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街·烟台故事 | 围海造地又筑堤,是时候建个大渔市了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在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烟台百年大事记》一书中,记录1916年本市发生的值得载入史册的要事共有两件。其中一件为:是年,烟台总商会始建公利市场,1918年建成。

早在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烟台境内就已拥有大小商户千余家,为什么近70年后辟建一处市场,被如此看重?

说来话长。

围海造地之后

1901年春,得益于烟台开埠后拥有的独特物流地位,本地工商业界抓住发展机遇,在洋商挤压、官府盘剥的夹缝中,摸爬滚打,羽翼渐丰。商埠内以八大商家为主,自发组织了代表商界的商人团体:“大会”(后改称总商会)。

烟台“大会”成立当年,为维护民族工商业者自身权益,与外商竞争,决定向华商募集白银40万两,修筑“东西码头岸路工程”。

这是个什么工程?简单说,就是围海造地。

此时,大庙北墙外,就是宽阔的海滩,烟台港南部海岸线尚在现北大街一带,退潮后为滩涂,是渔帆(船)、舢板集中停泊地。这个东西岸路工程,先是在海口南沿、西南河口两侧,修筑一道东西走向、总长近千米的阻浪垒(亦称“海墙”),然后再将海墙内围拢的海湾全部填平,以修建道路、房屋等。

1903年,东西公共码头岸路工程中的东西阻浪垒竣工。此后,随填土工程逐年向海中延伸,现存的北马路及已消失的沿阻浪垒修建的海滨街,先后成形。两街之间,填出约400亩开阔地,可供修路、建房。

由于原先海岸线向北大幅收缩,原聚集于北大街南侧鱼市街(1826年始建)的鲜鱼商贩,便逐步迁移到临海的阻浪垒沿线(初称“后海崖”,1921年正式命名“海滨街”)。一时间,渔帆卸鱼、补给,货船装卸货物,渔市买鲜卖鲜……交织穿梭,看似开阔的新填地面,兴盛中也渐显繁芜。

就在岸路工程初见成效之际,1913年5月,在外国人的参与下,烟台正式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港口建设管理机构,名为“烟台海坝工程会”,并开始筹备为烟台自然海湾构筑东、西防波堤。

这是一项彻底改变港口面貌的划时代工程。烟台工商界群情振奋,商会认为,随着人工港池升级建设,作为烟台支柱产业的海上捕捞业,必将迎来发展高潮。鉴于岸路工程新造土地的临港位置及投资潜力,遂确定在填海新造的地面辟建一新项目,为渔贸产业借港兴盛助力。

20世纪10年代,从毓璜顶眺望烟台港口。

(感谢魏春洋先生提供老照片)

老烟台有了老渔市场

这里得多说几句。

烟台开埠后,城区建设却一直没有统一规划。这个靠海吃海的城市,其庞大的渔业体系中,产、供、销三大环节,长期处于由市场自然调节的状态。尽管渔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烟台街面却连一个较大的正规渔贸场所都没有。那生意怎么做呢?

每到渔汛季节,小商小贩要么街头摆摊,要么沿街叫卖,既辛苦又有碍市容。有资本的渔行若做零售生意,也只能在自家店面拼凑或另行选址。

销售渔获尚无定所,遑论为大批渔帆蔬菜副食补给提供方便。这种产业失衡现象引起商界及商会主持者的关注。

所以,顺理成章,筹建一处以渔贸为主的大型综合市场的建议,终成商会共识。位置也定下来了:就在已经成形的北马路与海滨街之间。前门面向北马路,后门濒临海港码头。

设计中的这处市场,以渔贸为主,兼供蔬菜及各类副食,既方便市民、渔民买鲜卖鲜,也为各类船舶补给提供条件,且改变露天经营状况,整洁市容。

市场设计布局为3条南北走向的营业街廊,沿街建4条南北向商用房。中间两排及南头面临北马路东西走向的建筑为二层楼房。市场正大门向南,对向隔北马路的遇茂巷,东西两侧临街商房各设两个大门与市场内相通。市场三面靠街,北部大门面向港湾紧临码头,出入货物十分便捷。

1916年,由商会投资,市场开始筹建,以零售鲜鱼为主,兼营蔬菜、肉类、禽蛋等副食品,名为“公利市场”。1918月8月,由海塘工程局包建的市场主体建筑竣工,一举成为烟台城区的地标之一。其时,市场占地约6000平方米,房屋570余间,约8500平方米。可容纳各类商铺150余家,为当时胶东境内最大的鱼、肉、禽、蛋、蔬菜市场。

市场建成后招租,原先分散经营的渔行及零售肩贩纷纷来扎堆,一时间,市场内从事收购、销售、批发、加工渔获的商贩占了大多数,最多时达120余家。除了鲜鱼、咸干鱼、各种滩涂海味,还有蔬菜、鸡鸭、牛羊猪肉、干菜、蛋类等。

公利市场不仅红火到老烟台人家喻户晓,就连海外华侨、驻烟洋商也经常光顾。日子长了,为区别于其他新设渔市,老烟台人遂将公利市场习称为“老渔市场”。

1923年出版的《烟台要览》,在“集市”条目中曾对市场内外作以介绍:“通常渔民所获之鲜鱼,均在烟台出售,烟台市区,前有所谓鱼市者,今则迁移于市场后之广场交易地址,大宗大虾及黄花鱼亦有在船上叫卖者,鱼鲜中亦有醃干制造者。”“公利市场为商会所设立,场内设备鱼肉菜蔬,无不齐全,场之东西,为乡人叫卖水果及大宗菜蔬之所……”

同为该书所录,民国十年(1921年)清乡时,烟台警察厅调查全市各区户口总数为男62261人、女27065人,合计89326人。由于市区人口稀少,市场又建在填海新造地面,其时公利市场周边尚未形成街道,东西两侧依渔港需求,自然成为农贸市场,随投资建房者及商贩设摊定居人口渐多,街巷逐渐成形。

市场内外,一时多少渔行

就在《烟台要览》出版前的1921年前后,烟台海口发生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一是港口挡浪坝、防波堤及西墙码头工程相继竣工,1921年5月举行完工典礼;二是烟台政记轮船公司、永利轮船公司买办辛作亭,自日本引进单汽缸30马力机动渔轮两艘,创中国机轮双拖网渔业之始。

人工港落成及渔轮的引进,为烟台渔业的崛起开辟了广阔天地。此后数年间,烟台渔获爆增,渔行业顺势壮大,先期开业的公利市场,作为时代产物自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渔行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专事水产品收卖的市场和商行。庄子《外物篇》中的“枯鱼之肆”、礼记中的“鲍鱼之次”可能就是卖鱼的街道或店铺。唐宋时代就有渔行,明清以后渔行遍布各渔业口岸。

进入近代,靠海吃海发展起来的烟台,已成为我国北方的渔业中心。清末民国初期,附近渔民捕获鱼虾多在此出售,威海、俚岛、海洋岛、大小长山岛等外地渔民也来此销售渔获,使烟台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渔业集散地。但其交易场所,只限在海滨叫卖场,且以鲜货交昜为主,加工能力薄弱。至1915年9月,烟台渔业同业公会在瀛洲街成立时,成员不足50家。

公利市场不负众望,开业不久,租赁店铺的加工渔获商贩便近百户。在熙熙攘攘的经营岁月里,留下诸多流传坊间的陈年往事。如,民国年间,烟台渔行首户“全兴义”,创业初期便与公利市场结下不解之缘。

全兴义渔行创办于清末民初,创始人孙蚨亭,乳山崖子村人,来烟挑担贩鱼为生。他先后结识了张彤臣、辛德盛,三人齐心创业。公利市场一落成,孙蚨亭果断结束街头流动叫卖,进场租下铺面,高悬起“全兴义”的招牌。全兴义的常客多,其中就有烟台富商恒兴德丝行的管厨。

恒兴德是胶东最大的丝行,东家和经理都是乳山崖子村人,丝行管厨的经常到公利市场买鱼,多选全兴义,少则自带,多则嘱送。孙蚨亭经常往恒兴德厨房送鱼,一来二去就熟了。得知丝行东家、经理同为崖子村老乡,平添亲热,孙蚨亭便恳求恒兴德入股全兴义。

一俟拿到这笔资金,孙蚨亭便大展身手,迅即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了腌、割、刷、晒、渔货加工和外运上海、汕头等地销售鱼虾的业务。随后又在市场西侧购置房产,全兴义渔行资产日趋雄厚,终成烟台渔行业大户。

公利市场依港面街的优越位置,令业内人士争相效仿。市场落成开业之际,东、西两侧的街道也雏形渐显,官方遂以公利市场方位命名。东面街道因地处市场东门外,始名市场东门外街(后改称小商业街、小新街);西面街道始名市场西门外街(后改称商会东街、会东街)。这条街长仅150米,却陆续开设了华生、同义和、同利隆、新江四家渔行。公利市场的扎堆效应显而易见。

而与公利市场西门对向的海东街,更成了后来进场者的首选位置。此街于公利市场落成5年后的1925年始建,在长280米的街道两边,先后开设有华生渔业公司及洪成、大昌源、恒兴祥、生成、东泰盛、裕昌隆、和盛、洪发盛、福义和等10余家渔行,是名副其实的“渔行街”。

变迁历尽未来可期

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5月8日,市场内鸿盛泰杂货店不幸失火。当时消防队驻地与火点不到200米,消防队及昌兴火柴厂的消防人员出动了4台灭火水笼车全力扑救,但最终还是烧毁商铺90余家,房屋250余间,损失20余万元。

灾后重修时,将原先砖木结构的长廊天窗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年11月18日,市场重获新生,离散商户纷纷回迁,恢复了老渔市场昔日繁荣。

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强行霸占了处于鼎盛时期的公利市场,并将公利市场改名为“烟台水产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企图垄断渔市贸易。阴云笼罩,百业萧条,市场也不例外。

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后,人民政府千方百计繁荣市场,但在1947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飞机3次窜入市区轰炸扫射,公利市场及附近街区接连遭到破坏,市场北部建筑被炸弹贯穿,屋顶破损严重。

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经济,市场经营渐有起色。到1949年底,公利市场进驻商户达98家,从业人员431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有关部门又把新海、新大等海味杂货店及万香斋、新香斋烧肉铺并入市场,使公利市场成为经营鱼虾等海产品和肉类禽蛋、蔬菜、调料、烟酒糖茶、果品糕点及炊具杂货的综合商场。

1968年“文革”期间,市场更名为红卫市场,1980年又复原名。

没有永恒不衰的物质资源,也没有永恒不变的高增长行业。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海洋渔业资源的衰落,公利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历经变迁。原址的主体建筑先后被拆除,最后保留的临北马路二层营业楼,也于1995年拓宽道路时全部拆掉。其营业功能由后来的红利市场承担。2019年7月,经营20多年的烟渔红利市场整体搬迁到幸福区片。

值得期待的是,在红利原址未来的建设规划中,包含一处现代化的渔市综合体。百年前,这里就是胶东最大的渔市,许多市民尤其是老烟台人,对老渔市场怀有难忘情结。相信不久的将来,曾经惠及四方、蜚声海内外的烟台公利市场,将走出故旧的历史记忆,以崭新面貌融入那片现代化建筑群中,成为一代新人的自豪。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街面忆往 | 眼见海上浪花变成了蘑菇云状,人们大叫:“龙兵来了!龙兵来了!”  

烟台街·画说老烟台 | 1分钟了解烟台开埠的“大门”

烟台街·民俗采风 | 明天二月二,这个压轴的好东西可以拿出来吃了

烟台街·方言撷趣 | 人家让去家里“站站”,咱也不好意思坐着,你说“草鸡”不“草鸡”?

烟台晚报“烟台街“征稿启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台的红利市场重新回归
公利市场旧貌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十八)。[路篇](十六)北马路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168)。[街篇](119)会东街会东街位于今北马路中段路北,南起北马路,北至...
《烟台往事》第01-80篇
1936年的一天,黄振世为了对抗杜月笙对渔市的吞并,动员30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