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11——小篆1

小篆1

一 小篆的產生

學習古文字,書寫篆書,小篆是關鍵。這堂課開始講小篆,一,小篆的產生。

五級課程第二課,我講過在古文字時代有三個人最重要,一是造字者倉頡,第一次正字是史籀,第二次正字是李斯。倉頡時代的文字不可見,現在可見最早文字有金文和甲骨文,史籀整理的大篆十五篇也失傳了,最接近大篆是石鼓文。秦始皇時李斯正字是推廣小篆,這小篆是怎樣產生的呢?

1.1秦系文字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兼併六國,天下統一,全國統一是一個政治事件,一個歷史標誌。在此之前,秦只是諸候國之一,稱為秦國。秦國當然也有文字,可稱秦國文字。

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使用的文字,可稱秦朝文字。所謂「秦系文字」,就是秦國文字和秦朝文字的總稱。這秦系文字,經過了五百多年漫長的發展過程。

我列張表給各位看,容易理解。秦系文字包括秦國文字和秦朝文字,秦國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簡要地說,春秋時期的正體是籀文,也就是大篆。戰國是文字激烈變動時期,全國統一後採用小篆。小篆就是走了這樣三步路(而產生的)。

古文字學家王國維寫過一篇影響很大的文章,題目叫《戰國時期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意思是秦國是用籀文的,其他六國用古文。他討論的是戰國時期,也就是後二百五十年,要研究小篆的來源,前二百五十年也就是春秋時期也很重要。

1.2秦國文字

我們知道,周宣王時史籀正字。周幽王在位僅十一年,西周滅亡,周室東遷,春秋時代開始,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有功,封為諸侯,也就是說,秦立國於春秋之始,離史籀正字非常近。平王東遷後,宗周故地為秦所有,秦接受籀文是很自然的事情。

春秋·秦公簋

秦國文字現在可見者,有春秋時期的金文,如秦公簋。秦公簋上肥筆很少,這個「在」字算一個。從整體來看,線條已經趨向於均勻。

春秋·石鼓文

春秋時期文字遺跡還有石鼓文,我們講過了。石鼓文排列很整齊,後來小篆作品差不多都這樣。

戰國·商鞅量

這是戰國早期的商鞅量,或稱商鞅方升,現藏上海博物館。造於秦孝

公十八年,是商鞅變法時統一量具的實證。除了有手柄的這一面,其餘三個側面都有刻辭。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這是後來加刻的。也就是說,這器上同時有秦國文字和秦朝文字,給我們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

戰國·詛楚文

還有戰國時期的刻石《詛楚文》,北宋時發現三塊,文字內容一樣,系秦王詛咒楚王。原石和拓本都遺失了,摹刻本差異很大,右邊這種已近於小篆,左邊這種望之如金文。如這個「巫」字,就是和金文、甲骨文的寫法一樣。這些秦國文物當然重要,但單靠這些還不足以解釋小篆的來源,小篆並非是秦國內部產生的,而是有多種來源。

1.3小篆來源一:殷周古文

秦在東周春秋開始才立國,在此之前有西周、有殷商,那時候秦雖然不是諸侯,但也必然使用文字,秦國成立後的文字,當然受前代殷周古文的影響。

《字源偏旁小說自序》

■五代·林罕

我這裡解釋一下所謂「古文」,它有多種意思。前面講過,唐代林罕說倉頡造字後,

·

降及夏殷周通謂古文,

這裡「通謂」就是廣義的意思。這句話中的古文,王國維稱之為「殷周古文」,包括殷商和西周時期的文字,夏代文字至今未見。

· 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小異。

這句說籀文和殷周古文有點差別。

· 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尚。

「七國分裂」是戰國時代,「篆」指大篆,而戰國時代的古文,稱之為「六國古文」。

我們已經知道,任何時代文字都可以分為正體和草體。殷商到西周正體是金文,草體或俗體有甲骨文等。

林罕把史籀之前的全部歸在一起,稱為「殷周古文」,這是廣義上說的古文,現在文字學上分得比較細,金文、甲骨文都分開研究,但漢唐人沒有見過這麼多文物。到西周末史籀整理出大篆,從理論上說,春秋也好,戰國也好,正體當然應該是籀文。手寫體無論怎樣寫,總是籠罩在正體之下。可惜戰國時諸候各自為政,六國文字變成了自由體,民間草寫的俗體占了主流,通常稱之為「六國古文」。「六國古文」其實也是個泛稱,六國還分成幾個文字區,某個字在一個文字區中,還有幾種寫法,結果就非常混亂。

《說文解字》中的古文

漢人所謂的「古文」,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壁中書」,這是泰始皇焚書時孔子後代藏在牆壁中的一批經書所用文字。《說文解字》中那些「古文」字例,就來之於壁中書。所以說狹義的「古文」,就是以壁中書為代表的寫法。許慎認為他所收的古文,是早於籀、篆的殷周古文,從現在的出土資料來看,應該是晚於籀文的六國古文。

甲骨文「馬」字

以上講的是基本概念,我舉一些具體例子。「馬」是一個像形字,甲骨文的寫法是這樣的,有馬頭,頭上有馬眼,脖子上有馬鬃,軀幹上有馬腳,最後是馬尾,一共五個因素。甲骨文中也有簡化的寫法,馬頭不畫嘴,馬眼用直線,不畫脖子保留馬鬃,軀幹簡化為一條線,馬尾還是「個」字形。也就是說,「馬」字雖然簡化為線條,初始造字的五個因素還在。

金文「馬」字

金文中的「馬」字,你仔細看看,馬頭、馬眼、馬鬃、馬腳、馬尾都在,一樣不少。金文中當然也有一些「馬」,省去了某些因素,如這一個,馬鬃不見了。另一個畫了大致意思,這是受了民間手寫體的影響。小篆的「馬」取了金文這一個,這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銘文中的「馬」。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鑄造的,就是史籀那時。可見殷周古文是小篆一個來源。

1.4 小篆來源二:籀文

籀文是小篆的重要來源。籀文一共有多少字呢?我們所見的籀文,就是《說文解字》所錄225字, 數量很少。但是,《說文解字》是以小篆為字頭的,如果籀文和小篆字形不同,就會特別注出來,相同就不注了。段玉裁說:「自秦至司馬相如以前,小篆只有三千三百字」,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大致字數也差不多。也就是說,《說文》中的225個籀文是和小篆不同的,其他相同都融入小篆了,差不多有三千字之多。

籀文「馬」

為什麼有些籀文後來不用呢?還是以「馬」字為例,《說文解字》中記錄的籀文「馬」字是這樣的,猛一看還真認不出來。但是你分析一下,圓形是馬頭,中間點一點表示馬眼,接下來如向背勢那兩撇是馬腳,馬腳下「巾」字形是馬尾,右旁三撇是馬鬃毛,五個要素一點沒少,這就是籀文「馬」字。正字的本意就是要傳承造字原意,這一點史籀做到了。但這個字形實在難以使人聯想到馬,形象設計不好。所以石鼓文、小篆都沒有跟從,而是採用了金文字形。

1.5 小篆來源三:六國古文

照王國維的說法,戰國時期文字使用情況是這樣的,秦國是籀文地區,而東方六國是古文地區。

《說文解字·敘》(說)

■ 漢·許慎

·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許慎這裡舉了七件事:一件是七國相同的,就是都取消禮樂,去其典籍。禮樂是周公定的,是周朝治天下的根本法,禮制講等級,諸侯不想遵從,所以去其典籍。其他有六件是不同的:田地面積標準不同,道路寬度不同,法律政令不同,衣冠式樣不同,還有言語不同,文字寫法不同。這六不同,危害最大就是「文字異形」。文字看不懂,政令就不通,其他都談不上了。

六國古文中的「馬」

六國古文有多亂呢?六國可以細分為幾個文字區,楚系文字中的「馬」,最簡單只有一個圈加四橫,我想大概是馬頭、馬鬃和馬腳,其他省略了。還有幾個你自己分析吧。晉系韓魏趙,馬頭加三橫,這究竟是啥意思您慢慢琢磨。或者下面多一豎,不知道算馬尾還是馬身。其他還有齊系文字,應該是從籀文變出來的簡易寫法。至於燕系,跟楚係有點相似。我這裡沒有全部列出來,這些都是當時的簡化字。

但六國古文並非都是簡化的,有時候會「繁化」。拿「鳳」字為例,西周早期金文已經有這樣的寫法,《說文》中記錄了兩個古文,一個簡,一個繁,比金文還要繁。

又如「教」字,甲骨文中有兩個寫法:一個筆畫比較多,另一個省去下面的「子」。金文《散氏盤》中的「教」字就是這麼來的,雖然說甲骨文是俗體,金文是正體,但二者互相影響。《說文解字》收了兩個古文「教」字,一個簡單,跟甲骨簡體和《散氏盤》相同,另一個就奇怪了,特繁。這說明民間古文寫法,並非都取簡化,而是沒有規則,各寫各的。在這樣情況下,當然需要政府來一次正字了。

那小篆有沒有來自六國古文的呢?也有。如「大」字,籀文寫法和六國古文不同,隸定後就是這樣兩個字,現在電腦中都可以打出來。小篆取了哪一個呢?取了六國古文的寫法,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寫這個古文「大」。

綜上所述,小篆有來之於殷周古文的,如「馬」字。有來之於六國古文的,如「大」字。而大部分來之於籀文,收入《說文解字》的小篆中。所以,小篆不是僅僅在秦國內部生成的,從歷史縱向上說,跟殷商西周文字有關係,從橫向上說,跟當時其他六國有聯繫。王國維說「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太絕對了一些。很多學者寫了論文,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1.6秦朝文字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立即開始正字 。公元前221年,李斯上書秦始皇建議「書同文字」。

《說文解字·敘》:(说)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能其不與秦文合者。」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正字是禁止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寫法,矛頭所指當然是六國古文。

以「馬」字為例,六國古文這些簡化字「馬」都不合法,只能照秦文也就是小篆的樣子來寫。剛才說過,正字是要講歷史傳承的,如果採用簡化字作為正體,那以前的文件典籍都念不出了。所以盡管小篆的「馬」要寫多幾筆,但這樣的代價是值得付出的。然而這裡有個疑問,全國統一那一年馬上「書同文」,這不等於說,小篆在全國統前已經有了。

《說文解字·敘》

■ 漢·許慎

以前我們讀《說文解字·敘》這段文字。有個誤解: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什麼誤解呢?似乎是李斯上書獲秦始皇批准,於是三個大臣李斯等一起坐下來,可能還有其他專家,把史籀大篆修修改改,結果產生了小篆。這個過程至少要幾年,而統一第一年已經禁止六國古文,那人家寫什麼?全國人都等著你制定小篆?從這幾十年考古所得來看,小篆的形成主要是秦國時期,秦始皇時改動反而是很少的,並非臨時新起爐灶。李斯等三人所作的三篇文章,是模仿史籀的《史籀篇》,作為學生識字課本和標準字體,這也應該是「書同文」前準備好的。

睡虎地出土秦簡上的「馬」字

這裡要強調指出,小篆是正體,秦另有手寫草體。正體等於現在的印刷體,那是讓人讀的,小篆往往用於莊嚴重要的場合,並非日常書寫之用。真正生活中書寫的是草體,即手寫體。一九七五年在湖北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簡,給我們第一次看見了秦人的手寫體,這就是隸書。

所以這張表可以補充一下,秦朝文字,正體是秦篆,後人又稱小篆。草體即手寫體是秦隸,後人泛稱隸書。秦系文字,從秦立國起應該一直包括這兩種字體。到秦統一天下,終於發展出成熟的小篆和隸書。在我講解小篆具體筆法和體勢之前,先要了解小篆的產生過程,這樣才能駕馭這書體。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 小篆是秦系文字發展的結果。

· 殷周古文和籀文是小篆主要來源。

· 小篆也有來自六國古文的。

複習思考:

·

宋代郭忠恕的《汗簡》收集了很多古文字,你能讀出這個字嗎?

複習思考:

· 試用《說文解字》查「麗」字有沒有籀文寫法,你喜歡這寫法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大篆石鼓文1
篆书会这就够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缪篆、叠篆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8金文4
篆书
大篆与小篆有何区别异同?二者相比较哪种书体更好看?
篆书杂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