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2011山东初中教师远程研修思想品德课程简报一:给自己补上“课程”这一课

给自己补上课程这一课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 侯庆伟

指导教师吴现海:读了侯老师的文章很受教育,“教师即课程”,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对教师的解放。让我们树立课程意识指导新课程教学。

省级专家耿帅:运用课程意识指导我们的教学,是我们应该树立的课程的上位因素。侯老师的短文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到对课程的思考,再到几个关系的厘清,为我们做了清晰的定位,是帮助我们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的好材料。

 

一、树立课程意识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当务之急

课程理论的欠缺和课程意识的薄弱是当前教师队伍中还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与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理念和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有直接的关系。

2003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建设”的专题研讨会,为了准备发言,开始接触一些课程改革的知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好像从来没有关于课程这个概念的理论。上网一查,我找到了下面这段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苏联的教育科学。在教育学中讲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形成了教育学的四大块,把课程论放在教学论中,内容也仅仅是介绍政府颁布的有关课程文件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把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研究,这和教育体制上由国家统一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只能遵照执行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同时我还初步地了解到,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简单翻看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陈侠编写的《课程论》,粗略地了解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算是临时抱佛脚,给自己充了充电。我想,像我这种情况,可能还是比较普遍的。

二、关于学习课程理论的几点思考

1、澄清几个基本概念

课程:关于课程的定义是在不断发展的,代表性的如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开放的、生成的课程观,反对封闭的、僵化的课程观。对课程的本质涵义,研究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看成是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课程标准:国家关于学科课程的性质、内容标准和实施、评价的指导意见,具有规范指导课程实施的作用,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

课程资源:在我们学科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最后,明确提出要求:“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2、理清几个关系

课程与学科的关系:树立课程意识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跳出学科看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广阔视野看自己的学科。只有把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放入整个初中完整的课程设置布局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性质,认清我们学科在达成育人目标中的独特功能和任务。

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之前,许多教师只知道教材和大纲,很少有人关注课程,教学就是演绎教材,“依纲靠本”,不敢越雷池一步。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多样化以后,我们逐步认识到教材是课程资源中的典范文本和重要内容,但不等同与课程本身。是实施课程的主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

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执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而是要积极主动的去创造课程。“教师即课程”,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对教师的解放。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成为可能和必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好教师,不仅是教学法的专家,还应是课程的行家。

三、树立课程意识,指导我们的教学

1、用课程标准来规范我们的教学

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创造性的实施课程,但必须以遵循课程标准为前提,不得违背、脱离、歪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必须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备课、教学、命题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通过与同事合作,有计划地建设、积累、完善课程资源库,如课例库、习题库、音像库、活动设计库等等,为实施课程提供良好基础。

3、从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一次课程的根本变化。如果仅仅认为是换了新课本,依然用旧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尹辉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六年级上册上学期(品社)学科教学总结,质量分析大全
专题二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资源的选择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