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江津:谱写农业发展华彩乐章

辽阔的农业园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倍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江津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大跨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翻开江津农业发展的篇章,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70年的辉煌与巨变: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9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1.03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3.3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3.87万吨;农民收入由最初的145元,增长到2018年的1.82万元;15个市级贫困村相继出列,农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2.8万人,减少到目前2000人……

普乐湿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生产力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生活在江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每天能吃上饭算是头等大事。

老人对土地有种特别的感情,他们热爱土地更爱惜粮食,因为他们穷苦过、饿怕了。“那年月吃不上饭,能吃红薯羹、包谷粑都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米饭了。”油溪镇农民樊时华说,“原来的完全靠天吃饭,与现在的生活简直没法比。”

七十年来,江津区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之路。

经过70年的千锤百炼,江津区粮食生产在产量、品种、技术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3.3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3.87万吨。农林牧渔日益协调发展,2018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3.3%,比1949年下降3.45个百分点;林业占2.53%,提高1.35个百分点;畜牧业占19.25% ,降低了2.64个百分点;渔业占3.76%,提高3.58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43.76万千瓦,是1978年5.2万千瓦的8.4倍,年均增长21%。农田设施显著改善,2018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55.5万亩,是1978年1.12万亩的49.5倍。化肥农药实现双减,全区化肥使用量不超过4.92万吨(纯量),农药使用量不超过105吨(商品量),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3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5.4%,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超35%,绿色防控率超29%。

在农业总产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江津区在特色产业打造上也全面发力,培育出享誉全国的富硒特色产业。物产富硒是大自然对江津的馈赠。近年来,江津区紧紧围绕各各镇街富硒资源禀赋,确定发展富硒粮油、花椒、茶叶、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和中药材等八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江津区成为中国富硒美食全国14个天然富硒区之一,现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50个,富硒产品种植基地45万亩,水产基地3.8万亩,富硒畜禽出栏超过500万头(只)。2018年实现富硒产业产值68亿元,增长23.6%。

蔬菜大棚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民钱袋子日益鼓起来

远望,青山如黛,江平岸阔;近观,田园村舍,绿韵流淌。石门镇李家村每天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李家村通过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村固定资产折资268万元、资源资产折资9585万元,按照“人地因素法”(有人有地配1股、有地无人或有人无地配0.5股)共配置股份1.2万余股,做到“确股到人、颁证到户”。同时,李家村以集体资产股份入股组建李家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村公司)。村公司通过参与文化大院、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累计近1000万元,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江津区农业农村改革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坚持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向农业深化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土地有了“身份证”,农民吃上“定心丸”。从2010年开始,江津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目前已率先通过农业农村部初检,工作推进处于全市前列,2019年将基本完成颁证到户。

2012年,江津区以石门镇李家村、油溪镇大坡村等单位为试点逐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2018年,江津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以股权为纽带,江津区整合农村、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注入产业发展,形成了推进产业发展的强大聚力合力,既壮大集体经济,更促进农民增收。今年6月6日,全区成功颁发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证书。改革试点将在今年10月底基本完成。

如今,江津区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与1949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已由145元增长到2018年的1.82万元。农民住房、医疗、教育条件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农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抢收

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发力

2.6万人摘掉“贫困帽”

说起扶贫,中山镇白鹤村脱贫户李光华很有发言权。“当初没有一技之长,靠着打零工维持家用,日子过得很拮据。”李光华说,成为扶贫对象后,扶贫队员不仅给他送来了鸡、羊,还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李光华通过自己的努力,目前年收入超2万元,真正地拔掉了“穷根”。

在广袤的江津大地上,像李光华一样摘掉“贫困帽”,走上幸福康庄大道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自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江津区始终坚持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贫困人口从9062户2.8万人减少到823户2058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户2.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2%。

脱贫攻坚工作让江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6个,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56.3公里、新建泥结石路97.4公里、新建人行便道97.578公里;新建及维修山坪塘416个、新建饮水井208个、新建饮水和灌溉管渠道78.76公里。产业扶贫方面,全区围绕“八大产业”组建1022名产业指导员团队,完成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615个,逐步建立贫困村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格局。教育方面,持续推进教育扶贫“五段式资助”,投入3.5亿元资金用于学前至大学阶段各类教育资助。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投入资金0.76亿元偿付和减免各类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方面,全区2017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达2.8亿元,2017年完成CD级危房改造1917户;2018年完成CD级危房及无房改造7429户。社会扶贫方面,全区共有扶贫集团20个(含204个区级部门、企业),结对帮扶全区镇(街道)及贫困村。2015年以来,各帮扶集团共筹集资金4630余万元。

丰收的喜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绽放新活力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加大投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村容村貌,保护乡情美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笔直的马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房清爽敞亮……蔡家镇茅湾村这个小村庄,就靠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美景,吸引着游客的到来,还借机打造“吃新节”,为村里带来了商机,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江津区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首场硬战,明确“6+3”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村庄清洁行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清除垃圾6108吨,清理沟渠3686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2226吨。分批次开展100个“清洁村庄”创建、“美丽院落”评选,第一批已评选 “美丽院落”17个、 “美丽家园”34户,乡村正绽放出新活力 。

有了美丽的乡村景色打底,江津区扮靓了休闲农业,让“风景”变成“钱景”。通过培育一批特色突出、配套完整、宜居宜游、可学可看可推广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江津区成功完成从“卖产品”到“卖风景”、从“风景”到“钱景”的转变,带动农户就业,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增收。

(稿件原载于9月3日《江津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 富硒产业冲刺百亿级
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江津打底色——江津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中国长寿之乡”重庆江津的长寿密码
退耕还林20年 江津把花椒产业做成特色名片
重庆江津区 “中国花椒之乡”成长路径解读
加大科协工作创新力度 为争做“领头羊”作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