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怒海争锋:三次英荷战争

一、十七世纪初的英荷关系

尽管伊丽莎白女王曾经大力支持荷兰人的独立事业,然而越来越多的战争经费正在逐渐压垮英格兰的经济,继续战争似乎对英格兰的国家利益百害而无一利。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之后,继任的詹姆斯一世很快与西班牙人媾和,签订了《伦敦条约》。詹姆斯一世承诺停止对荷兰人的军事支援并禁止英格兰海盗以国王的名义袭击西班牙的商船,西班牙人则同意不再支援反叛的爱尔兰人。在此之后,英格兰与西班牙的外交关系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蜜月期”。詹姆斯一世希望在天主教与新教势力间扮演调停者的身份,而分别与新教诸侯与西班牙皇室联姻成了他计划的第一步。

与此相对应,英格兰与联省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尽管英格兰在联省共和国境内还驻扎着志愿军,然而这支军队直到17世纪20年代再起的英西战争期间都没有任何作为,英荷间的积极来往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经济层面。到了17世纪20年代,因为詹姆斯一世模棱两可的宗教立场,荷兰成为了英格兰清教运动的中心,一批受到詹姆斯一世迫害的激进清教徒逃亡荷兰,并在那里对英格兰进行持续的宗教宣传。英格兰在荷兰的志愿军据点为他们提供了庇护,他们的理念将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为英格兰哺育大量的清教思想者。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也与英格兰人合作,使后者在遥远的印尼拥有了贸易据点。

1609年,拿骚的莫里斯亲王与西班牙人签订了为期十二年的停战协定,荷兰也获得了机会恢复战争带来的损伤。由于荷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在八十年战争之前它就已经成为了欧洲贸易的中心:无论是波罗的海诸国、德国、法国还是地中海诸国都把荷兰当作贸易的中转站,甚至自诩为海上大国的英格兰的转口贸易都是由荷兰船只完成的。对于有志于争夺海上霸权的英格兰来说,荷兰的兴起算不得是什么好事。由于两国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英荷的“蜜月期”很快也就要结束了。

(拿骚的莫里斯)

1623年.印尼安汶岛的英格兰商人与荷兰总督爆发了冲突,荷兰总督怀疑英格兰人阴谋勾结日本雇佣军颠覆荷兰人在当地的政权。考虑到荷兰人在当地约有一千驻军,而英格兰商人只有区区二十人,这样的指控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颠覆”活动也并不符合尚且需要依赖荷兰人的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利益。二十名英格兰商人中的十位被总督处决,剩下的十位则被放回英格兰以示惩戒。荷兰人的行为立刻激起了英格兰民众的愤慨,他们急切地要求国王对荷兰人开战来为枉死的英格兰商人复仇。

然而这时的詹姆斯一世刚刚在议会和威尔士亲王查理的压力下对西班牙开战,对西班牙的战事尚且需要荷兰人支持,负债累累的国王也无力对荷兰这样的海上强国发动新的战争(事实上国王甚至都没有财力将志愿军派到荷兰境外)。东印度公司也因与荷兰的战争会损害刚刚兴起的亚洲事业而拒绝向荷兰人采取报复。这一事件以荷兰向死难者亲属致歉并提供经济赔偿作结,然而对荷兰人的不满却开始在英格兰民众间渐渐散开。

英格兰人一直以来都有自视为“海洋主宰”的传统,因此他们会强制要求所有经过英吉利海峡的船只在遇到英方舰艇时向英方降旗致敬。亨利四世的宠臣苏利公爵曾经在出使英格兰时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身份来回避降旗礼:他不仅仅没有受到英方的礼遇,詹姆斯一世派来的船长甚至直接下令开炮以恫吓法方屈服。然而英格兰人如此重视的“权利”却在唐斯海战中受到了严重的冒犯。

(亨利四世时期的权臣苏利公爵)

1639年9月,西班牙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试图夺取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将陆军输送到弗兰德斯地区进攻荷兰。西班牙舰队的动向很快就被荷兰所探知,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一面亲率一支分舰队阻截西班牙人,一面命令手下向联省共和国政府请求更多援军。特罗普的分舰队很快就与西班牙人遭遇。令人意外的是,数量远远少于西班牙人的荷兰分舰队居然在战斗中取得了上风。眼见形势不利,西班牙舰队主帅安东尼奥·德·奥昆多命令舰队退入英格兰境内的唐斯锚地暂避锋芒,荷兰海军在得到增援之后在海上彻底封锁了整个锚地。

由于失败的加的斯远征,查理一世在之前被迫与西班牙签订了《马德里条约》。该条约给予了西班牙人在英格兰的内河通行权,条约中还规定:英格兰与西班牙舰船可以互相使用对方的港口进行整修。奥昆多希望借助英格兰的庇护能够保住舰队的主力,然而英格兰人却并不这么想。出于宗教原因,英格兰民众对象征着欧洲天主教势力的西班牙并无好感,甚至乐于见到西班牙舰队的毁灭。然而荷兰人一旦进攻停留在唐斯锚地中的西班牙舰队,又势必会破坏英格兰的海上主权。于是英王查理一世派遣彭宁顿海军上将麾下的舰队去宣示英格兰的海上主权,同时监视两支舰队的动向。

由于顾忌外交影响,荷兰海军在接下来的几周中都没有发动进攻。而受到逆风的影响,西班牙海军也没有得到机会逃离唐斯锚地。联省共和国政府担心夜长梦多,于是密令特罗普不必顾忌侵犯他国主权,一定要借这次机会彻底歼灭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21日,特罗普下令总攻。在庞大的荷兰舰队的威慑下,彭宁顿海军上将所率领的英格兰舰队不得不为荷兰海军让开航道。被围困的西班牙舰队成了瓮中之鳖,在火攻船的作用下,唐斯海面很快就化作了一片火海。尽管奥昆多率领一部分船只最终突出了重围,但是超过半数的西班牙战舰都被荷兰人捕获或击沉,西班牙海军从此再也无力与荷兰海军抗衡。尽管荷兰悍然侵犯了英格兰的国家主权,然而这时的查理一世并没有能力向荷兰开战,只能暗自吞下苦果。这份屈辱让英格兰人想起了十六年前的安汶岛大屠杀,在这一代人的心中埋下了对荷兰人的仇恨。

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与克伦威尔的海军建设

在1588年那场闻名世界的海战中,英格兰海军使用了一种名为“快速舰”的船只来与无敌舰队的旧式战舰抗衡。效忠于女王的海盗约翰·霍金斯爵士在设计中大胆地拆除了战舰的船楼,这大大增强了“快速舰”的灵活性,使得英格兰海军在与无敌舰队的海战中能够作出更有效的攻击。尽管伊丽莎白的继任者詹姆斯一世很快就与西班牙人签订和约,然而英格兰海军的建设却并没有因和平而松懈。

(英国海军将领约翰·霍金斯)

1607年,英格兰造船师菲尼亚斯·佩特向詹姆斯一世提议制造一种新式的巨型战舰,这种战舰的吨位要远远超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快速舰”,吨位达到了一千二百吨。佩特利用扩大的船体搭建了新的一层火炮舱面,使其足以装备三列火炮(传统的伊丽莎白时代战舰仅有两列,一列在主甲板,一列在甲板下),它可以搭载的船员也增加到了五百人。这种“巨型战舰”的理念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海军经验并不相符,国王的海军官员们认为这种战舰华而不实(一艘这种战舰的成本可以制造多艘小型战舰),而且吃水太深会使船只在浅海航行时遭遇危险。

詹姆斯在亲自视察之后决定力排众议支持佩特。1610年,佩特设计的“”太子“号成功下水。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象征着英格兰在海上的威慑力。到了1635年,英王查理一世意识到了争夺海洋的必要性,于是他下令不惜血本建立一支更为强大的海军。著名的”海上主权“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它重达1500吨,装备了破纪录的104门舰载火炮,造价也是当年的”太子“号的两倍,达到了四万英镑。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查理一世下令建造了将近五十艘舰船,大大地提高了英格兰的海军实力。讽刺地是,查理一世对于建造海军的热忱也大大地加速了他自己的毁灭。由于缺乏经费,查理一世不经议会许可就在英格兰境内征收“海军税“,惹得民怨沸腾。而查理一世征募的海军士兵也因为无法按时得到军饷,在内战爆发时站到了议会军一边。

(“海上主权”号)

在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成为了掌控整个国家的独裁者,他获得的权力甚至要高于先前的查理一世。同查理一世一样,克伦威尔也意识到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性:他下令每年拨款四十万镑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在共和国十一年期间一共建造了207艘海军舰船。在克伦威尔的统治下,佩特的理念得到了彻底的落实,共和国兴建了十多艘“佩特式“的巨型战舰,它们将在接下来的英荷战争中成为英格兰海军的主力。

三、第一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了《航海条例》。条约规定: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能由英国及殖民地的船只运载,其他国家制造的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中转。这一条例直接触犯了以掮客生意发家的荷兰人的利益。联省共和国政府立刻要求克伦威尔取消这一条例,而克伦威尔则不为所动。或许是预见到这种利益的冲突只能通过武力解决,双方都开始积极地扩军备战。

1652年5月,一次海上摩擦最终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马顿·特罗普率领荷兰海军前往多佛尔海峡巡航以宣示自己的海上实力。英荷双方就“降旗礼“一事发生争执,特罗普借此向英国舰队发动了攻击。尽管英荷双方的实力乍看上去非常悬殊(特罗普麾下有九十多艘舰艇,而英军统帅罗伯特·布莱克当时只有四十艘),然而荷兰海军却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双方在这场遭遇战中都并没有取得任何决定性的战果,荷兰海军在损失了两艘舰船之后主动撤离了这一区域。

(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

荷兰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突破英军的封锁,护送商船出入大西洋。在普利茅斯海战中,荷兰将领德·鲁伊特的舰队受到了优势兵力英军的拦截,德·鲁伊特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突破了英军的封锁,成功完成了护送商船的任务。德·鲁伊特的胜利也刺激了荷兰人的情绪:尽管英军在海军技术以及人数上有着优势,然而荷兰人却凭借着丰富的海战经验挫败了英军的图谋。新近的胜利使得荷兰政府愿意执行更具野心的计划:荷兰海军希望借由集中兵力突袭英军基地,一劳永逸地结束这场战争。

然而荷兰海军奇袭唐斯锚地的计划并没有实现,荷兰海军与英国海军的主力最终在肯梯斯诺克沙洲附近遭遇。由于开战时时间已近黄昏,海战仅仅持续了三个小时。在英国海军优势的火力攻击下,荷兰海军损失了两艘战舰。眼见战局不利,许多荷兰舰长开始自发地脱离战斗,而英国海军也在夜里获得了新的增援。在压倒性的劣势面前,荷兰统帅威斯·德·维特不得不下令撤退。荷兰海军丰富的作战经验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尽管罗伯特·布莱克拼命追击,荷兰海军几乎毫发无损地返回了国内。肯提斯诺克海战的失败使得荷兰人意识到了自己海军火力上的劣势,他们开始设计新式战舰武装海军。而英国人则错误地认为荷兰海军在肯梯斯诺克海战中遭受了致命的损失,开始抽调大批军舰前往地中海海域支援先前被荷兰人在厄尔巴岛之战击败的地中海舰队。

英荷海战

1652年12月,马顿·特罗普率领着一支由70多艘战舰、300多艘武装商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准备通过英吉利海峡,然而罗伯特·布莱克所率领的拦截舰队却只有四十多艘战舰。等到罗伯特·布莱克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压倒性的劣势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返航,只能硬着头皮与特罗普交战。英军在达格尼斯海战中被击沉了三艘军舰、还被荷兰俘获了两艘。这可以说是英荷战争爆发以来英国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荷兰人在随后控制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布莱克的英国舰队只能龟缩在多佛尔军港里等待援军。布莱克注意到了达格尼斯海战中英军存在严重的纪律问题,于是他制定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以法令的形式约束了海军士兵的行为。这一条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的历史作家戴维·豪沃思视作是“奠定海军传统的基石”。

(英国将领罗伯特·布莱克)

1653年2月,罗伯特·布莱克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特罗普在联省共和国政府的命令下护卫着150艘商船返航荷兰,而布莱克率领着英国舰队早已在海面上严阵以待,双方激战了整整三天。在波特兰海战中,英军终于发挥出了自己火力上的优势,痛击了荷兰海军。荷兰海军在付出了5艘战舰战沉、4艘军舰被俘的惨痛代价之后终于脱身回国,三分之一的荷兰商船也被英军焚毁。然而英军在地中海上的形势也并不乐观,在3月的里窝那海战之中,英军的地中海舰队被荷兰海军彻底击败,荷兰由此彻底掌控了地中海贸易。

1653年4月,罗伯特·布莱克对英国海军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他颁行了两个对英国海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其一是《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它明确规定: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抢占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其二则是《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这一文件明确确立了战列线战术的地位。由于英国的地中海贸易线如今已经被荷兰人所控制,所以战事也变得越来越急迫,英军开始主动出击,寻求与荷兰海军决战。荷兰海军仍旧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成功的奇袭毁灭庞大的英军舰队。16535月,特罗普、德·维特和德·鲁伊特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突袭了唐斯海域,然而英军为了寻求与荷兰海军决战早已北上泽兰,荷兰人在唐斯一无所获。两支舰队在返航的途中在加巴德沙洲(Gabbard Shoal)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加巴德沙洲之战地图)

战斗刚一开始,英军将领理查德·迪恩就中弹身亡,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向荷兰人倾斜。然而英军很快就设法维持住了士气,并且在炮战中压制了荷兰海军。德·鲁伊特寄希望于通过击溃约翰·劳森所率领的英军分舰队来打乱英军的阵形,从而制造胜机。尽管鲁伊特和特罗普成功地包围了劳森的分舰队,然而英军大型战舰的凶猛火力反而让他们损失惨重。荷兰人绝望地试图通过接舷战夺取英军的旗舰,但是很快就被赶了回去。英军反而成功地登上了特罗普的旗舰“布里德罗德”号,荷兰人通过爆破甲板才终于将英军驱逐回去。在长达七个小时的激战过后,英军击沉八艘、俘获了十一艘荷兰战舰。尽管剩余的荷兰舰队成功地逃回国内,但是乔治·蒙克也得以对荷兰实行海上封锁。由于地理环境限制,荷兰的粮食主要仰仗从国外进口,蒙克的海上封锁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饥荒,荷兰境内发生了哄抢粮食的暴动,联省共和国政府甚至都难以控制局面。

(斯赫维宁根战役地图)

1653年8月,绝望的联省共和国政府命令特罗普带领荷兰海军的一百多艘战舰强行突破蒙克的封锁,斯赫维宁根战役(Battle of Schevenlingen)爆发。特罗普率领旗舰“布里德罗德”号带头发动了进攻,然而附近舰船上的英军狙击手很快发现了他,特罗普在被狙击手击中后不治身亡。荷兰海军为了防止士气崩溃,对特罗普的死秘而不宣。战斗从当天的早上七点一直打到了傍晚,双方都损失了数位海军指挥官。在风向逐渐变得对荷兰海军不利之后,接替特罗普指挥的德·维特不得不下令撤退。在这场战斗中,荷兰海军损失了二十艘战舰,英军仅仅被击沉两艘。尽管如此,蒙克手下的大部分战舰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以至于他不得不返回英国修理战舰,对荷兰的围困也因此解除。

1654年,英荷双方在伦敦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尽管英国人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克伦威尔对荷兰人开出的条件却宽大得多:条约要求荷兰接受《航海条例》;对几十年前参加安汶大屠杀的荷兰人予以制裁(此时当事人已经全部过世);经过英国海域时应当向英国船只降旗致意;英荷两国不应收留任何被其中一方驱逐的人(针对流亡荷兰的保皇党)。然而这份和约中还包含了一份隐藏条款,克伦威尔要求联省共和国政府承诺奥兰治亲王终身将不能从事任何政府公职,因而也就断绝了奥兰治亲王加冕的可能。

英荷海战

四、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的背景

克伦威尔在结束了英荷战争后很快又对西班牙宣战,希望从西班牙人的手中夺取海地岛。尽管英国舰队对海地的围困劳而无功,然而他们还是从西班牙人的手上夺取了牙买加岛。1657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巴黎条约》,约定共同对抗西班牙:克伦威尔为法国提供一支六千人的新模范军部队,而法国在攻克敦刻尔克后需要将要塞的控制权转交给英方。在1658年的沙丘之战中,蒂雷纳指挥的法军决定性地击败了西班牙人,英国也因此得到了敦刻尔克。

尽管英国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内战结束后的“残余议会“早已被克伦威尔所肢解,英国政府已经无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行政职能。克伦威尔的穷兵黩武为英国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到了克伦威尔统治晚期,英国政府欠下了上百万镑的外债,英国海军甚至经常被拖欠军饷,作战中受损的船只也难以得到应有的维护。由于战争,英国的海外贸易也受到了严重挫伤,荷兰也在这段时间里恢复了元气。

在沙丘之战后不久,克伦威尔就一命呜呼,依靠他个人权威建立的这个畸形政体很快就土崩瓦解。议会在乔治·蒙克的支持下驱逐了克伦威尔的党羽,开始与流亡的查理二世谈判准备迎接他复位。查理二世在复辟之后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反攻倒算。由于查理二世恢复了曾被克伦威尔禁止的娱乐活动,一扫清教统治的压抑气氛,他也因此得到了“快活王“的称号。

(“快活王”查理二世)

克伦威尔为英国留下了巨额的战争债务,而查理二世也同样继承了他父亲在内战期间欠下的大笔债务。为了偿还债务,他甚至将敦刻尔克要塞以五十万镑的价格出售给了法王路易十四(尽管法国人实际上只支付了不到三十万镑)。因此,查理二世在即位之初无意于对外开战,试图通过休养生息的方式慢慢回复英国的国力。然而荷兰人却在这段时间里厉兵秣马,准备向英国找机会复仇。特罗普等海军将领吸纳了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教训,效仿英国制造了大量的巨型战舰。

然而这时的英国民众却沉浸在高涨的反荷情绪中,他们对荷兰人掌控海上贸易的现状极为不满,要求查理二世对荷开战以夺取海上霸权。不仅仅是民众抱着这样的想法,国王的弟弟约克公爵(即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权臣阿灵顿勋爵与驻荷兰大使乔治·唐宁也主张对荷开战。唐宁甚至宣称:为了打倒当权的联省共和国政府,奥兰治派会主动协助英军;而只要英国主动宣战,软弱的联省共和国政府就会屈从于英国人的任何要求。在冒进情绪的影响下,查理二世很快改变了看法,并且要求下属制造冲突以便挑起战争。英国殖民者首先袭击了荷兰人在非洲与新尼德兰的据点,并且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荷兰人很快也回以颜色,战争一触即发。

五、第二次英荷战争的过程

在约克公爵詹姆斯的率领下,英国舰队对荷兰开始执行海上封锁。由于缺乏补给,英军在仅仅封锁了两个星期后就不得不草草返航。为了避免加巴德沙洲之战的悲剧重演,荷兰海军试图主动出击,在英国海面上彻底地击败詹姆斯的舰队。

双方在英格兰的洛斯托夫特海面上遭遇,英军舰队有109艘战舰,而荷兰舰队则是103艘。尽管双方在数量上大致相当,但是荷兰海军的水手作战素质要远低于英军,荷兰军中的将领也因为指挥权的问题而争执不休,最终划分了整整七个分舰队出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调度,荷兰海军的军纪问题也暴露无疑:一艘荷兰战舰的舰长甚至在俘获了一艘英国武装商船后直接掉头返回了国内。类似的问题给荷兰海军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在大战开始时他们甚至不能维持战列阵形,以至于互相妨碍。在训练有素的英军的火力打击下,荷兰海军的多名指挥官当场战死。为了维持战斗阵型,荷兰统帅沃塞奈尔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要求各分舰队指挥官交出指挥权,统一由他一人调度,这在不久之后就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荷兰海军将领沃塞奈尔,他在这场战役中战死)

凭借着个人的蛮勇,一些荷兰水手登上了英军指挥官的旗舰,甚至短暂地夺取了鲁珀特亲王旗舰的控制权。激战在双方总指挥官的旗舰间展开,詹姆斯的旗舰“皇家查理“号与沃塞奈尔的旗舰”艺恩德拉赫特“号展开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缠斗,詹姆斯本人在战斗中都险些丧命。然而”艺恩德拉赫特“号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殉爆,沃塞奈尔本人也死于爆炸。沃塞奈尔的死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反应,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荷兰舰队还在机械地等待着指挥官的指令,因而在英军的火力下损失惨重。在付出了战沉17艘的惨痛代价之后,荷兰海军终于成功撤离了洛斯托夫特。

(约克公爵詹姆斯的旗舰“皇家查理号”)

然而英军的海上封锁却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卑尔根海战中德·鲁伊特成功地护送西印度群岛的荷兰商船返航。英国人原本希望通过劫掠荷兰商船来实现“以战养战“,然而卑尔根之战的失误却使得英国财政状况大为恶化,查理二世也开始考虑与荷兰单独媾和。荷兰方面却拉拢了法王路易十四参战,局势开始对英国变得大为不利。

1666年6月,德·鲁伊特带领着拥有84艘战舰的荷兰舰队出海袭击英国,著名的“四日海战“由此爆发。由于战前英军统帅蒙克被假情报所误导,派遣鲁珀特亲王的分舰队去对抗法国海军。因此,英军在战斗开始时处于压倒性的劣势当中。在发现小特罗普的旗舰在行进中与友军舰船相撞之后,英军将领伯克利立刻率领着“确捷”号发动了攻击,周围的荷兰战舰也纷纷前来营救自己的将领。在遭遇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后,“确捷”号被荷兰海军夺取,而伯克利也在接舷战中战死,几艘前来营救“确捷”号的英军战舰也在随后被荷兰海军所俘获。为了扭转战局,蒙克下令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燃烧弹,两艘荷兰战舰立刻在中弹后被焚毁。随着日落的到来,英国海军开始撤退,荷兰分舰队司令艾弗森在追击时被英军的流炮所伤,不治身亡。

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英军首先发起进攻,但是风向却渐渐变得对荷兰海军有利,英军海军的多艘战舰都被重伤,以至于不得不脱离战斗,回港整修。然而在与英军的近距离作战中,荷兰海军也损失了多位指挥官。在发现了荷兰海军的增援部队之后,蒙克下令主动撤离战场。尽管遭遇了严重的损失,但蒙克还是设法保住了自己舰队的主力,以期与鲁珀特亲王汇合后再与荷兰人决一死战。到了第三天,蒙克终于与鲁珀特亲王的分舰队汇合,然而他的战舰“太子”号却在经过浅海时不幸搁浅,以至于被荷兰人所俘虏。蒙克的分舰队司令乔治·艾斯克成了英国海军历史上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

(“四日海战”中的英军将领,乔治·蒙克)

到了第四天清晨,获得了增援的蒙克终于决定与荷兰人展开决战。由于风向对荷兰人有利,蒙克的攻击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使一部分英军被荷兰海军所包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英军一直战斗到了傍晚。借着雾气的掩护,蒙克率领的英军最终成功突围。在“四日海战”中,英军损失了10艘舰船,其中包括三艘旗舰,而荷兰人却仅仅损失了四艘舰船。尽管如此,“四日海战”并没有取得任何决定性的战果。在随后爆发的“圣·詹姆斯日海战”中,英军成功击败了封锁泰晤士河口的荷兰海军,然而这场胜利对战局依旧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荷兰海军将领德·鲁伊特)

“四日海战”和“圣詹姆斯日海战”的巨额修理费用使得英国的财政状况大大地恶化,查理二世不得不同法王路易十四私下媾和。与此同时,英国国内还爆发了瘟疫与“伦敦大火”,国民的参战意愿也大大地降低了。查理二世开始向荷兰表达停战的意愿,然而荷兰人却并没有接受。一位名叫霍尔姆斯的英国舰长刚刚袭击了荷兰境内的弗利岛,并且焚烧了一百三十多艘荷兰商船,荷兰国内因此民怨沸腾。

为了对“霍尔姆斯篝火事件”进行报复,德·鲁伊特和小特罗普带领荷兰舰队连夜潜入了泰晤士河口,抵达了英国海军基地查塔姆船坞。在荷兰人打哑了岸防的炮台之后,看守船只的英军士兵纷纷弃船逃走,荷兰人得以焚毁了五艘1000吨以上的巨型战舰,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也被拖回荷兰展览。

四日海战

由于法国开始向西属尼德兰进军,荷兰人也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查理二世的提议。1667年7月31日,英国与荷兰签订了《布雷达和约》。和约规定:英格兰可以保留占有的新尼德兰地区,但是需要将苏里南殖民地交给荷兰;英方需要修改《航海条例》,并出让部分利益给予荷兰;英国、荷兰与瑞典需要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法国,要求法方退还刚刚侵占的西班牙领土。然而《布雷达和约》并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英国人也没有忘记火烧查塔姆船坞的耻辱。仅仅在三年之后,英国就与法国私下签订了《多佛尔密约》,约定与法国共同对抗荷兰。

突袭梅德韦港

六、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失利之后,查理二世开始积极地与荷兰国内的奥兰治派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联系,试图颠覆联省共和国的统治。路易十四也开始积极地拉拢德意志诸侯,确保他们不会反对自己入侵荷兰。在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承诺不会入侵西属尼德兰之后,路易十四从皇帝那里获得了中立保证。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获胜后,大议长德·维特相信三国同盟足以确保荷兰不受法国人的侵略,因而大大地削减了海军预算,也没有组建成熟的野战部队,这些都为荷兰在战争早期的窘境埋下了伏笔。

(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

1672年4月6日,法军首先对荷宣战,英王查理二世也立刻撕毁《布雷达和约》,加入到了战争当中。路易十四亲率十三万陆军攻入了荷兰境内,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联省共和国的大部。而荷兰陆军统帅奥兰治亲王手上只有不足九千的野战部队,只能四处流窜,躲避法军的锋芒。

德·维特将拯救国家的希望放在海战上。在德·鲁伊特的率领下,荷兰海军与英法联合舰队在索尔湾交战。由于英、法舰队缺乏配合,英军将领内部还爆发了内讧,联军并没能在索尔湾海战中取得任何优势。由于联合舰队在索尔湾海战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联军对荷兰的海上封锁得以暂时解除。然而法军在陆地上的扩张却激起了民众的恐慌,很多城市都爆发了骚乱。

作为联省共和国的实权控制者,德·维特希望借由分化英王与法王的利益使荷兰得以谈和。尽管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的确有着利益上的分歧,然而德·维特似乎也过高地估计了联省共和国政府的稳定度。在奥兰治派的小特罗普的设计下,索尔湾海战的英雄,大议长约翰·德·维特的兄弟科内利斯·德·维特被以企图谋杀奥兰治亲王的名义拘捕,议长本人也在探望自己兄弟的时候被暴民所杀。随着维特兄弟的殒命,联省共和国的实权已经尽数落到了奥兰治亲王的手里。

(奥兰治亲王威廉,他在后来成为了英国国王)

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德意志诸侯的态度也开始改变。由于担心法国做大后威胁到帝国的领地,利奥波德一世与勃兰登堡选帝侯开始向边境派驻士兵监视法军的动向。1673年6月,急于取得战果的联合舰队开始尝试登陆荷兰海岸,小心翼翼的鲁珀特亲王由于害怕船只在浅海搁浅,因而始终回避在斯库内维尔德地区与荷兰海军展开决战。在这段时间里,联军与荷兰海军爆发了两次斯库内维尔德海战,然而两次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战果。在一番斟酌之后,鲁珀特亲王决定放弃在斯库内维尔德登陆的计,转而前往特塞尔岛。

1673年7月,联合舰队在特塞尔岛与荷兰海军最终展开了决战。尽管联合舰队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但在先前三次海战中频繁出现的那些问题最终葬送掉了联军胜利的可能性。尽管法军战斗得相当英勇,但是他们在战斗中逐渐与英军脱节,最终使荷兰海军得以突破了战列线。英军将领爱德华·斯普拉格爵士因为私仇又一次地带领分舰队擅自脱离阵形,使得英军的战线陷入混乱。尽管双方都在战斗中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但联军不得不彻底地放弃了登陆的计划。

(在特塞尔海战中大放异彩的“荷兰”号)

在特塞尔海战结束后,德·维特生前所期望的情形终于发生了。由于英荷战争爆发以来,荷兰人封锁了英国的波罗的海贸易,英国人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英法缔结的《多佛尔密约》的泄露,在英国国内也激起了一阵反天主教的恐慌。英国国民开始担心查理二世会和路易十四联合,在英国重新恢复天主教信仰。在国内越来越大的反对声浪使得查理二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法国对西属尼德兰的野心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而反天主教的声浪也正在威胁到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特赛尔海战

1674年,英、荷两国在伦敦签订了《第二次威斯敏斯特和约》,条约规定:荷兰须向英格兰赔付200万荷兰盾;荷兰舰船在大西洋海域遇见任何英国船只都须行降旗礼;荷兰须向英格兰归还在前一年占领的纽约,而英格兰也应向荷兰交还战争期间所占领的殖民地岛屿。在《第二次威斯敏斯特和约》签订后,英格兰的海上贸易由于失去了荷兰的阻挠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除此之外,第三次英荷战争激起的反天主教情绪在英国并没有消散,对王室的不信任随着詹姆斯二世推行激进的宗教举措开始加剧,最终激发了“光荣革命”,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也得以最终确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狂虐英军舰队、炮轰伦敦——他是最令英国恐惧的荷兰人
怒海争锋——再议1588英西海战(完结)
成为“日不落帝国”诀窍:不光要有坚船利炮,还要砍国王的脑袋
也谈战列线突破(挖坑)
近代海战简况
世界历史之英国和和荷兰海上的战争,谁胜利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