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寻根漫谈

  大语文课堂

      之文化寻根漫谈

给学生讲大语文,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一起追寻中华文化的根。

多方学习,思考了很长时间,谈中华文化之根是个很复杂的思想问题,但要跟中学生上课将这个问题用一两节课讲清楚,必须抓住侧重点通俗的告诉学生。我想从古文学名人说起。

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历经三千年不灭,其根本在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其根何在,是我们每个华夏子民应该了解的。在了解华夏文明的根源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华文化的几次大融合。

中华文化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大的融合时期。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文学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让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农家、名家等,一时间,圣人辈出,思想的天空光芒四射,多家智慧的碰撞,让先人不同的头脑智识风暴达到鼎盛。思想越辨越明,越研越深,不同的圣哲先贤,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这一时期,如灿烂的星空,一直亮丽的闪耀昭示着古人和今人; 第二次,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法等各家并存,还衍生出了新的玄学,尤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般若学的兴起和发展等 ,各家各学派批判的继承,出现了又一个文学思想上的高度融合和繁盛高潮,其中的五言和七言的山水田园诗就为唐诗宋词的繁荣奠定了五彩斑斓的发展基础; 第三次,是近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840年,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科学、民主等新思潮从西方不断的涌入,国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国人穿了几千年的长袍马褂、中山装唐装等开始掺入西装革履的新元素,洋人、西餐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校也由私塾的学堂变成了公立的学校,教学内容更由原来单一的四书五经等内容,一下子拓展为语文、算术、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分科,科学和民主也日渐引入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西方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文化的内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次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繁荣,但不管如何融合变化,中国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血液中永远不变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沉淀,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如波涛汹涌的黄河流水,永不断流。它之所以长盛不衰,关健在于我们传统的深入骨髓的文化之根,而说到文化之根则不得不追寻二千五百间前的春秋百家。

先说儒家,对国人产生的影响最大。

春秋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些弟子及再传弟子将他的“仁”汇成了儒家的经典《论语》,孔子将自己的孙子子思又托付给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子,也即儒家的第三大圣人,曾子著有《大学》和《孝经》,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学生子思又写成了《中庸》,提出了“和而不同,中而致庸”的观点。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他是子思的学生,当属儒家的第四代传人,《孟子》一书,以“义”为中心,提出了“仁政”思想,而且主张“性本善”,他的“仁、义、礼、智”,至今还是指导我们人与人之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义规范。至此,春秋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体系形成,四代传人的“四书”在后世一直是我们历朝历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从隋唐的科举开始,到明清,国家选拔人才的“国考”题目和内容均从此中抽取和考核,所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国人心中,也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法宝,宋朝宰相赵普曾有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为统治者治国理世方面的作用。我们今天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思想均源于此。

战国儒家:春秋儒家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战国后期的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思想是在学习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并发展了儒学,将儒学放于更为实用的、更接地气的的位置方面去创新和创造性的研习,所以他提出了先“礼”后“法”的儒学新思想,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后世儒学:春秋战国之后的大秦帝国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可秦只经历了两代; 到汉朝,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将儒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的大文人韩愈和柳宗元又发起了“古文运动”,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作为重要的社会思想内容来复古,主张“文以明道”,一时间,儒学又极为兴盛; 到了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创立了新儒学,传承了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用符合天理、天道的“伦理道德”取代了“天命观”,是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大飞越。而明朝一哥,儒学大咖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又融合了儒释道的精髓……。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延续了二千多年,让一个民族在同一文化下形成了高度的认同感,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仍然非常巨大。它是中华文华血脉不断的魂。

下面再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之源: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战国的荀子知识渊博宽广,是春秋战国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为其弟子——法家思想的实践者李斯和韩非子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韩非子提出的法家思想的核心理论“术”和“势”皆来源于此。

墨家思想之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其父是手工工艺师,墨子最早是儒家弟子,他反对儒家的思想方面的虚空,于是脱离儒家,创立了墨家,墨家在我国是最早立社结团的,他的团队有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宗旨,有严明的纪律,“兼济天下”,让天下的中下层手工劳动者汇集在他的门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影响非常大,有“非儒即墨”之称。因为墨子是儒家弟子,是从儒家分离出来的,所以,如果追溯墨家的源头文化,当属儒家。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如何炼成的呢?孔子有孔子的学问和悟性,但他曾经好几次向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求问,那么老子当是孔子当之无愧的老师。老子比孔子大,老子从小师从商容,自小很聪明,13岁,老师已经不能再给他新知,于是就到当时的商首都去继续深造,16岁就以学识渊博闻名,当时他任商朝图书馆的馆长,不断好学的老子,知识更加精进。孔子当时二十六、七岁,听说京城有个老子学问很高,就带着弟子多次去请教老子。前期,孔子多去问礼,老子给了孔子很多启发。后期,孔子再去问礼时,老子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为更加深奥的人与自然的“出世”思想了。两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滔滔河水,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老子告诉孔子: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自然万物有自己的运行秩序,人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一切应顺应自然。要学习水的品德。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孔子感慨老子像天上的龙一样不知其学问有多高深。老子骑青牛出关,留下了平生所悟的5500字的《道德经》,紫气东来,从此终南山下成为福地。加上后来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游》,人们在这样的朴素的哲理中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纵横、阴阳五行等思想。

所以,道家的哲思成为后世的文化之祖。

因此,中国文化参天大树的根在道教

Hello,伙伴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文化 | 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诸子百家”都有哪些学派?彼此之间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呢?
纵横家、阴阳家、墨家、名家、儒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