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话在小学教什么与怎么教

摘 要:作为儿童文学样式的童话,具有五大特征;成为课文,却显出四种特质。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着眼于一个“童”字,包括童知童趣、童话故事、童言童语、童化手法、童话之美五方面。基于此,童话教学就应该:用想象的方式,濡润教学;用故事的方式,架构课堂;用童话的方式,教学童话;用儿童的心灵,体会童话的美。

关键词:童话 童话课文 童话教学

一、什么是童话

木心说:“神话是大人说小孩子的话,给大人听的。”那么,童话就是大人说小孩子的话,给小孩子听的。不管是眼睛看,还是耳朵听,它是专为儿童的。所以,童话是一种以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是一种最有儿童味的人生叙述。按内容,可分为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按人物类型,可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泛灵性,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活的,都是奇幻的,这种独特思维成就了童话;反过来,儿童又在童话里无意识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释放着自己的焦虑,获得游戏般的快乐体验,童话又塑造着儿童,“即使儿童后来长大成人,这些无意识中的内容依然会存在于心灵深处”。

(一)童话样式的五大特征

1.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在童话里丑小鸭可以变成小天鹅,鳄鱼可以爱上长颈鹿,这恰与儿童看世界的方式相通。经由幻想,童话为儿童打开了一扇扇似真非真、似梦非梦、异彩纷呈的奇妙之窗。

2.童真是童话的底色。童话幼稚但绝不矫揉造作;荒诞却彰显儿童的真实;释放了儿童的拘束、不安、焦虑、恐惧,甚至仇恨,却恰如其分地传达着儿童世界的快乐、温情和美好向往,是儿童世界里的一种真。

3.故事是童话的支撑。故事包括情节和人物,情节跌宕起伏、荒诞离奇,令儿童爱不释手;人物随着情节流淌逐渐变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情节与人物交织并行,支撑着童话。

4.童言童语彰显童话魅力。形形色色的人物说出来的话,源自儿童生活,发乎儿童内心,接近儿童口语,质朴、简炼、生动、明快、富有乐感,如磁石般吸引着儿童与之对话。

5.童化手法散发独特气质。荒诞奇妙的世界如何虚构?曲折离奇的故事如何讲述?生动鲜明的形象如何塑造?童话故事要求童化手法,重叙描结合,充分运用幻想、拟人、夸张、象征来铺染。

(二)童话课文的四种特质

童话一旦经教科书编者改编或创编成为课文,特质就有所变化。

1.教育性增强,文学性减弱。因童话课文功能的转变,教育性成了第一特性,文学性则退居其次。儿童教育所重视的“规约”与儿童文学所主张的“解放”之间的矛盾,教育要“彰显”与文学需“隐秀”之间的矛盾,往往纠缠在一起,造成文本解读时的纠结和偏失。

2.幻想性减弱,却仍是核心。一方面,课文不宜 太长,相比原作,情节和人物的简略,必然使弥漫其间的幻想受损或剥离;另一方面,选文中拟人体、常人体童话居多,超人体童话较少,而后者幻想性更强。尽管如此,幻想性仍是此类文本的第一特质。

3.字数被大大压缩,故事轮廓仍清晰。例如嵇鸿的童话名篇《雪孩子》原作近 6000 字,入选统编本教材后也不过 465 个字。虽舍弃了许多具体、生动的内容,但仍有头有尾,形象鲜明。

4.言语浓缩了,凸出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句式丰富性。言语保持了朴实、浅近、生动的特点,但凸出了其规范、准确与句式丰富的一面,相同的规范用语、常用句式、构段方式反复出现。

二、童话在小学教什么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从童话教材内容的视角,来考察童话教学内容。

1.童知童趣。童话里不可避免地隐含着儿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它们巧妙地隐身于故事。科学童话里藏着科学知识和科学情趣,文学童话里含着儿童性灵和成长智慧。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巧妙地让这些内容在故事里现身,让其成为能温暖儿童的知识与情趣。

2. 童话故事。布鲁诺·贝特尔海姆从心理学视角提出 :“童话是我们童年接触到的最重要的故事种类。”因此,读故事、解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语文技能,是童话教学无法缺席的内容。

3. 童言童语。童话里的文字,就像童心幻化出的一个个小精灵,跳跃在故事里。这些童言童语的运用(包括识字与写字),是童话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所在。

4. 童化手法。幻想、拟人、夸张、象征、反复等童话写作手法的学习,既有助于读懂童话,又可助力编写童话,也是童话教学内容里的应有之义。

5. 童话之美。《巨人的花园》的幻化之美、《蜘蛛开店》的意外之美、《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急迫之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忧伤之美,童话世界里的别样美感,充盈在字里行间。对这些美的感知、审视与体验,也是最易被忽略,却绝不能忽略的童话教学内容。

三、童话在小学怎么教

既然以童话课文作凭借来学语文,就须把童话的特质和学语文的规律相结合来教学。

(一)用想象的方式,濡润教学

既然幻想是童话的灵魂,那么,想象的方式就是童话教学的战略高地,也是教学节点上的一个个漩涡,可以让每一个文字都转动起来。离开了想象,童话课也就缺失了光泽。

基于想象,把儿童带入故事的字里行间,让儿童成为故事里的一部分,逐渐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尤其是奇思妙想能力,这是童话教学的第一要务。

1.巧借插图,想象理解。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 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1)课前自学,插图是重要支架,可辅助儿童理解文字;(2)课中导学,可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连续性的插图,对抓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的辅助不可或缺。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三幅插图,呈现了小蝌蚪“三 找三变”的情节和“迎上去、追上去、跳上来”的细节。结合对话和插图进行想象理解,也就扣住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了;(3)课后拓学,插图仍是内化所学,拓展想象的凭借。

2.想象朗读,体味言语。只有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让读与想的速度同步,让情感在关键词或词组中切入,方能在儿童头脑中激活故事。也只有激活了故事的言语,才会带上感情、体温,让儿童在不经意间把言语渐渐沉淀成故事。

3.利用留白,想象补白。童话里,留白比比皆是,如提示语的省略处,情节略写处,关键地方的搁笔处,结尾的意味深长处等。想象补白的过程,就是运用形 象思维,具体生动地表现故事的过程。扣住关键处想象补白,教学重难点一下子就盘活了。如余映潮教学《七颗钻石》中“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一句时,就抓住了一个关键空白点——这一罐子水到底哪来的?让学生:(1) 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有学生补白道:“梦仙子把小姑娘带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花有鸟,有树有草,有奔腾的小河,小姑娘突然想起了还在病床上的妈妈。小姑娘想:我的小水罐呢?我一定要给妈妈舀水。这时,梦仙子飘到她的面前,对她说:‘我可以给 你一罐水,但你要好好利用这罐水,如果你好好利用这罐水,它会给你一个惊喜的。’这时,小姑娘醒来了,她看到小水罐中装满了水。”这就把故事情节巧妙地接起来了,让故事里套着故事,推进教学。

4.角色替代,想象体验。寓言,可冷静旁观;童话则需真诚参与,因为里面有儿童自己。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语境,想象体味,利用分角色读或读多个角色、带头饰表演角色等,让“我”成为故事里的角色,从而零距离地体味童话。

5.创设情境,想象表达。要相机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相关表象,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并及时用口头或笔头表达出来。

(二)用故事的方式,架构课堂

既然童话是故事,就可以读故事、解故事、猜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教学内容,来合理组构板块。如何架构课堂,既受制于教学目标、内容与学情,又受制于这些内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既可以各自成块,逐层推进;又可叠加进行。如某篇童话教学,既可按“读故事—解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结构渐次推进,又可让每一板块叠合着其他要素共同推进,应灵活处理。因篇幅限制,在此仅阐述几个主要板块的操作策略。

1.读故事。读故事是童话教学的第一步。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读对基调,不能读跑调,童话故事类课文的基调,我们称之为讲读调——用讲故事的语调来读,读出故事味;二是要绘声绘色地读,读出不同人物的声音,并辅以相应的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等体态语;三是扣住关键词或词组读,读出故事里的感情。正如余映潮指导《七颗钻石》的朗读时所说的:要读出故事味,而且还要读出文中情。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而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的内容。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出来。

声音和体态是塑造故事形象的直观表达手段,把朗读技巧融入声音和体态,通过老师示范读,指导学生读,学生模仿读,童话就活在声音里了。

2.解故事。即引领儿童理解故事内容和故事形式,后者是难点。主要通过立问,把关键情节、关键人物和特殊结构勾连起来,在问中学会问,在疑中学会思,在思中内化故事内容和形式。余映潮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七颗钻石》写法时,就提出了四个问题:(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4)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让小组充分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方法性结论,分别是“写风写雨,笔无虚设”“一波三折,尺水兴波”“美好穿插,诗意烘托”“结而不尽,耐人寻味”。

3.讲故事。一般在读故事、解故事基础上进行。要明确三点:(1)是用口语讲,既然是口语,这个口语可以是普通话,也可以是方言,要能讲得绘声绘色,让孩子爱上讲故事;(2)应依循故事结构,抓住主要情节,用上文中的关键言语,用自己的话串起来讲;(3)应适当加入个人的想象,创造性地去讲。所以,讲故事是个性化的再现性讲述和创造性讲述的结合。

4.演故事。演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体态语和口头语相结合的表达。一般在读故事、解故事和讲故事后进行,尤其是在对情节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充分内化后,才会具备演的价值。演故事强调体态语和口语的配合,可以配上音乐和道具,可以演一部分,也可以演全篇,甚至可以创编成童话剧的形式。

5.编故事。吴立岗教授在《学编童话 15 法》序中写道:“从编童话起步,一是可以培养对作文的兴趣,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二是可以充分发展连贯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把思路写‘活’。会写童话体作文,以后学写反映真人真事的记叙文就方便多了。”编故事,可以和童话教学结合,先由仿写故事、续编故事再到创编故事。如薛法根在教《猴子种果树》时,使用了“填空式语段”,引领学生仿写:正当__________的时候,一只__________对猴子说:“__________。”猴子一想:“__________” 于是就__________。

(三)用童话的方式,教学童话

1.围绕故事语境,创设童话氛围。

(1)运用“延迟怀疑”原则,让儿童当真。尽管在读前或读后,儿童能意识到童话是作者虚构的,但在学习过程中要拿它当真。

(2)巧设童话情境,让孩子徜徉在童话里,自然地学语文。

(3)教师的言语和朗读,都要有故事味,让课堂弥漫在童话氛围里。

2.抓住故事情节,走进童话人物。

(1)拎出情节结构。结构是童话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解童话、讲童话、编童话的方法支撑。常见童话结构有三种:一是按“原因、经过、结果”叙事的因果 结构最为常见;二是反复叙事结构,包括“并列式反复”如《小壁虎借尾巴》,“递进式反复”如《七颗钻石》,“并列递进式反复”如《小蝌蚪找妈妈》,“三找”是并列式反复,“三变”则为递进式反复;三是按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叙事的结构,如苏教版《世界多美啊》写的就是小鸡从“壳内—洞眼—壳外”看世界的生命之旅。教学时可按“解结构—用结构—化结构”的思路进行。

(2)抓取主要情节。有了结构,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有序表达,就有了方法支撑,但具体方法要灵活多样。如贾志敏老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的四问: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了?”“他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用?”“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了吗?”就是按因果结构,让孩子基于问题把握大意。

(3)走进童话人物。在童话里,情节与人物到底孰重孰轻?要依情况而定。一类是重情节的,人物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旨在讲述故事里承载的意义,如《小马过河》。一类是重人物的,情节只是揭示人物命运或性格特征的载体和推动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不管哪一种,都应引领儿童经由情节和语言走进人物。从而让一个个童话里的人物也走进孩子的童年。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头救红头的语句,紧扣青头的一系列动作、语言,借朗读入境,体会青头对朋友的不离不弃、智慧救助的行为和品质。教学至此,青头、红头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接着,再让学生合作,用“当红头 __________ 时,青头 __________;当红头 __________ 时,青头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将救助描述清楚、具体。进一步在言语表达中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青头懂科学、有智慧,面对险境勇敢镇定的品质。

3.聚焦童言童语,着力言语表达。

即重视文本言语形式的理解或运用,主要包括讲述故事的关键词句,标示故事结构的言语信息,描写童话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关键词句,以及体现幻想、夸张、拟人等写作手法,这些是教学的着力处,也是教学的难点。如史春妍对《小动物过冬》第五自然段的设计。

师:青蛙在发言时说,它要吃得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出示青蛙的话,指名读。将“饱饱”和“好好”标红。)

师:读读这两个词,你们发现了什么?(两个字相同)这样说话用词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演一演比较一下。(指名一人分别表演,“吃饱了,睡上一觉”和“吃得饱饱的”“睡一觉”和“好好睡上一大觉”,感受不同)像青蛙这样说“吃得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让我们觉得它吃得很多,睡得很香,你们知道它要睡多久吗?(生答)

师:像青蛙这样过冬的方式就叫——冬眠。谁再来读一读、演一演(提醒“钻”的动作不能丢)。

此段的设计,围绕“小青蛙是如何过冬的”主问题,扣住“饱饱”和“好好”这两个叠词,引导学生表演、理解和感悟两个叠词的妙处,将无法用言语向学生传达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心领神会了。这样的想象表演集学词、读文、思考、表达为一体,充满智慧和情趣。

要提醒的是,设计时不能抛却童话文本的特质,生硬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不但损害了故事的奇思妙想性,还因此让童言童语失去光彩,变成沉默的符号。

(四)用儿童的心灵,体会童话的美

童话里可能有温馨的相遇,可能有含泪的微笑,也可能有深深的忧伤。但它总是牵引着孩子心灵走向纯净,走向真善美。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的:“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教学中,要带着儿童慢慢地、静静地去体味、去唤醒,让儿童真正领略到童话之美,在童话里遇见最美的自己。

1.梦幻之美。这种美,与童话如影随形,她把童话装扮得如梦如幻。要常常引领学生感受童话的这一独特气质。如《巨人的花园》描写的是小村中一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本是明媚的春日,当巨人训斥、驱赶花园里玩耍的孩子时,立即“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当要提醒巨人时,“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些变化给《巨人的花园》笼上一层神秘之色,吸引着孩子们好奇与幻想,暂时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教学时,不能把这些描写仅仅当作故事背景,仅仅作为烘托与渲染,而是要借助于此,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领略、描述这个奇幻的世界,一起去经历这个故事,一起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让巨人屈服的儿童的力量。这样做了,对梦幻之美的打量与审视也就如影随形了。

2.安睡之美。《巨人的花园》中,小男孩的凝视为何能让自私的巨人一下子顿悟?小男孩的亲吻为何能让冷酷的巨人一下子感受到温暖?是因为那眼神里传达出的是儿童的至真、至善、至美。童话就如这位男孩的眼神,凝视它,也会被那份纯净感化,也会感受到那份诗意和浪漫。

3.言语之美。童话是经由言语来塑造情感形象,营造童话世界,引发美好追求的。其书面化口语的简约灵动之美,对童话世界描摹的生动形象之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之美,都让童话的言语极其耐读、耐嚼。不信,你用心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会发现那是一首忧伤的叙事诗。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童话故事教学反思
作文难呀!为何不到巨人的肩膀站一下呢?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我读课标(20):如何让“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落地?
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