集》,自谦其所作属于'不入围’,正如其本人之为人也属于'不入围’。善哉'不入围’!叶一苇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不入围’,我最欣赏他的,也是他的'不入围’,既甘于'不入围’,又毫无'突围’求媚的蠢动,求之今世,鲜矣!”文老称赞叶一苇“君子也,其人自爱又热爱家、国,他对故乡的爱十分深沉”。横扫文界、行走江湖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对叶一苇的动情激赏乃有感而发,那些名缰利锁围成的“炙手可热”的文坛权势,有几个是像叶一苇这样谦谦君子孜孜以求地做学问的?!

叶一苇先生1918年出生武义县城,年仅半岁丧父,3岁丧母,从小在县城外婆家长大。10多岁时与小伙伴在姨妈家玩捉迷藏,小一苇爬入堆满杂物的姨妈床底潜藏,意外撞倒了一篮满眼阴文阳文篆书隶书的大小印章,眼花缭乱中打开了他慧眼顿开毕生投入的篆刻世界。

解放前,叶一苇在家乡做过乡村教师、机关文秘等谋生差事。解放后,经人推荐在杭州谋得中学教席,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30多个春秋后,1982年从杭州市第十一中学退休。在职时,个人爱好只能是业余发挥,退休后则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就看自己的造化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叶一苇在杭州枝头巷28号的小小斗室里,几平方米的阳台和一张三斗写字台就成了他“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文江艺海。《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中国篆刻艺术与技巧》《雕虫札记》《篆刻学》《中国篆刻史》《篆刻欣赏》《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等等,一部部饱含理论和实践真知灼见的专著横空出世,特别是篆刻理论填补了“文革”造成的断代空白,叶一苇在西湖“孤山”点燃艺术篝火,引领1980年代众多好学青年走入篆刻书法大门。

叶一苇是家乡情结特别浓郁的游子,在谦谦严谨孜孜以求的治学之余,经常受邀回乡指导,于是武义书法队伍茁壮成长,从“熟溪书社”“北岭印社”等社团中涌现了一批影响全省的书法篆刻骨干。2002年10月,85高龄的叶一苇和比他年长2岁的老伴,因病无人照料和生活诸多不便等原因,回武义定居小儿家中。叶一苇告老回乡时,是省书协顾问、西泠印社理事、省文史馆馆员,2001年他还被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称号,他看到家乡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和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毅然捐献全部藏书、作品,兴建“叶一苇艺术馆”。他回乡不久,看到家乡文化界有些人士在有些功利地开发明招文化,就多方收集资料,客观、历史地挖掘整理明招文化,他还受邀到学校讲座、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文化研讨会。2005年初写出1.5万字长文《明招文化对武义的深远影响》,不断修改提升完善后又整理出第二稿第三稿,同年5月,还策划之江诗社来武义举办“寿仙谷诗会”。在陆续编辑出版《孤琴篆刻谱》《长话短说》等著作后,又着手编辑出版《武义历代诗词选》《叶一苇篆刻书法诗词选》《叶一苇篆刻论文选》等专著。为迎接县政府和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浙江省第二届篆刻作品展”和“庆祝叶一苇先生九十华诞”等活动,他还顶着高龄病身动手治了9方印章,并原件拓印500多份命名《老牛新犁》的礼品,回赠参加全省第二届篆刻作品展的作者和嘉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选注出版《武义历代诗词选》,从策划、选稿到注释、统稿等都直接把关,为挖掘更多的资料避免一些不该有的遗漏,他还跑回杭州到省图书馆、文史馆等地“淘米”,同时在弟子友人陪同下到本县巩宅、刘宅等村借宗谱查阅,可谓呕心沥血。要知道,他不仅同时在编好几本书,老伴住院金华、东阳等地医院时,还每星期要坐车去探望,接老伴回家后面对老伴病情恶化,又要操心费力照料;同时,还要接待社会名流和亲朋好友的不断拜访。当笔者与他提起这些时,叶老总说“编著《武川备考》的穷书生何德润比我还辛苦”。

《令人神游》

叶一苇是标准的民间文人和平民艺术家,他的妻子和小儿子都是农村户口。特别是常年生病的老伴,没有养老金,当时也没有医疗报销,全靠他微薄的退休金和时断时续的著述收入维持。好在晚年回乡定居后,政府的关照、子女的孝顺和社会各界有心有识之士的支持,才稍稍过上了比较“风光”的日子。

住县城江山新村蜗居的叶一苇先生,闲余饭后爱走出一百来米长的小巷到熟溪边散步,比较固定的姿势是手攀树干看山看水。他户外活动时对人流车流和高楼不感兴趣,他知道熟水长流将流入钱塘江并汇入东海,自己虽然是溪底一块小小的鹅卵石,却能听见大山和大海共鸣的声音。他静立溪边,忽儿成刀忽儿成树,意念中一遍遍尽情挥洒“篆刻非印章”、金石是“诗心造印”的艺术创造。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富有,在溪边找到了撬动世界的支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苏东坡身居远离官场商场情场的荒野黄州,却能调动得天独厚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指挥“千军万马”拓展自己的精神王国。寓居犄角旮旯的叶一苇先生,也能以一笔一划勾勒包容天地万物的艺海情天,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真正的艺术家永远在忙碌和收获中歌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符"说篆刻------符祖祥[焉鼎]篆刻杂论
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遯斋印痕》记趣20090712
萌翻了!看叶圣陶刻的这方字母印
书法对照,篆刻印章
铁笔窑变赋华章:大栋先生的钧瓷印章(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