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的关系

来源:《视听》杂志 黄宁/文

在叙事性文学艺术中,小说叙事和影像叙事是属于两种采用不同方式、不同语言及不同中介进行的叙事艺术。小说叙事的文学作品与影像叙事的影视作品,虽属两种不同的媒质,然而两者之间的可转换性足以说明它们内在的诸多联系,例如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目的等。从受众(读者与观众)接受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与影像叙事多有相似。传统小说故事本来就是通俗性的,“其民间性、可听性、大众性尤其故事性是其得以延存的重要条件,而传统戏曲和杂剧对叙事的追求更是自不待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学形成了丰富的叙事传统,而这种叙事传统对电影的叙事追求有着根源性的影响”。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都是从全知视角出发进行故事叙述,但这种视角过于呆板、没有悬疑性、读者处于很被动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视角往往受到现代小说家的青睐,叙述主体一般为主人公或者是见证人,作品中的人物即为叙述者,这样便于使读者时时刻刻跟着人物的视角来阅读作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因此,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小说创作在叙事视角与描写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写作技法,慢慢地向剧本靠拢。

 

一、小说叙事提供剧本改编的内容基础

 

叙事是一种时间的、线性的表述和运动。小说叙事,是用小说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影像叙事,则是通过直观动作还原现场场景,再现事件发生过程。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且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小说叙事为剧本改编提供了影像叙事必备的文字语言,以供影视拍摄使用;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又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小说叙事的影像表现,加深了观众群体对小说作品的理解。可以说,小说叙事为影视剧本改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如前文所述,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与影像叙事多有相似,小说故事本身具有通俗性,小说叙事为影视剧本改编提供了内容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呈现出供人休闲、娱乐、放松的特征,那些通俗易懂的小说作品更加容易受到欢迎,而作家也更加注意思考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所以,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小说产生“剧本化”倾向,即文学与剧本相结合,在叙事视角与描写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写作技法,慢慢地向剧本靠拢。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小说掀起了影视改编热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失恋 33天》《搜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等作品广受欢迎,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蜗居》《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作品也有较好的收视表现。

 

在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本改编之间,小说叙事提供了更为充实的内容基础。首先,网络题材契合大众心理。网络小说有很多受欢迎的题材,如爱情青春类、婚姻家庭类等,爱情恰好契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同时也是大部分人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就为网络小说以后的影视改编奠定了内容基础。其次,小说叙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吸引读者的法宝。网络小说如果要有吸引力,与传统小说、严肃文学小说相比,那就必然在小说叙事上更加注意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生动的故事情节往往使读者对网络小说产生浓厚兴趣,而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恰好也是影视剧本改编的重要原因。

 


二、小说叙事视角影响剧本改编

 

一般而言,小说叙事注重时间性的叙述语言,这与其强调小说的情节性的模式相适应。传统小说叙事在展现视觉形式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往往充满主观视角,比较缺乏客观意味。传统小说叙事与影像叙事结合,主要方式就在于将传统表现手法、传统叙事视角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再进行演出。但这种改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传统小说叙事的视角局限性,剧本改编时需要更加注意提升客观视角,尽量消除原著作者的主观判断和情感内涵。

 

随着影像叙事、视觉艺术的发展,当代小说叙事视角对剧本改编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在小说中,叙事视角主要是通过叙述者展开的,主要是观察者观察到的东西,也就是“谁在看”。而当小说叙事加强了影像叙事的视角,则其对影视剧本的改编影响也就随之加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叙述者“看”的视角,则演变为一种“位置”的呈现,将定格的画面表述出来,不加入过多主观评判。有些小说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进行剧本化书写,将白描手法的技巧变为情境化的描写,将大量心理活动变为动作活动的描写,文本影像化,让读者读起来更加直观,好似看见了现场景象。

 


塞米利安说过:“技巧成熟的作家,总是力求在作品中创造出行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的客观印象,有如银幕上的情景。”如其所言,小说叙事中的视角如果站在客观叙述的角度,那就能够充分体现文本所反映的场景,可以如影像叙事的表现一样,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体会。不少作家在进行小说叙事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加强小说的画面感。作家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体验》一文中就曾提及,他的小说,“往往至关重要的是一个独特又具体的画面”,“习惯于把想象出来的变成可视的,并且尽力用文字把它们描写出来,使人想到这画面。”

 

三、小说叙事结构为剧本改编提供借鉴

 

小说作品不仅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题材,同时它所蕴含的叙事手段、结构等又为影视剧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小说叙事结构在影视剧本改编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运用和嫁接运用。

 

1.直接运用


传统小说历来为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东南亚的厦语片为例,其古装片约有 100 余部,其中许多是直接将文学作品进行运用,将其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原来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故事、叙事结构等都未做改变。这类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多采用单线性叙事,与小说经典单线性叙事结构手法几乎一致。单线式结构应该是小说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结构,即小说有一条明显可辨的线索,贯穿始终,小说情节随着这条线索的发展而展开,故事随着这条线索的方向曲折前进,直到故事结束。

 


2.嫁接运用


除了单线性经典小说叙事结构外,随着小说创作的不断深入及探寻,小说叙事结构也呈现出了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如小说叙事复线式结构,即以两条线索交插表现形成的结构根据线索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平行复线主次复线明暗复线等情况此外,还产生了叙事线型的变化结构线型的变化也可以叫做变异,它有时是人为的,有时是自然形成的,例如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的意识流叙事变异结构在这类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下,影视剧本的叙事结构也呈现出多变性的特点,使叙事结构更为丰富

 

以电影《周渔的火车》为例,该电影改编自北村中篇小说《周渔的叫喊》。在小说里,由三个主角各自叙述周渔赶火车时的复杂心态,介绍在这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他们各自都讲述了一个完整故事的不同部分。在这样的小说叙事结构里,一改经典的单线性叙事结构,而由三条平行的、变异的线性叙事方式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电影在讲述故事,无疑也是借鉴了原著小说叙事结构的特点。电影还借鉴了新小说叙事结构的技巧,由剧中的周渔、张强、陈清等三人各自叙述故事这些叙事碎片,最终构成了电影的完整影像叙事结构

 


四、小说叙事与剧本改编的差异

 

虽然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小说叙事对影视剧本改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两者之间毕竟属于不同的文本载体,在叙事目的与情感表现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叙事目的的差异。


叙事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果说诗歌的创作动机是一种抒发动机,小说的创作动机则是一种叙事动机。小说叙事目的,是通过作者叙述人物的故事,从而反映一定的生活实际,并展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观情感。而影视剧本叙事中必须要有一个动因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推动故事一直向前发展,它在一开始就被提出,并以直线方向的运动展开直至结尾。剧本叙事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无论中间的叙事过程有多复杂,都是指向一个目的。而小说叙事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点相对较多,读者参与到小说叙事中的想象、解读,相对于影视剧本叙事而言,要来得更广、更有深度。

 

2.叙事情感的差异


由于叙事目的的差异,小说叙事与影像剧本叙事在情感表达上也存在差异。小说创作是作者原创作品,带有较强烈的作者风格,在文字上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感,主观情绪较为浓烈。但影视剧本改编则是在原创小说基础上的二次加工,剧本同时掺杂了编剧的某些个人主观看法。而当剧本被拍摄成影视作品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导演、演员等其他与影视作品有关的人员的情感诉求。小说叙事与影视剧本改编叙事的情感差异性,本质上是由各自独立的文本属性决定的,这种差异性对应不同的艺术作品属性,符合各自的创作规律,充分表达了各自的创作诉求,是客观存在,能够满足不同受众(读者与观众)的需要。


版权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编剧学
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和改编
从创作角度看《金刚川》:极度自信的管虎,到底栽在了哪?
橙瓜专访丨爱奇艺签约作家夜来:首次尝试跨界创作小说,突破编剧思维局限
《玲珑》优点和槽点并存,《仙剑》之后,唐人还能再创经典么?
编剧解密《心迷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