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塔楼演变看荣格的自性化历程|房屋与心灵的发展系列(二)

导语



“如果说《红书》描述了荣格潜意识的发展历程,那么塔楼就是这个过程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塔楼是我们通过认识荣格自性化历程从而理解自性化理论最直接的载体,荣格一生有过好几个房屋……但每一个房屋都充分展示荣格在相应阶段的心灵状态。”

    本文从荣格塔楼演变的角度去理解荣格是如何“真正的把第二人格活出来,然后全面的去观察生活”的。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或者能协助我们与自己的“第二人格”对话,开启精神之旅。

从塔楼演变看荣格的自性化历程

    记得我开始看《荣格自传》一书时,总会把第八章“塔楼”绕过去,甚至不理解为何这么重要的一本书,会放一章专门描写一个房子。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才发现这一章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红书》描述了荣格潜意识的发展历程,那么塔楼就是这个过程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塔楼是我们通过认识荣格自性化历程从而理解自性化理论最直接的载体,说直接是因为塔楼活生生的存在。如果说荣格在自性化历程中借助不同的途径,有与石头的对话,有刻小木人,刻石头,有冥想和积极想象,有画曼陀罗,那么,建房子就是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的途径。

    荣格一生有过好几个房屋,有些只是停留在他想象中的,有些是他画出来让别人建的,有些是他亲手建出来。但每一个房屋都充分展示荣格在相应阶段的心灵状态。

第一套房屋

    荣格在他自传中提到跟他内心有关的第一个房子是在他就读巴塞尔中学时期,荣格称这为“我人生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意象”。那里荣格脑海出现了一个城堡“岩石上伫立着一个防御森严的城堡,上面有个高高的塔楼——一个瞭望塔。这就是我的家…城堡有重炮、有卫兵”。关于这个城堡,荣格并没有画出来,我根据描述找到上面的样子。

    这样的意象,按弗洛伊德看妥妥的男性生殖器,而且是十七八岁的那种:坚硬而缺乏弹性。但结合荣格当时的心理状态就不能如此简单的解读了。那时正是荣格内心第一和第二人格(注1)冲突最大的时期。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十六七岁正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阶段,通常人在这个阶段都会经过一个迷茫期,然后自我功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确认,人格面具也逐渐成型下来,就形成稳定的自我防御机制。荣格意象中的城堡、重炮和卫兵,正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希望自己很强大,以此保护内心的混乱。荣格那时内心渴望一个更强大的自我(第一人格),以此抑制潜意识(第二人格)的影响。这样的努力使荣格在接下来十多年里现实功能发展顺利甚至走向成功,到荣格起草修建他豪华的别墅(如下图)为高峰。

第二套房屋

    这个别墅建于1908年,是荣格自己设计出来的,也是荣格真正的家,在这里生儿育女,过着世俗的生活。这个房间有什么特点呢?其实第一感觉是很豪华的,很大,很气派。而这刚好也反映了荣格当时的人生阶段。1908年这是什么阶段呢?在1907年荣格去维也纳拜访了弗洛伊德,并且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基本上被认定为弗洛伊德的衣钵传人。而在1909年他跟弗洛伊德一同被邀请去美国访学。这是他人生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跟他的这幢别墅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大房屋代表荣格的第一人格已经完全发展到高峰了。这个时候第二人格更多被外在的神性所取代。大家可以看到他在这幢别墅门前刻的一句话:“不管呼唤与否,神灵永在”。这个时候的荣格表达的是一种对基督教和耶和华深深的认同和依存,是西方社会文化影响的产物,荣格在书信中也谈到这点(注2),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成功人士对心灵的理解,也恰恰是自我功能高度发展的呈现。当然,随着他对诺斯替教的研究,荣格后来对“神”有了新的解读,通过探索,他把自我释放或降低对自我的依赖,把神灵跟自己的自性联系在一起,所以刻的这句话的两种解读其实代表荣格的两种不同意识阶段。这幢房子的建成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分水岭。因为房屋建好后的不久后,就与弗洛伊德分开。进入生命至黑的时光,陷入心理学所说的退行状态,退行到一种最原始的意识状态,从而触及人类心灵的源头,开启了荣格自性化之旅。因此有了荣格的第三个房屋。

第三套房屋:荣格塔楼

    我们接下来看这是荣格的第三个房间,当时他在河畔边买了一块地,然后他想象中第一个要建的房间就是这个房间:建成一种原始的单层住宅。它将是圆形结构,屋中央有个火炉,四壁嵌上木板。

    按其描述,我们可以用上面的图呈现,就会发现就是原始人住的房屋。

    这个意象很有可能是在1913年之后产生。1913年是荣格跟弗洛伊德分开的那一年。也是他整个自我第一人格开始瓦解,并处于严重退行的状态。第一人格瓦解,第二人格开始登场。荣格把第二人格称为古老的智慧,而原始的草屋恰恰能作为这样的象征被表达出来。在人类房屋的发展史中,单间的、圆形的草屋,代表意识的最初始状态,一元的状态,是婴儿住在母亲子宫中的状态。而人类的意识正是从这样的一元的状态中慢慢发展出来。荣格认为要理解现代人类的心灵,就必须理解心灵的初始状态。这完全是荣格自己心灵中发生的真实。有人认为这个时期荣格病得很重,但荣格自己却感谢经历这样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过程,让荣格有机会体验到自我瓦解后心灵的真实。

    但荣格在建筑时更改了计划,他认为草屋的设想太原始。下面的是荣格修正后亲手建的第一个房间(左图),这个塔楼修建于1923年,是荣格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母亲离开,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荣格是这样描述这一建筑的:“一栋二层正规房屋正合我意,里面有母亲的温热”。但纯经典精神分析可能会把此与男性生殖器联系起来,而这正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不满的地方:过度认同性驱力,忽视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不同面向。比如这个房屋就不单单是性的象征,还包含着人类早期意识的萌芽(详情看我的另一文章:人类房屋演变与意识的发展)。

    同时这个建筑还隐藏了一个有趣的巧合:当我们把荣格前面提到草屋和城堡这两个房屋图叠在一起,刚好是他亲手建的第一个房间的样子。这个巧合从心灵的象征层面,代表着荣格的第一人格跟第二人格开始在整合。当然整合得非常的粗糙,非常的原始,所以有点奇怪,既不是原始的茅屋,又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而这正是当时荣格内心状态的体现,所以荣格说“一栋二层正规房屋正合我意,里面有母亲的温热”。有人说这种“母亲的温热”更像是子宫的一种温暖,然后就认为这是荣格的恋母情结,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荣格的一种退行。不管怎么说,我看到的是第一和第二人格整合的一个初期阶段。

荣格塔楼扩建

    经过人格整合的初始阶段,四年后,荣格通过第二次扩建房屋来表达他内心的新状态。

    这是荣格塔楼的第二期。第二期建于1927年,这一年荣格去美国印第安纳访问,拜访了一些原始部落的人。我们不知道他当时的意识又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回来以后,至少他的内在意象开始变化,所以他在原来这个楼里面改变了局面,创造了一种新的一个内在空间。如果说第一期塔楼呈现的是人类最早期房屋的结构,是一元状态的心灵结构。二元的结构是在这里开始产生的,一元是代表心灵上与母亲的紧密连接(客体关系学派说的共生),而二元就是他开始在母亲这个自体客体中发展自己的自体出来。如果用下面的图来模拟塔楼二期的平面图,可能我们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其实下面这个图并不是塔楼二期的平面图。而是来源于中国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的发现,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人类的房屋平面图。代表着人类的房屋正从一个圆形房屋演化到下面这个结构的房屋。这样的巧合和相似性让我们惊异于荣格心灵意象与人类房屋进化的同步性。

    经过又一个四年后,也就是1931年,荣格再次扩建他的塔楼。第三期从图片看不到差别。只能通过荣格自传中看到其中的差别:增加了一个中央性的结构,添加了一些塔式附属建筑物,开始用东方的修行法。1931年是《金花的秘密》出版的时间,也是荣格到印度访学的时间。所以第三期的塔楼呈现了荣格内心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变化。他也在自传里面说了,这个属于他修行的地方,是借鉴了印度人修行,因为他认为印度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被打扰。所以受这个启发,他在塔楼里面开辟了这样一个空间作为它个人的精神的空间。这是一个第三空间,象征着从第一期的母亲怀抱,到第二期父亲力量分化下,逐渐获得两者的结合,到塔楼第三期形成他自己的精神空间。所以有一种二到三的转化过程。

    接下来到了第四期就更完整了,第三次改建也就是第四期塔楼,增加了一个庭院,这个很重要。在中国的建筑思想里面:没有庭院,那就不算家园,不是真正的家。东方文化中,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一定会有庭院的。某种意义上也代表荣格的思想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期是修建在1935年,那一年荣格被哈佛大学邀请去做讲座,然后还获得了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如果说上次去美国时,荣格跟弗洛伊德是同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次的荣誉可以说是超越了弗洛伊德,得到主流学术的认可。对荣格来说,从他1913年退回到内心世界到这次远赴美国哈佛讲学获得荣誉博士学位,是一种从里到外的修通。内外世界达到一致,趋向心灵的完整性。或者说其实到了第四个维度,达到荣格所说的“四位一体”,就如中国的四合院一样,既兼顾内在的隐私,也有通过庭院联接外界的开放,并且有围墙能有效保护内在的完整性。是已经变成了一个曼陀罗的一个雏形了,曼陀罗是荣格认同东方佛教的思想用作为心灵完整性的象征。著名的“金色城堡”正是荣格对心灵完整性象征的表达,并从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荣格说:“我对它形式和颜色的选择印象很深,就是觉得与中国有关系……可谓奇怪的巧合。随后我就收到卫礼贤邮寄来的中国道家内丹文本《金花的秘密》,要求我撰写评论。” 相信塔楼最终的完整性离不开金色城堡的影响。

    塔楼最后一次修建是发生在1955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随着妻子的离世,往外投射的阿尼玛完全回收,促进心灵的进一步发展,荣格希望在塔楼上表达自己的变化“藏而不露的屋子正中的那个小小的部分就是我自己!我再也不能把自己隐藏在‘母性的’和‘精神性的’塔楼的后面了。”从最后落成的塔楼就可以看出区别了,在后面高的、红色窗户部分,就是新加上去的。最后他说:我真正的把我的第二人格活出来了,然后全面的去观察生活。

荣格塔楼启示

 这让我想到什么呢?如果是东方思想,四合院已经完成了完整性,但荣格多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有”的追求依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到了最后还要“从母性功能里面站出来”,代表荣格最终的精神追求,也是对柏拉图的“我是谁”的回应,是西方哲学对“有”的执着。从而有别于中国禅宗的“空性”,而突出西方文化的“自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荣格对东方思想的“空性”与西方思想中的“基督”的一次巧妙结合,这也是我们依然需要在荣格思想中看到与东方文化的区别,从而更好理解和使用荣格的思想和理论。

end

注1: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荣格一直提到自己有两个人格,甚至因此认为荣格有精神分裂。其实第一第二人格是指当时荣格的外在人格和内在人格,外在人格是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接近于我们说的自我。第二人格更接近荣格所说的自性原型或者智慧老人原型,是生命本身具有而在无意识中一直影响我们的部分。所以有荣格所说“若是不能将内在情境意识化,他就会发生为外在命运”。

注2:荣格曾有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是的,它是在说神在这里,但以什么样的形式,又意欲何为?我把这句题词刻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我的病人和我自己: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始(Timor dei initium sapentiae)/《诗篇》第111首10行)。另一条同等重要的路在这里开始,不是通往‘基督教’,而是直达神那里,这似乎是终极的问题。”(荣格写给尤金·罗尔佛的信,1960年9月19日,《荣格书信集》第2卷,611页,),转自《荣格与中国文化》

作者介绍

德瑞姆心理咨询中心

给来访者最专业的体验和看得见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格的人格与面具
荣格与道(节选)
“自性”之溯源(之三)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荣格自传》书摘---视角训练之55
自性:神性的种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