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检查这些指标就知道
userphoto

2022.10.14 河南

关注

动脉

粥样

斑块

上期文章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怎么办?介绍了颈动脉斑块的危害今天来聊聊评估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部分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某些血清炎症标志物来评估动脉斑块的受损状况。
常用的标志物主要有: C反应蛋白(CRP) 、纤维蛋白原(FIB)、白介素-6 (IL-6)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淀粉样蛋白A(SAA)等。

1.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既往研究并没有证实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发展之间有相关性。
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预测因素,但其质量浓度并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相关。
有研究提出,血清CRP质量浓度升高可致机体低级别炎症反应,CRP还可促使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低密度脂蛋白在巨噬细胞中积聚、血小板聚集、活性氧化物产生及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产生减少等一系列反应。这些都将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2.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凝血因子),在人体凝血功能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FIB不仅参与血栓疾病的发生,还可明显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这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同时也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

3.白介素-6



白介素-6(IL-6)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经常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中,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IL-6主要通过使机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而致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另外一些研究认为,IL-6还可诱导机体产生CRP和FIB,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此外,IL-6还可诱导巨噬细胞吞噬脂质,使脂质在血管内大量囤积,从而促进粥样斑块形成。

4.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种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的,家族较庞大的(至少由23个结构相似的成员组成),重要的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生物蛋白酶。
研究显示,MMP家族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所有进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中起到较重要的作用。

5.同型半胱氨酸



目前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可以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以减少血管舒张因子NO的产生,损伤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可以促使血栓素合成,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破坏血管内凝血-纤溶平衡,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促进平滑肌增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参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起始、发展和稳定性丧失及最终破裂各个阶段。
Lp-PLA2在血浆中产生游离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这两种产物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可促进血液中单核细胞向内膜聚集并衍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变成沫细胞,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斑块能释放细胞因子和MMP,可以降解斑块纤维帽中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基质,使斑块变得脆弱易破裂,最终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7.淀粉样蛋白A



淀粉样蛋白A(SAA)作为一种炎症反应时由肝脏细胞大量合成分泌的急性时相蛋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还通过诱导MMP的表达,使纤维帽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加快,导致纤维帽破裂,从而破坏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总结




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可直接栓塞下游血管,裸露的含高凝物质的核心与血液接触,能迅速形成血栓,引起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上述多种炎症标志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都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体检查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可在定期复查或下次体检时,酌情检测以上标志物,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乐亮,李萍.炎症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37(03):219-224.

[2] 陈仁玉,王惠娟,陈哲,等.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29(12):1293-1296.

[3] 陈国栋,刘兵荣,肖瑾,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01):32-35.

[4] 贾文辉, 胡风云, 陈文军, 等.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4(14):1664-16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检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引起心脑血管病会经历多少年?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怎么治疗?
颈动脉斑块是怎么引起的,动脉钙化是好是坏?要注意什么呢
专家提醒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重要性
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现状与未来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