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讲 专门讲讲对联和律诗中的对仗

本来没这个专题的想法,但今天上午大家玩对联,我才发现不讲不行啊。

写律诗离不开对仗的,不掌握对仗写不了律诗,也影响欣赏律诗的好处。

其实吧,我认为这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就跟押韵似的。可是咱们学员里有的连押韵也弄不好的啊,如果押韵开个专题讲,那就显得咱们太弱了。

押韵,是啥?一般来说就是隔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韵脚啊。

有的诗,第一句就开始押韵,有的第一句不押韵。但偶数句都要押韵,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必须韵母相同。这叫押韵。

咱们讲过平仄,韵也有平声韵和仄声韵。

一首诗里,如果是古风、歌行,写得比较长的,可以根据内容、情节、情感的转换,而改变韵脚,押不同的韵,这种方法叫“转韵”。

但是律诗,是不能转韵的,必须一个韵到底。并且近体诗是以平声韵为正格的,也就是说一般不用仄声韵。

还有一个问题,在不转韵的时候,一个韵连续几句,是不能平仄韵混押的。即便韵母相同,平仄不同,那也不是一个韵。明白这一点吗?

比如“低”、“余”、“批”,这是一套平声韵,你不能突然用“地”来一起押韵。

这个事情,以后也不讲了啊,太小儿科了,让人家笑话咱。

说的就是古风,律诗不存在转韵。

选择韵脚,倒是可以多说几句。

古风,要追求古味儿,仄声韵比较合适。

仄声韵,更加铿锵、短促,有感觉。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就是仄声韵。

平声韵呢,比较柔和、平缓,气定神闲。比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这是平声韵。

好了,现在进入对仗。

正好快春节了,大家都要贴对联。对联就是以对仗为显著特点的一种文体。

律诗里面有对仗,我们说过,颔联可以放宽,但颈联必须用对仗。所以律诗的每两句我们称为“联”,这个“联”就是对联的“联”。

春节贴的对联,和律诗里的对联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对联是不限制字数的,你可以随便写。但律诗里面的对联,必须五言或七言。这是一个区别。

再一个区别,对联就两句,自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意思。而律诗里的对联,是为整首诗服务的,是一首诗的一部分,在内容上必须支持整首诗的主题。

另外,就是文采方面的区别。对联可以深沉、可以喜庆、可以悲伤,但是律诗里的对联的情感必须与整首诗的格调相符。

除了区别,相同之处更多了,都讲究对仗的基本章法。

对仗的基本章法有哪些?说起来比较零碎,我想起多少说多少啊。

首先,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下联必须是平声结尾。无论对联还是律诗里的对仗,都是如此。

你们家贴对联,如果分不清上下联,你就看最后一个字。仄声结尾的,就是上联。平声结尾的就是下联。

如果你发现对联的两句话都是仄声或平声,那就是拿错对联了。

所以今天上午,我从大家聊天记录里随便抓了一句话出题,让大家对对联玩儿,我为什么说是下联,而求上联呢?

因为那句话,是以平声结尾的,这样的一句话不可能作为上联的。

如果我让你们对下联,那必须出句以仄声来结尾。

这在律诗里,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因为律诗的平声韵啊,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第二个规则,对联必须上下句平仄相对,这也是律诗的格律要求。如果是春节贴的对联,字数说不准多少,也要上下联同样字位的字平仄相对。说的当然的重要音节,也大致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如果不相对,就叫“失替”,是大毛病。

第三个规则,不管是上句还是下句,一句里面必须是平仄相间的,你不能一路平下去,也不能一路仄下去。或者连续几个平声字,或连续几个仄声字。那读起来很不舒服的。

宋词的词牌里面,我记得有一个词牌完全是平声韵,读来就怪怪的,我忘记叫什么词牌了,大家可以查一查。

为什么这个词牌全是平声呢?为什么要追求读得这么难受呢?

因为那个词牌,是用来写悼词的,葬礼上演唱的歌曲。

我们以后会讲填词,你选择词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词牌本身对内容和情感是有要求的,是要匹配的,不是随便拿来写什么都行的。

第四个规则,就是上下联的词性、句式相同。如果上句是天,下句就可以对地,你不能对“吃”。这是词性不对。

如果上句是“吃饭”,下句你不能对“电影”,这是语法句式就不对了。“吃饭”的动宾结构的动词啊,“电影”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不仅句式不对,词性也不对嘛。

第五个规则,也可以叫忌讳,不能犯孤平、孤仄。就是一句里面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一个仄声字。这和律诗本身的要求也是相符的。

第六个规则,对仗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就是最后三个字,不能是连续平声或连续仄声,这和律诗的格律要求也是一样的。

算是第七个规则吧,不能出现上下联重字。比如上联有“天”,你下联就不能出现“天”字,无论在下联的什么位置都不能出现“天”字。

大概就这些吧,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要求,对平仄啊、字数啊、词性啊、句式啊,这些方面的要求。

你看着蛮复杂吧,其实也没多少东西,熟悉了你根本就不用考虑这些的。所以,突然让我总结一下规则,还真是脑子里很乱的。因为平时不考虑这些啊。

那么,内容上有没有要求呢?内容上的要求也是有的。

我不擅长总结,除非好好备课啊。所以大家原谅,我想起几个说几个。

内容上的要求,我直接说不能犯的毛病吧,也就是忌讳。

第一个忌讳,是忌讳轻重不配。

比如你上联是天下大事,下句是儿女情长,这就很不匹配,对联也不舒服,写进律诗更难看。

这个毛病其实很容易犯的,不信你看看你们自己写的律诗里面,有没有这种情况?上句是一个北冥南海很大气的景物描写,下句突然成为花草虫鱼了。

这种是不行的。比如大家体会体会这个: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

是不是深一脚浅一脚啊?

第二个忌讳,是忌讳上下联之间不说话,两联的内容毫无关系,各说各话。我们今天玩的对对子,基本都属于这种,只求个上下联字数、词性相对是那么回事就行了。

比如上联你说“春风如意”,你下联对“寒露浸心”,工正倒是没问题,可哪儿挨哪儿啊?

我们写律诗,你也可能出现这情况,尤其在写景的时候,两种景物没有啥关系,也不为主题服务,只是看着各自很好看而已。

第三个忌讳,也是初学者很常见的,叫“合掌”。

合掌是啥意思?比如你两只手相对放在一起,很匹配吧?但两只手是完全一样的啊。这叫合掌。

也就是说,上下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好多人对出这样的对子来,还觉得蛮不错呢。其实是对仗的大忌。

比如“朝阳”对“旭日”,看着没问题吧?比如“夜久”对“更深”,看着也不错啊?其实是合掌了。

有些合掌不那么明显,但你仔细想想就觉得意思重复。比如“千古秀”、“万年春”,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意思?

“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哈哈哈。浪费感情不?

为什么不能出现合掌?因为你浪费表情、浪费有限的字数容量啊。

一首律诗没几个字,你再合合掌,还有啥内容可以表现的?是吧。

其他的,我一时也想不出了。但还有需要提醒的,就是一定要注意句子比较隐蔽的一些格式。必然上联有“淡淡风”,那下联也必须有两个重复的词。

“淡淡风”,对“蒙蒙雨”,这样可以,你不能对“瓢泼雨”之类,这就对不起了。

律诗里面这样的事情也很多,有时候上联有隔着字位出现了重复的字,你下联也必须按照上联的重复方法,也重复一下。这叫句式相同。

“孤舟逆水孤江渡”,比如这个句子,大家看看有什么特点?

就是有两个“孤”字,你对的时候也要是这个格式来。

所以这个对联是这样的:“孤舟逆水孤江渡,老雁乘风老路巡。”看出这意思了吗?

上句两个“孤”,下句有两个“老”。重复的字位是一样的。

还有这个也是,“残月他乡催残发,重霾故里锁重门”。大家体会体会。

这些都是大的方面,其实有些句子是很细腻的,对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我找我一首诗,给大家做例子吧。

“肯为耕牛轻骏马,误因名剑废姝颜。 丹花春树银杯酒,霜径秋桥鹿寨烟。”这是一首律诗里的两联,两联都对仗。

“肯为”对“误因”,“耕牛”对“名剑”,"轻骏马"对“废姝颜”。

句式、词性,都不能差的。

“丹花春树银杯酒,霜径秋桥鹿寨烟”,这个对子,都是名词。但是每个词都有修饰语,所以下联也要按着这个细致的格式来。

比如“丹花”对“霜径”,“春树”对“秋桥”,就这个意思。

这些很细致的一言难尽,大家多练习,慢慢就会掌握。

具体到律诗里的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比如工对和宽对。工对呢,就是对仗非常工整,宽对就是看起来不那么对仗,其实还是对仗。这在律诗里都是可以的。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非常工整,丝毫不乱。

但同样的杜甫的诗,比如“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你要仔细去分析,既是对联,似乎又有点散。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下两句,意思是并列的。但有的对子的上下两句,意思上是顺下来的,连贯的,这样的对联叫“流水对”。

我举个例子。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是对联,意思还是连贯下来的。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形式。我之前给大家讲的,颔联和颈联对仗,这是一般规矩。有时候颔联还不用对仗。颔联不对仗,而只有颈联对仗的律诗,叫“蜂腰对”。就是一首律诗里只有第三联用对仗。

还有一种叫“偷春对”,不是偷情啊。

“偷春对”是特点是,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第三联又开始对仗,第四联不对仗。隔一联,对仗一联。

这也是律诗对仗的一种形式,看着没有对,但偷偷对了,所以叫“偷春对”。

关于对仗,就说这些吧,以后遇到具体问题,我们再具体解决。对仗要好好练啊,不练就写不了律诗的。

给大家一个建议,《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总该弄一本吧?

这些书不仅是教你对仗的,还有好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古诗词常用的典故。不是有人喜欢平水韵吗?这些书,是按韵部来编写的,还可以当韵书看。

对仗在诗文里的运用,由来已久。

《诗经》里就有比较成熟的对仗句了,比如大家熟悉的“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易经》里也有,比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离骚》更多,比如“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也是就说,在先秦的典籍、诗文里,对仗尽管不严格,也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

到了汉代,汉乐府里的对仗也是很多的,比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据说是东汉末年创作的《古诗十九首》里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就显得更为成熟。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汉赋,汉赋的句子更是讲究对仗的,并且以对仗铺陈为特征。后来发展起来的大赋、小赋、铭文等,都以对仗为显著特点。

六朝的骈体文是最为兴盛的,。为什么叫骈体?就是因为对仗嘛。并且骈体文还形成了基本固定的句式,因此也被称为“四六体”。前面四个字,后面六个字,这是一句,下一句同样格式,并且对仗。

六朝时期音韵学发展起来了,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种华丽的文风,在六朝已经成为掩盖内容空洞的外衣,被很多人所批评。到了隋代、唐代,都有官方下文件来批评、纠正。因为不仅仅是对仗手法用于诗歌,奏章也是四六体。

到了初唐的上官仪,也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把对仗的规律总结了一下,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来的律诗中的对仗句影响很大。

再到后来,武则天时期,在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手里,把对仗的规范列为格律体的准则,才成为中晚唐开始流行的近体诗,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使用的五律、七律什么的。

按说,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是需要对字句进行雕琢的,这与古朴的诗文风气是不相适应的。我们今人认为古朴的更为自然,对仗至少是有损自然风格的。

但是,古人却不这么看。

六朝的沈约、钟嵘,就认为对仗是符合自然的。这是什么逻辑呢?因为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相反相成,因此对仗这种两两相对、形式整齐的文句,正是自然的和谐体现。所以在最初这种形式被称为“偶句”或“对偶”,就是两个一模一样的意思。他们在评价某个对仗句的时候,也往往下一个“自然”的评语。

到后来,人们发现“偶句”和仪仗队列队似的,整齐而相对,所以就叫“对仗”了。对仗和对偶、偶句,说的都是一回事。

对仗在格律体、赋体里的广泛运用,古代散文,尤其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散文,也经常出现对仗的句子,大家读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会有体会,这里就不举例了。

尽管对仗很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与诗文,但真正用来贴对联,却是比较晚的事儿。直到五代十国快结束的时候,才出现了楹联。

大家都认为第一幅楹联是后蜀孟昶所创建,并且一上来就是用作春节的春联的。他的对子是这样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可是历史上第一幅楹联,也是第一幅春联。

这个对子有意思的是,孟昶亡国与北宋,把孟昶抓走后,赵匡胤往成都派了自己的官员。这个官员居然就叫“吕余庆”。真是新年之际,纳进了“余庆”。

这还不算,赵匡胤后来把自己的生日定位全国的法定节日,就叫“长春节”。孟昶在这幅对联里已经预告了将会出现一个“嘉节”,就叫“长春”。

一语成谶啊,所以大家写东西,是不能随随便便地写滴。

孟昶发明的春联这种玩法儿,一开始是刻在两块桃木板子上的,所以叫做“桃符”。后世的诗人提到对联的时候,往往用“桃符”替代。

比如陆游的《己未新岁》:“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来纸张发展了,就成为写作红纸上的对联了,一直沿用到现在。

楹联,顾名思义就是贴在“楹”上的,就是门框。只有春节贴的叫春联,其他场合另有叫法,比如寿联、喜联、挽联等。

楹联作为一种轻便有趣的文体,也是文人雅士们的雅玩之具,很多对联都是做着玩儿的,并不用来张贴。

古代小孩子们上私塾,启蒙就要对对子,这是写诗的基本功,也是文人交际的一种工具。到了清代,才有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样的蒙学书,孩子们学对仗就更加方便了。

我们熟知的“天对地、雨对风”之类,就出自这类书。这两本书全用对仗手法写出来,除了普及对仗知识外,还有很多典故在里面,这些典故都是历代诗人们常用的典故。还有一点,这类书按韵部来分篇,所以也是了解和学习平水韵的不错的书。

好了,今天就这样,讲得比较乱,不怪我,因为本来内容就散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写对联
律诗拗救在对联中的应用
〖诗词论文〗浅谈对仗与对联
对联可以不讲平仄吗
[转载]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