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拍:又到秋收时节,兴平大地上演一幅幅淳朴亲切的画面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劳的兴平人从来都没有把玉米当作粗粮。玉米它以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而出名。玉米营养价值高,食用方法多,实用面广,是人们餐桌上离不开的食材之一,因玉米口感香甜从而家喻户晓……

每年中秋节前后,陕西关中地区的玉米基本成熟。它们个个颗粒饱满,粗似棒槌长在玉米杆上,一片丰收的景象让人喜出望外。来自前进村,年过七旬的大娘,从自家粮食屯子里拿出几条陈旧的蛇皮袋子,塞进她已经背了数十年的背笼里,一个胳膊轻轻一甩把背笼背在肩上。大叔从头门后面,把锋利的镢锄扔到架子车上。自己钻进架子车辕里,一双露着“他大舅”的千层底旧布鞋 ,使大叔矫健的步伐显得格外轻松,几个大步就已到达自家的“自留地”边。

大叔背着背笼先掰南边的玉米。只见大叔左手握住玉米棒子的根部,右手将玉米棒子尖部握紧,向下使劲只听“咔嚓”一声,青脆的玉米把断裂,再向上或左右摇摆几下,玉米完全脱离主杆。大叔一个熟练地动作将玉米向后扔去,玉米一个三百六十度前空翻飞进背笼中。大娘紧跟其后和大叔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掰着北排的玉米。老俩口已在这片玉米地里掰了几十年的玉米,配合的天衣无缝。秋天的玉米叶子像被太阳重新抛光的弯刀,互相零乱的交叉在玉米地的间隙中。它们无情的在大叔的胳膊上残忍地割划出一道道新伤旧痕,这是一场肉体和玉米叶的较量,最终两败俱伤。成熟后的天花上残留的花粉一触即落,在这闷热的玉米地里落在大娘的头发和额头上,落下的花粉让人难受,可此时的她那顾得上的这些……

兴平农村人特别喜欢用背笼,最大的背笼口径有近80厘米,深度在100厘米左右,装满新鲜的湿玉米足足过百斤,所以背着背笼干活是十分辛苦的。大娘和大叔是农村典型的留守老人,中秋节即将到来二位老人心里十分想念女儿 。她们的女儿因生意繁忙长年居住在兴平,懂事女儿每个月都给二位老人打去一笔可观的生活费。二位老人一生勤俭节约,舍不得花钱请收割机。就这样将沉甸甸的玉米一背笼一背笼地背到地外面。他们要把钱省下来给孙子买玩具和零食。大叔这种掰玉米方法叫“先掰后砍”,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玉米杆压伤蒜苗,而且一般不会漏掰,再者可以让蒜苗早日吸收阳光 。这种掰玉米方法比较辛苦,整片地掰完之后,再将玉米杆砍倒,然后捆扎搬出地外。是掰玉米中最辛苦的一种方法……

前进老杨家掰玉米的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家采用的是先砍后掰。老杨的儿子勤快懂事叫杨琳,是来打头阵砍玉米杆的。杨琳“呸”的一声在右手心唾了一口唾沫,然后握紧镢锄,左手握住玉米杆根部大约50厘米处。一镢锄朝玉米杆根部45度斜角处砍去,左手使劲往上一提 ,再用镢锄在玉米根上弹了几下,玉米根上带着的泥土纷纷散落。然后把玉米杆收到自己的胳臂间,砍了四,五根后整齐的横向放在地里……

杨琳的老婆张文文,在前进村是人见人夸的好媳妇,娃不但勤快漂亮,而且特别孝顺。她蹲在地里跟在杨琳后面掰玉米。老杨抱着孙子跟在儿媳妇后面,两只个脚在玉米杆上踩来踩去生怕漏掰了 。玉米上经常会见“黑包包”书名“玉米黑粉菌”也叫“孢子”它的黑粉可以用于外伤,有止血功效。其肉可食,具有益气养阴,补气安神,对失眠多梦有疗效。在老外人的餐桌上“黑包包”是昂贵的美食。老杨找了半天就找到了这个黑菌,它可以靠黑粉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我们都叫它“黑包包”。这几天天气闷热,杨琳砍玉米特别辛苦,娃的衣服早以湿透,渴了娃顺手找来一根“蜜儿飨”(不结玉米的玉米杆可以当甘蔗吃)解渴。老杨和小孙子把玉米装进蛇皮袋,装好的玉米也有近半百斤重。就这样一袋袋扛到地外面,装上架子车。为了避开明天的大雨,老杨和儿子,儿媳顾不上吃饭,争分夺秒抢收着玉米。

秋收比夏收显得更加劳累,掰完玉米开始腾地。秋天的玉米杆正是水分最足的时候,就算除去上面的玉米棒子,一根也有1到2斤重。老杨和儿子将玉米杆20多根扎成一捆,然后装上架子车,拉到空闲的地方堆起来凉晒。其劳动量让人心生怜惜。掰玉米的辛苦可能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勤劳的农民从种玉米,施肥,浇灌,刨垅,除草,打药,耗苗,付出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运气不好时刚刚授过花粉的玉米,被一场大风大雨来偷袭。希望的田野变成一幅惨不忍睹的残景。使人们个个唉声叹气喊天怨地。带着失落的情绪抱着最后的希望,穿上雨鞋带着崩溃的心,无助地把倒下的玉米一棵棵扶起来。扶起来的玉米像得了一场大病,玉米棒子无法正常的长熟,最多只能吃绿玉米。虽然人们心知肚明也不会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随着新农业高科技现代化的到来,虽然很多人已经请大型收割机来减轻劳动力。但一年辛辛苦苦忙到头,玉米的价格忽高忽低很不理想。除去所有开资,如果风调雨顺还能保本。遇上大灾大难农民们只能欲哭无泪……

黄土上的父辈们!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把这块黄土地反复的翻腾着。是他们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才让我们吃上一碗碗热腾腾的搅团。是他们头顶烈日,面朝黄土才让我们能在清晨喝上一碗新鲜的玉米粥!为天下所有在农村的留守老人们点赞!为光荣的老年劳动者们点赞!为在黄土地上奋斗的父辈们点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到了身在兴平,西安,乃至天南地北的游子们!你回家掰玉米了吗?

2019.9.8完稿 李小军

来源:公众号醉美新兴平掰玉米

文/醉美新兴平编辑、特约撰稿人 李小军

图/张建毅 醉美新兴平赵村站 前进老杨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劳的兴平人从来都没有把玉米当作粗粮。玉米它以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而出名。玉米营养价值高,食用方法多,实用面广,是人们餐桌上离不开的食材之一,因玉米口感香甜从而家喻户晓……

每年中秋节前后,陕西关中地区的玉米基本成熟。它们个个颗粒饱满,粗似棒槌长在玉米杆上,一片丰收的景象让人喜出望外。来自前进村,年过七旬的大娘,从自家粮食屯子里拿出几条陈旧的蛇皮袋子,塞进她已经背了数十年的背笼里,一个胳膊轻轻一甩把背笼背在肩上。大叔从头门后面,把锋利的镢锄扔到架子车上。自己钻进架子车辕里,一双露着“他大舅”的千层底旧布鞋 ,使大叔矫健的步伐显得格外轻松,几个大步就已到达自家的“自留地”边。

大叔背着背笼先掰南边的玉米。只见大叔左手握住玉米棒子的根部,右手将玉米棒子尖部握紧,向下使劲只听“咔嚓”一声,青脆的玉米把断裂,再向上或左右摇摆几下,玉米完全脱离主杆。大叔一个熟练地动作将玉米向后扔去,玉米一个三百六十度前空翻飞进背笼中。大娘紧跟其后和大叔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掰着北排的玉米。老俩口已在这片玉米地里掰了几十年的玉米,配合的天衣无缝。秋天的玉米叶子像被太阳重新抛光的弯刀,互相零乱的交叉在玉米地的间隙中。它们无情的在大叔的胳膊上残忍地割划出一道道新伤旧痕,这是一场肉体和玉米叶的较量,最终两败俱伤。成熟后的天花上残留的花粉一触即落,在这闷热的玉米地里落在大娘的头发和额头上,落下的花粉让人难受,可此时的她那顾得上的这些……

兴平农村人特别喜欢用背笼,最大的背笼口径有近80厘米,深度在100厘米左右,装满新鲜的湿玉米足足过百斤,所以背着背笼干活是十分辛苦的。大娘和大叔是农村典型的留守老人,中秋节即将到来二位老人心里十分想念女儿 。她们的女儿因生意繁忙长年居住在兴平,懂事女儿每个月都给二位老人打去一笔可观的生活费。二位老人一生勤俭节约,舍不得花钱请收割机。就这样将沉甸甸的玉米一背笼一背笼地背到地外面。他们要把钱省下来给孙子买玩具和零食。大叔这种掰玉米方法叫“先掰后砍”,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玉米杆压伤蒜苗,而且一般不会漏掰,再者可以让蒜苗早日吸收阳光 。这种掰玉米方法比较辛苦,整片地掰完之后,再将玉米杆砍倒,然后捆扎搬出地外。是掰玉米中最辛苦的一种方法……

前进老杨家掰玉米的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家采用的是先砍后掰。老杨的儿子勤快懂事叫杨琳,是来打头阵砍玉米杆的。杨琳“呸”的一声在右手心唾了一口唾沫,然后握紧镢锄,左手握住玉米杆根部大约50厘米处。一镢锄朝玉米杆根部45度斜角处砍去,左手使劲往上一提 ,再用镢锄在玉米根上弹了几下,玉米根上带着的泥土纷纷散落。然后把玉米杆收到自己的胳臂间,砍了四,五根后整齐的横向放在地里……

杨琳的老婆张文文,在前进村是人见人夸的好媳妇,娃不但勤快漂亮,而且特别孝顺。她蹲在地里跟在杨琳后面掰玉米。老杨抱着孙子跟在儿媳妇后面,两只个脚在玉米杆上踩来踩去生怕漏掰了 。玉米上经常会见“黑包包”书名“玉米黑粉菌”也叫“孢子”它的黑粉可以用于外伤,有止血功效。其肉可食,具有益气养阴,补气安神,对失眠多梦有疗效。在老外人的餐桌上“黑包包”是昂贵的美食。老杨找了半天就找到了这个黑菌,它可以靠黑粉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我们都叫它“黑包包”。这几天天气闷热,杨琳砍玉米特别辛苦,娃的衣服早以湿透,渴了娃顺手找来一根“蜜儿飨”(不结玉米的玉米杆可以当甘蔗吃)解渴。老杨和小孙子把玉米装进蛇皮袋,装好的玉米也有近半百斤重。就这样一袋袋扛到地外面,装上架子车。为了避开明天的大雨,老杨和儿子,儿媳顾不上吃饭,争分夺秒抢收着玉米。

秋收比夏收显得更加劳累,掰完玉米开始腾地。秋天的玉米杆正是水分最足的时候,就算除去上面的玉米棒子,一根也有1到2斤重。老杨和儿子将玉米杆20多根扎成一捆,然后装上架子车,拉到空闲的地方堆起来凉晒。其劳动量让人心生怜惜。掰玉米的辛苦可能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勤劳的农民从种玉米,施肥,浇灌,刨垅,除草,打药,耗苗,付出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运气不好时刚刚授过花粉的玉米,被一场大风大雨来偷袭。希望的田野变成一幅惨不忍睹的残景。使人们个个唉声叹气喊天怨地。带着失落的情绪抱着最后的希望,穿上雨鞋带着崩溃的心,无助地把倒下的玉米一棵棵扶起来。扶起来的玉米像得了一场大病,玉米棒子无法正常的长熟,最多只能吃绿玉米。虽然人们心知肚明也不会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随着新农业高科技现代化的到来,虽然很多人已经请大型收割机来减轻劳动力。但一年辛辛苦苦忙到头,玉米的价格忽高忽低很不理想。除去所有开资,如果风调雨顺还能保本。遇上大灾大难农民们只能欲哭无泪……

黄土上的父辈们!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把这块黄土地反复的翻腾着。是他们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才让我们吃上一碗碗热腾腾的搅团。是他们头顶烈日,面朝黄土才让我们能在清晨喝上一碗新鲜的玉米粥!为天下所有在农村的留守老人们点赞!为光荣的老年劳动者们点赞!为在黄土地上奋斗的父辈们点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到了身在兴平,西安,乃至天南地北的游子们!你回家掰玉米了吗?

2019.9.8完稿 李小军

来源:公众号醉美新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堆积成山的玉米棒子,大叔利用简单的机械轻松处理
那些事儿丨尚庆海:我认识他
春天种糯玉米时说好一个棒子5毛钱,结果现在2毛都不要了
山东作家‖【秋收】◆孔学军
收秋
沉甸甸的玉米棒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