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巧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大胆运用投影、录音、动画、幻灯、网络等多媒体与品德课程整合,通过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感官刺激下,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最佳情境,激发主体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德育实效,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把信息化特色定为我们教学的总目标,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包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等,应从学校的硬件、软件、潜件中全面体现。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较深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现代化,就要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众多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中首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AI有许多优点,它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双向媒体,它有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保留70%,3天后保留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保留72%,3天后保留20%;视听结合,3小时后保留85%,3天后保留65%。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学习。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CAI,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一、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发展看,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较直观,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处在自发阶段。品德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发展能力。巧用多媒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学生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惊喜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教科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活动主题四《春天的故事》前,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内容编成风光片,以“趣”引路,以“情” 导航,展示一段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及其他开放城市的风光片,特别是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及周边优美风光片断。当学生面对着美丽繁华的深圳和迷人的博鳌风光,听着柔和的轻音乐,个个听得入了神、看得入了迷。一幅幅动感画面,让学生赞叹不已。此时此刻,他们心情舒畅,兴趣盎然。在他们内心深处涌起难以遏制的学习欲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观察要求:同学们,一个鲜为人知的荒凉小渔村为什么能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琼海市东郊一个默默无闻的滨海小城,为什么能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论坛总部所在地呢?毋庸多言,这“一亮相”就一下镇住“台脚”,新颖有趣的导入,声像媒体使文字型的内容生动地、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巧用多媒体,营造宽松环境

       现代社会虽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但教材内容所展示的广阔天地我们很难亲身体验,如果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最佳情境,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教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活动主题四《迷人的欧洲风情》时,我把西班牙、荷兰、法国以及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欧洲国家风光片设计在课堂模拟中,通过计算机交互功能调用,打破了空间地域界限,学生开阔了视野,在“浏览”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世界真美妙,欧洲风情的确迷人。同时,我突出运用对比的方法制作课件,将讲解、演示、直观、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多媒体教学为品德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接受信息,使抽象的内容在声、文、图并茂的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世界今非昔比,让学生更加坚定努力掌握本领将来为人类造福的信念。

三、      巧用多媒体,激发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奇的刺激容易唤起人的兴趣,而呆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则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品德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践行材料,既能让学生受到新奇的刺激,获得新感受,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又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去体验,从而起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多媒体教学权不能只控制在教师手中,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让学生参与多媒体的制作与应用中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活动主题三《我的信息生活》,课前我请学生代表参与课件制作,以同龄人的角度提醒教师制作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件。课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课堂里我开展“小老师助教”活动,请使用网络技术较强的学生上台操作电脑,学生有的上网浏览,有的制作网页,有的查找资料,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着实感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网络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参与的快乐。实践证明,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四、      巧用多媒体,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学生“想表现自己”、“好强”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如果把学生收集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给其他学生欣赏,把学生收集的声像资料,通过录音机、放像机等播放给全班学生听、看,他们一定会更加主动去参与到收集处理信息中。如教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活动主题五《我为祖国绘蓝图》,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祖国各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资料、图片及海南建设优美风光的图片资料,学生还发动家长参与,拓宽了学习渠道,找到了不少资料图片。上课时,我请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图片、资料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特别高兴。展示完后,还了解学生是通过哪些途径找到的相关资料、图片,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同时,我还补充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及“神五”、“神六”成功升空的影像资料,不但渲染了气氛,还让学生体验到“中国人了不起,立志长大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让学生全方位地了祖国的强大、繁荣,受到更深刻的爱国、强国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自主探索,进一步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大胆运用投影、录音、动画、幻灯、网络等多媒体与品德课程整合,通过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感官刺激下,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最佳情境,激发主体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通过信息化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达到感观整体刺激,拓宽自主学习的时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创新奠定了基础,从而增强德育实效,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2000年8月 孟婷主编 伊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巧用妙用和忌用
巧用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视频
巧用多媒体技术特性 打造数学生动课堂
思想品德课中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林道红:巧用多媒体手段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和品德教学的整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