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届“图书杯”征文】田静玮‖自行车情缘

作者简介

     田静玮 ,农民,出生于宁夏六盘山脚下,现居内蒙,在田间地头忙碌之余,喜欢在自己的农田里耕种文字。有散文发表在《巴彦淖尔晚报》《陕坝周报》。多篇散文、诗歌发表在多个微信平台。系杭锦后旗作家协会会员。

征文作品

自行车情缘

田静玮

    时间的车轮慢慢地碾过我们的年龄,从指缝间悄然地溜走了,许多旧的东西离我们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了,只留给我们一些曾经美好的回忆。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达,使许多旧的物品都不复存在了,而自行车,也即将被淘汰。现在满大街都是私家小车和少部分电动车,很少有人骑自行车了。而我对自行车,仍情有独钟,似乎有种剪不断的深情。

     每次上街买菜或去地里干活时,我都骑自行,村里有人会笑话我:“现在哪有骑自行车的!都骑电动车了!”我不以为然的笑笑说:“自行车骑着方便,还能锻炼身体。”我喜欢骑自行车,但更多的原因是我胆子小而且又笨,对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总是望而生畏,根本就不敢打动,总觉得它们没有自行车便捷安全。

    自信车便于驾驭,当遇到车多人多不好躲时,可以一捏闸“噌”地一下跳下来,轻而易举地推着车过去,而别的交通工具就没那么方便了,比如遇到堵车,有时候几个小时寸步难行,还真不如自行车快呢!

    现在骑自行车少了,几乎找不到修自行车的了,这不,前段时间我的那辆旧自行车后胎烂了跑气,找不到人修,放了十几天,最后还是公公在街上找到以前修自行车的那位大爷,求人家才给我换了根新胎,我才又可以骑了。看来自行车真的要被淘汰了,而我这个“老古董”仍然还舍不得丢弃它,仍然满怀留恋地和它在路上“耳病厮磨,相濡以沫”地共度时光。

    暑假有一天我在厨房做饭,十二岁的小女兴冲冲地跑进来大喊:“妈妈,我姐教会我骑电车子了!”“这么一会就学会了?慢点骑!”我也为女儿的胆大而感到高兴,夸奖了她一番,女儿又兴奋地去院子里练骑了。两个女儿都比我强多了,她们可以轻松自若地骑着电车子到处跑,而我却胆怯地不敢骑,有时候还得女儿驮着我。家里的摩托车我没碰过,有时候看见别的女人骑着大摩托加大油门“吱”地一下从身边飞驰而过,我只有羡慕的份。家里的小车买上六年了,我更是没有碰过一次方向盘,看来笨拙胆小的我,以后就只能骑自行车了。

    那次和表妹去地里割葵花,割完往回走,我在前面骑着自行车刚走不远,就听见表妹“哎吆”一声叫,我忙停下回头看,表妹没了踪影,我跑过去一看,表妹的电动车载进了路边渠壕里的红柳丛中,幸亏人没事。我俩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电动车推上来。我笑着说:“还是我的自行车好骑,不怕跌进渠壕里。”农村的土路不好走,我还是觉得自行车骑着方便安全,这也是我爱骑自行车的原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当时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大城市的柏油马路上,自行车是当时中国道路上一道独特靓丽 的风景线,也是我国国情的象征。“飞鸽”、“永久”、“凤凰”这三大中国品牌出尽了风头,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布什等外国政要。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自行车还比较稀缺,那时候有钱也买不到,只能是凭票供应,或者你售卖了多少生猪以后奖售一辆自行车,或者是走后门托关系购买。当时的年轻人结婚,条件好的如果能够拥有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那会招引多少人羡慕嫉妒的眼神,那拉风的程度,决不亚于现在的宝马。

     说起自行车,家乡还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呢!听说大湾乡长有一辆公派的永久牌自行车。有一天,乡长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梳着当时最流行的油光光的大背头,车把上挂着个铮亮的公文包,无限风光地因公驾车进城。一路上人们羡慕的眼神让乡长心情澎湃,洋洋自得。当自行车进入开城梁的一段下坡路时,乡长无比兴奋地带着长调大声唱:“爽――死――咧!”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乡长乐极生悲,正在下坡的关键时候,自行车刹车突然失灵了,车子飞驰前进,前面可是开城乡逢集的集市啊,街上人潮汹涌。乡长吓得魂飞魄散拉着长调大喊:“妈呀!没闸咧!闪开!闪开!我是大湾乡长!搡倒的五毛!拉住的一块!我是大湾乡长!搡倒的五毛!拉住的一块!”

    故事就这么嘎然而止,这是家乡固原山城当地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的小故事,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就都会开心地笑上一阵儿。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父亲的“红旗牌,”可能是八零年左右买的。记得父亲骑回崭新的自行车时,村里的一群孩子围在我家观赏,那黑黝黝发亮的三角车架,那锃亮闪光的辐条和内轮圈,那枣红色“人”字形坚硬的铁座;那白色的“尾巴”上还镶着一小块“红灯”,更神奇的是车右把上银光闪闪的铁铃铛,一按“叮铃铃,叮铃铃!”那清脆的声音像一串串风铃在悦耳的低吟浅唱,惹得孩子们围着自行车你摸摸车把,他按按铃铛,陶醉在新奇的欢乐之中。那时候农村人能有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件奢侈品了。

   父亲爱干净,每天把自行车的每个角落擦得一尘不染,还买回来黑色的塑料条条,细心地一圈一圈把车架,后座都缠绕包裹起来,以防止刮蹭。父亲的新自行车,当然不让我们学骑了,因为我们才和车梁一样高,根本无法跨上那高高的大梁,更别说能探上脚蹬子了。我每次只能爱怜地摸摸车把,玩玩铃铛,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也能骑着自行车无限风光的吸引别人的眼球。

有时候赶集时,父亲骑着自行车,前梁上坐着妹妹,后座上坐着我,遇到下坡路车速较快,风揪扯着我们耳畔的小辫子左右摇晃,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心儿飞扬,调皮的小妹妹总会张开双臂喊:“飞了!飞了!”那一刻,觉得我们似乎真的轻轻地飞了起来,那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妙!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感觉是那么的安全,那么的甜蜜,那么的快乐。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美好的记忆,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温暖着我,感动着我,让我今生难忘。

   直到我长大一些,脚能踩上脚踏时,父亲才允许我学自行车。我们姐妹几个欢呼雀跃地把自行车推到大场面上,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学。刚开始两个人在后面扶着,你练一会,她练一会,尽管有时候会摔跤,刮破了裤子或蹭破了膝盖上的皮肉,但那丝毫不会减退我们学车的热情。当学会骑几圈时,那是多么的兴奋和自豪,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父亲的那辆“红旗牌”自行车坚固耐用,虽然经受了我们学车时一次次的“摧残”,有时候是链子掉了,有时候是车胎破了,有时候是车把碰歪了,但并无大碍。那辆自行车伴随着父亲,在风里雨里走过了十几所乡村学校,伴随着父亲走过了他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那时候上学,班里有自行车的很少,如果谁有自行车,那就会让人“刮目相看”了。记得初三那年的阳春三月,班里的几个同学提议去三关口看桃花,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呼应着,男女生组成一个旅游小分队。在自行车很稀少的年代,男生骑着自行车,后座驮着女生踏青,那是一件多么自豪,多么浪漫的事!

    一路上同学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麻雀“叽叽喳喳”有说有笑,开心无比。往去走一路慢下坡,自行车载着同学们轻悠悠地行驶在春风里,微风抚摸着我们红扑扑的脸蛋,是那么的惬意舒畅。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欢呼着,舞蹈着,飞翔着,撒下一路青春的故事,撒下一路记忆的花瓣。那是一次多么有纪念意义的春游!

    前几天同学们群聊,有个女生还调侃说:“我也坐过咱们班男生的‘宝马’。”也有人说:“我忘了那次坐得谁的‘宝马’了!”有个男生还开玩笑说:“往回走上坡路,捎着女生,挣得我嗓子冒烟呢!”同学们相互开心地“抬杠”回忆青涩年华里的那些美好。那时的“宝马”留给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的欢笑,无限的快乐,回忆不尽的幸福。至今想起来,都被那种洒脱,随意,纯真的友谊紧紧地包围着,温暖着。

我自己拥有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毕业后在县城学理发时,大哥给我买的。那是一辆淡紫色无梁的女式车,样式新颖美观,轻捷灵活,让我爱不释手。每天早晚我骑着爱车和几个姐妹们,穿行在城市的道路上,一路说笑地欣赏着路边的风景,那些日子,是多么的轻松愉快!我们的学徒小李,长得像个男孩子,理着“小子头”,肩宽个子高,活脱脱的一个“帅小子”,有时候她骑着我的自行车驮着我,别的姐妹就会开玩笑:“你男朋友驮着你,好羡慕噢!”小李也会自豪地说:“我驮的我老婆!”她的调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那些欢乐,一直陪伴着我 ,让我时常很想念那几个姐妹,和她们分别二十多年了 ,再也没有见到过,但我相信,她们现在一定都生活得很幸福。自行车载着我和姐妹们在一起快乐地度过了三个春秋,那些来来回回的路上,洒下了我们的友谊, 洒下了我们青春的欢声笑语,也记载着我们创业的足迹。

时过境迁,尽管许多旧的东西都会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或者遗忘,但它们的足迹仍然会留在我们曾经的生活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这个人喜欢怀旧,总喜欢保留一些就的物品,比如一些旧照片,旧的信件,贺年卡;几本旧的日记,作文本;一些旧邮票;比如那些值得珍惜的亲情,友情,亦或是朦朦胧胧的爱情。

   去年把一些旧照片发在同学群里,有的同学惊叹:“你真细心,那时的照片我自己都没有留下,你替我们保存得这么好!”他们纷纷收藏了那些老照片,那是我们青春容颜的见证。

    有人说,太多旧的东西,需要我们随时丢掉,轻装上阵,但是,对于我们生命里值得珍惜的人或事,我们总会永远的收藏,它们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让我们时刻感受着一种涤荡心灵的温情。

   即便许多的事情都无法回到过去,但那些,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还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藏的。

    尽管自行车即将被社会所淘汰,但我仍然喜欢骑自行车,我对自行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因为它承载着我过往岁月里那些美好的回忆,承载着我走过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承载着我与它共同度过点点滴滴的人生历程。

编辑:孙传海

征文启事链接

《纪实纵横》首届“图书杯”原创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4.发稿时必须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如果有与文章相关照片,也发过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佳作||张楚翊:爱在我身边
1个电机 两块电池,自行车秒变电动车,马路上骑着它绝对拉风!
【广东】蔡伟源《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指导老师:孟凡启
【中州作家】秋耕:我和自行车的爱恨情缘
重读父爱
我与车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